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咸阳历史

三原县近现代人物

时间:2017-4-17 8:43:51   作者:代峰\编辑   来源:三原县志   阅读:7439   评论:0
内容摘要:咸阳市三原县近现代人物:毛汉诗/毛班香/贺瑞麟/
毛汉诗(1821~1892)
    名严苌,本县人。咸丰间,乡试中式后,以教书育人为本,授徒为业。及年老,尚常常为其子班香代馆。生平涉猎甚广,喜为诗,性情诙谐,循循善诱。自言一生有两个得意门生:一是翰林宋伯鲁,一是名医孙文秋。对于右任期望尤殷。喜为人作草书,以所写王羲之《十七鹅》见长。生平诗作共300余首,其中古体长篇描写农村情况的诗,尤为凝炼朴实、生动形象,后汇为《爱吾庐诗钞》,共10卷。宋伯鲁尝称:“毛师之诗,雅健质直,在宋、明人之间。”所作草书得二王之笔意,为人所推重。
    毛班香(1841~1910)
    名经畴,字班香,汉诗之子。中秀才后,即立志从事教育事业,嗣后代父授徒讲学。在教学思想上,他服膺关学创始人张横渠的主张,认为学以变化人的气质,提出“持身用诚,居敬应物”,作为培养学生的目标。在教学方法上,他因材施教;在学习方式上,坚持以自学为主,先生着重指导学生精读深思,解答疑问,使其借助已知,探求未知。所读的书,可以自由选择,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毛班香不以儒家经典为限,时有魏源、王韬等的时政论文以及洋务运动中传入中国的泰西格致之学,亦广为搜求,编入课程讲授,开拓学生视野。
    贺瑞麟(1824~1893)
    原名贺均,榜名瑞麟,字角生,号复斋。清末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书法家。本籍渭南,清初其远祖迁居本县陂西乡响刘村。
    贺瑞麟兄弟五人,序居其季;自幼好学。7岁时,其父出对“半耕半读”,即应之“全受全归”。18岁中秀才。后受业于关学大儒朝邑李桐阁,与山西芮城薛于瑛(仁斋)、朝邑杨树椿(损斋)并称关中三学正。同治初归乡,在南李村设“有怀草堂”讲习。之后,应知县余庚阳之邀,到学古书院主讲。同治九年(1870)购鲁桥北门外清凉山坡地,以土窑为室,创清麓精舍授徒讲学,来者麇集。光绪初,知县焦云龙资助建为书院,抚军谭云觐命名为正谊书院,由中丞冯展云书写成匾额。
    贺瑞麟主讲正谊书院20年,学兼体用,精研程、朱之道,集理学之大成;刊印经典汇集为《清麓丛书》,为时人所敬重。督学吴大澂奏请朝廷,奉旨授国子监学正衔,晋正五品衔。编著有《朱子五书》《信好录》《养蒙书》《清麓文钞》《三原县新志》《三水县志》《女儿经》等。他精于书道,楷书结构严谨,行草运笔浑厚;遗墨遍关中。临潼华清池《乐善亭记》碑石可为代表。
    贺瑞麟有二子四女,子皆幼殇,故以近侄贺伯箴为从子。
    贺伯箴(1875~1944)
    字箴甫,号白贞道人。自幼受贺瑞麟熏陶,勤于学业,恪守正道,精于书法。曾捐出庭院办普育小学,任校董;同时鼓励子侄北上延安,投奔革命。《张仲超烈士墓表》为其书法代表作。
    李雨田(1850~1920)
    名云贵,字雨田,本县人,厥籍高陵。排行三,少年时遭离乱之苦,为谋生计,稍长为卒伍,北走长城内外,西走天山南北,先后十多年,跋涉万余里,后归而发奋经营药材于三原。辛亥革命时,李与不少革命党人结交,并予资助。于右任少年时期,经常得其周济;及长,“倡言革命”,朝廷密旨拿办。李闻讯后,商其父遣急足4月至开封告知右任,使其得以潜逃,幸免于难。后来,于右任主陕西靖国军于三原时,李为其筹划财政。
    李文卿(1887~1960)
    名秉璋,李雨田之三子。少年立志反清灭洋。初就读于陕西陆军小学堂,后入湖北陆军中学堂,参加辛亥武昌起义。袁世凯窃国后,李回三原从事反袁逐陆(建章)活动,1918年1月,出任陕西靖国军右翼总司令胡景翼部参谋长。靖国军统一改编后,李任胡景翼第四路参谋长及陕西靖国军卫戍司令;1920年靖国军总指挥署成立,任总指挥参谋长;靖国军解散,李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一期;毕业后仍回胡部参加冯玉祥、胡景翼、孙岳秘密发动的“首都革命”;国民军兵败河南后,李寓居上海大公报社,与张季鸾研讨国际时政,博览群书。
    1930年11月,杨虎城主陕,李应邀襄于帷幕。其后任杨部团长、军参谋长、少将参议等职。西安事变期间,李奔走于西安三原之间,寄望于“兵谏”。后杨虎城被迫出国,李劝杨暂游勿归,以防不测。杨抗战心切,急于归国,不期踏上故土即被监视,遂遭逮捕。李愤然解甲归田,寓居三原,并表示从此不在蒋介石麾下做事。
    抗战期间,日军逼近风陵渡,胡宗南仓皇失措,人心离乱。李以“退伍兵”笔名发表文章,据实分析,断言日军不能渡河,陕西将确保无虞,对当时稳定陕西局势,起到一定作用。抗战胜利后,举国切望联合统一,李书孙中山遗训“和平、奋斗、救中国”拱璧铭志。1949年5月,本县解放,杨明轩、赵寿山等即赴李家探视。彭德怀、贺龙元帅亦曾宴请于军部,约聘他去军事院校任教。李因身体欠佳,婉言谢之。1949年10月,当选为三原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三原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会主席,1950年5月改任副主席,被特邀为陕西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陕西省人民政府委员;土改时先后任三原、咸阳专员公署土改委员会副主任;1951年10月,参加民革组织,为三原民革小组创始人,并任民革陕西省委常委;1954年县、省首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时,又当选为县、省人民代表。
    朱佛光(1853~1924)
    名先照,字漱芳,晚年改字佛光,本县徐木乡朱家湾人,自谓明初秦王后裔。清光绪十九年(1893)中举。甲午战争以后,外患日深,遂究心于经世之学,与孙芷源发起励学斋,首开西北结社之风,新学知识亦由是起。是时,康派学说风靡天下,朱著《康氏纠谬》,斥其政治主张之错误。戊戌后,自信益坚,倡导加励。及闻中国同盟会成立,见孙中山之演说,则劝学子加盟,以响应于西北。对于保皇立宪诸说,随时随地指斥其非,使民主革命思潮在西北广为传播。辛亥起义,西北主持革命者多出其门下。陕西都督府成立后,聘为顾问,但仍以教授自给。1918年陕西靖国军请其铒日至总部,讲解经史与政治,时因腿疾,总部为其备舆而不乘,每日扶曳葵杖。除任两中学教授外,亦出入总部,颠顿于街衢间。课毕,则在街头一饼一粥,以了一餐,而所事则风雨不避。当时军学文商各界,多为之感动。朱常说:“昔人遇父言慈,遇子言孝,我则遇人言革命而已。”其讲解经史疑义,科学新知,革命原理,常常几小时而不倦,议论风发,恢谐有趣。时长安毛俊臣亦以经术授学者,朱与为昆弟,故关内称朱毛二经师。
    王子坚(1850~1920)
    清光绪监生,本县人,名槢,字子坚,晚年自号半痴子,又号栖峰道人。自幼好学,每夕必临帖数百字,终年无问。常说:“画以字进,习字即习画也。”一生于山水、人物、花卉、翎毛,无一不精,尤长山水。所仿倪云霖、王石谷诸作,论者以能得其神髓而称为丹青巨擘。客居长安时,与王星桥、刘蔚林、李云生等名流,以论画相友善,时作品最多,识者为宝。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任德昌巡检,书画求者甚众,应接不暇。嗣许方伯到川初见,即请为绘;川督赵尔丰闻之,亦一度索画。后因与当局不合,赋寓宁远(今西昌)。时常与王幼农(宁远太守)以论画为乐,为幼农所作仿石俗青绿山水一轴,幼农爱而悬之中堂。适吴观察秋门由滇回籍谒王公,一见称绝。吴乃丹青名流,家藏甚富,羡赞之余,遂托王公转请子坚为作山水册页12帧。子坚居川十余载,每遇知音,乐与切磋研究,晚年因精力渐衰,雅事成苦事,1913年春,束装归里时,经月专清画债,尚难予结。返里后于三原北极宫赁屋而居,以鬻画为计。
    子坚逝世后,仅存8轴山水鸟条屏及两册灯格。30年代,民初陕西军政府巡按使、陕西省临时参议会议长宋联奎见其遗画时,曾题诗曰:“一纸摩挲百感生,旧时春梦尚分明。无因赚得耕烟画,虚度邛崃作远行。”建国后,邛崃居士严祥禾亦有五言赠评:“终南岩壑秀,渭北俊髦贤。画本家声重,题词国士妍。故人增眼福,哲嗣守心传。且喜风烟静,千秋葆石田。”
    王典章(1865~1943)
