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池头村位于大雁塔东侧。因地处曲江池北头而得名。秦汉为宜春下苑、乐游苑。唐代处长安城内,为修行、青龙等坊。唐宰相张九龄曾居此。据传唐以前有村。明崇祯年间村门石匾和清顺治六年(1649年)堡门洞石匾均刻“古北池”。清嘉庆时称北池头。现已拆迁,村址现为一堆瓦砾。
4.【本村名人】傅贤丞(1897~1978) 曾用名德义、嘉斌,雁塔区曲江乡北池头村人,祖籍长安县大兆乡。清嘉庆年间,其祖父傅忠玉迫于生计,携妻带小迁居西安南郊。其父傅志伸,在南关开“善济堂”中药铺,经营药剂,拜师学医,久之竟成一方名医。研制的“千里追风丸”颇负盛名,患者赠送牌匾三十多方,其中有民国时期陕西省主席熊斌、38军军长赵寿山、教育厅厅长王捷三等人的亲笔题词。傅贤丞17岁开始学医,由于身材矮小,又有眼疾,因而受人歧视。热讽冷嘲,不仅没有动摇他的意志,而且变成鞭策自己的动力。经过刻苦学习,不仅对《神农本草经》《王叔和八十一难经》等药书熟背无误,而且还精读了《万病回春》《寿世保元》《伤寒论》以及《内经》《金匮》等医家经典。与此同时,他经常侍奉父亲于医案,刻苦钻研,通过抄记处方,揣摸脉象,把自已对病症感受和诊断意见,与父亲的诊断对应、研讨,不断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长于妇、儿两科。
旧时,西安郊区农村道路泥泞、交通不便,傅贤丞行医“以驴代步”。每到一处,还没进村,村人闻驴叫都知道“傅先生来了”,遂奔走相告。有人在途中挡驴求医他就蹲在路旁诊断,在膝盖上开处方。傅贤丞医德高尚,出门应诊,不计报酬,任凭患者“自封”,乡党看病从不收费,随请随到,即便是半夜三更,也从不误诊。农村公社化后,傅贤丞在孟村、春临、曲江池等几个医疗站应诊,多次被区、社卫生系统评为标兵、先进工作者或积极分子。60年代“阶级斗争”扩大化,在“四清”运动中被补订为“富农分子”,由村上监督改造,但仍以“济世扶危,救死扶伤”为宗旨,患者求医,他仍一如既往,一一诊治,把毕生精力奉献给济世医民。1969年,彬县一妇女患精神分裂症,在西安市精神病医院就诊,住北池头村,久治不愈,且处于昏迷状态,医院让其另求名医。患者手头无钱,听人说傅先生医术高明,遂请先生诊断,只服一剂药,就解除了昏迷,接着又服了几剂病情就大为好转,回家前激动得对傅贤丞说:“老先生又叫我重活了一世!”
5.【北池头古槐】
雁塔区曲江(北池头村)有株300多年的古槐,树高约18m,胸围4.50m,树冠近百 m2。据村民李老汉说:很早以前,古树上悬挂着一口大钟,村里遇有急事,鸣钟聚众议事。人民公社时期,用钟组织社员上工下工。古槐树下是村民纳凉,议事聊天的好地方,夏日乘凉能容纳近一二百人。关于一方上下无皮,又一大主枝损坏,群众为古槐修了护栏。古槐旁有“古北池”三字的庙址,村民田香爱说:“以前为了躲避土匪,村庄的道上建有堡子。庙门底下的洞是通往堡子的,庙址旁有一块雕记得着蟠龙的石碑,落款为清顺治六年(距今365年),另有一块石匾是明嘉靖年(距今487年)的,表明这里昔日的辉煌。先有匾后有树说明此古槐300余年无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