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雁塔村史

电子城街道办【杜城村】村史

时间:2022-12-6 18:35:09   作者:刘振忠   来源:刘振忠【杜城村村民】   阅读:203   评论:0
内容摘要:西安市雁塔区电子城街道办【杜城村】历史:杜城村位于雁塔区中部南端,由杜城堡、杜城街、杜城庵三个地理自然村组成,东与电子正街、欧亚学院、清凉山公园相连,南与长安区下塔坡村、首帕张堡、茅坡村相接,西与曹家堡、高家堡隔河相望,北与齐王村、南三环、南姜村接壤。一、村情概要 2、产业发展及变迁



一、村情概要


杜城村位于雁塔区中部南端,由杜城堡、杜城街、杜城庵三个地理自然村组成,东与电子正街、欧亚学院、清凉山公园相连,南与长安区下塔坡村、首帕张堡、茅坡村相接,西与曹家堡、高家堡隔河相望,北与齐王村、南三环、南姜村接壤。


    杜城村现有人口约4000人,共有土地面积约2000亩,最早的杜城堡来源于参与“武庚叛乱”的南唐国——现山西省临汾市所辖的故翼城,公元前1035年(周成王八年)10月成王将参与武庚叛乱的南唐王与部分乱民长途迁徙到沈水(皂河)之中的孤岛建“监城”,这就是“杜城”的来历。


2012年杜城村在编撰村史时我们实际测量该城内城南北长218米,东西长165米,约合面积53亩,原城墙高约5米,上宽约4米,下宽约5米,城外建城时的起土沟为护城河,城墙上四周有监楼,初建时只有一座南大门,大门外有停泊码头。


我村九组退休职工李宽绪收藏有当年大门下的一块花岗崖铺路石(见图1),被硬轱辘车磨过的车辙深约20厘米就是一个佐证。


杜城街是秦子午道的水陆码头,更是汉武帝被封为汉中王时赴任的杜城桥驿站所在地,唐宋明清时期到解放前一直为关中通往陕南四川的交通要道和重要集镇,南北街道两边商家云集,文人墨客流连忘返,诗圣杜甫曾两次居住在此。


杜城庵东临隋唐时期清明渠北岸的渠北村,因幽王二年杜伯平反后从东原来杜城祭祀杜伯的杜姓后裔在此搭建圆形茅草屋而得名,据宋代《长安志》和清代《长安县志》记载,“清和观在城南二十里杜城”,载清和观建于宋代前,杜城人称呼为“老君殿”或“清幽观”。杜城堡现有大姓为孙、赵、薛、桑、杜,惠,杜城街姓氏较多,杜城庵以刘、李两大姓为主。


杜城村2012年列入市级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点有五个:


1、“弓背崖遗址”位于皂河南岸原5队、9队、10队、3队与曹家堡接壤的一段像驼背老人的特殊地形,在此发现6000年杜部落并有石锛、石斧现存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2、“杜伯陵遗址”位于在皂河老桥西约100米现杜城5组地内,清《长安县志》记载“杜伯墓在杜城东南清明渠边,石椁,四偶有石柱,以铁索绕之。相传水涨墓门开,水落乃封”。


3、“杜县古城遗址”即杜城堡。2012年《杜城村史》撰写时实测城内面积约53亩,城墙四角有监楼,城墙上可行马车,解放初期过年过节村民还在城墙上扭秧歌。此城距今已3050年,1985年5月4日雁塔区人民政府曾隆重集会庆祝杜城建城3000周年。


4、现存老柏树为西安市人民政府挂牌保护树木(见图2),据考证为幽王二年为杜伯平反修建杜伯祠所栽,距今已有2800年的树龄。


电子城街道办【杜城村】村史


5、“杜城汉代张姓大墓遗址”现位于西安陆军学院征地内,墓前有石人石马,上世纪70年代平整土地被毁。齐王村张姓人认为此墓为祖坟,初考可能为张安世的哥哥——张贺之墓。