    字幼农,本县马额镇魏回村人。16岁中秀才,曾受业刘古愚、柏子俊。后以监生援例妁后选训导,因赈济有方,保以知县,分省补用。1904年人四川,委任布政使署文案。旋保直隶州知县。1907年任新宁知县,1908年署打箭炉直隶厅同知兼兵备处,为驻藏大臣、川滇黔边防大臣筹备粮饷。同年清廷预备立宪,王认为非改革不能图存,便罗致人才,兴教育,办警卫,倡自治,重生产。1911年任宁远府知府兼兵备道,领巡防营。1911年四川发生“保路运动”后,王众望所归,被推选为都督。但他以大局为重,坚持四川统一,宁任知府,不做都督。时蔡锷赞扬他“威信过人,汉夷悦服”。1914年任广东高雷道道尹,同时领警卫军五营,节制陆军一个团,兵权超过驻地之镇守使。他整肃吏风,除暴安良,所辖11县,政通人和。康有为赞扬他“临莅高雷,威惠流闻,我泽如春”。1915年袁世凯为复辟帝制,组织筹安会,王立即电告袁世凯“国基甫奠,民信未孚,水旱频仍,盗贼充斥,遽议国体,必启变端,求安反危,敢祈熟计”,袁世凯对劝阻置若罔闻,王愤然辞职,以示抗议。1916年任广东粤海道尹,翌年辞职,以后寓居苏州,编印《刘古愚全书》和《柏子俊文集》,使刘古愚学术思想得以在国内外广为流传。康有为为《刘古愚全书》作序;梁启超亦写信盛赞王“有功师门,岂在禹下”。
    1921年,王被江苏当道选用,先督查厘税,后筹办赈灾,接着又任沪宁、沪杭铁路税务总局总办。他认真整饬,使所属各局风清弊绝,耳目一新。1932年末,任陕西省政府委员兼民政厅厅长。时值年馑过后,关中哀鸿遍野,库藏如洗,赈济工作无法进行。他赴上海劝募巨款,在关中各县设粥厂,救活无数灾民。省政府改组时,他主动辞去民政厅长,只保留省府委员兼赈务会主席职务,为赈济救民奔忙。在职四年,废寝忘食,但仍手不释卷,亲自校刻杨仲珊诗文集等,使之流传。1937年,王以74岁高龄,辞去省府委员职务,专事赈灾工作。当时正处抗战初期,晋、豫两省难民纷至,触目伤心,王配合当局竭力救护,积劳成疾,在病中还不时询问抗战情况及庄稼长势,探视者无不感动。
    范卓甫(1865~1924)
    名克立,字卓甫,本县人。
    清光绪辛卯(1891)中举后,任三水县教谕,后辞归,主讲本县学古书院。清末改书院为高等小学,任校长。嗣充省立高等工业学堂教习,荐充监督(校长),1912年,该校改为省立甲种工业学校,仍任校长,至1924年卒于任上。范从事教育事业20余载,其门生多为军政要人。靖国军时期,胡景翼延聘范为第四路军秘书长及总指挥部秘书长。1920年关中大旱饥,华洋义赈会募款救济,诸洋人聘地方人士参加,一致推崇非范莫属,其为人可知一斑。
    常福堂
    乳名唐娃,外号“晋公子”。本县吴家道常家堡人。光绪中为福胜班的小生台柱,工文武小生,名噪渭河南北,红极一时。在《黄金台》中饰田发章、《和氏璧》中张仪、《渔家乐》中简仁同、《龙门亭》中吕蒙正、《铁兽图》中孟明,《清河桥》中养由基、《截江》《闯新府》中赵云等,剧中人物文武不挡,演谁像谁。其声腔扮像、唱白做打,功底深厚。尤以在《美人图》(即晋重耳逃国)中扮演“晋公子”重耳活龙活现、惟妙惟肖,在数十年中无人与之竞雄!由于他把“晋公子”演活了,成为一生的看家戏,故人皆呼之为“晋公子”。早期易俗社社长王绍猷在他的《秦腔记闻》中对“晋公子”评赞:“崑山美玉,无瑕可寻,绘语绘声,允武允文。”在渭河南北的咸阳、周户、乾礼、兴平、长安、凤翔、岐山以及三原、高陵、富平、耀县、铜川等地演出,与党甘亭(艺名“胎里红”)、曾鉴堂(艺名“一枝花”,又名“玉鬼”)齐名,同为三原三大名角,驰誉三秦。
    陈涛(1866~1923)
    字伯澜,本县人。幼年在刘古愚任教的三原东关胡子周古月斋就读。1887年又随刘古愚到泾阳味经书院。1889年乡试,中陕西第一名举人。
    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惨遭失败。陈涛在京参与公车上书,痛陈对日割地、赔款的严重后果,提出拒和、迁都、变法三项主张。后受刘古愚委托,与杨凤轩、孙晴帆三人前往武汉、苏州、上海等地,参观了织布、轮船枪炮制造、印刷等近代工业;与梁启超、汪穰卿、龙积之等人多次聚谈,介绍刘古愚实业救国的思想;还与英国人商议购买织机事宜。此行历时6个月之久,视野大开。并带回大量新的书刊,买回日产轧籽棉机1台,在泾阳西关开办轧花厂,这是机器轧花第一次传入陕西。
    1989年8月,戊戌变法失败,刑部尚书赵舒翘下令逮捕“康党”,陈涛得知消息后,不顾危险到味经看望刘古愚,并同杨凤轩、成定夫一道谒见陕甘总督陶谟,诉说原委。陶谟对味经学生表示同情,复电陕西巡抚,以“我等应保全善类”,味经师生才幸免于祸。1905年,陈涛在广州创办广东高等工业学堂,多次东渡日本,买回先进的教学设备,培养了一批人才。对陕西的教育尤为关心,看到沿海一带迅速发展的经济和教育形势,他惟恐陕人日益落后,沦为奴隶。他给王典章写信指出:“近人每谓中国人将为白种人的奴隶,弟更惧我陕人将成为奴隶的奴隶。”并将广东文武学堂课表、章程寄回两份,委托典章转呈当局作为办学参考。
    辛亥革命以后,陈涛先回到上海,后又到北京,在北洋政府财务部任职,考察外省财政事宜。但属闲职,不能发挥其才智。
    陈涛著述有《审安斋诗》1卷、《裴氏和约私议言》11卷、《南馆文钞》l卷、《粤牍偶存》1卷、《入蜀日记》1卷、《国税局条议》l卷。
    宋春华(1867~1990)
    本县人,光绪十二年(1886)考中武进士,官授蓝翎侍卫。时值列强入侵,宋春华爱国心切,每闻清军失利,必写“效命疆场,奋勇杀敌”八个大字来抒发自己的爱国热情。甲午战争之后,清廷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消息传出,举国鼎沸。时宋春华任天津守备营守备,得讯义愤填膺,当即上书反对割让,请命赴台湾抗击日寇。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大举进犯京、津。6月17日天津被围,宋春华率所部投入天津保卫战,主动出击反攻,夺回被敌军占领的军械局,保证了守城弹药的供应。由于他作战英勇,被委任为先锋官兼守南门。宋春华临危受命,誓与南门共存亡,遂诀别萋子说:“我职虽小,报国志大,今兵临城下,正舍身报国之日,愿告教我子成人后以继我未竟之志!”在宋春华的爱国热情和英勇献身精神鼓舞下,军民坚守南门一昼夜,多次打退敌人的进攻。后终因寡不敌众,南门陷落,宋春华亦身负重伤,为免遭敌人凌辱,遂以头触墙壮烈殉国。
    黄铭
    字警庵,本县陵前人。工书善画,尤精医术。清末加入同盟会,组织农民自强会,宣传革命。陕西辛亥光复中,从井勿幕转战东西路,1915年参加讨袁逐陆(建章)之役,后任陕西第四混成团少校副官。1917年随曹世英起兵耀县,任靖国军第三路独立营营长,驻防高陵,与陈树藩军相持数年。当时部队子弹缺乏,黄铭令其部属收聚废铜铁制造炸弹,守河御防。黄铭长期战旅积劳成疾,1921年卒于军中,年50岁。
    胡均
    字平甫,三原东关人,约生于清同治十年前后,卒年无考,其父胡子周设私塾“古月斋”,延请清名爱国教育家刘古愚执教。胡均随刘古愚十数年,受民主革命思想影响,娶刘长女儒珍为妻。光绪十七年(1891),胡均乡试中举,任内阁中书。二十一年(1895),康(有为)、梁(启超)在京联合18省举人会商反对《马关条约》,胡均积极参与“公车上书”之举,并为骨干之一,戊戌政变后,他被革职。返里后,专心致志从事教育,先任宏道书院山长,继任宏道高等学堂监督,后与张秉枢主持宏道工业学堂,开本县近代工业职业教育之先河。
    张秉枢
    字密臣,又字广平、治平。祖籍临潼,后定居三原北城。生年无考,约与胡均伯仲之间。其父与刘古愚友情笃好,仰慕刘之博学正直,遂于光绪十一年送秉枢到泾阳“求友斋”(后并为味经书院),从学刘古愚。张秉枢勤奋好学,经、史、子、集外,尤对数学独具钻研精神。当时高等数学领域中的微积分刚传入中国,译著仅见于浙江李壬叔《则古昔斋算学》之内,且不够完善。张秉枢潜心攻读李氏遗著,不由师传而一年之中洞晓该学科之奥妙,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补充了李壬叔译文之不足,纠正了译文中之错误,写有《代微积拾级补草》一册。刘古愚大为赞叹,为该书写序说:“贲(刘古愚字)偕吾乡人学算二十余年,于微积之数毫未有得。张生秉枢年未壮,心精力果,不期年尽通其说;于李壬叔氏所译之问无草者补之,且能证其说之误。则吾乡人士,才智不必尽出西人下。有志习算者,皆可以秉枢为证而无谓难之见矣!”张秉枢还写《火炮量法通算》《盈肭勾股分式》,皆刊印作为课稿丛钞(教材)。刘古愚为这两书都作了跋,称道前者“算量并用,于戎事尤便”,后者“可谓融会中西者矣”。张秉枢苦学不辍,精益求精,为清末公认的陕西数学之冠,名噪一时。
    张秉枢于光绪二十三年前后乡试中举,被任使南郑县知事。因不满清廷迫害“康党”,拒不赴任做官,而到宏道学堂执教。光绪三十一年(1905),考取官费留日。归国后,任西安府中学堂首任总教习,此后终身致力科学、教育,力主实业救国,直至谢世,终年64岁。
    朱子敏(1873~1936)
