•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周至村史

翠峰镇丁家凹村历史概述

时间:2015-12-3 12:51:19   作者:丰镐裔子   来源:丰镐裔子原创   阅读:1465   评论:0
内容摘要:周至翠峰镇丁家凹村历史概述:丁家凹村建村史考不祥,传说为明总兵丁宝桢曾屯兵于此,故名丁家凹。
西安市周至县翠峰镇丁家凹村

      丁家凹村地处周至县西南塬区,翠峰山脚下,属翠峰镇管辖,南和农林村接畔,东邻东红村,北和官庄村连畔种地,西隔海子沟和竹峪镇鸭沟村,火隆山村闻鸡相望,全村286户1115人,分5个自然村散居于海子沟两岸,5个自然村分别是西曹邑,兰池子、西凹、东凹、软枣树。

      丁家凹村建村史考不祥,传说为明总兵丁宝桢曾屯兵于此,故名丁家凹。
    
    丁宝桢初听十分熟悉,查阅资料方知市清朝末期山东巡抚,因怒斩慈禧太后身边大太监安德海名扬一时,到四川广元昭化古城时见一石碑,方知丁宝桢还是“宫保鸡丁”的发明人。但不知这个明朝总兵丁宝桢是为何人?
   
   《元史·兵志》记载:“周至有36屯,72寨,大半沿谷滨河,是古代屯兵的地方。令守护南山诸口的800户军人,分片屯田,以减少军费开支。”今周至地名中,仍有许多以屯、寨为名的村庄。
    
    遍查明朝兵役布防制度,史籍记载:“明朝初年,在军户中抽拔兵丁,5丁抽1。明朝正德五年,5丁以下抽1,6丁者抽2。明代在周至县城设皇府寨,督收军民屯田的粮赋,开发司竹等地荒地。并在在骆峪等处设巡检司,守关并查验行旅。明崇祯十四年,孙传庭率官军镇压义军贺人龙后,分兵驻扎周至县城。崇祯十六年,驻军闻明朝已亡,西撤时将县城官署民房大半焚毁”。

    细细查阅明朝周至冰火,史籍记载;“明洪武二年,明军入陕西,元陕西行省平章政事哈麻图弃逃入周至,被民军杀死”。“明万历三十二年,叛将杨国栋率两千骑往西安乞抚未遂。巡抚练国事在周至夹水沟设下埋伏,歼其半数,杨国栋被斩,余部逃入南山。” “明朝崇祯七年六月七日,义军混世王等4支义军从户县进入马召村,被乡勇杀伤不少。七月二十二日,义军从南集贤至县城,与官军激战,义军败走县城以南。九年闯王高迎祥义军折回陕西,屡进周至。七月十五日高迎祥出芒峪(黑水),屯兵仙游寺;十六、十七日,明中丞孙传庭、司马洪承畴亲率明军与义军战于鳌山下,全军溃败,参将李遇春负重伤。七月二十一日又战于马召原。明军选择有利地形,设伏于黑水峪口,又因雨后雾大,高迎祥等在激战中误中埋伏,被俘后壮烈牺牲。

       总兵在明朝武官中属于高级将领,相当于现在的军区司令,但遍查史籍,周至有明一朝并没有总兵官在次镇守,也没有总兵官由此路过追敌,由此可见“传说为明总兵丁宝桢曾屯兵于此”似有不少出入。

      丁家凹村南有黄战窑遗址存在,但商周时已有先民在此生活,原县志已明文记载,属仰韶文化遗址。2009年10月,县水务局实施坡改梯工程,施工期间,大量陶瓷残片出现,并佐以石器等物出土,村干部及时上报上级文管部门,省文化单位用时四十余天日上劳工30余人,予以考证,证实丁官遗址属实。  

    因海子沟穿村而过,水清林秀,植被丰茂,奇势佳景,是宗教活动的理想属地,故西宁寺建于明,青牛庵清时香火鼎盛。可惜文革期间鸭沟城上,明时所建老爷庙毁于一旦,令人叹惜,现村内无从考证之庙宇数座,如东台庙,三官庙,药王庙等。


