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阎良村史

阎良古代名人(秦献公/秦孝公/商鞅/刘邦/武之望/焦云龙)

时间:2018-3-10 8:40:35   作者:代峰\编辑   来源:阎良地方志原创   阅读:5565   评论:0
内容摘要:西安阎良古今名人: 阎良历史悠久,从古至今众多人物活跃在这片热土之上,这里主要介绍生长在这里及长期生活在这里为阎良发展做出贡献的人。(秦献公/秦孝公/商鞅/刘邦/武之望/焦云龙)胡母敬|司马欣|萧何|景丹|杨沛|寇赞|王罴|于实|杨升华


  阎良历史悠久,从古至今众多人物活跃在这片热土之上,这里主要介绍生长在这里及长期生活在这里为阎良发展做出贡献的人。


  秦献公 秦灵公之子,公元前384年立为秦国君,同年发布废除奴隶社会的殉葬制度。秦献公二年(前383),为向东扩展国力,与晋、魏争霸,将国都从雍(陕西凤翔)迁至关中东部栎阳(今阎良武屯境内)。七年,(前379),在国都设立由国家管理的市场(初行市),各国富商纷纷入秦。十年(前375),按五家为一“伍”、二“伍”为一“什”编制户口。十一年(前374)设立栎阳县。


   秦孝公(前381~前338) 秦献公之子,名渠梁,献公二十四年(前361),在栎阳(今阎良武屯境内)被立为秦国国君。在位期间,“布惠恩,赈孤寡,招战士,明功赏”,走富民强国道路,声言“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孝公三年(前359),任用商鞅实行变法,大臣甘龙、杜挚等保守派极力反对。他力排众议,使变法得以顺利进行。六年(前356),封商鞅为左庶长,在栎阳正式变法,实行什伍连坐法,奖励军功,奖励耕织,严厉法令。七年(前353),包围魏军于安邑,使其投降。同年,封商鞅为大良造。八年(前354),与魏军战于元里,获胜。十二年(前350)迁都咸阳。


    秦孝公在栎阳期间,实行变法,发展农业,东战诸侯,使秦国成为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强大的诸侯国,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约前390~前338) 战国中期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曾在秦国都城栎阳(今阎良武屯乡境内)变法。姓公孙,名卫鞅,因其后来受封于商,故又号为商鞅。出身卫国贵族,初在魏相公孙痤门下任事,学习了李悝的《法经》和变法经验。痤死,他听说秦王孝公打算实行改革,正在招纳变法人才,于是离魏入秦至栎阳,向孝公提出变法主张,得到孝公信任和支持。


    在新法令公布以前,为了取信于民,派人在国都门外立了一根三丈高的大木头,下令说:“谁能把这根大木头扛到北门,赏他十金”。人多不信。他又下令说:“谁扛去,赏五十金”。有一个壮汉扛了,商鞅果然当即如数给了赏金,以示言而有信。接着就颁布变法令。其内容主要是:在经济上,废井田、开阡佰,承认土地私有和允许土地买卖,鼓励发展小农经济,在此基础上统一新的亩制和度量衡标准。在政治上,合并全境乡村城镇为41县,推行“什伍连坐法”,实行专制集权政策。在军事上,奖励军功,依功劳大小分别授予爵位、田宅。在思想上,实行封建文化专制主义。这些改革措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秦国得以富强。公元前338年,孝公死后,旧贵族疯狂报复,诬告商鞅谋反,并用车裂酷刑杀害了商鞅。


    胡母敬 官太史令,秦时栎阳(今阎良武屯境内)人,复姓胡母,名敬。初任狱吏,由于刻苦学习,知识渊博,被擢为太史令,掌管天象、历法,并兼修史等工作。当时秦始皇统一六国,对原六国不同文字进行改革,提出“书同文”政策。胡母敬精通古文字,参与了把史籀大篆改为小篆的工作。当时,丞相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赵高作《爱历篇》,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学篇》,对我国文字统一起到一定作用。