    名思聪,字子敏,本县人。清末曾为陕甘总督掾史,后任知县,因不满清政日非,辞归。辛亥时,为井勿幕策拒清军;袁世凯窃国后,佐胡景翼树护国之勋;“三原起义”后,任陕西靖国军右翼(胡景翼部)总部军需处长,岳西峰守渭北,宏济艰危;胡、岳出关相继督豫后,朱任后方司令兼陕西省财政厅长。1926年4月14日,镇嵩军先头部队侵及临潼,省城危急,朱子敏星夜回三原,与国民二、三军诸将领田玉洁、邓宝珊、杨虎城等开紧急会议,请杨助守西安。杨从众议,急率大部连夜渡渭支援。镇嵩军兵围三原城时,朱与驻军坚守半载,其时军需匮竭,朱以个人名义担保,筹借商款6万元,分饷各军,赖以待援解围。后杜门深居。杨虎城任陕西省政府主席后,延聘为省政府顾问。朱以“生不置私财”为铭,1936年4月其妻病亡,同年6月朱去世,其时年荒,家人啼饥,无力埋葬。杨虎城、邵力子得知此情后,甚为感慨,乃派员致赙仪千元安葬。
    朱重尊
    名志彝,字重尊,后以字行,朱佛光之侄。本县城内太平巷人。幼就读于毛班香私塾,1934年应于右任之邀赴南京,任监察院参事职务,月薪400元。朱就职一年后,目睹当局不顾东北沦陷,一再内战,与其违心做官,不如归里赋闲。虽经于右任再三挽留,终婉言辞去职务。回陕后,甘愿从事清贫的执教生涯。先后曾在西安尊德女中、三原振国中学、省立三原中学、工职等学校教书,桃李满门。建国后,1952年,自知体力衰竭,行将谢世,以对联形式,对其丧事作别开生面的遗嘱,上联:免刻志铭,免作行述,我生平无可称道;下联:不收赙仪,不设宴席,尔小子恪遵遗训。横批“遗嘱”二字。并嘱其子朱宪祖、朱怀祖将此联贴在他的灵堂,兼示知诸亲友。不久逝世,时年75岁。家人谨遵遗言,丧事从简。
    姚伯麟(1877~1953)
    字鑫振,旧居三原白鹿原(后迁县城东关),故笔名鹿原学人。光绪三十一年(1905),考取官费生,赴日留学。初人东京济美学堂,后转东京帝国大学医科,民国4年(1915)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翌年返陕,曾任西安同仁医院院长。后侨居上海法租界,受聘于上海红十字会医院,并创《改造与医学》杂志社任社长。民国19年后,复教授于上海东南医学院、生生助产专科学校。译著刊行《大内科全书》(共四卷,第一、二卷出版,三、四卷稿因上海沧陷而遗失未版)及《各科危险症急救疗法》《世界内科史》凡八种。对戏曲尤其京剧颇有研究。著有《京剧二百年历史》一书及剧本《李师师》《贾岛诗人》《汉明妃》等。
    姚虽然终身不仕,但关心国事。著有《太平洋战后问题》(孙科作序)、《航空与医学》。汪伪统治中,发表过《文信国公正气歌释义》一文。在诗学上造诣极深,其《抗战诗史》录诗作约千首,民国37年3月出版,时有“民族诗人”之誉。建国后,曾任上海文史馆馆员。
    于右任(1879~1964)
    名伯循,字右任,别署刘学裕,笔名骚心、大风、剥果、神州旧主、半哭半笑楼主、太平老人等。祖籍泾阳,生于三原,本人著籍为三原人。出身贫寒,从小备受艰辛。7岁入私塾读书,后相继到三原县学、三原宏道书院、泾阳味经书院、西安关中书院深造,曾受教于名师朱佛光、刘古愚。师长的启迪,民间的疾苦,社会的黑暗,清廷的腐败,使之爱国激情日长,立誓:“换太平以颈血,爱自由如发妻。”曾痛斥慈禧太后:“女权滥用千秋戒,香粉不应再误人”,号召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的腐败统治。1904年春,清廷下令“拿获即行正法”。当时,于右任正在开封参加礼部会试,幸得同学李和甫的父亲李雨田和其父请人赴开封急告,得以潜逃到上海。在著名爱国老人、民族教育家马相伯的关怀下,进震旦学院半工半读。不久因抗议外籍教员干涉校政而离校,与学友共创复旦公学,并参与筹建中国公学。为推翻清王朝的黑暗统治,于右任决定办报,作为革命喉舌。1906年4月,于与邵力子一起东赴日本考察新闻,筹集办报资金。在东京经陕西留日学生、同盟会会员康心孚介绍,谒见孙中山先生,两人一见如故,相谈极深,遂加入中国同盟会。从此走上了职业革命的道路。回上海后,相继创办了《神州日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历时八年之久。辛亥武虽起义成功后,孙中山归国,首访民立报社,题赠“戮力同心”四字条幅,以示表彰。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于右任出任交通部次长,主持部务,竭力整顿航运,恢复上海商船学校,并对铁路运输进行重大改革,在沪宁路段试行夜间行驶,开创了我国火车夜行。其后,致力于反袁斗争,积极支持孙中山进行“二次革命”。1918年,于应靖国军将领之请,奉孙中山之命,回陕任靖国军总司令,在三原誓师,向陈树藩发动进攻,很快收复了乾县、扶风、武功、合阳等地,有力地支持了南方的革命运动。后来形势逆转,处于困境,然不畏艰险,率部在陕西各地奋战四年余。于右任坚决拥护和执行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1922年,和共产党人一起创办上海大学,放手起用共产党人,开创了国共两党合作共事的范例。1924年初,在《东方杂志》上发表《国民党与社会党》(按:指中国共产党)一文,热情宣传国共合作,提出“合则两益,离则两损”的著名论断。之后,襄助孙中山召开国民党一大和国民党改组工作,并当选一大中央执行委员。同年10月,冯玉祥、胡景翼、孙岳发动北京政变成功,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于右任奉孙中山之命先期北上,任国民党北京政治分会委员,参与处理北方国民党事务。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与世长辞。于右任得知孙中山弥留之际喊出“和平……奋斗……救中国”的遗言时,禁不住泪流满面,失声痛哭。1925年7月1日,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于右任当选为委员。1926年5月,中共北方局书记李大钊请于右任赴苏联,敦促冯玉祥回国。于右任偕马文彦到莫斯科,受到斯大林接见。他瞻仰列宁遗容,参观克里姆林宫,写了《红场歌》诗一首:
    中山已逝列宁死,
    莫斯科城我来矣。
    遗骸东西并保存,
    紫金红场更相似。
    每日排队朝复暮,
    争看列宁人无数。
    我亦蹩躄谒红场,
    为全人类有所诉。
    一片红场红复红,
    照耀世界日方中。
    于右任与冯玉祥共商大计后,经蒙古归国。1926年9月17日,在五原誓师,于右任代表国民政府授旗,冯玉祥率全军集体加入国民党,就任国民军联军总司令,于任副总司令。接着,于右任率军先行,驰援陕西,与西安守城军民共同奋战,很快击溃刘镇华的镇嵩军,解了西安之围。于右任进驻西安,任国民联军驻陕总司令。在主陕军政期间,起用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人士,支持民众革命运动,使陕西出现了大好的革命形势。第二年,率部出关,与北伐军会师于郑州,遂被武汉国民政府任命为陕西省政府主席。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先后任审计院院长、法官惩戒委员会委员长、监察院院长等职。
    “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日深。中国共产党于1934年4月提出抗日救国六大纲领,由中国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筹备会宋庆龄等1700余人署名公布后,于右任表示坚决拥护,力促蒋介石改变反共立场,共同抗日。抗日战争期间,他对汪精卫投降日寇,口诛笔伐,坚决反对。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后,他通过屈武与周恩来保持密切联系。1945年,毛泽东到重庆谈判时,在王炳南陪同下两度拜访于右任,于深受感动,特设宴款待毛泽东、周恩来和王若飞等人,支持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和平建国。1949年春,国共两党在北平和谈,于右任积极促进,却未能如愿北上。谈判破裂后,于右任心情沉郁,同年11月被迫去了台湾。
    在台湾,于右任怀念故乡,思念亲友,忧愤寡欢。他说:“我百年后,愿葬于玉山或阿里山树木多的高处,可以时时望大陆。我的故乡是中国大陆。”并将心愿写成哀伤凄绝、爱国思乡之诗句: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
    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
    只有痛哭!
