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沧海横流,宇宙洪荒的太古时期。青化塬下全是一片水的世界,南北两塬,中夹滔滔渭水,把先民们赶到两岸高塬上去繁衍生息。大约七千年前,由于地球运动的逐渐缓慢,洪水逐渐减退,青化这个地方就逐渐形成冲积扇形塬台地。先民们也逐渐移向了靠近水源的台地生息。青化嘉会堡出土的礳制石刀、石斧、石球和陶器,使我们似乎看到了新石器时代先民们渔猎稼墙、制陶缝纫的景象,青化地区的先民们也从此在这片依山傍水的二阶塬台寻找自己的栖息地。在青化这块肥美的土地上,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和美好传说。
一、 华夏民族的发祥地
传说时代的青化,留有炎黄子孙东去发展的足迹,当夏族部落东迁华山周围定居后,这里仍留下夏族炎黄支派的十二个妣姓氏族。有熊氏、有虞氏、有扈氏、夏后氏等部落居住在这里渭河的两岸。
唐尧、虞舜时期,黄帝之孙帝喾的后裔,有邰氏在青化对岸的邰(今之杨凌),形成了较大的部落。这个部落称作周人,周人的始祖叫弃,他母亲叫姜嫄。诗经里讲出了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次,姜姬在野外见到一个野人的脚印,惊奇的踩了一下,后怀孕生子,姜姬以为不祥,便抛于郊外,但牛马不踩,乌翼保护,姜嫄认为是神灵保护,抱回收养,取名叫弃。弃长大后,善于种庄稼,各种农作物都能丰收,解决了人们的饥饿问题,被舜推为农官,号称后稷。
弃下传了三代,到公刘做首领时向豳(bin)地发展。公刘下传了九代,到古公亶(dan)父做周人首领时,他承后稷之艺,继公刘之业,经过辛勤努力,不但使部落公共仓库里装满了粮食,而且父系氏族也有了一定的积蓄。周人的富强引起了北方戎狄族的贪欲,为了回避戎狄族的侵扰,古公亶父毅然率众渡过漆水,翻过梁山,来到渭河北岸,岐山南麓的一块黄土平塬上,他们以自己的族名命名这块肥沃的土地叫周塬。
古公亶父在周塬定居后,除了发展农业生产,他开始设置官吏,建宗庙,盖宫殿,建立了一支军队,除了发展农业生产,他还重视青铜器和陶器的制作。因北山多土丘无矿石,他曾“渡彼渭水取砺取碫”,经青化入泥峪凿石门(遗址尚在),在青化塬上勘龙脉,留下了美好的传说:“周亶王勘龙脉,入泥峪凿石门,取砺取碫,这里要出三石六斗菜子颗儿的官。”
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叫泰伯、仲雍、季励。季励的儿子姬昌少富才志,古公亶父想要他继承自己的事业,但不符合夏以来传长不传幼的礼制,于是,长子泰伯就让位与季励,季励勇猛,继位不久就被商王文丁所杀,姬昌便继承了父位,被商封为西伯。
姬昌掌政后,勤于政事,并从农业、经济、军事、政治上对渭河以南青化地区进行开发。教民稼穑,从风俗礼教对周南地区进行雅化。在农业生产上首先派遗农官(姬姓),在渭河以南移民垦耕,上青化的熊家河滩,即为有熊氏的后裔,下青化竹峪沟以南为姬家沟,均属早周时移民垦耕留下的村落。周的后人为了纪念周人的先祖,在姬家沟东坡高地修建姬亶庙,在青化坡上面仓峪建有文王庙,庙旁玉女泉,相传与岐山周公庙泉水同消涨。
在经济发展上,姬昌亲自过渭河勘地访贤,派司工继续渡彼渭水取砺取碫,昌公原下留下他的脚印,西骆峪铜昌岭是他亲自找到的铜矿,上青化南山铜峪口是初周取砺取碫,冶炼青铜器的基地。青化竹峪沟留有周时制陶的作坊(1965年后不存)。
在政治上,他把自己的亲族分封在渭河以南进行管辖,泰伯的后代封于眉地,称作申邑,他们执掌申国时,把先祖泰伯、仲雍、季励的家庙修建在太白山上,据说今天太白山上的大爷海为泰伯,称大太白,二爷海为仲雍,称二太白,三爷海为季励,称三太白。青化人传说:大太白因让贤性温和,二太白不管事,三太白性刚烈,神灵验,由于他做过国君,所以三爷海从北登临,位置最高最远。武王伐纣建立西周后,“申邑至信迈王时饯于郿”。东迁河南,成为申国。春秋时被楚所灭。申伯虽去,但太白山上神奇的高山湖泊却给后人留下了历史的遐想。