    司马欣(?~前203) 曾封为塞王,建都栎阳(今阎良区武屯乡)。欣,初为秦栎阳狱椽,后升为长史。公元前209年,陈胜起义军派周文进军咸阳,抵达戏(今临潼县城东)时,被秦少府令章邯、长史司马欣率领的骊山刑徒击败,周文退守函谷关。同年,秦与楚在巨鹿作战,项羽大胜,秦兵失败,秦二世派遣使臣指责率军的章邯和司马欣。章、司马二人非常恐惧,遂派司马欣到咸阳说明失败原因,以求免罚。司马欣至咸阳三日,宰相赵高不予接见,有不信任之心。司马欣恐惧,害怕赵派人追杀,绕道而还。赵果派人追杀,未成。欣还军后对章邯说:“赵高现已专权,咱们的事作不成了。咱们仗打胜了,赵必嫉妒咱的功劳,若不能胜,不免于死,请将军慎重考虑咱们下一步怎么办?”章邯部属陈余也来书说,过去秦将白起、蒙恬皆多战功,秦皆诛之。今秦危急,赵高恐惧,所以想诛将军以自塞,以脱其祸,并劝说章、司马二人反叛秦国,与诸侯一起共攻秦国,分割天下,称王称孤。章、司马二人遂投降项羽。项羽封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上将军。


    公元前206年,项羽攻破函谷关,入咸阳,并在戏下自立为西楚霸王。因司马欣任秦栎阳椽时,项羽杀人,在栎阳避难,受到司马欣的庇护,有恩于项羽,项羽封司马欣为塞王,建都栎阳,辖咸阳以东至黄河地区。
    公元前205年,刘邦由南郑入关中,司马欣投降,并随同刘邦出关与项羽作战。在彭城战役中,刘邦大败,士卒多被杀害,尸体堆得连睢水也不流了。项羽去沛捉了刘邦的父亲和妻子作为人质。此时形势楚强汉弱,诸侯多数叛汉附楚,司马欣也叛刘邦投降了项羽。

    公元前203年,楚汉战于城皋。此时项羽兵弱,不敢出战。汉军挑战,辱骂五六日,项羽守将曹咎、司马欣恼怒之下,出城迎战。兵渡汜水时,被汉兵击败。司马欣自杀于汜水岸边。战后刘邦回至栎阳,慰问关中父老,并将塞王司欣头挂杆示众四日,以壮雄威。


    刘邦(前256~前195) 西汉开国皇帝,公元前202~前195年在位。字季,今江苏沛县(丰县)人。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初为泗水亭长。秦二世元年(前209),陈胜、吴广起义,他“送徒骊山,雨阻误期”,因放掉刑徒而起事。在沛吏萧何、曹参等支持下,起兵响应陈胜、吴广起义,称沛公。陈胜死后,和项羽领导的起义军,合力抗击秦军主力。公元前206年,率军入咸阳,推翻秦朝统治,废除秦的严刑苛法,与民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甚得民心。因项羽入关屯军戏西,军势强大,他屯军霸上,未敢轻动。当时双方力量悬殊,形势十分紧张,采用张良计谋,主动至鸿门项营谢项王,在“鸿门宴”上设法逃走,缓和了气氛。后被项羽封为汉王,据巴蜀、汉中一带。

    公元前205年,刘邦率兵暗渡陈仓,扫除章邯、司马欣,平定关中,暂都栎阳(今阎良区武屯乡)。并命萧何、太子刘盈留守栎阳,筹集粮草、训练兵员,自己率兵出关与项羽争夺天下。经过四年“楚汉战争”,于公元前202年,击败项羽,建立西汉政权,仍暂都栎阳。在此期间,制定“汉律”,建立汉宫朝仪,释放奴婢,奖励耕战,发展农业生产,消灭异姓王侯,为汉室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公元前200年,刘邦迁都长安。公元前196年,病逝于长乐宫,庙号汉高祖。


