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阎良村史

黄帝铸鼎与阎良荆山

时间:2013-3-22 11:24:11   作者:李 飞   来源:档案春秋   阅读:1818   评论:0
内容摘要:黄帝铸鼎阎良:近年来,关于黄帝铸鼎于西安市阎良区荆山脚下的有关论文时见报端,力赞者甚众,但也不乏质疑和反对之声。
黄帝铸鼎阎良荆山脚下考述
                 

   近年来,关于黄帝铸鼎于西安市阎良区荆山脚下的有关论文时见报端,力赞者甚众,但也不乏质疑和反对之声。有说其是指鹿为马者,也有斥其为“正龙拍虎”者。这些不同观点至少说明了人们对这件事的关注。不同的声音促使我们有必要对此事做进一步研究,从而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笔者力主黄帝铸鼎阎良荆山脚下之说,叹于以往有关黄帝铸鼎阎良的论文中观点未切入要害、论据组织松散、叙事方式杂冗、有的还牵强附会,难以服人,遂不揣孤陋,略陈己见于下,以求教于方家。


一、黄帝铸鼎的历史意义

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的赫赫功绩早已载入煌煌青史,毋庸在下赘言。铸鼎是黄帝生前最后一次重大政治活动。鼎是干什么用的呢?鼎在原始社会最初是烹煮的器具,类似现在的锅,后来成为国家政权和权力的象征,便有了定鼎、问鼎之说,并引申为显赫、高贵等深层次的意义。西安文理学院的车宝仁教授说:“实际上铸鼎是象征国家社稷和统治权力。”以此看,铸鼎是黄帝时期的一次重大政治事件,他应是国家或部落(笔者认为黄帝建立国家的观点值得商榷)强盛的的象征,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很有研究之必要。


黄帝铸鼎地是黄帝文化研究的重大课题,备受众多黄学研究者和炎黄子孙的关注,作为黄帝铸鼎地的阎良人民更应积极在这一领域开展研究、论证工作。


二、黄帝铸鼎的历史文献

黄帝铸鼎于荆山最早见之于司马迁的《史记》,《史记·封禅书》云:“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及上去。”又云:“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汉书·郊祀志》云:“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通鉴外纪》载:“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之隅,鼎成崩焉,其臣左彻取衣冠几杖而庙祀之。”宋代罗泌《路史·疏纥纪·黄帝》又载:“采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之阳,以象泰乙,能轻能重,能渎能行,存亡是谂,吉凶可知。八月既望,鼎成死焉,葬于上郡阳周之桥山。


从解放后我国的考古发掘情况来看,我们的先民在黄帝时代早已掌握了冶铜技术,加之以上文献记载,我认为黄帝铸鼎一事是真实可信的。


三、黄帝之荆山乃关中渭北之荆山

关于荆山,我国幅员辽阔,有不少山名叫荆山,那么,哪一座是黄帝时期的荆山呢?《史记》虽未对黄帝之荆山有明确论述。但从稍晚于黄帝的大禹(相传为黄帝的玄孙)的史料中可以证明,黄帝之荆山就是今关中渭北的荆山(或称荆山塬)。1989年,陕西省博物馆研究员杨东晨在《中华都城要览》中指出:“黄帝铸鼎的荆山有湖南衡阳、陕西朝邑、陕西富平(荆山之阳以划归阎良)、河南灵宝、安徽怀远之说,但陕西富平、河南灵宝记载较多,且陕西富平距黄帝葬地桥山(陕西黄陵县)较近,比较可靠。”