在军事上,姬昌从被商纣释放时就开始做翦商的准备,为了与商在西部两个属国崇国(长安境内)、丰国(户县地区)抗衡,让自己最好的朋友南宫适(kuo)统兵,驻扎青化把守青龙关抵御商朝西部的崇、丰二国。南宫适后裔在青化这个地方,经武王、成王、康王、昭王四朝,统领周师达一百五十多年,他的儿子旅,在西伐反夷的战争中立有战功,邵公姬奭(shi)从京城丰镐来青化对旅所领的周军进行嘉奖,嘉奖的地方又给青化原下一个村落留下了一个美好的名字——嘉会堡。 南宫适在武王伐纣战争中以身殉国,死后埋葬在青化二庙村北,坟冢占地数亩,青化人常称叫冢疙瘩。二庙村现在的几户南姓人家,据传说是微氏南宫家族守墓人的后裔。
“华夏民族”是炎黄、东夷、苗蛮三大集团,在长期争战和和平相处中融合而形成的,这个夏族由西向东发展,他们活跃在黄河流域,定居在华山周围,所以称作华夏,表示文明高大的意思。自夏商周以来中原地方居住的人统称为华夏,由此来看“华夏”并非一个民族的概念,而是涵盖着多个民族的地域文化的概念。
二、青化名字演绎的历史与传说
由于历史的沉积,岁月的浸染,青化这个名称的由来被人们淡忘了,于是便生出不少美好的传说。据说周亶王在青化塬上占龙脉时,认为青化塬台地势象龙头伸向渭河,所以青化南边的沟叫青龙沟。从泥峪口引入青化竹峪沟的渠也叫泥龙渠,传说青化在商时叫青龙关。武成王黄飞虎因被纣王所逼,弃暗投明,反出五关,这里是通往西岐的最后一关。当文王知道黄飞虎到来后,亲自来青龙关迎接。按常理,武成王黄飞虎是不能直接入岐的,文王就在今天老白寨祁家庄为当时准备从绛帐渡渭水入岐的黄飞虎修建“天齐宫”,并让其驻兵那里。这个天齐宫在黄飞虎死后,被后人尊为东岳庙,至汉代时迁至今之蒋寨东岳庙。
三、青化村落的形成
中部的村落在汉唐时大多散居于高地,以姓为庄,为村者较早,为寨者多于金元时期形成。从南宋偏安临安时,北方就沦为辽、金、夏统治的地区,金人灭辽后,占领了北方中原大部分土地。陕西、山西、河南均属金辖治。从金贞佑二年到正大二年的12年时间内,金将扬沃衍奉旨屯陕西泾阳至陇州一带,在征辽和西夏的战争中屡建奇功,他统兵9万,分为十翼五统,在渭河两岸驻兵屯田,公元1225年元灭西夏后,从大散关攻金。扬沃衍与部将白留奴、刘兴哥、刘胜率兵抵抗,据守凤翔,凤翔失守后,从眉县过渭河,以渭河为天险,把清华作为据点,开展抗元战争,扬沃衍扎寨在今之下阳寨,白留奴的军队驻扎在今之老白寨,刘兴哥据守南坞桥,从1225—1231年,6年时间,奋抗元军使其不得东进。1231年元军大进,陕西行属令扬沃衍坚壁清野,毁掉野外庄稼,不让敌人占有。扬沃衍为了农民第二年有粮吃,拒不执行,坚持战斗,使农民收获了当年的庄稼。但终因寡不敌众,部将刘兴哥战死在青化,扬沃衍败走均州,金朝大臣大都投降,部将白留奴、刘胜也降元,扬沃衍不受劝降说:“我本平民,受国大恩,投降是我的耻辱,只有一死以谢国家。”遂向汴京三拜自刎。
元军在青化一战胜利后,首先屯兵扎寨在杏园以西的地方,蒙语叫滹沱寨。《元史·兵志》记载:1278年元灭宋后,在周至终南、尚村、青化的官荒地屯田,建孝子林、张马屯。第二年又将南山把口子巡哨军队800人在杏园屯田,青化的滹沱寨就是元在青化的政治、军事中心。从此元时被扬沃衍驻过兵的村庄叫成白寨了。
周至大凡带旗的寨子都属清入关扎寨屯田的地方,满人推行的八旗制度当初只指满人,后来发展到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八旗军与绿营兵成为国家防守职能部门。至清末逐步瓦解,青化当时的旗寨有两处,西有聂家村叫卫旗寨(现称围旗寨),东有下朗寨叫朗旗寨,哑柏有蒋旗寨。清初的汉军八旗担任着行政、军事和生产的职能,驻扎在青化的汉军八旗在卫旗寨北建有养马场,在北边河滩地上屯兵种田,战时打仗。过去人们把当兵叫吃粮,把当兵的人叫粮子,所有后来人们就把卫旗寨北屯过兵的地方叫清青化粮子。今天改叫联庄。
四、青化治所的历史考证
青化地属周眉两县,从先秦时期的青龙关,两汉时的清华门,北魏时的清化到到民国时的青化,是经过了很长历史演变的,但青化在历史上,它多属地域文化的名称,而作为行政区划名称,两县均很少用。原因是两县一名怕误导社会,据民国十二年《县志》载周至唐时共十七乡,三百二十五社,青化属县城西四十里丰邑乡,辖18社。由于青化地跨周、眉二县,两县以塬台为界,故塬上为上青化,属眉县管辖,塬下为下青化,属周至管辖,唐宋以来,下青花习惯叫做青化店(音dian,意底下)。《西安府志》记载:“泥峪渠经眉县塔庙务平寨过谭家寨流至青化店湮。”元明史无变载。
