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西安市雁塔区电子城街办杜城村是西周时期杜伯国的都城所在地,“杜城”遗址南北长约218米,东西宽约165米,初建于周成王八年十月,因参与“武庚叛乱”的唐侯被长途迁徙到皂河孤岛中建“监城”,杜城村已有3050年的建城史,见《杜城村简明村史》。
杜伯国消亡于周宣王四十三年(前785年),杜伯姬恒被冤杀,葬于杜城村南皂河河滩中,《长安县志》载杜伯陵“石椁浮水面,四偶有石柱,以铁索绕之,水涨墓开,水落乃封”。
世代相传宣王爱妃女鸠“由爱不成而生恨”致杜伯被冤杀,时任西周王朝右将军的杜伯国第九任国君姬恒为“伯”爵位,担任镐京西六师暨禁军指挥官,诗经《国风。卫风。伯兮》使其工作情景的真是写照,2015年农历大年三十晚上,我发现我村村民李成夏收藏的一件青铜器,疑是“伯也挚殳,为王前驱”中的“殳”,初考结论为“杜伯殳”。
二、由来与名称:
杜城村发现这两件青铜纯属偶然,好有“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故事再现——
我们西安市雁塔区杜城村是西周杜伯国的都城所在地,“杜城”为公元前1035年因参与“武庚叛乱”的南(西)唐国长途迁徙到杜地在皂河的孤岛中建“监城”而得名(见《杜城村简明村史》),从周成王八年迁此至公元前785年第九任杜伯(姬恒)被冤杀历经250年,姬恒被冤杀时已在西周王朝中任右将军、杜伯国国君为“伯”爵位。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杜伯盨”、“杜伯鬲”青铜器各一件,经与故宫器物保管部丁梦主任核实,一件为解放前收藏,另一件收藏日期不明,“杜伯盨”铭文为“杜伯作宝盨,其用享孝于皇神祖考,于好朋友。用寿,介永命,其万年永宝用”。大意是:杜伯自做此宝盨,用来祭奠死去的父祖与朋友的光辉神灵,用来祈求长寿,万年永宝用。“杜伯鬲”也有铭文为““杜伯作叔祁尊鬲,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杜伯为叔祁做此祭祀用鬲,祈望子孙后代万年永宝用。
鉴于以上馆藏青铜器均以杜伯命名,杜城村今年新发现的两件青铜器同样暂时以疑似“杜伯殳”、“杜伯钺”而称之。
发现这两件青铜器纯属偶然,2012年我在参与《杜城村村史》编纂工作时,听说本村16组一位村民家中有两件青铜小铲,会同编纂组采访时才知道为一铜一铁已不知去向,经编纂组五人商议后暂不写进村史。
2015年7月份,按照雁塔区政协的安排再次参与《杜城村简明村史》的撰写工作,我念念不忘的那两个小铲仍然无踪影。
由于研究杜城历史文化资源的需要,我建立了一个名为“中国村级开发研究院”的小群,与杜城村十来个村民互通信息,同时连接我的博客“亚洲开发区电视台”以丰富其内容。就在2015年农历大年三十日晚上,突然接到本村卫生室负责人李成夏先生发来的一张图片,让我看看图片上是什么?
专门从事杜城村史研究五年多了,我对西周的重大事件比较了解,特别是杜伯(姬恒)的死因需要仔细分析,西周三公六卿的演变诱因,首任周公姬旦制定的维护统治的各种制度西周十一代十二王各有继承,但更有发展与创新,比如西周的鸟崇拜,比如武王伐纣的虎贲军与王冠等等只有概念,没有实物参照。
西安市雁塔区电子城街办杜城村是西周时期杜伯国的都城——杜城遗址区,最早的杜城建于公元前1035年,第九任杜伯国国君姓姬名恒,公元前785年因宣王爱妃女鸠诬告被冤杀,死后葬与杜城南今皂河河滩中,《雁塔区志》、《长安县志》均称其为“杜伯陵”。2012年我们在村史编纂中根据采访资料曾标定其基本坐标,参照西安西三环修建发现的汉代皂河桥考古结论此陵应在现地表12米以下。
看到图片我肯定告诉收藏人,这是西周青铜器,可能与杜城有关系。疑似“杜伯殳”属传世之物,发现之处应称为所在地。
三、铭文与解释:
疑是“杜伯殳”最底部中央有虫鸟篆体阴文“凡”一字,在“凡”字右下方有“父”一字,合在一起读作“凡父”。西周时期的国家语言不是现在的普通话,杜城地方语言中目前仍在使用,特点是没有汉语拼音中的“跳舌音”,比如“天地、钉子、铁”的读音与周边村庄不一样,语义区别更大——比如杜城人称呼“船”为“帆”,杜城村南的船家什字称呼为“帆家什字”,用杜城方言朗诵《诗经》,如果有西周编钟和石磬等西周音乐可能才是西周时期真实意境。
我在2015年参与《杜城简明村史》工作时查到杜伯姬恒被冤杀后其长子隰叔、次子温叔历经一年才逃到晋国,临行前作诗《沔水》以表达忘父忧国之情,南宋著名蒙学家、《三字经》的作者王应麟先生有过同样的判断。
隰叔虽然是在众所周知的情况下回舅舅家去了,但还有忠于姬恒的一部分年轻人逃到古樊国——杜城村东南方向樊村躲藏起来,他们在现杜曲街道的北面半坡上临时修建城堡,杜曲当地称其为“杜曲堡子”,三面绝壁,一面靠崖十分隐蔽,当时樊国国君为樊仲父,暨宣王时期的太宰。
樊仲父是历王在任时杜伯国下属的一个乡长,因善手工被杜伯姬恒父亲推荐进入西周王朝任职艺人,负责造船、造车的工作,但按照西周的官制仍为下人,在设计制作这件疑是“杜伯殳”时以木匠的身份刻上自己的字号用以“物勒工名,以求其诚”,仔细辨认虫鸟篆体的“凡”反过来看正是大木船船帮上挂了铁锚的造型,历王将其管理的乡辖区奖励给“凡父”称“凡国”,这件国人皆知的大事宣王小时已铭记在心,他继位立刻提拔“凡父”为太宰,因当地长满荆条“凡父”善编篱笆,后来此次成为樊姓始祖——大山上长满荆条的国家“樊国”。
四、与袖锤之区别:
明清时期盛行袖锤,它的定义为私人防身暗器,同时也是个人身份的象征,我国元明清时代不作为官方标准配置,设计制作也五花八门。
此时的黄铜冶炼技术已经成熟可与黄金媲美,在《三秦都市报》疑是杜伯殳一文发表后不久,西安曲江新区有位专业收藏袖锤的潘先生夫妇找到我家详细了解疑是杜伯殳的构造与纹饰特点,第二次又带来五把袖锤与之比较,根本没有西周时期的特征(见下图)。
潘先生收藏的这五把袖锤中中间一把为元代,其余四把均为明清时期袖锤,我通过与与疑是“杜伯殳”反复比对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五把袖锤均无铭文,
2、表面无任何纹饰,更无称王时代的王冠和虎贲,
3、材质为黄铜或铁,
4、结构设计简单、
5、有木制把手和穿绳用洞孔,
6,长短、重量、材质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