杜城村西周初期为毕公高的封地,皂河南岸称为毕塬,公元前1035年“杜城”建成后归镐京直辖,在250年后成为西周的一个诸侯国——杜伯国,公元前785年杜伯含冤被杀,据《左传》载“杜伯入为王卿,无罪而王杀之”,杜伯之子隰叔奔晋,杜伯国随之灭亡,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犬戎进攻镐京,袭杀周幽王于骊山之下,秦襄公以兵救周。周平王东迁,秦襄公出兵护送,以功封诸侯。周平王把王室无力控制的镐京、杜伯国和岐山以西的土地赐予秦国,杜伯国后裔乘秦无遐顾及之机建立了一个更大的诸侯国——汤杜亳国,京城仍是杜城,称呼为杜京,立国67年后被秦灭。据司马迁《史记。秦本记》载,秦宁公三年(公元前713年),“秦与亳战,亳王奔戎,逐灭唐杜”。


公元前325前,在秦惠文王称君时期,杜城作为秦中央集权制的首批试点县之一杜县,1975年北沈家桥村青年杨东峰拾得的“秦杜虎符”(见图3)与同期皂河南岸出土的“杜市”印记銭釜证明(见图4)“杜城”“杜市”遥相呼应形成最早的“城市”概念。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经常微服出行,到终南山下狩猎,践踏了百姓的大片庄稼,农民号呼谩骂,到杜县和户县告状,两县令拘留了汉武帝的随行人员,证明此时杜城仍是汉杜县的所在地,汉宣帝元康元年(公元前65)改杜县为杜陵县属京兆尹,杜城改称为”下杜城”,西晋设杜城县,后秦复设杜城县,杜城均为其辖。


1900年1026日,慈禧太后挟光绪帝西逃到达西安,在祭拜杜城城隍庙后授意樊川区域为“满康县”,县治仍为杜城。


1949年5月20日杜城村解放,起初归长安县韦曲区杜城乡,1954年9月设立雁塔区,以原西安市第九区及原长安县郭杜区的高堡乡、韦曲区的双桥头、金滹沱2乡和东三爻、杜城乡各一部分转入雁塔区,杜城村随之转入。


杜城村文化资源丰富,拥有中国四个唯一:

1、“杜城”是中国200多个古城堡中唯一一个建城时间明确,功能设计独特的西周“监城”,其它古城均已防止外来入侵为主,而“杜城”则以防止城内人逃跑为主功能,这在中国古城建筑史中位居第一。


2、杜伯含冤被杀葬于杜城皂河,战国时期的《竹书纪年》秦代《吕氏春秋》、汉司马迁主笔的《史记》、《陕西通志》、《西安府志》、《长安县志》、《雁塔区志》均有记载,公元前780年(周幽王二年)西周王朝为杜伯平反,号召外逃的杜伯国人返回,长安县大兆、杜曲一带的杜姓后裔为杜伯修陵并在杜城堡西北角建杜伯祠,这符合杜城村杜姓老人传说祖上从东原来的口传历史。


2005年西安市修建西二环路时发现古皂河桥遗址,考古报告认定现在的皂河河床比汉武帝时期净增高10米以上,因此杜伯陵应在现皂河平面10以下,杜城村2800年一直有杜伯为何葬皂河的口头传说。


杜伯陵“石椁浮水面”应是中国古代葬墓的唯一。


3、“下杜名区”