    天苍苍,
    野茫茫,
    山之上,
    国有殇。
    于右任热爱国家,热爱人民,热爱家乡,一生以“天下为公”为座右铭。他关怀桑梓,赈济灾民。先后在家乡创办了“民治小学”“民治中学“斗口村农事试验场”“东段教育林场”,并首倡创建了三原渭北中学、三原女子中学、西北农学院和泾惠水利工程等。于右任不仅是我国现代民主革命先驱,而且是著名诗人和书法艺术家,被世人尊为“放翁”“草圣”。他经过长期钻研,创立了《标准草书》,成为我国文化史上一大瑰宝。他的墨迹遍布海内外,丰富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宝库。于右任是一位真诚的爱国者,是中国共产党的真诚朋友,中国共产党始终关怀着他。即使是在他去台以后,周恩来也无时不在惦念他,1961年春,委托屈武专程赴西安,同于家亲朋好友一起,为于夫人高仲林祝八十寿辰。事后,当于右任收到屈武寄去的书信和贺寿影照,深受感动,特托朋友捎话,要屈武代他感谢周恩来。
    1964年11月10日,于右任因肺炎肝硬化并发症逝世,终年86岁,于右任病故后,海峡两岸同胞同感悲痛。1965年7月17日,灵榇安葬于台北大屯山八拉卡墓园。
    1984年11月10日,全国政协隆重集会纪念于右任先生逝世20周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王震在会上发表讲话说:“我们纪念这位真诚的爱国者、孙中山的忠实追随者、著名的诗人和杰出的书法家。他一生爱国,风范长存。”
    党甘亭(1880~1931)
    名建棠,字甘亭,乳名群猁,生于本县城关西门内仓巷。9岁时随从关中著名秦腔花旦隆德子(艺名“高娃”)学艺。11岁登台演戏,脱颖而出,被人们誉为“胎里红”。晚清,声名大震,一时趋者若狂,各地班主重金争相聘用。1913年3月,易俗社聘其为教练,导演剧目数十本,培养出众多的旦角佳秀。该社早期的刘迪民、刘箴俗、张秀民、赵振华、种玉华、田畴易、王天民等都是他亲传施教的特优学生。1927年11月,离开易俗社转入西安正俗社任教,又培养了宋上华、王月华、杨荫中、王文华、刘文中、黄执中、刘建中等旦角名流。1931年1月24日去世,终年51岁。
    党甘亭登台甚幼,出名甚早,凡花旦、小旦、靠甲刀马旦无一不精。由于长期挑重头戏,精力耗费甚大,20岁刚出头,嗓音便有些不支,尽管也常显露于舞台,但多为做工和靠甲刀马戏,如《金钟罩》《破洪州》《反延安》《穆柯寨》《箭头鸳鸯》等戏。党甘亭受聘于易俗社任教后,全力倾注于授徒传艺。他言传身教的刘箴俗,使易俗社名响全国,张秀民使易俗社立足于武汉三镇,王天民争得了艺术大师的殊誉。党去世后易俗社为其举行隆重的追悼会。
    王林生(1881~1930)
    名炳灵,字林生,本县人。幼受业于毛班香私塾,后入陕西中学堂,清光绪癸卯(1903)科乡试中,王为副贡,遂教授里中,长于西北史地,并精于医术。后追随于右任至沪,任《民立报》编辑,鼓吹革命思潮,为政论界注评。《民立报》停办后,返里复从事教育事业,历充省立女子师范及私立女子中学教员。1918年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部参议;1922年任陕西省政府委员;翌年任国民二军第三师书记官,旋任略阳县知事。1929年应于右任之召往南京,将至洛阳因疾作而返,翌年卒于家。
    田种玉(1882~1945)
    字蕴如,本县人,幼时受业于朱佛光,清光绪癸卯科乡试中举后,于1906年东渡日本,同年秋加入中国同盟会。后毕业于东京高等工业学校,辛亥年归国,参加西安光复。1913年创办三秦公学,开西北研究科学之风气,其学生有百余人被先后选派出国留学。1916年创办法政专门学校;1917年出任宁强县知事;1919年参与创办渭北中学,为靖国军时期中等学校之开端;1920年陕西省临时参议会在三原成立,田被选为议员;1921年任三原县知事年余。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任审计院秘书,继任监察院秘书;1937年因病返里,生计萧然,淡泊一生。
    李玉祥(1883~1918)
    本县人,祖籍山东。性格豪爽,体貌魁梧。幼时读书偶阅民族英雄史,肃然敬崇。及长,赴沪上学,与革命党相往来,加入同盟会,后回陕参加辛亥光复。1915年陆建章为陕西将军,助袁世凯复辟帝制。渭北革命党人谋讨袁逐陆事,来往多住玉祥家。玉祥家有地洞,革命党人常在其中秘制炸弹为武器,被陆侦知,派兵围捕。李玉祥、邓宝珊、杨瑞轩、程立名、马青苑诸人皆越墙去,胡德福被捕殉难,玉祥家财被抄没,居室被焚。玉祥不为惧馁,意志益坚,挟所制炸弹与党人乔做小商贩,混入栎阳夺守门卫兵枪,邓宝珊等百余人蜂拥而人,与陆之驻兵巷战半日,因寡不敌众退出。此役虽未获胜,却点燃了渭北各地护国讨袁的火种。1918年10月间,李任靖国军第四路支队长,随总指挥井勿幕围攻兴平,逼近城下掘地道以火药轰倒城墙丈余,玉祥率众冲入,敌人以排枪防御,玉祥亡于阵,年仅35岁。
    茹欲可
    字怀西,本县鲁桥镇人。欲可之父玉泉为清季文人,诗有集。玉泉有五子,欲可为长,欲立为次,二人少有大志,好习当世之务,同为味经、崇实书院优等生。欲可21岁时第进士,分广东任兴宁知县,政声卓著。与于右任友谊深笃,常由粤至沪畅叙时政,遂入中国同盟会。1912年任临时参政院议员,1914年因猩红热卒于北京。
    茹欲立(1883~1972)
    少时从读朱佛光,后相继到泾阳味经、崇实书院,三原宏道大学堂就读。1904年初,茹与李仪祉应于右任之邀,任商州中学堂教员。未久,于赴开封应试,校务由茹、李代理。于因倡言革命,清廷密旨拿办,遂潜逃上海,茹、李亦株连辞职。1905年秋,茹被选派为陕西省首批官费留日学生,入振武学校学习军事,期间受孙中山革命思想感召,加入中国同盟会。中国同盟会陕西分会在东京成立时,茹参与筹备,不久又与同学多人共创革命刊物《夏声》,茹题写刊名,先后以卓亭及大无畏、皮生等笔名发表文章,宣传民主,反对君主立宪。辛亥光复后,任秦陇复汉军政府秘书长,不久改任总务会参政处参政兼河北安抚使,后又调任北路防御招抚兼筹备财政使。袁世凯窃国后,茹被迫又东渡日本,当得悉蔡锷云南起义后,即回国参加护国运动,徜后任陕西督军府顾问。于右任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时,委茹为总参谋。1927年6月,武汉国民政府任命茹为陕西省政府委员,不久,汪蒋合流后,被撤换。于右任任审计院院长后,坚邀茹做助手,茹遂于1928年秋出任审计院副院长。1931年2月于右任就任监察院院长,审计院更名审计部,茹任部长。1932年6月,蒋介石继续“围剿”红军,要财政部给南昌行营拨付“非常经费”。茹坚持1931年总预算案,拒绝增加军费支出,茹看透了蒋介石的独裁专制面目,坚决弃职,发誓不再当国民党政府的官员。西安事变后,蒋介石曾托人聘请茹任陕西省政府主席,他婉言拒绝。1938年7月,茹应邀参加国民参政会,期间与周恩来、林伯渠、邹韬奋等人多有联系。1940年4月,国民参政会举行一届五次会议,蒋介石在闭幕词中强调“绝不可以有抵触五权宪法的规定”,“不可以有违反五权宪法精神的条款”等,茹听后愤然退出会场说:“既不让自由讨论,各抒己见,还开会干什么?”当即离渝返陕。此后不再接受国民党政府给予的任何官职。1947年秋,国民政府邀他参加国民大会,茹将函电和汇款退回,拒绝出席。茹为官清廉,无私蓄,无府第,回三原后在北城赁屋而居,其生活依靠鬻字间或亲朋接济。茹寄希望于中国共产党,1948年送子、侄四人去解放区。是年,关中地委书记赵伯平奉上级指示,致函欢迎他全家去延安,茹恐累及亲友,决定不去。1949年,国民党县党部下达的黑名单中,茹列其首,但茹不为所惧,仍给赵伯平密函,通知渭北国民党军队已经逃窜,解放军南下时机成熟。
    建国后,茹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北检察署副检察长、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人大代表等职。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后,茹几次向中央反映成熟的庄稼无人收获,大炼钢铁劳民伤财,因此受到批判。
    茹之书法造诣颇高,“精研汉书事例,喜临玩碑版”,初专攻魏碑,后功楷书,功力深厚,曾为于右任之伯母房太夫人、岳母张太夫人书写墓志,为徐郎西撰写墓志。《中国美术家人名大辞典》有茹的简介。
    徐郎西(1884~1961)
    名应庚,字郎西,本县东叟堡人。14岁中秀才,后在正谊书院、宏道大学堂就读。
    1905年,徐郎西私费赴日留学,专攻铁路专业。时值孙中山在日本进行革命活动,组织同盟会,徐郎西追随孙中山,且与陈英士关系甚密,遂加入同盟会。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造币厂厂长。二次革命失败后,与邵力子等先后创办《生活日报》《民国日报》。1915年在上海以帮会为掩护,进行革命活动。1917年,陕西陈树藩依附段祺瑞。胡景翼、曹世英举义反陈,形成渭河南北对峙局面。徐郎西遣胞兄徐郁庚持书赴陕系革命,不料书信误投陈部驻军,胞兄被丢进黄河杀害。朗西国恨家仇相交,在上海报纸上发表文章,决心扫除段祺瑞及其党羽。1918年,徐郎西参与七省靖国联军前锋指挥工作,在上海接受任命,孙中山亲书“天下为公”条幅相赠。受命后率军入川,所部纪律严明,不扰百姓,徐与士卒同甘共苦,亲上火线指挥,身上负伤数处。“四一二”政变以后,徐决心不参与国民党政治,隐居上海,研究书画。先后任上海美术专门学校、新华艺术专门学校校长。建国后,徐朗西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后一直担任上海市政协委员。逝世后,葬于苏州灵岩山。
    张荣(1885~1940)
    家居三原东关转灯巷。清光绪年间,师从三原东关渠岸一位人称雷结子的名厨,工红案。民国8年,创办“明德亭”菜馆。民国10年,承包三原师范学校的师生伙食,生意有了起色。民国17年,“明德亭”由转灯巷迁至盐店街。其为人忠厚仁义,18年年馑,每天做两锅稀饭或杂菜汤饭,在饭馆门外赈济灾民。年馑刚过,虎烈拉(霍乱)在三原流行猖獗,病死者甚多。张荣将家存的20多棵大杨树做成棺材,施舍给无力葬埋亲人的灾民。度过荒年,“明德亭”的生意日渐兴隆。早堂以疙瘩面、泡儿油糕为主;午堂供应各种应时炒菜及名贵菜肴:煨鱿鱼丝、鸡米海参、芙蓉海参、干煸鳝鱼、片粉打伞、猴带帽等,得到各界人士的赞赏、喜爱。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每次回三原,必让其为他办理伙食,更喜欢品尝以应时鲜菜烹制而成的菜肴,如用搅瓜、白萝卜等做的假鱼翅、燕窝、珍珠玉米、西瓜鸡、冬瓜钟、神仙葫芦等,每每食之,总赞不绝口,曾欣然命笔“名厨师张荣”条幅及“明德亭”招牌为赠。张荣曾以五尺长、手腕粗的五根芝麻糖筒馈送,于右任和乡亲们见状无不捧腹大笑。