古代史籍中,荆山常指关中的荆山。如《尚书》中关于大禹治水的记载就有“荆岐既旅”、“导汧及岐山,至于荆山”等。西汉孔安国曰:“荆在岐东,非荆州之荆山也。”孔安国认为大禹治水的荆山在陕西岐山之东。又如《汉书·地埋志》云:“使禹治之,水土即平,便制九州”。“黑水、西河惟雍州。弱水即西,泾属渭汭。漆、沮既从,沣水攸同。荆、岐既旅,终南、惇物,至于鸟鼠,雍州即秦岭以北的陕西地区(含甘肃小部)。颜师古曰:“西河即龙门(在今韩城)之河也。”“荆、岐二山名也。荆在岐东,言二山治毕,已旅祭也。”岐山在今陕西岐山县,荆山在岐山以东。渭即渭河,泾即泾河,漆即漆水河,在铜川市,沮即沮河,在富平县至临潼区,终南山、惇物山即终南山。这些地名皆在陕西关中地区。《汉书·地理志》:“道汧及岐,至于荆山,逾于河。”颜师古曰:“自此以下,更说所治山水首尾之次也。治山通水,故举言之。汧山在汧县西”“(河)即梁山龙门。”是说先治汧山、汧水(在陕西汧阳县),向东治岐山。再向东治荆山,其后治黄河龙门。这是由西向东沿渭北的北山治理山水。荆山在岐山与龙门之间,即关中渭北之荆山。


四、嵯峨山非黄帝铸鼎之荆山
研究黄帝铸鼎地,则黄帝铸鼎嵯峨山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有文献称今陕西三原县与泾阳县之交的嵯峨山古称荆山,系黄帝铸鼎地。又因嵯峨山亦在陕西岐山之东、关中渭北,所以我们很有必要讨论一下嵯峨山是不是黄帝铸鼎的荆山。以往的黄帝铸鼎阎良荆山的论文回避了这一问题,这种方式是不可取的。

明代的关中大儒马理曾在嘉靖《陕西通志》中提出,黄帝铸鼎地在今陕西三原县的嵯峨山,嵯峨山在古代称荆山。并说后人将富平的荆山误认为是黄帝铸鼎的荆山。我对此说是十分重视的,并最初也是持支持态度的。当我作了深层次的研究后,就发现这种说法站不住脚了。马理的《陕西通志》中为了说明嵯峨山古代称荆山,遂在三原嵯峨山一条下,有了下面的一段记述:


史载黄帝铸鼎于荆山,今山阳有鼎州,则此山为黄帝铸鼎所在,帝时名荆山也。念诸儒所谓荆山者,即县之东原,恐误。又按《禹贡》:“导岍及岐,至于荆山。”今岐山东惟峨山为大,禹纪事乃略其大而详其细,不记其山耐叙其麓,有是理也?又按宋敏求《云阳志》曰:嵯峨一名嶻辥山,又名慈峨山。《四夷郡县图记》曰:山顶有云气即雨,人以为候。昔黄帝铸鼎于此山。观此,则此为荆山,其证甚明。诸儒以东原为荆山者,信误矣!误矣!


从以上文字不难看出,马理先生对自己的论断是十分自信的。但记载黄帝铸鼎于嵯峨山古代文献有两部,一部就是上面提到的《四夷郡县图记》,另一部是王褒的《云阳宫记》中云:“嵯峨山,黄帝铸鼎于此。”这此记述再加上嵯峨之阳有鼎州,这些顶多只能说明黄帝在嵯峨山铸过鼎,但绝不能据此就推理出嵯峨山就是黄帝铸鼎的荆山。试举一例,甲说李某曾在武屯中学读过书,乙说李某曾在北屯中学上过学。我们能得出武屯中学和北屯中学是同一学校吗?显然不能。同理,《史记》称黄帝铸鼎于荆山,《四夷郡县图记》、《六阳宫记》云黄帝铸鼎于嵯峨山,根据这两条无法推理出嵯峨山就是荆山。


至于黄帝是否也在嵯峨山铸过鼎,有待别文去讨论,本文仅就记述黄帝铸鼎的权威著作《史记》中的黄帝铸鼎的荆山作以考证。


五、黄帝、大禹曾在渭北荆山铸鼎

黄帝时期的荆山就是今关中渭北的荆山(又称荆山塬)已得到论证。要想证明黄帝铸鼎的荆山的确切位置还得从大禹铸鼎说起。唐代李泰的《括地志》云:“雍州荆山,即黄帝及禹铸鼎地也。”这说明,大禹铸鼎的荆山就是黄帝铸鼎的荆山。