    萧何 江苏沛县人,曾任县吏,汉初为丞相。秦末随刘邦起义,进入咸阳,他收取秦廷律令、图书,掌握秦国山川险要、户口和社会情况,为汉刘邦建立政权作了准备。楚汉相争时,他推荐韩信为将,自己留守关中栎阳(今阎良武屯境内),负责筹划粮饷、补充兵员、教育太子,促成汉朝的建立。汉立时,刘邦评萧何功绩第一,封为侯,食邑两千户,官封相国。汉建立后,栎阳暂为国都,萧何在此协助刘邦制定律令、仪礼,消灭异姓王侯,对汉政权的巩固起到了重大作用。公元前193年病逝,谥号文终侯。


    景丹(?~26) 字孙卿,汉左冯翊栎阳(今阎良武屯境内)人。少年时求学于长安。王莽时,以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取士,丹曾以能言善辩见长被取。在固德侯府中为相。由于办事干练,被推荐升迁于朔并调连率为其辅佐。当时,反王莽之军四起,丹亦不满王莽统治。不久,淮南王刘玄称帝,建元更始,派遣使者到上谷宣示新令。景丹与连率、耿况等遂依更始,被封为上谷长史。此时,王郎亦起兵称帝,刘秀反王莽的势力也十分强大。景丹与耿况共同谋划依附刘秀,抗拒王郎,于是他便与耿况子耿弇及寇恂等,率兵投奔刘秀。刘秀十分高兴,拜景丹为偏将军,称奉义侯。丹后随刘秀到南方攻打王郎,王郎命大将儿宏迎战,刘秀兵退却。景丹等即纵突骑军冲击,结果大破王郎,追奔十余里,郎军死伤甚多,景丹得胜而还。刘秀大加赞扬,对景丹说:“吾闻突骑乃天下精兵,今乃见之,乐可言矣。”接着,景丹和刘秀又去征讨河北。

    刘秀称帝后,拜丹为骠骑大将军。光武帝建武二年(26),封为栎阳侯。是年秋,景丹又率军大破五校于阳,收降5万余人。当此时,陕州苏况兴兵,攻破弘农,活捉郡守,逼近京师洛阳,形势十分紧张,此时,景丹已卧病。光武帝认为欲破苏况,唯有景丹能当此大任,决定要景丹带病出征,乃连夜下诏,谓:欲借景丹之重威,临军卧镇。景丹乃接受诏命,带病率军到弘农前线。病重不起,十余日后病卒。


    杨沛 东汉万年(今阎良区武屯乡)人,字孔渠。汉献帝初平年间新郑(今河南新郑)长,后升为长社县令。任职期间,严于法纪,不畏强暴。此时,曹操从弟曹洪的宾客,依仗权势在境内横征暴敛,欺压善良,杨沛不畏权势,依法杀之。后因政绩显著,升迁为九江、东平、安乐等郡太守。后因事被判鲲刑。刑未服满,被曹操特调邺县县令,治理那里的豪族大户不轨之行。后任护羌校尉领京兆尹。杨沛在职时,清正廉洁,年老归退乡里时,家境贫寒,无积余财产。


    寇赞(362~448) 北魏时万年(今阎良区武屯乡)人,字牵国。赞少年时以清素知名,身材修长,姿容庄重严肃,行为端正。前秦时任冯翊郡功曹,后任襄邑县令。在职期间,受百姓爱戴。后秦被北魏灭亡后,秦、雍(今陕西关中)一带人民,有千余户推赞为主归顺。赞被北魏拜为绥远将军、河南太守。其后,秦、雍一带百姓投奔河南荥阳、河内的多达一万余户。这时赞被北魏拜为安远将军、南雍刺史、轵县侯。由于来自秦、雍的百姓甚多,北魏特于洛阳设置雍州郡县以示安抚。由此,自雍州流入河南的百姓三倍于前,赞的声名日高。北魏赐爵位河南公,加封安南将军,领护南蛮校尉,仍任刺史,洛豫二州郡县,一统归赞管辖。寇赞重视下情,平易近人,虽官高爵显,但对来访客人,接待不倦。在州任职17年,政绩显著,百姓赞誉。年老,上表归退。太平真君九年(448)病世,享年86岁。病逝前,遗令家人薄葬。