    严少儒(1885~1971)
    原名严学通,字仰光,原籍陕西临潼县新丰镇滩严村。青年时代即由临潼来三原就读于宏道书院;辛亥革命前,摒弃科举,立志新学,考入天津建筑工程学院;不久又考取官费留日,因辛亥革命爆发未能成行;1915年前后,考入北京大学。五四运动爆发,毅然参加革命行列,与陕西同乡印刷传单宣传爱国思想。1921年,从北京大学毕业,被聘入华县中学任教。1922年起,受聘来三原渭北中学。讲课注重实效,善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要求学生一丝不苟,日有所得。严生活俭朴,为人耿直。平时布履长衫,不嗜烟酒;对学生关怀备至。当时渭北中学外县籍学生很多,其家贫者不少。严虽收入微薄,但能体恤穷学生,经常慷慨解囊相助。先后资助学生达99人之多。为表彰严先生的治学精神,鼓励后学者积极上进,1946年,三原驻军司令陶峙岳曾设严少儒奖学金。建国后1955年当选为三原县政协委员。
    刘绍文(1886~1975)
    本县东里堡人。1921年左右,先后任三原县县长及陕西靖国军司令部秘书次长,于地方公益多有建树;后任国民政府监察院秘书等职。建国后曾任三原县政协委员。工诗文,喜研书法篆刻。其字融合颜、欧、赵各家之长,圆精遒丽、丰腴跌宕,风格质朴淳厚。50年代中期,常为人书写对联、条幅等,深得识者喜爱。《国民联军快邮代电》原稿和东里花园史可轩烈士墓碑为其所写。
    张立卿(1887~1960)
    名庆豫,字立卿,本县人。童年就读于毛班香私塾,后参加乡试为副贡。1905年东渡扶桑,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在东京参加中国同盟会,在留学生中开展反清革命活动。1906年秋,与三原同乡陈之硕、徐应庚、茹欲进、张景秋等参与筹备成立同盟会陕西分会。回陕后和井勿幕、胡景翼等一起联络新军、刀客和一些帮会中的进步人员,为革命创造条件,并与柏筱余、纪时若、王治平等在三原创办“勤公社”,以运销新书及教育用品为名,进行同盟会秘密革命活动。1918年1月,参加“三原起义”,后与王子元一起赴沪请于右任回陕主持靖国大计。至沪,于右任复派张持函赴粤晋谒孙中山,面告陕西省情,请求饷械相助。孙中山接见晤谈,慰勉有嘉,遂于同年4月30日任命张为“大元师府简任参议”(任命状号为1252)。张随侍孙中山左右,辗转至上海。1919年1月,孙中山派张持致于右任函返陕,亲书“天下为公”条幅相赠。张回陕后,时值大旱,兵民并困。是年春,于右任又委张立卿、彭仲翔为陕西靖国军代表,赴北京为陕筹赈并了解北廷动态,开展驱陈(树藩)活动。是年,张奉命回陕,任靖国军总司令部军需处处长。不久,国民二军南下,胡景翼出任河南军务督办,委张为安阳(彰德)县长,后历任河北省宁津、肥乡、沙河等县县长。
    抗日战争开始后,天津沦陷,张退出仕途,靠典卖维持一家生计。1944年初,离津抵沪,拟转道回陕,因旅费不济而滞留,靠代写合同、信函糊口。抗战胜利后,于右任先后安排张任监察院专员、国民党上海市执行委员会监察委员会委员兼秘书。上海解放后,张任上海市工商联秘书,后调任西烟工会秘书、卷烟杂货工会干事等职。
    缑克敬(1889~1974)
    字尧卿,本县西阳镇城南堡人。1927年从江苏南通大学纺织专科学院毕业后回陕,任陕西省教育厅督学,后任省三原工业职业学校校长。1931年任乾县县长。1933年任十七路军南京办事处主任,后又任国民政府立法委员及国民大会代表。1942年在家乡捐资兴建正风学园(即现在的正风小学)。1947年登报声明放弃“国大代”身份,隐居家乡。全国解放后,出任西北军政委员会轻工业部副处长;1954年调陕西省参事室参事;1974年病故于西安。
    史可轩(1890~1927)
    原名世兴,哭名宗法,原籍兴平县大阜乡马堪村,1919年迁居三原。1907年参加山西太原新军。1908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时因揭露军中黑幕而被当局逮捕入狱。经保释出狱后,入太原陆军学校就读,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陆军学校学生被编成学生军,可轩任游击营长。1912年任晋南革命军第一混成旅一团团长。1913年陕西起义军保送可轩去日本,在浩然军事学社学习。加入中华革命党。1914年奉孙中山之命回国筹划反袁运动。1918年任陕西靖国军总部副官长。靖国军改编为陕西陆军第一师后,任该师第一混成旅副官长兼骑兵营营长。1924年秋,参与冯玉祥发动的“北京政变”,任国民二军第二补充团团长。期间曾面见李大钊,并联合邓宝珊等,通电全国欢迎孙中山北上。是年底任郑州警备司令。大力支持工人运动,使二七大罢工中被军阀破坏的一些铁路、煤矿、纱厂的工会组织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1925年8月,部队移驻河南新乡,史结识中共豫陕区委书记王若飞。在王的帮助下,军队整训增加了政治教育和文化教育的内容。11月,奉命率部进驻天津,与邓宝珊在天津各报发表声明,主张改组“临时执政府”,成立国民政府,容纳各界人士,联合各种进步力量,彻底消灭封建军阀,赶走帝国主义者!1926年5月,经王若飞、陈家珍介绍,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8月,赴苏联考察学习。后回国参加北伐。11月间,率部抵三原,协助于右任、邓宝珊筹备联军驻陕总部。是年冬,在三原渭北中学举办农民运动讲习所,亲任所长;1927年1月,国民联军驻陕总部在西安成立,史任政治保卫部部长兼卫队师师长。在联军总部军事会议上,史可轩提出:要学会用列宁建立红军的原则来建设人民的军队;军队要大力支持工农运动,为人民谋利;军队要严格纪律,将士要懂得为什么打仗;要实行官兵平等,基层要实行官兵同宿。2月间,根据中共陕甘区委决定,史可轩在西安筹办“中山军事学校”,并任校长。7月3日,史可轩在国民党陕西省党部会议上作政治报告,严厉谴责国民党清党反共,并设法阻止西北形势逆转。7月20日,冯玉祥电令史可轩率部赴洛阳。史可轩与杨晓初、高克林等分析决定,把部队带到陕北去,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7月30日,史可轩率部北上行至富平县美原镇时,不幸被国民二军田生春暗杀,时年37岁。他的灵柩,由夫人张素贞亲往美原镇搬回三原,安葬于东里花园,墓碑上刻:“国民联军驻陕总司令部政治保卫部部长史可轩之墓”。建国后1957年3月,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并将原墓碑改为“史可轩烈士之墓”。“文化大革命”中遭诬蔑,亲属也受到株连。1975年1月,邓小平在写给中共陕西省委的信中说:“史可轩同志是个好同志,应确认为革命烈士,并予以证明。”对烈士一生做出了公允评价。
    王子元(1891~1963)
    名玉堂,原籍山东长山县(今邹平县)。光绪初年移民,全家入陕,落户于本县太和村,后迁居安乐村。王幼读《四书》《五经》,后潜心研究“西学”,自学英语课程。后入“三秦公学”,因成绩优异,英语尤为突出,被该校破格聘为英语老师。1918年参与组织靖国军,任外交处长,曾赴上海接于右任返陕任总司令。1921年,靖国军解体后,与他人同护送于右任经西路南下入川赴上海。1924年,受约赴北京,参加冯玉祥领导的“首都革命。”1925年,任甘肃华亭县县长。1926年,在国民联军南下经华亭时,发动群众为联军征集粮草,解大军之危。冯玉祥赞扬其:“做事踏实,勤劳耐苦”。1927年,调任河南。离华亭县时,百姓沿途相送,赠“万民伞”。至豫后,先任豫西、豫北行政长官,陕县至潼关段筑路工程总指挥和省府视察委员,指挥有方,不到三个月就修通了百余公里山区公路。1928年,调任青海省民政厅厅长。时因省长未到任,奉冯玉祥命,与其他二人全权主持工作,代行省长职务。任职期间,重视团结各民族上层开明人士,关心青海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业,撰写了《玉树开拓计划》《现代青海》等论述。同时,主持创办了青海省第一个医院“中山医院”。1930年,因不愿与马步芳合作,遂离开青海去南京供职。当看到蒋介石已背叛孙中山遗训时,即向于右任表示愿拔足政界,弃官归里,从事教育事业。“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筹备委员会”成立后,被于右任荐为主任。该校建成后,为当时全国农林院校之首。在筹建西农(今之西北农大)的过程中,戴季陶想借机肥私,要求建校施工时给自己在西安修一座别墅,王拒不同意,坚持公私分明,受到于右任和师生们的赞扬。西农建校基本完成后,王理当继续主持校政,但戴季陶挟前嫌,排挤了王。1937年底,王子元举家返回三原故里。1939年,在本县安乐村创办振国中学,将自家的土地和西安的私房捐出,并说服家人将家中准备盖房的砖瓦木料拿出建校,并将自己收藏的千余册图书捐赠学校。为解决办学经费,自办织布厂和铁工厂,将所得收入全部交给学校。有时还从家中拿钱支付教职员工的月薪,一次将自己正穿的皮袍子卖掉补足教师月薪。1948年,在高陵县康桥马园艺农场筹办“西北农工学院”,自任院长。以后又在西安创办崇道中学并担任校长。
    王信仰基督教,在办教会过程中,坚持主张中国教会由中国信徒自己办,不受外国教会支配。建国后,他拥护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曾说:“除了无神论这一点外,共产党为国家为人民的一切主张都是我一生所盼的,至今得以实现。”1955年任县政协委员。1961年在极左路线的影响下,以“反革命”罪被捕入监。1962年虽身陷囹圄,仍向中央写了和平解放台湾呼吁书。1963年含冤病故狱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得到平反昭雪。
    李百川(1891~1968)