大禹铸鼎于阎良与富平交界的荆山,这是有大量历史文献和传说可以佐证的。《帝王世纪》云:“禹铸鼎于荆山,左冯翊(读平邑)怀德地,今山下有荆渠。”《禹贡》:“北条荆山在南,山下有荆渠,即夏后铸九鼎处也。”左冯翊是三辅之一,设于汉武帝时,辖今陕西高陵县以东黄河以西的大片区域,怀德是左冯翊下辖的一个县。那么,怀德县在什么地方呢?据《富平县志》记载,怀德县设于汉文帝时,故址在今富平县华朱乡怀阳城附近,与当时今富平县域内的频山县同属左冯翊。东汉时怀德并入频阳。上述记载说明怀德县的荆山就是今富平县境内的荆山,也就是大禹铸鼎的荆山了。《隋书·地理志》云:“富平,旧置北地郡,寻罢,有荆山。”宋《太平御览》云:“荆山有雍州”。明万历《富平县志》曰:“吕村原经县治南,名强梁原,西魏富平(治)处。原之南,高者为荆山,即《禹贡》掘陵原地”。《清史稿·地理志十》富平县西南有荆山。”上述文献对荆山的记载还不够确切,实际上荆山不是一座峰连叠障的大山,而是一道东西走向的土原。清光绪《富平县志》云:“自三原县迄逦而来,至富平、临潼两县之交,为漆沮水冲断,此处因名断原。”清代顺治年间富平人韩文的《荆山记》也云:“东则为荆山地,长十五里,横十里。考之帝王世纪,则大禹铸鼎处,又名掘陵原。”在阎良西北今富平境内的吕村原上有一铸鼎村,相传为大禹铸鼎处,从地方传说也可证明大禹铸鼎于富平荆山。唐天祐二年(905年),李茂贞在今富平境内的美原县设鼎州,2008年7月富平又发现了鼎州窑遗址。之所以称鼎州,概与黄帝、大禹在此铸鼎不无关系。清代富平文人陈觉有《荆山铸鼎》诗曰:“维禹实大智,疏浚有先后。乘辇荆山顶,用古洪炉烟。山峙渭之北,漆沮绕其前。山明水亦秀,铸鼎辨神奸。”进一步证明大禹铸鼎的荆山就是富平之南的荆山。


六、黄帝铸鼎于今阎良荆山之南

《汉书·郡国志》载:“首山属河东蒲阪,荆山在冯翊怀德县。”黄帝为何采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之阳,这是因为荆山是土山,无铜矿可采。至于为何要在首山(今山西永济市铜首山)采铜,不在首山铸鼎,而运至关中的荆山下铸鼎,我想这可能是因为这一带的风水绝佳;二是这里当时可能是黄帝部落活动的中心。今阎良荆山东段曾先后发现义和、菩星、关山等仰韶文化遗址。荆山北麓的富平境内发现了50万平方米的新时期早期的蟠龙湾遗址。这些都说明这里是远古先民的聚居地。


大禹铸鼎于富平荆山,黄帝与大禹铸鼎是同一荆山。史书记载,黄帝铸鼎于荆山之阳荆山下,也就是富平荆山的南边。荆山为今咸阳市三原县、西安市阎良区和渭南市富平县的交界处。荆山之南则在今阎良境和三原境。今阎良与富平从荆山塬顶的公路分界,南归阎良,北归富平。其实历史上今阎良荆山塬及原下一部曾归过富平,北宋荆山塬下的棘店镇(今阎良区振兴街道办坡底村)曾归富平。明万历《富平县志》载,富平县巩家里下辖今阎良荆山塬下的阎良村和断垣村。后来这些地方都划为临潼县。1966年,陕西省从临潼县北部将阎良镇划出,设立阎良区。1987年又将临潼北部的振兴、北屯、武屯、新兴、关山、康桥6个乡镇划入阎良。荆山成了阎良与富平的分界山。


荆山有广义上的荆山和狭义上的荆山。广义上的荆山指今三原县嵯峨山下以东直至阎良区关山镇,东西九十余里。这就是《富平县志·山川志》(吴志)所说的“北条荆山属富平之南,三原之东,临潼之北,蒲城之西,皆统一为荆山”。狭义上的荆山指今阎良之北的荆山及以西三原境内一小部分,东西三十里,海拔379.2—483.2米,比阎良平原高出130多米。清代富平人韩文所说的荆山即狭义上的荆山。