据唐宋史料记载,杜城是城南著名的风景区,2012年杜城写村史时走访八十岁以上老人讲,皂河从东南往西北绕村半周而过,皂河西岸杨柳成林,人称小南山,连菜地、水稻地、芦苇荡一片一片绕村半周、大小鱼塘星罗棋布、杜伯墓、村东有“上马石”、村南有白鹤台、兰池、杜城门楼、城隍庙的旗杆、戏楼、道佛文化庙宇多如西安,以城隍庙、八仙庙、玉皇庙、菩萨庙、老爷庙、清和观(清幽观)为代表二十多个庙观,这些景观是华夏历史文化缩影。这些景观因历史的变迁,平整土地、大炼钢铁、破四旧,现在都看不见原貌了,只能给六十岁以上的村民留下记忆。唐·罗隐·《下杜城》:“来往城南十八年,赖家桥上潏河边。村醪香美脱衣典,几度落花相对眠。”注:杜城南有赖家桥,在潏河上。潏河即今皂河。


    杜城曾是中国汉唐宋时期著名的风景旅游区,中国历史上唯一。


4、连战儿时住杜城

中国国民党现荣誉主席连战先生1936年8月27日出生于西安,1938年118日,西安革命公园、体育场、南城一带遭轰炸,为躲避日机的轰炸,连战父亲就职的西京筹备委员会从此搬至杜城村东的清凉山防空洞内办公,连战随父母先从西安城内搬至东姜村后再迁进杜城堡,与小房东孙绍信成为儿时伙伴,2005年5月1日,连战携家人“破冰之旅”在西安清凉寺为其祖母扫墓,陕西省台办安排原房东孙绍信的长子孙凤池、侄子孙义宁与村书记马润羊到机场迎送。

 连战儿时住杜城,在中国历史上唯一。



二、社会经济


    1、组织机构及变迁:

    杜城村六十多年的村政建设(行政)主要包括三个时期,即解放后初期的村政权建立与巩固时期(1949年—1958年),人民公社时期村政建设时期(1958年—1976年),实行村民自治后的村政建设时期(1976年至今)。


1949年5月20日杜城解放,杜城堡、杜城街归姜村乡管辖,首任村长桑华,农会主任惠志兴、孙凤森、孙凤岐、杜城庵归首帕张乡管辖,农会主任王清洁。


1954年7月,杜城堡、杜城街、杜城庵三个村创建“杜城堡农业生产合作社”(史称初级社)。


五个初级社分别是:

第一社社长:孙绍敏

第二社社长:乔文治

第三社社长:赵德新

第四社社长:惠百川

第五社社长:李智孝

1956年1月27日,“西安市雁塔区三门口乡杜城高级社”成立,高级社主任由李智孝担任,对外联络主任由赵德新担任,高级社辖五个生产大队(由原五个初级社改建)。


1957年7月,中共杜城高级社党支部成立,由崔清珍同志担任党支部书记。


1958年全中国的“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万万岁!”运动席卷全国,在“一大二公”和“人民公社好”的口号下,雁塔区山门口乡率先成立“东风人民公社”,是全国第二个陕西第一个人民公社,原杜城高级社区划属之,并按照行政区划要求成立“杜城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简称“杜城大队,”下设五个生产小队。乔文直任大队党支部书记,薛甲祥任大队长,刘保才任副大队长,孙异荣任大队会计,孙凤至任大队文书统计,杜城大队在大队党支部领导下开展工作,进入了人民公社化时期。


1、1960年5月,杜城大队所属的东风人民公社合并至小寨人民公社,时任大队长薛甲祥,副大队长李智兴;


2、1962年,杜城大队所辖的五个生产小队划分成11个生产小队,时任大队长刘志德,副大队长薛甲祥;


3、1964年4月,大队所辖的11个生产小队各设1名政治队长,其中:

第一队:孙绍敏     第二队:马志德     第三队:杜周林

第四队:闫忠娃     第五队:薛甲祥     第六队:薛兴汉

第七队:杜朋寿     第八队:薛兴顺     第九队:李智孝

第十队:刘保才     第十一队:曹振杰


5、1964年的“四清”中成立了“杜城大队贫下中农协商委员会”,史称“贫协”。其中:

主席:赵青叶   副主席:崔清珍  赵清礼

委员:朱文光   闫桂荣   李恒林    孙继民   袁秀英


6、1965年4月杜城大队生产管理委员会成立,史称“大队委”:

乔文直(大队党支部书记)

李智兴(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大队长)

薛兴顺(副大队长)           李会珍(副大队长)

孙异荣(大队会计)           王苗苗(大队团支部书记)

刘明德(一队技术员)         孙绍敏(一队队长)

薛甲祥(五队队长)           崔清珍(党支部委员)

曹振杰(民兵连长,治安主任) 杜朋寿(七队队长)

王玉瑞(十一队队长)


7、1965年4月中共杜城大队支部委员会变动:

党支部书记:乔文智

党支部副书记:薛兴顺

委员:崔清珍  孙绍敏  薛甲祥  曹振杰  李会珍

8、1965年4月共青团杜城大队支部委员会成立:

团支部书记:王苗苗

团支部副书记:薛文清


9、1965年4月的杜城大队妇女联合委员会成立:

主  任:李会珍

副主任:王秀云   张青莲


10、1965年4月杜城大队监察委员会成立:

主  任:崔清珍

副主任:朱文光


11、1965年4月杜城大队治安保卫委员会成立:

主  任:乔文直

副主任:曹振杰


12、1965年4月杜城大队调解委员会成立:

主  任:王年丰

副主任:王玉瑞


13、1965年4月杜城大队文教卫生委员会成立:

主  任:薛兴顺


14、1965年4月杜城大队民兵连成立:

连  长:曹振杰

指导员:乔文直

副连长:张春莲  张三鹿 

副指导员:王苗苗


15、1966年11月,杜城大队更名为“旭阳大队。”

1967年1月,“造反派”夺权,拿走大队公章,工作仍由李智兴、薛兴顺、孙绍敏支撑,会计、出纳、保管员照常工作。


16、1969年1月,成立旭阳大队革命委员会:

主任委员:乔文直

副主任委员:李智兴  薛兴顺  张引雪  吴志福  董义忠

委员:李会珍  刘  斌  孙继民  王年丰  闫桂荣  赵相苏 

李宽绪

同时,各生产小队相继成立了“生产队革命领导小组”,分别由组长、副组长和若干组员组成,管理各队日常事务。

17、1972年10月,恢复“杜城大队”称谓。


18、1973年7月,重建杜城大队贫协,由薛兴顺担任贫协主任,李会珍和王民民担任副主任。


19、1976年元月,按上级要求对杜城大队各类班子进行了一次大调整。其中:

(1)中共杜城大队党支部组成人员:

书  记:王年丰

副书记:董义忠  李智兴

委  员:薛兴顺  孙绍敏  刘  斌  薛文清  杜本本  赵相苏


  (2)杜城大队革命委员会组成人员:

主  任:王年丰

副主任:董义忠  李智兴  孙绍敏  苗淑琴

委  员:刘  斌  薛文清  赵相苏  李会珍  孙继华  赵兴华

      桑二民  惠提合  李振杰  李智孝  惠文文  赵清理


(3)杜城大队贫下中农协会由薛兴顺(主任)、王民民(副主任)和李会珍(副主任)等十四人组成。


(4)杜城大队民兵连组成人员:

连  长:董义忠

副连长:桑学化  赵金钟  乔欠欠

指导员:王年丰

副指导员:王生勤


(5)杜城大队妇女联合会由苗淑琴(主任)和副主任李会珍、曹桂芳、周清凤等十四人组成。


(6)杜城大队治安管理委员会由主任刘斌和副主任桑学化、赵金钟等十三人组成。


(7)杜城大队调解委员会由主任刘斌和副主任李会珍、何生福、薛甲祥等十四人组成。


(8)经共青团山门口公社团委批准成立“共青团杜城总支部”,团总支由九人组成,下设六个团支部。

团总支书记:王生勤

团总支副书记:孙四本  薛翠翠

团总支委员:孙民选  朱栓琪  赵永安  马润羊  李聪贤  薛选选。


下设六个团支部,总支委员兼支部书记。

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推动了农村政治体制的重大变化。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恢复了乡镇建制和建立村民委员会,人民公社体制解体。