    本县人,自幼勤奋好学,1903考取秀才,后入西安关中书院。1911年陕西组建新军,不顾夫人临产在即,毅然只身离家去省城(西安)。行前对夫人嘱咐,此去生死未卜,走后生儿育女皆以“英雄”取名。10月22日(阴历九月初五)陕西新军起义,当日进攻清军军装局、蕃库、皇城,李手握战刀,参与各次战役。起义胜利后,任秦陇复汉军大统领府书记官,旋返三原任县民团局局长。后任陕西护国军总司令部书记官,参与反袁护国斗争。1924年,参与冯玉祥、胡景翼、孙岳等发动的“首都革命”。西安事变中,以杨虎城部秘书身份参与有关活动。讨论事变理由问题时,李与吴家象提出用“兵谏”一词较为适宜,张、杨两将军连声称善,当即对蒋“兵谏”,通电全国。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杨虎城举行庆祝宴会,李应邀出席并与周恩来、叶剑英等合影。七七事变后,李随部赴山西抗日前线,1945年秋,调任六战区司令长官部机要室主任。1945年度调任武汉行辕少将参议,1948年秋,任孙蔚如秘书,随孙去杭州直到解放。建国后1950年11月任西北军政委员会秘书;1954年9月受聘为省文史馆馆员,1955年9月17日任副馆长;1956年6月当选为第三届陕西省政协委员。
    刘润民(1891~1966)
    名滋庶,字润民,本县人。童年随其四祖父刘舲溪读书,12岁中秀才,因家贫难以自费升学,遂先后考入陕西陆军小学、陕西陆军中学。在陆军孛学加入同盟会,并参加陕西辛亥光复战斗。1912年7月,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毕业后历任陕西第四混成旅教导营军官连副连长、连长,陕西护国军司令部参谋、陕北镇守使署中校参谋、参谋长,陕西陆军第一师参谋兼第二旅旅长。1927年1月,先后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九路军第一师师长、步兵三十五旅旅长、八十六师二五八旅旅长、八十六师副师长至1938年。
    1924年“首都革命”成功后,刘作为陕西国民军代表前往北京谒见孙中山,聆听革命方略。孙中山抱病接见,刘很受鼓舞。1929年孙中山奉安南京,刘以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九路军代表身份,去北京参加送灵及追悼活动。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井岳秀将国民党陕西省当局指示捕杀绥德师范学校共产党员及民主人士常汉山、关中哲、蔡南轩等教职员的公文,交刘执行。刘带随员数人抵绥德,为上述共产党员每人发路费20个大洋,遣送东渡黄河,叮嘱不要再回陕北,后其中一人返回,被井杀害。1932年,中共派王贵宾到刘旅部任事,刘很器重,后因叛徒出卖,王被井逮捕,刘多次营救,并带领下属军官下跪,向井求救,井遂判处王三年徒刑。不久,刘去西安,井乘机于深夜将王杀害。刘返回知悉,即派刘的亲戚、副官张天龙买寿衣、棺木,与王的堂兄王贵业一起将遗体送回米脂班家沟家中。1933年夏,刘告其妻,井要逮捕榆林女师教师共产党员谷万川、刘执德,要妻告在校之女速告谷、刘。其女放学后得知,速去学校密告,谷、刘二人连夜逃出,去母校北平师大上学。半年后,谷、刘遭逮捕,谷被押送南京,牺牲于雨花台。同年,刘得知师部欲派人捕杀有共产党嫌疑的手枪连排长王殿元的消息,即匿藏王于旅部,连夜护送王离榆林去绥德,使王幸免于难。1938年,刘自榆林去武汉军官训练团学习,由刘文蔚、周小舟陪同至延安,毛泽东接见时说:“我们是不打不相识。你是前清秀才,文武双全。”当刘谈及离职念头时,毛泽东希望他继续留在国民党军队中,与共产党合作,共同抗击日寇。刘说,旅部已有蒋介石派来数人监视他,如长期留在部队就有被蒋介石杀头的危险,不得不决意离职。毛泽东嘱咐他回家后注意联络地方上的老部下、老朋友,如日寇过黄河,就领着他们抗日,是年,刘离职赋闲。1939年秋,刘全家住旬邑张洪镇岳父家。后由旬邑搬回本县。1948年冬,刘掩护到三原执行任务的中共党员朱茂青安全返回。建国后,刘历任陕西省人民政府监察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政协委员。“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1978年10月恢复名誉。1978年至1988年,他的子女遵照刘1962年所立遗嘱,先后三次将共计9.9万元和三院房屋分别捐赠西安青年路街道办事处、西安市财政局、三原县陵前乡一中,资助地 方公益事业。
    韦焕章(1891~1963)
    本县人,字文轩,早年就读学古书院、西安实业中学和三秦公学。1909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参加西安、三原辛亥光复。1913年赴日本留学,先后入东京同文书院、早稻田大学和明治大学学习。1915年在日本加入中华革命党。1919年毕业回国,应于右任之聘,担任地方自治讲习所教授。1920年任本县高等小学校长。该校借用中国银行房舍,年久失修,又无操场,经费也无保障。遂多方奔走呼号,在于右任、胡景翼的支持下,募得银洋2500元,选下新校址,修建校舍32间,并整修操场;聘任文化水准高的教师任教,一改县高面貌。1922年,又筹资兴建三原县立初级中学;1924年,又与张用章、程鼎臣等创办私立陕西女子中学。1925年,代理永寿县知事,1927年复任三原县立初级中学校长,1928年该校经费被取消而停办。1939年,县立初中恢复,又一次担任校长。1944年当选为三原县临时参议会参议员,1945年12月,当选为陕西省参议员。1949年5月三原解放后,因年老体弱,在家闲居并从事农业生产。1987年,原中纪委副书记、中顾委委员张策题词“良师教诲我受益”,以纪念韦文轩。
    党仲昭
    字自新,本县人,保定陆军学堂毕业。初任陕新军混成协炮营中队队长,与钱定三、张伯英、刘伯明、曹建安诸人加入同盟会,组织武学社,从事革命活动。后与井勿幕、钱定三等30余人于大雁塔“歃血为盟”。辛亥西安起义,与张伯英、朱叙五、郭锦庸、余永宽等,各率数十人由南门攻入,分两路进占清军军装局,协攻满城。秦陇复汉军军政府成立后,任军政司司长,嗣改军政司为军政部,任部长。陆建章督陕,去职后复参与护国之役。事定,当局命为陕北镇守使,辞不就。
    张警吾
    本县西关人。少时就读于三原、西安,学业有成。西安辛亥举义时,积极进行宣传鼓动工作。西安光复后,偕同学及刚从日本留学归国的三原籍学生李寿亭、姚伯麟、韦文轩等人返回三原,宣传民主革命。1934年任渭南县长。亲立“民视民听”匾于县堂,在渭南政绩卓著。1936年离任归里后,在三原女子中学任教。1941年,任天津大公报西安特派员(记者)。1943年任三原县修渠总务主任。1944年,任三原县临时参议会参议长。1946年,任县参议员和省立三中教员。建国后先后当选为三原县各界人民代表会代表、三原县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三原县各界人民代表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李寿亭(1893~1948)
    字百龄,本县北城人,幼年就读于私塾,后入宏道书院,1905年,官费选送赴日本留学,读数理专科,国文的造诣亦深。辛亥之役回国,响应孙中山号召,致力民主革命。民初,回本县向民众宣传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推行男剪发辫,女放天足,并身体力行,带头剪掉自己的辫子,组织“天足会”,革除历史陋俗。后在渭北中学任教,五四运动爆发后,偕同进步教师蔡祖堂、李文德,鼓动学生积极响应,示威游行。1921年,任渭北水利委员会委员,主持日常工作。1931年,应杨虎城约请,任陕西省教育厅厅长。1936年,与杨明轩等人秘密组织“西北教育界抗日救国大同盟”。西安事变中,为杨虎城将军运筹决策。1937年1月13日,三原各界为抗议蒋介石在南京扣押张学良,举行武装自卫大会,李特从西安赶回三原,在大会上发表演说。杨虎城出国考察后,愤而弃官归里,以研究书法自慰,常为人书写条幅、匾额,成为书法名人。
    李虽弃官为民,救国救民之志始终不移。鼓励长子梦和、次子仲衡(均为中共党员)从事中共地下工作。1948年病逝,终年55岁。
    李秉乾
    字子健,李寿亭之弟。渭北中学毕业,考入上海大学。1923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底,受中央党团组织指示,回陕开展国民会议运动。翌年1月,在三原成立国民会议促成会,建立共青团三原特别支部。后又回上海大学,于1925年弓月与杨明轩、马文彦等创办《新群》月刊。同年8月又在三原与蒲子政、亢维恪等创办《渭北青年》。宣传反帝反封建。同年10月受党组织派遣赴苏联学习,归国后因蒋介石叛变革命,在陕西被捕。出狱后从事教育工作,进行社会活动。1949年建国后任陕西省林业厅副厅长。“文化大革命”中遭迫害而死。1979年平反昭雪。
    张文生(1895~1985)
    名文生,字明霞本县东关人。童年时代,就读于东关赵儒初私塾,与胡笠僧同学。后考入大荔陕西省立第二师范,1917年毕业归里,任教于西关第三国民学校。1920年,于右任在第三国民学校的基础上,创办“民治小学校”,张文生于1928年代理该校校长。1924年,于正式聘为校长至1934年冬。旋任斗口村农事试验场、民治学校常务董事,兼办于在陕之有关事务。期间,曾负责民治学校扩建工程总务。本县解放后,民治中学和民治小学分别由陕甘宁边区三原分区专员公署、三原县人民政府接收。
    张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加入中国国民党。其后历任国民党三原县党部委员、三原县党务指导委员会委员。1931年,任国民党陕西省党务指导委员会委员,三个月辞职。1934年至1949年5月,任国民政府监察院秘书,长驻三原。期间,数次奉命往南京述职并随于右任外出巡察。曾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多次掩护中共地下党员和革命同志。建国后,1950年回家务农。1955年被选为三原县政协委员;1957年加入民革,同年任三原县第一初级中学教师。1958年,调任省小学教师进修学校图书管理员。是年被定为“右派分子”,开除公职,开除民革党籍。1961年摘去“右派分子”帽子,次年平反,“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1984年,被聘任为陕西省文史馆名誉馆员,同年又被选为咸阳市政协委员。抱病撰写了五六万字的《怀念于右任先生》回忆文章。同时接受全国政协副主席屈武意见,积极建议恢复民治学校和斗口农场原名,以宣传纪念于右任,促进海峡两岸往来。
    黄子祥(1895~1982)