阎良当地人称阎良北境与富平之交的土原为荆山、荆原、荆山塬也有许多证据。乾隆《临潼县志》载:“荆原为邑北界,绵亘数十里,与骊山南北相望,陂陀拥护,如屏障然。”阎良荆山下的东西大道被阎良区政府命名为荆山路。阎良区关山镇的苏赵村原名荆山堡。道光十年,阎良人任辉在《重修十方院碑记》中自称是“荆山农人”。荆山之南今阎良区振兴街道办官刘村出土的清代《刘萼楼墓志铭》中有“荆山之南,清水之滨”一语。


有人会问,黄帝铸鼎于荆山之南,为何独指荆山之南的阎良地界而不是三原的大程、夕阳一带。这是因为一是这里的历史文化积淀的十分深厚,历史上的许多帝王名贤曾在此留迹。这里的荆山上有西汉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之父刘煓的陵墓汉太上皇陵(又称万年陵),稍西的三原境内的荆山上有大唐开国皇帝李渊的陵墓献陵。中国历史上强盛的汉唐王朝的根脉都在这里,这是他山所无法企及的。二陵之间又有汉武帝游幸、唐太宗扩建的皇家道观的龙游宫遗址,明英宗敕修的后山庙、唐代栎阳县尉沈亚之祈雨的汉武帝庙以及青凉寺等古迹。在荆山西南十五里的阎良区武屯镇是秦汉古都栎阳所在地。秦孝公任用商鞅在此变法,使秦国逐步富强,为秦始皇统一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西汉初年,刘邦以此为都,作为与项羽争夺天下的大本营,在汉王朝建立的过程中,栎阳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里有秦汉的基因。前秦的苻坚曾在荆山南的万年县(县治在今阎良区武屯镇)打过猎。西魏文帝曾在这里检阅过军队。荆山之南8里的三贤村是“三田哭荆”故事的发生地。荆山东南的武屯镇是明代著名医学家武之望和民国时期陕西督办李虎臣将军的故里。从一定意义上讲,荆山脚下的任意一处都可能是黄帝铸鼎的地方,但荆山的文化精华在阎良境内,则黄帝在阎良荆山铸鼎的几率也应占主体地位。二是从地缘上讲。阎良是西安市的一个远郊区,黄帝铸鼎定在阎良,则会为十三朝古都西安戴上一顶美丽的皇冠。阎良荆山有西禹高速公路和107省道经过,这对于我们发展旅游事业是十分便利的。基于以上两方面的原因,我们将黄帝铸鼎地确定在阎良荆山脚下是完全说得通的。岁月久远,经历了四千多年的沧桑巨变,今天我们已无法确认黄帝在阎良荆山脚下铸鼎的准确地点。近年来的荆山铸鼎地的祭拜黄帝活动主要在阎良荆山南麓的后土庙旁(今阎良区振兴街道办坡底村孙家组之东北)举行。后土也是中华民族的远祖,黄帝曾在今山西万荣县扫地为坛,祭祀后土。基于这种渊源,将荆山祭拜黄帝的地点定在后土庙附近是完全可以的,也是十分有意义的。


黄帝阎良铸鼎已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在阎良荆山的祭拜黄帝活动规模一次大过一次。2007年重阳节,由陕西开放与发展促进会和陕西省文化经济交流协会等15余家单位在阎良北塬举行了“丁亥黄帝铸鼎地缅怀行”活动。2008年清明节由世界华人联合会(总会)、轩辕黄帝铸鼎活动组委会、构建创建创新型和谐陕西组委会、西安电视台联合举办的“世界华人公祭轩辕黄帝荆山铸鼎大典”在阎良荆山南麓的后土庙举行,盛况空前,在社会各界产生强烈的反响。我们有理由相信,阎良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铸鼎地,一定会成为炎黄子孙瞩目的寻根圣地。
 

 

二〇〇八年十一月四日

欢迎您投稿“秦之韵 陕西村史”公益网。 (投稿EMAIL:30999626@qq.com 在线投稿

上一篇:阎良三贤村来历的传说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