    王罴 字熊罴,曾封为万年县“伯”,北魏时,京兆霸城人。性情刚直,处事公正,为人所敬畏。魏孝文帝太和年间(477~499),任殿中将军,雍州别驾,为官清廉,反对恶行,励精公事。后以军功封为定阳“子”,除荆州刺史。孝武帝西迁后,进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爵万年“伯”,任华州刺史。后齐神武帝军入潼关,兵至城下劝降,罴拒之,遂攻入城。罴乃赤足持一大棍大呼曰:“老罴与道卧,貉子那得过!”敌见惊退。之后,又移镇河东(山西一带),进封为扶风郡“公”。罴安于贫素,不营私业,后虽然显贵,乡里住宅依然如旧。


    寇〓(480~562) 字祖〓,寇赞之孙,北魏时万年(今属阎良区武屯乡)人。少年时曾被魏孝文帝选为挽郎、“奉朝清”。后因战功,授员外散骑侍郎,后升为司空府主簿,封为左将军。为官清廉,不畏权势。时有华州人史底与司徒杨椿,因田产争颂。长史因杨椿官高势重,想将其田判归司徒,而曰:“史府穷人,杨公横夺其地,若以损不足而给有余,未敢闻”。在寇的力争下,把田产判归史底。孝庄帝知道此事后,称颂寇的高尚品质,拜为司马。永安二年(529),寇出任梁州(今属陕西安康)刺史。当时梁州地处荒僻,风俗刁野,盗贼四起。到任后,广设学校,发展农桑。数年之后,梁州风俗大变。此时,南朝梁武帝遣大将曹琰驻军魏兴(梁州附近),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派长史率兵攻之,并将曹琰擒获。在梁州为官清苦,不置产业,离开梁州时,和其子徒步而还,州人多有留连。永熙三年(524)十月,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大统五年(539),携家人亲属400余口入关归西魏,文帝拜为秘书监。当时西魏军国草创,典籍散失,组织人员,抄集经籍,费了很大力量,才将四部经籍整理周备。后升为镇东将军,封安西县“男”。大统十七年(551)加散骑常侍。恭帝三年(556)十二月禅位于周,西魏遂亡。周闵帝宇文觉即位,对〓非常器重,进爵为“子”。明帝武成元年(559),封〓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但他年事已高,久不上朝,在家教授子孙。明帝尚儒重德,对〓数加恩赐,非常想与之相见。〓不得已乃入朝,明帝与〓同席而坐,顾访洛阳故事。当〓辞退回家时,明帝执其手曰:“公年德俱尊,朕所钦尚,乞言之事所望于公,宜数相见以慰虚想。”并让御辇送回家中,时人皆以为荣。终年82岁


    游明根 字志远,北魏时人,原籍广平(今属河北省),幼遭兵乱,长期流落栎阳,为王氏家奴。少年时酷爱学习文化知识,主人叫他放羊,他常请人把字写在路旁,自己照着学习。经过数年艰苦努力,文化知识大有长进。后长安镇守将窦谨见之,询问后才让其兄赎回。后,魏太武帝时,擢游明根为中书学士,后历任礼部尚书,迁大鸿胪卿,赐爵新泰侯。历官50年,处身以人和,按物以礼让,受到当时人们的好评。


    于实(?~581) 西魏时万年子,字宾实,今河北人,燕国公于谨之子。少年和厚,后因军功封为子,任渭州(今甘肃陇州)刺史,西魏大统十四年(548)任尚书。同年,随魏文帝和太子西巡有功,封开府仪同三司。北周恭帝二年(555),羌东念姐部落入侵,于实前往破之。北周武帝天和二年(567),延州郝三郎侵入境内,于实前往追还。北周五年(570)袭父燕国公爵,进位柱国。静帝大象二年(580)加上柱国,拜大左辅。大定元年(581)卒。