    又名云章,本县人。幼年入私塾,后考入西安市第三中学,不足一年,因西安发生反陈树藩战争,学校停课,即辍学回家。陕西靖国军兴起,受其父黄铭影响,思想激进,由靖国军第三军介绍前往广东韶关讲武堂学习,结业回陕。1926年参加杨虎城部队。1928年,在杨部赵寿山团任中校团副,同年回到三原武字区,参加当地党领导的农民武装斗争。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任中共武字区委委员。同年8月,任武字区革命委员会主席。1933年5月,任渭北游击队总指挥部总指挥。同年7月,渭北游击队改编为红二十六军第四团,任团长。1935年中共渭北工作委员会成立,任组织委员。1947年7月,调任关中渭北总队副总队长、关中军分区副司令员。1949年任三原军分区司令员兼军管会主任。建国后,任陕西省交通厅厅长、陕西省政协副主席等职。
    王陆一(1896~1943)
    原名肇巽,一名天士,本县北秦堡人。少年时聪颖有志。5岁入私塾,八九芗写诗作文,后考入西北大学法科,因家贫不能继续学业,遂任陕西省图书馆管理员。辛亥革命后,与王绍文等共举反袁,事泄,王绍文遇害,遂回三原,继续宣传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后参加“三原起义”。于右任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时,王为总司令部外交处职员,于见其才华出众,擢为机要秘书,参与戎机。时供给困难,生活异常艰苦,但王的精神充溢,常说:“革命者当如是也!”后形势逆转,王护侍于右任转战淳化、武功、扶风、岐山、凤翔,靖国军解散,绕道陇南、陕南入蜀,乘轮抵上海。其后,任职于国民党上海执行部,旋任上海大学文书部主任,佐于右任襄理校政。未久,奉派回陕,任教职于西安成德中学,襄佐陕西国民党党务。1924年春,复赴泸,衔于右任之命赴北京、张家口一带,联络军事,参与冯玉祥、胡景翼发动的“北京政变”。孙中山、于右任北上后,王奉调在孙中山行辕治理文牍,与孙中山、李大钊多有接触。
    1925年夏末,王陆一奉派留学于莫斯科中山大学。1926年冬归国,任国民联军驻陕总司令部办公厅主任。北伐会师中原,王随侍于右任至汉口,旋回陕讲学于省立第一职业学校。1928年春,奉召赴宁,筹组审计院;5月,任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处书记长。孙中山奉安南京时,征选哀词,应征者数百人,惟王陆一所作膺选下谱,为世人称赞。其后愤于时局而辞职,僦居上海,致力于《右任诗存》笺注,并受聘任安徽大学文学院院长。1931年,当选为国民党第四届中央候补执行委员;1935年当选为国民党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中央政治会议委员兼民训部副部长。1938年后的三年中,以军事委员会军风纪巡察团委员来往于抗战前线的第一、第五、第六战区,巡察军防。1941年,任监察院晋陕监察使,力谋澄清吏治,署内立案无留。在陕期间,受于右任之托,代理陕西革命先烈褒恤委员会主任委员,编辑陕西省先烈革命实绩,自辛亥之役,次及护国反袁、靖国军、反围城诸役并各先烈传略百万言,承往开来,有功后世。有《长毋相忘诗词集》,辑诗词300多首行于世。
    孙平章(1898~1933)
    原籍湖北省均县石鼓矢镇,1904年随父母逃荒到三原陵前定居。16岁时给地主做短工、拉长工,饱受欺压。1926年,共产党员乔国桢到三原武字区开展农民运动,任孙为武字区农运协会四分会主席,兼任义和村村主席。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国民党制造白色恐怖,武字区农民协会被捣毁,乔国桢、唐玉怀被捕。孙立即联络群众写保状,使乔国桢和唐玉怀释放出狱。大革命失败后,党组织安排他任地下联络员,负责耀县、富平、高陵、临潼等地的联络工作,他的家成了地下党的秘密联络点。1927年冬,黄子文回到武字区筹建革命武装。1928年2月,渭北地区第一支农民武装“中国工农红军游击队”成立,孙平章任副队长。4月24日,孙组织焦村、义和村、双胜村等地群众参与黄子文发动的“交农”围城斗争,迫使国民党三原县当局答应减免粮款。7月,中共武字区委正式成立,孙平章任区委书记兼鲍四庙党支部书记。1929年任地方筹赈委员会委员。同年9月,任中共三原特支组织委员。1931年5月,重建三原区委,亦称武字区委,孙任肃反兼财政委员及赤卫队大队长。1932年春节时,孙和马先民等组织群众以耍社火为名,进行抗粮、抗捐、抗债宣传活动。3月,中共武字区委改“反日会”为“农民联合会”,孙任分粮委员。先后到太和堡、长坳堡、双槐树、口外庄、西王堡、上王堡等地收分了20多家豪绅、地主的粮食。5月上旬,根据省委关于“夺取陕西政治、经济最中心的三原,马上建立苏维埃政权”的指示,成立了渭北苏维埃政府,孙任政府主席兼肃反部长。9月22日,原、富、耀革命委员会(即渭北革命委员会)成立,黄子文任主席,孙任财政部长。10月下旬,国民党调集六县民团和三原驻军围剿武字区,孙随武字区机关撤离。1932年12月,中共三原中心县委成立,重新组织武装力量,恢复渭北游击队。翌年1月,渭北游击队两个中队先后回到武字区。孙组织广大群众开展根据地工作。6月,因地主豪绅告密,孙被捕,在狱中,国民党对他封官许愿、金钱收买不成,就使用“坐飞机”、压杠子、十指下竹签、背铁链、穿铁铧等酷刑,孙坚贞不屈,大义凛然。1933年6月29日被杀害于长坳西城门口,年仅35岁。
    樊亮澄(1898~1944)
    本县东里堡人。少时常说:“他日若能驱除夷虏,吾愿足矣!”1916年,胡景翼团成立学生连,樊应召人伍。遂进入韶关讲武堂,后入四川讲武堂。毕业后回陕,历任胡部要职,陕中各役均与。胡景翼督豫时,樊任营长,参加驻马店之战,枪林弹雨不避,身负重伤。杨虎城任西安绥靖主任后,樊为卫队营长。抗日战争开始后,樊于刘慕德师任职,曾率部游击晋境,身历大小数十战,英勇善战。特别是永济阳城屯之役,樊部奋力鏖战,军声著远,致日寇常常过道避其营垒。1944年3月,日寇大集重兵,樊部浴血奋战,久战疲惫,死尸枕藉,樊依然意气自若,督兵进战无所顾,后从者仅数余人。有人劝其退,以作后图,樊慨然道:“全军不保,吾其可生?”直于日寇拼杀而亡,年46岁。
    周芝轩(1899~1947)
    乳名戊戌,学名兆桢。本县周肖村人。1921年入省立第三师范,1925年毕业后,到鲁桥镇竞志小学教书。在该校与进步教师一起开图书馆、阅览室、游艺室和学习讨论会,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宣传。五卅惨案后,带领学生参加反帝游行,声讨帝国主义的血腥罪行。1927年春,到民治学校任教,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蒋介石叛变革命后,驻军田玉洁部政治处长尹聘三在三原疯狂追捕共产党员,周与县委其他成员一起研究决定严惩尹聘三,派人在泾阳永乐店附近将其处死。1928年春去上海。1932年春回陕,经省教育厅厅长李百龄介绍,任大荔第二师范附小校长。1933年春,周回三原任县教育局长,以此作掩护,积极开展革命活动。同年5月,任中共三原县委委员。同年7月23日被捕,囚解西安,在党组织和战友的营救下,是年底出狱。1934年6月,应崔贯一之聘,到泾阳私立培英小学,一面教书,一面搞党的工作。同年秋季,和谈国帆、孙一君、唐玉怀、黄子祥等,在高陵县岳花村召开会议,成立中共渭北工作委员会,任工委书记。1936年8月,到蒲城尧山附小任校长,西安事变后返回三原。1937年1月,任三原三中训育员。3月,任中共三原县委书记;4月,任中共三原中心县委书记,以三中训育员的合法身份出面,发动组织各年级的进步学生参加民先队,配合红军宣传抗敌救亡,宣传张、杨两将军的救国救民、共同抗日的主张,并先后动员百余名青年,参加安吴青训班学习。1938年9月,省委决定恢复中共三原县委,任书记。在武字区与郭立三、李屺阳等一起创办“女子义务学校”和《心武周刊》,组织妇女学文化,开展抗日宣传。1941年,先后调陕甘宁边区政府民政厅、中共中央西北局第四局工作,1942年,调中央党校学习时,在整风“抢救运动”中,一度失去自由。1945年7月,调任关中师范(校址在旬邑马栏)校长,积极响应党中央、毛主席提出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带领学生上山开荒种地,开展生产自救运动,组织学生推销边区土特产,解决学习经费。1947年2月,国民党军队侵占马栏。撤离中,负责关中地委的贵重物资和家属队的转移,在敌人后追前堵的情况下,他们日夜行军,终于渡过黄河,到晋西北的柳林县。因劳累过度,身染重病,抢救无效而逝,终年48岁。1948年11月10日,关中地委在马栏为周芝轩召开追悼大会。建国后1953年春,将其灵柩从晋西北迁移到西安烈士公墓。
    段兆麟(1900~1980)
    字瑞生,本县新兴乡西段村人。1924年从北京农大毕业后,留学美国康乃尔大学昆虫系,以优异成绩毕业。求学期间多次受于右任资助。归国后先后在三原渭北中学、西安甲种农业学校任教,后任校长。1925年后历任陕西省教育厅督学,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处总务科长,西北农学院、华中农学院、南京林学院教授。期间一度受于右任之托负责筹划在三原买地482亩,创办东段教育林场(今东段农场)。建国后曾任三原农学院、三原农技校教师。1958箪退休。
    刘尚达(1901~1985)
    字德三,本县东里堡人。少时启蒙于朱佛光。1919年在天津南开中学就读时,加入“共进社”,在天津成立分社,创办《贡献》月刊,宣传进步思想。1926年6月,应李子洲之约,到延安四中任教,与王超北、呼延震东等开展革命活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代表延安地区参加国共合作的第一届国民党陕西省代表会。1927年到陕西教育厅工作。1928年入北平大学戏剧系半工半读,与同学张寒晖成莫逆之交。毕业后以话剧为武器开展进步文化工作。1930年,任教三原三中,创建“双星剧团”(为省第一个话剧团)。1932年,任省民教馆馆长,成立“民众剧社”,演出《一片爱国心》等剧目。1933年,任教西安中山中学(后改二中),成立“二中课余话剧团”,亲自执导演出《五奎桥》《屏风后》《巡按》《伪君子》《讨鱼税》等进步剧目,并为绥远抗日前线义演募捐。西安事变前夜,组织大型爱国剧《鸟国》的演出,场面宏伟,参演者百余人,其声势之大轰动西北。刘鼓励张寒晖试为《鸟国》谱曲,激发了张的音乐创作活动,举世闻名的《松花江上》一曲,即诞生在二中教员宿舍。刘还参与封子模在西安易俗社的秦腔改革工作,协助长安县成立“长安民众剧团”,有张寒晖、周伯勋等人参与,开创台词国语化,男女同台演出的新局面(以前台词是陕西方言,女角由男的扮演),并培养了张雁、寇嘉弼等陕籍电影工作者。1936年,与杨明轩、李寿亭等人秘密组织“西北教育界抗日救国大同盟”,并公开组织“西北教联”,执笔撰写《国难教育》的社会教育部分。西安事变后,复任陕西民教馆馆长,大力开展抗日宣传工作。1942年后相继任教三原女中、泾阳泾干中学、西安医专等校。在泾阳任教期间,组织“青年剧社”,演出大型话剧《万世师表》,在泾原演出时,轰动一时。1945年加入民主同盟。