资料链接:(陕西总兵)
    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后,为加强国家武装力量而创设了卫所制度。将明初的180万军队,编制在遍布全国的卫所中,其军籍分属中央的五大都督府(即左、右、中、前、后军都督府)掌管。卫所军的职责是保卫京城,保卫边疆,镇压地方变乱。一旦国家有事,则拨归朝廷临时任命的总兵官指挥征战。战事结束,将还朝交印,军回原卫所。    
    明代陕西省的辖地,约为今陕西、甘肃、宁夏3省(区)和青海省的东部地区,省会西安府。省上设有管理行政事务的承宣布政使司、管理刑法工作的按察使司和负责军事工作的都指挥使司,合称“三司”。    
    明洪武三年(1370年)十二月设立西安都尉,八年(1375年)改为陕西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是平时陕西的最高军事领导机构,隶属于中央右军都督府,与陕西布政司、按察司互不相属。其主官称为陕西都指挥使,下设都指挥同知2员,都指挥佥事4员和管理、战备、训练、屯种等机构,负责领导管理陕西境内的卫所军和与军事有关的事务,以及本地区防御作战的指挥。白玉、彭清、王祯、周尚文等先后任陕西都指挥使。王祯、石彪、冯祯、周尚文等先后任陕西都指挥同知。石享、王效、刘聚、达运、姜汉、彭清、曹雄等先后任陕西都指挥佥事。   
    据《明史·兵志二》载:洪武十六年(1383年),陕西都指挥使司共28卫和两个直属的守御千户所,其中在今陕西省境内的有10卫和两个守御千户所。即:西安左护卫(由华山卫改,后又改为神武右卫)、西安右护卫(由泰山卫改)、西安中护卫(后改名为神武前卫)、西安左卫、西安右卫、西安前卫、西安后卫、延安卫、绥德卫、汉中卫和凤翔守御千户所、金州(今安康市)守御千户所。另外,还有由河南都指挥使司管辖的潼关卫。卫所的编制,据《明史·兵志二》和《明会要·职官》记载:每卫5600人,分前、后、左、右、中5个千户所,每千户所1120人,卫的统兵官称卫指挥使,并设指挥同知2人、指挥佥事4人协助指挥使统兵。每千户所下辖10个百户所,每百户所有112人,千户所的统兵官称千户,百户所的统兵官称百户;百户所下辖两总旗,每总旗50人,每总旗下辖5小旗,每小旗10人。按此编制,明初今陕西共有卫所军63840人。    
     明成祖永乐之后,对全国都指挥使司和卫、所进行了增改,其中陕西分为两个互不隶属的都指挥使司,即陕西都指挥使司和陕西行都指挥使司,均属于中央的右军都督府。陕西行都指挥使司治所初在庄浪城(今甘肃永登县),后迁甘州(今甘肃张掖市),管辖今甘肃兰州以西和青海东部地区的12卫和3个守御千户所。陕西都指挥使司治所仍设在西安府,管辖今陕西、宁夏和甘肃兰州以东境内的30个卫、17个守御千户所。其中在今陕西省境内的有9卫4所,即:西安右护卫、西安左卫、西安前卫、西安后卫、延安卫、绥德卫、榆林卫、汉中卫、宁羌(今宁强县)卫和镇羌(今神木县东北)守御千户所、凤翔守御千户所、沔县(今勉县)守御千户所、金州(今安康市)守御千户所(万历十年改名为兴安守御千户所)。另外还有直属于中央中军都督府的潼关卫。按明代的卫所人员编制,今陕西省有卫所军60480人,比明初略少一些。(长治久安沣西人.丰镐遗子)     延绥戍边军     明朝很重视北部边防建设,从嘉峪关至鸭绿江先后设立了甘肃(治所甘州,今张掖市)、固原(后改为陕西,治所固原州)、宁夏(治所宁夏城,今银川市)、延绥(治所榆林)、偏关、大同、宣府(治所宣化)、蓟州(治所蓟州,今河北迁西县西北)、辽东(治所辽阳,今沈阳市)九镇以防鞑靼、瓦剌等部落南侵,史称九边。