    虞庆则 北周末、隋初武功人物,京兆栎阳(今阎良武屯境内)人,本姓鱼,其先祖仕赫连氏,家遂迁至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庆则身高八尺,雄毅倜傥,有胆有识,能通鲜卑语。少年时以射猎为事,常身披重铠,带两鞬,左右驰射,本州豪侠皆对其敬畏。后来强自克制,改变志向,又专心读书,常常敬仰汉朝傅介子、班超的为人,后在北周任参军,袭爵沁源县公。北周武帝宣政元年(578),授予仪同大将军,任并州总管长史,后授开府仪同大将军。当时,越王盛讨平稽胡将要班师时,要安排一个将军镇守,内史下大夫高颖与盛计议,必须要文武双全,才能出众的人方可,便举表推荐庆则,于是拜庆则为石州总管,庆则在此甚有政绩。稽胡羡其仁义而附者8000余户。北周大定元年(581)二月,静帝逊位于隋,由是北周亡后,庆则归隋,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庆则历任内史监、吏部尚书、京兆尹、封彭城郡公,营新都总监。开皇二年(582),突厥入寇,庆则为元帅讨伐。偏将达奚长儒率骑兵2000,从别道与敌战而被所围。庆则未能去救,使其损失十之八九,然上未责其过,仍进升为尚书右仆射。后突厥主摄图有归附隋朝之意,但需要一位重臣充当使者,皇帝便诏庆则前往。起初摄图恃其强盛,尚不肯归,庆则责以往事,摄图仍不服,其助手长孙晟又反复说谕,才使摄图及其弟叶护受诏,称臣朝贡,愿为隋朝藩附。起初,当庆则出使突厥时,皇帝曾向庆则交待:“我欲存立突厥,如其送公马,但取三、五匹即可”。可是摄图却与庆则马千匹,又以女妻之,但皇帝以庆则功高,对此不加过问。遂又进升庆则为上柱国,封爵为鲁国公食任城县千户,将彭国公转授其二子虞义。开皇九年(589)转为右武侯大将军。开皇十七年(597),遭人诬告,被以谋反罪杀。


    张长逊(?~637) 隋末唐初武功人物,京兆栎阳(今阎良武屯境内)人,幼习武,精于骑马射猎。在隋朝时,担任里长,因为平陈有功,提升为上开府,接着又升为五原郡通守。后来遭到突厥的骚乱,长逊便依附突厥,当时突厥号称“割利特勒”。唐李渊起兵时,长逊即带领全郡降附,遂被封为五原太守、安化郡公,接着徙封范阳。当他在范阳任职时,梁思都、薛举谋反,串通突厥兵欲向南渡河进犯。长逊得知,便假传皇帝诏书给突厥头目贺咄设,以破其阴谋。正在这时,恰好唐朝的使节到来,突厥闻知,未敢轻动。此次阴谋叛乱事件遂被粉碎。高祖武德元年(618),朝廷派右武侯骠骑将军高世静,向突厥始毕可汗通问修好,行至丰州地方,始毕已死。皇帝得知,便下令不让世静去了。突厥大怒,引兵南至河。长逊看到事态紧急,便立即派世静出寨至突厥抚慰,还为始毕之死专门送了财物,使突厥退兵。长逊即被授予总管之职,封爵杨国公。后在讨伐薛举时,没有得到命令就带兵出击,朝廷以其忠勇,赐予锦袍金甲。这时有人向皇帝进谗言打击长逊,说恐长逊在丰州时间过长,与突厥结为唇齿而背叛朝廷,于是,长逊被诏回。但皇帝对长逊仍很器重,授右武侯将军,封息国公,并加赐宫女和彩缎千匹,长逊有病,唐高祖李渊还亲自问候。后窦轨率巴蜀兵击王世充时,长逊为检校益州行台左仆射,又历任遂、夔二州总管,很有政绩。卒于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