1、1979年12月,将第二生产小队分成两个生产小队,届时杜城大队辖12个生产小队。

2、1981年,将第一生产小队分成4个生产小队;第九生产小队分成2个生产小队;第十生产小队分成2个生产小队。

届时杜城大队辖17个生产小队。

3、1982年元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工作全面展开,开始了杜城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分田分地分农具分机械分役畜工作(第一次是1949年土地改革运动时),这两次的工作虽然十分相似,但在本质上截然不同。


4、1998年5月27日,中共杜城村总支部与杜城村民委员会成立:

(1)党总支:

党总支书记:董义忠 ,负责党总支全盘,主抓村经济发展。

党总支副书记:马润羊,负责村委会全盘,村经济工作。

组织委员:赵铁锁

宣传委员:桑学化

群众委员:刘永茂


(2)村委会:

主任:马润羊,负责村委会全盘。

副主任:赵铁锁,负责农业、宅基地、水电。

委员:翟会侠,负责妇女、计生、文教卫生。

委员:刘选科,负责农业生产、民兵、水电。

委员:赵锁虎,负责工业、企业、综治、调解。


(3)群众组织

民兵工作:桑学化

妇联工作:翟会侠

共青团工作:杜卫星


(4)其他工作人员

综合治安,民事调解:刘均儒

村会计:薛峰

村出纳:张淑桂


(5)杜城村第七届村委会组成人员

主任:惠凯

副主任:惠建鹏

委员:孙耀民  惠颖儒  马彩维


第八届村委会略有变动,现任党总支、第九届村委会、村民监督委员会、妇女委员会主要领导如下:

中共杜城村党总支书记:薛小权   副书记 :惠颖儒

总支委员:马彩维、刘涛、刘举。

杜城村村委会主任:桑旭平   副主任:  薛征

委员:刘平安   薛峰  薛俊涛

村民监督委员会主任:马权利

委员:李怀齐  孙阳

杜城村调解委员会主任:薛俊涛

杜城村妇女委员会主任:刘平安


2、产业发展及变迁:

杜城村解放初期生产力低下,以粮、菜兼做套种为主,皂河两岸主要种植水稻、莲藕、韭菜、土豆、白菜、萝卜,旱塬地种植小麦、谷子、玉米、大豆、绿豆等耐旱作物,上世纪60年代村曾开挖鱼池作为副业。


进入70年代中期,杜城村产业结构开始调整,根据上级指示开始种植黄瓜、西红柿、辣子、茄子等“细菜”,副业也开始起步发展,先后创办了属于村集体性质的压面、压饸洛、理发、修理车铺等为民服务的小三产,后又相继创办了啤酒厂、豆腐坊、云母厂、服装厂、纸箱厂解决了杜城剩余劳动力就业,但利润不大。


杜城村曾购买过一台东方红28型拖拉机,和各队的马车一样用于农耕,闲时运输挣运费。


1982年杜城村分田到户,杜城产业结构出现多元化发展,韭菜种植成为西安市的名牌蔬菜,早蒜苗更是西安市民的最爱,杜城蔬菜远销西北五省。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明朗,村民开始购买拖拉机、汽车跑运输,四个村民联合创办粮油贸易公司,业务涉及新疆、内蒙、宁夏等省份。


2004年雁塔区政府开始在杜城征地储备,村北有土地的村民分的一部分款项,杜城村两层楼房盖多了,随着雁环路、子午大道、西部大道、电子正街的修通,杜城村民开始租地租房收租金,正真成为城中村的“产业村民”。





欢迎您投稿“秦之韵 陕西村史”公益网。 (投稿EMAIL:30999626@qq.com 在线投稿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