    前四镇在明陕西境内,其中延绥镇在今陕西境内。清代杨素蕴在《延绥镇志》序中称:“天下之势在九边,而秦有其三(指陕西、宁夏、延绥三镇),三边之劲甲天下,而榆林居其首。”可见延绥镇防御地位的重要。    
    延绥镇组建于明正统元年(1436年),治所设在绥德。成化十年(1474年),延绥巡抚余子俊将治所移置榆林城。其防御区域,东起清水营(今府谷县西北25公里),接山西偏头关;西至定边营(今定边县),与宁夏花马池(今宁夏盐池县)相连。约为今府谷、神木、榆林、横山、靖边、定边6县(市)和佳县北部,以及内蒙古毗邻陕西的地区。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从成化七年(1471年)起,由延绥巡抚余子俊主持修筑清水营至花马池的长城,并在长城内外险要之地,筑城、堡、营34座,分别驻兵守御。这34城、堡、营从东到西依次是:黄甫川堡、清水营、木瓜园堡、孤山堡、镇羌堡、永兴堡、神木堡、大柏油堡、柏林堡、高家堡、榆林城、保宁堡、归德堡、鱼河堡、镇川堡、响水堡、波罗堡、怀远堡、威武堡、龙州城、镇靖堡、镇罗堡、靖边营、宁塞营、把都河堡、柳树涧堡、新安边营、旧安边营、新兴堡、砖井堡、石涝池璺、三山堡、定边营、盐场堡(《延绥镇志·地理志》)。     
     明初,陕西北部防线在河套以北,北方民族还威胁不到今榆林地区,绥德卫仅有5000余兵力。正统初年蒙古族南侵,延绥镇组建,“镇守都督王祯始筑榆林城,建沿边营堡24座,岁调延安、绥德、庆阳三卫军分戍”(《明史·兵志三》),兵力大为增加。成化元年(1465年),经延绥镇总兵官张杰请求,“选精锐9000为6哨,分屯府谷、神木2县,龙州(今靖边县东南)、榆林2城,高家(今神木县西南52公里)、安边(今定边县东47公里)2堡”,“又分庆、鄜防秋军2000人于沿边要害”(《明史·兵志三》),兵力增至2万余人。至成化七年(1471年)余子俊修长城时兵力增至47103人,骡马26971匹(《延绥镇志·兵志》)。到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延绥镇共驻军58000多人,其中榆林城驻军11000人。如遇大战,集结兵力多达40多万。     
    延绥镇的统兵主官称总兵官(后改为总兵),由副总兵、副将佐之,下属有参将、游击、守备、把总等官。总兵官开始是由朝廷临时派出的,地位较高,职权较专,以后逐渐成为戏守要地的固定官职。先后担任延绥镇总兵官的“正统时(1436~1449年)有王祯,天顺时(1457~1464年)有杨信、陈友、张钦、孙杰,成化时(1465~1487年)有张杰、房能、朱永、许宁、岳嵩、王越、陈辉,弘治时(1488~1505年)有陈英、张安、吴江,正德时(1506~1521年)有马昂、侯勋、王勋、柳涌、武振,嘉靖时(1522~1566年)有杭雄、彭瑛、刘文、周尚文、任杰、吴英、王辅、韩承庆、张达、吴鼎、韩钦、李辅、孙勇、郭虎,隆庆时(1567~1572年)有董一奎、雷龙,万历时(1573~1620年)有程九恩、傅津、杜桐、董一元、麻贵、赵梦麟、王威、麻承恩、李如璋、杜松、尤继先、张承胤、官秉忠、杜文焕,天启时(1621~1627年)有宋伟、杨肇基,崇祯时(1628~1643年)有吴自勉、王承恩、李昌令、朱尚义、王定”(《延绥镇志·兵志》)。总兵官变成镇守要地的固定军事统帅后,在发生重要战事时,朝廷又派大臣到地方巡抚,事毕复命。久之,巡抚又成为固定的官职,驻守各地方。

欢迎您投稿“秦之韵 陕西村史”公益网。 (投稿EMAIL:30999626@qq.com 在线投稿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