    公孙武达 唐京兆栎阳(今阎良武屯境内)人,以豪侠称于当时,为隋骁勇之将。唐李渊兵兴,武达至长春宫进见高祖李渊,后跟从秦王李世民讨伐刘武周,苦战多功,累迁为秦王府右三军骠骑,封爵清水县公。唐太宗贞观初年(627)为肃州刺史。这时突厥骑兵数千,辎重万余入侵,企图向南进攻土谷浑,武达领精兵2000与之交战,敌稍有退却,复又进行殊死搏斗。在逼近张掖河时,武达暗令一部分士兵于上游渡河埋伏,敌人渡河至半,突然从两岸夹击,使敌几乎全军覆没,大获全胜。皇帝知道后,特写专信慰劳,并升武达为左临门将军。后盐州突厥叛,皇帝派武达到灵州截击。当时,斩其帅可逻拔卮,遂又进升为莱郡公、武卫大将军,死后追赠荆州都督,陪葬于昭陵。


    杨椮 明时临潼安业里(今阎良武屯乡)人,字子桥。明孝宗弘治八年(1495)举人,授杞县知县。刚毅廉明,耿直不阿。当时宦官经常到处索取财物,日无间断,但听到杨的声威,不敢在其境内胡作非为。他能明断狱案,有一夫妇,夜出被人杀害,他得知后指出,此案必为其同舍所谋,便立即组织人员破案,果得其情。在他治内,盗贼不兴,民安其业。后迁汝州(今河南汝州)知州,储粮万石,以备赈饥荒。他把各县有才学的人集中起来,为其讲解经学,使文士之风大变。在大名府任职时,每年所征粮按额定都有节余,将所余完全储藏于库,以防饥馑。后又在松江(今上海松江)任职。松江丝绸织造业发达,每年税收上交余银万两,杨将这银两全部赈济贫苦机户,自己一无所取。后升任长芦今河北仓州)运同,卒于任上。


    杨淳 字重夫,明时临潼安业里(今阎良区武屯乡)人。明武宗正德三年进士,授为御史。当时宦官刘瑾专权,对科举举才横加干涉。适逢大辟,刘瑾倒行逆施,强行停科。朝臣多畏惧刘瑾权势而推避,独杨淳坚持进行。刘瑾因杨不附他而不满,将杨淳贬为工部屯田司主事。正德六年(1511)升为员外郎,九年(1514),升都水师郎中。当时宦官横行,敲诈勒索,矫言奉帝命西天取经,船使用银超过万两,到处索取。沿河州司官员,畏其权势不敢不支。杨淳不畏强权,发言声讨,缉擒捉拿,绳之以法,使其党徒敛迹而去。后淳升为宝庆(今属湖南)知府,其地属南楚,风俗浮嚣,崇拜鬼神。杨淳到此,广办学校,以行教化。并发动学员擒妖捉巫,毁掉淫祠,破除迷信,宣传科学,使其社会风气大为改观。遂调郧阳知府,又升山西副使,四川参政,陕西省按察使。淳在四川任上,多劝边将对少数民族实行安抚政策,缓和民族矛盾。淳生平清严谨慎,不尚荣贵而重朴素,居家简陋,却自以为乐。高陵李文简为其写墓志铭以记其事。