青化建镇应推至康熙年间,据民国十四年县志记载“清于雍正七年,为征收赋税在全县建社仓是一个,期中有青化镇一处。”雍正帝无为,推想建镇应当在康熙大帝之时。虽然青化在康熙时建镇,却未按青化之名设行政区划。据《县志》记载:乾隆年间,周至分为四乡,三十九里,阳花亦为里名,青化不为里名。县西30里的凤泉里,即为青化地区。民国十四年县志载:“县内大河,渭河自眉县青化堡经周至凤泉里至县北入武功。”足见凤泉里为青化地区。青化清时虽不为行政治所,但据县志载康熙年间,全县在青化、马召、终南、西骆峪、黄巢峪设瞭守巡查塘坊五处。在白寨、哑柏,界上、祖庵设传递关文报塘坊五处,并设兵站和烽火台。民国十四年县志中,靑华在清和清前的史事中用清化,民国时的史事用青化,说明今之青化确属民国时改成。青化成行政治所从民国时期开始。据民国十四年县志记载:民国时周至分五区,西北区以哑柏为中心辖今之西四乡,那时青化地区分两乡,青化乡公所辖14堡,白寨乡公所辖18堡。解放后,青化属哑柏二区管辖,叫白寨乡,治所在新白寨。1958年迁滹沱寨叫青化乡,当年成立人民公社后,迁至今址。1984年将青化公社改称青化乡。2015年撤乡设镇
五、解放前青化的地下党组织
青化不仅是华夏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近代也曾传播过中国共产党革命的火种。青化地下党支部在这里建立,扶眉战役从这里打响。一九四九年初,原隶属眉县地下党组织领导的青化乡,下青化支部负责人冯裕同志,以军医的身份,打入敌秦岭守备区一团三营。根据党组织指示,策反该营营长东立武起义。经过冯裕同志讲述全国解放战争形势及我党的政策,东立武感到国民党大势已去,表示愿意弃暗投明,不跟何文鼎南逃。1949年东立武宣布起义,按地下党组织指示带领全营兵力在长益公路沿线烟筒沟、包袱沟、下青华、上阳寨等交通要道,多次拦击胡宗南西逃的车辆共40于辆,缴获卡宾枪20多只,步枪200余支,卜壳枪400余支,以及大量的军用物品,胡军受到严重打击。1949年6月人民解放军战略转移到周至东部白马河以东,冯裕同志和地下党员董廷瑞、李兆生、安尊先等人,组成游击队在青化、横渠一代开展游击活动,打击敌人散兵和地方反动武装。俘敌20名,缴获长短枪10余支,子弹300余发,并派李永生去阳化、竹峪区公所做策反工作,两个区公所武装人员全部投降。扶眉战役打响后,人民解放军19兵团进驻下青化前沿阵地,在任家城攻坚战争中,冯裕和地下党同志积极向解放军介绍地形,被邀请参加战斗指挥。解放军经过他们带路,迂回到敌后,进行激烈的夹击战斗,消灭了任家城和青化塬上的敌军,保证了人民解放军顺利西进。国民党十七军退伍旅长,民族同盟会员李少棠在周至有一定的威望和影响,冯裕主动接近他,团结他,使他对党组织有了一定的了解,表示愿意合作,他积极掩护地下党员,资助地下武装。并积极帮助地下党做张明珊、武良汉的策反工作,加速瓦解了敌军武装,为周至地下党组织的兵运工作作出了贡献。
古往今来,雄关漫道,中华民族的发展在历史的长河里写出了一篇又一篇的华章,中华大地到处留下华夏文明的倩影,青化在历史的演绎过程中,始终是踏着华夏文明的高峰。华夏族被公认为中华民族的始祖,青化无疑与中华民族的孕育诞生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这块神奇肥美的土地,维系着我们民族的团结、和谐,浸透着历史传统文化、风俗道德、观念和意识。蕴藏着民族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今天的朋友们请不要忘记我们青化的过去,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爱我家园,爱我青化,勇于奋进,无愧于历史,有益于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