    李三才(?~1623) 字道甫,明时临潼任村里(今阎良区武屯乡)人。明神宗万历二年(1574)进士,授户部主事,迁郎中,南京礼部郎中、山东佥事、山西学政,后擢为南京通政参议,又被召为大理少卿。万历二十七年(1599)以右佥都御史总督漕运。当时矿、税使四出,三才所部榷税有徐州的陈增,仪征(今江苏仪征)的暨禄,盐课有杨州的鲁保,芦政有邢隆,皆贪脏枉法,公开抢夺。三才到任后,皆雷厉风行给以打击,制裁其爪牙,使其收敛。并即上疏朝廷,陈述矿、税之害,并建议减税抚民。三才抚淮十三年,抑制税盐,甚得民心。后来淮、徐两地发生天灾,他又上疏给以赈恤,淮人甚为感激,后升为户部尚书。他建议朝廷不当用词臣(文学待从之臣),宜选用外僚之清正廉洁官员。他刚直不阿的言行,得罪不少朝廷官员。工部郎中邵辅忠,劾三才贪、伪、险、横四大罪状,御史徐魁也接着劾奏。三才四次辩解不果,愤而辞职回乡。后与顾完成讲学东林,事发后亦被牵连,被削职为民。天启三年为其平反,起用为南京户部尚书,未上任病逝。接着魏忠贤乱政,又追劾三才,遂被下诏削籍,取消以前封诏。一直到崇祯初年(1629),思宗定忠贤逆案,三才方以平反昭雪。


    武之望 字叔卿,今阎良区武屯乡人。明神宗万历十七年(1589)乙丑科进士,曾就任霍邱县(在安徽省西部),江都府(今江苏省杨州市),后被提升于吏部,主持文选司主事。由于性格耿直,得罪了当权者,被降为兵曹,愤而归里,闭门讲学,远近民众争来求教。后朝廷于海盖备兵,被调到水平台任军职。不久又任都察院大中丞。后任少司马,总督陕甘三边(即榆林、宁夏、甘肃)军务。他治军严整,对军中有阴谋叛乱者,即制其魁首,遂使一军肃然。
    武之望还倡修栎阳桥,给民众带来交通之便,桥碑中有记。
    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曾编修《临潼县志》四卷,对临潼县的沿革、山川、名胜、人物、艺文等作了较翔实记载,是临潼县现存县志中最早的一部。
    武之望还精心研究医学,于公事之暇,广为搜集,汰去诸杂证,编成专治妇科病一书,名曰《济阴纲目》。此书成于万历四十八年(1620),初刻五卷,内有月经失调、带下、胎前、产后诸病;且每一症候又论述它的病因、脉证、处方用药,颇有参考价值。

    武之望在总督三边时,死于任上,葬于家乡武屯。被乡里祀为乡贤。


    王孙蔚 清朝进士,字茂衍,今阎良区关山乡老王村人。清顺治九年(1652)壬辰科与其叔父元衡、元士同登进士。其子弟、叔侄在此前后有五人中举,被称为“一门三进士,四科五举人”。他由刑曹(掌管刑法的官员)历次升为湖广按察使、福建布政使,故人称王布政。后因事降职为川东兵备、湖北视学,死于任上。王孙蔚少时有“神童”之称,年20,乡试第二,登举人。任刑曹时,在京城名声与大司农王宏祚(字玉铭)并称。人称“玉铭钱谷,茂衍刑名”。他在湖广任按察使时,为台府所倚重,事多委其办理。在处理案件时,手握朱、墨二笔,判事如风雨,各司掾送来案件,孙蔚一面判案,一面兼听,须臾之间便剖决明晰,而且皆中机宜。孙蔚尤好吟诗,婉丽自成一家,著有《轺香集》。


    刘秉〓 字子彦,清时临潼廉留里(今阎良区阎良乡)人,清康熙年间临潼县庠生。平生好读书,钻研学问,晚年精心研究《周易》,著有《易经注解》—书,并对汉语音韵学颇有研究。秉〓为人谦和,平易近人,从不以词色加人。后因儿子刘曾显贵,官拜吏部郎中。


    刘曾 字鲁如,清时临潼廉留里(今阎良区阎良乡)人,康熙十八年(1679)进士,授溆浦(今湖南西部)知县。该县山深偏僻,粮役向来不均,富户种地不纳粮,贫户地少纳粮多。刘上任后,亲自组织官员丈量土地,并逐一核算,使历年积弊一旦豁清。事后,湖南巡抚收其事迹通报各县作为楷模。三年后,被擢为吏部主事,又迁员外郎。当时有一贪官用千金为刘曾祝寿,曾笑曰:“刘曾岂能收受暮夜金(贿金)者耶!”即正色予以拒绝。后迁吏部郎中,补贵阳知府。贵阳多苗族,时有拐卖苗族幼小儿童者,刘曾捕捉数十名拐骗犯,绳之以法,将所骗子女,悉送其父母,苗人对此十分感激。府内官仓,每年都余粮米百石,刘曾令别贮一仓,春秋给贫苦百姓救济。由此,郡内大治,经考核为各郡之首,皇帝因赐蟒服以旌劳,并擢升为云南驿监道,不久又升为按察使。康熙五十六年(1718)辞职返乡,终于故里。


    王旐 字辰帜,清时临潼东梁里(今阎良区关山乡)人,康熙四十三年(1703)进士,任贵溪(今江西省内)知县。在任时居心仁爱,廉洁奉公,与民休戚与共。后升任吏部主事,死于上任途中。当时妻子李氏28岁,两儿均在襁褓之中,由于他为官清廉,没有积蓄,妻子贫困难以归乡。当地府衙念其夫清廉,资助其用,其妻才扶柩归葬。贵溪人民感其德政,吁请入名宦祠祀奉。


    杨升华 马将 清朝农民起义领袖,阎良区北屯乡李桥村人。清咸丰年间,清廷为镇压各地人民起义,巧立名目筹款。时任临潼知县的周潘寿,对地丁实行加耗,原每亩地丁正粮折银8厘4分,加耗后每亩地多征制银2分。这种残酷盘剥,激起农民义愤。咸丰十一年(1861),杨升华和马将联络当地农民2万之众举行起义,奋起抗粮。李桥村方圆四、五十里的农民纷纷响应,回民聚集的苏家村、拜家村农民也踊跃参加,声势大振。起义军以栎阳桥为首道防线抗击官兵,周潘寿惊恐失措,急赴省请援,被以无能革职。省急派缪树本任临潼知县,前往镇压。缪到任后,使用两面派手法,撤去兵勇,到各村劝谕,对起义农民进行软化瓦解,致使杨失去警觉。趁杨未加戒备之际,缪亲自领兵打入李桥村,逮捕杨升华等20人,将其杀害,杨升华祖孙三代,同时遇难。杨赴刑场,大义凛然,视死如归,途中高喊:“造反不怕死,怕死不造反,死后造反的人会更多!”杨升华就义后,马将率领部分起义农民进入北山,坚持斗争。


    焦云龙 字甫田,进士出身,山东青州长山人。35岁来陕,先后任米脂、安康、长安、富平、三原知县。光绪十五年(1889)任临潼知县。所到之处,设义学、建书院、印书刊。他关心民间疾苦,重视地方建设,三原民间流传:“公在池阳,爱民如伤,五日在城,五日在乡”。在父亲病逝回原籍奔丧时,目睹家乡因黄河连年决口,又逢大旱,乡亲生活极其艰难;他又知当时渭北土地荒芜甚多,于是报奏朝廷,建议迁移山东农民至渭北平原。后经朝廷批准,多方动员,于光绪十年(1884)山东第一批移民来到阎良境内。当时朝廷命令每户移民可分土地50亩,免除三年赋税和劳役。以后山东的青州、高密、寿光、莱芜等地的群众,不断结伙来到阎良境内,一直至抗日战争时期。焦云龙也带着家眷亲戚在阎良境内的康桥落户,把所住村庄起名为长山村,以资纪念。据建国后1995年统计,全区现有山东移民9737户,4万余人。山东移民的迁入,为本区的农业开发起了促进作用。




欢迎您投稿“秦之韵 陕西村史”公益网。 (投稿EMAIL:30999626@qq.com 在线投稿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