    建国后,先后担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安市人民政府委员,市文教局副局长,市文化局副局长、局长,市文联主任、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市电影戏剧协会主任等职。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文化大革命”期间受迫害。1979年平反后,任西安市文化局顾问,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省民盟常委等职。
    张景秋(?~1939)
    名宗福,字景秋,本县西张堡人。青年时代留学日本士官学校,归国后参加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曾任陕西都督署军需科长、国民政府监察院专员等职。1939年,在重庆遭日本飞机轰炸,以身殉国。
    1946年,周恩来在重庆接见本县马文彦时,对张景秋、张仲苍、张仲超表示深切怀念。称赞他们一家为革命,“父子国殇”。
    张仲超(1904~1926)
    又名根泉,张景秋之子,“三一八”惨案烈士。他先在本县高等小学和省立三中就读,1920年考入天津南开中学。此间他与堂兄张仲苍积极参加学生运动,与陕西进步校友成立同乡会,为《共进》杂志撰写文章,揭露军阀黑暗统治。1922年加入共进社,1924年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同年先后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和中国共产党。他初步运用马列主义原理,阐述战争与经济的关系,主张实行联合统一战线,推翻军阀。
    1925年初,张仲超辍学到澄城县中任教。除传授科学知识外,积极引导学生关心国事、投身革命。他创办澄城青年社,与王超北协作建立共青团澄城支部。同年7月,他出席共进社在三原召开的二次代表大会,担任大会通告员和审查委员会委员。不久,回北京大学复学。
    1926年3月18日,张仲超参加李大钊领导的抗议“八国通牒”的天安门集会。会后,以学生为先导的游行队伍,向段祺瑞执政府请愿。队伍行至铁狮子胡同,段祺瑞下令卫队开枪射击。张仲超及刘和珍等47人,当场壮烈牺牲。“三一八”惨案震惊全国,共青团中央为张仲超送的挽联是“为革命牺牲方是真正共产主义者;踏血迹前进不愧勇敢少年先锋团”。
    张仲苍(1901~1928)
    又名宝泉,张景秋之侄,与仲超既为兄弟又为三校同学。在南开中学时,加入共进社,后又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他曾节衣缩食,资助《贡献》月刊,为诸多进步报刊撰稿,宣传马列主义思想。1924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分管社会主义青年团天津地委组织工作,和邓颖超、于方舟等组织开展学运、工运、妇运活动。
    1924年夏,张仲苍受组织派遣,到莫斯科东方劳动共产主义大学学习。1925年7月,奉调回国,在上海党中央机关工作。他曾复信共进社第二次代表大会,阐述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指出:“中国八十余年来所受的痛苦,无一非帝国主义所赐!”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张仲苍随党中央到武汉,随之奉命秘密返沪。在极其险恶的形势下,参与建立党中央地下领导机关和开展党内交通的复杂斗争。期间他担任党中央交通处内交主任(或称总交通)职务,负责联络、接待、护送工作。11月,周恩来自香港到上海,张仲苍在其直接领导下从事整顿和健全中央保卫机关的工作。
    1928年4月16日,张仲苍在执行紧急任务时被捕。国民党特务机关先对他百般诱逼,却毫无所获。最后施以酷刑,致使体无完肤、双腿碎折,直至活活打死。他生前立下“宁死不肯泄露党的秘密”的誓言得以实现。牺牲时,年仅27岁。
    肖裕如(1901~1969)
    又名光前,化名王惠民,陂西新兴庄人。1924年就读于国立西北大学,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平民教育活动。1927年起先后任中共西安第一部委委员,长安县农民协会执委常委,打击反动官吏,推动群众斗争。曾兴办西安东羊市小学,入股筹建阿房宫电影院,筹办长安狄寨镇女子学校。后在西北农林专科学校、西北农学院任职。1941年回乡后,自办新兴园艺场、明农蜂场,筹办陂西合作社,任理事、主席;迭任陂西中心小学校长、县政府督学、水利协会委员等职。1969年病逝。
    侯守愚(1901~1932)
    本县陵前人,1926年冬,任武字区农民协会委员,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7月,任中共武字区委委员。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任武字区“反日会”主席,率领群众斗争国民党区长薛荫堂,并处决了惯匪聂家喜。1932年,任武字区农民联合委员,带领游击队员处死破坏群众分粮斗争的国民党三分团团长姚登奎等。同年5月31日,三原民团团总李养民团围剿武字区,侯被捕,12月23日在西安新城遇害。
    马文彦(1902~1983)
    化名曹骏天,本县西关人。幼读私塾,后入渭北中学,1923年考入上海大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与杨明轩、邹遵等创办《新群》月刊,宣传马列主义和党的纲领。是年,受邓中夏派遣,到郑州恢复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陇海、道清铁路总工会。后又相继成立郑州豫丰纱厂工会、新乡纱厂工会、开封铜元厂工会、开封打蛋厂工会、焦作煤矿工会、开封兵工厂工会等,使河南的工人运动很快发展起来。同年7月,担任共青团开封地委书记;9月,筹备成立河南省总工会,任委员兼秘书。省总工会办公地址从郑州迁到开封后,又兼做开封地区的工会工作。1926年,国民二军撤离河南后,马文彦离开郑州,前往北京。同年5月,李大钊派他任于右任的俄文翻译,同往苏联敦促冯玉祥回国。后参加五原誓师和西安解围戕,随于右任襄助戎机。1927年1月,任国民军联军驻陕总司令部秘书。6月奉命去山西平遥返回途中得知冯玉祥已叛变革命,自己在通缉之列,遂化名曹骏天,绕经运城回陕西,在富平县教书。1928年春,奉派负责富平县中共党组织恢复工作,后避居上海。1930年去济南任教。1933年7月,杜衡叛变革命后,马文彦和党组织失去联系,回三原,后任民治学校、斗口农场董事,佛光小学名誉董事。西安事变前后,马作为杨虎城的参议,负责联络工作。1937年1月,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后,马文彦又受杨虎城之托,到南京了解南京方面动态,向于右任陈述事变真相,并将杨虎城托转的中共对事变的声明材料交于右任,在南京引起震动。回陕后,他和任弼时、彭德怀等一起做赵寿山的思想工作。这一时期,在三原先后接待过任弼时、杨尚昆、陆定一等。抗战爆发后,杜斌丞派马文彦到南京,向于右任了解各方面对国共合作的反映,他把同于右任谈话的精神和收集到的情况,汇报杜斌丞,周恩来知后深表赞许。后来,马文彦作为于右任的秘书一同撤至重庆。1939年底回陕后,积极开展统一战线和抗日民主运动。同时,协同三原驻防司令陶峙岳,箍修三原城区水渠和蓄水池,解决市民吃水困难。1941年,马加入民盟,并于1946年去重庆参加民盟中央会议。1946年4月,杜斌丞行动受监视,民盟西北支部的活动处于地下,马文彦先到甘肃赵寿山处,后回家中,继续与杨明轩、王菊人联系,向中共中央传递情报,并秘密接待赴陕北的中共党政干部和进步人士。
    1949年5月,马文彦参加贺龙领导的西北军政大学并任校修建委员会主任;建国后1950年,任西北民盟总支委员兼副秘书长、陕西省人民政府监察委员会委员;1953年参加贺龙领导的西北赴朝慰问团赴朝;1955年3月任西安市建筑工程局副局长。后任西安市政协委员、常委、副主席,市人民代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粉碎“四人帮”后,他精神振奋,热情工作,抱病撰写或请人整理回忆录十几万言,为西安城市建设、爱国统一战线的发展及祖国统一大业做出了贡献。
    梁益堂(1902~1974)
    本县新庄乡人。1924年毕业于省立师范,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春到赤水农校任教。在渭、华之间组织领导农民协会及红枪会。镇嵩军围攻西安时被捕,遭刑讯逼供,直到西安围解,始得出狱。1927年,担任中共赤水特大干事及中共豫陕甘边区委员会委员。同年参加陕西省农协代表大会。1928年春,任中共渭南县委宣传部长,后又到陕东特别委员会工作。“渭华起义”失败后,调岐山县委工作,公开身份为省第八师范教师。得悉被通缉的消息后,遂改名廉益堂返回西安,省委宣传部又派其赴米脂、佳县视察工作。途经绥德县被扣留,经甄寿珊斡旋放行。归途中,得悉省委遭到破坏,遂回三原任小学教师。1929年夏任省委秘书长,同年11月被杜衡免职,派往蒲城特支任书记,更名杨子材,在简师和槐小任教。1930年暑期,又被省委派往汉中建立党组织,在省立第五师范及省立二女师任教。汉中警备圊令部将梁逮捕,经党组织以及杨虎城营救获释。1931年下半年,在西安市第二女小任教务主任,省委以这个学校作为交通机关,由他负责,主要和红二十六军联系。1932年上半年,到省立中山中学任教,组织“左翼教职员联盟”,参加领导“四二六”打击戴季陶活动。1933年3月被捕。4月初押解南京宪兵司令部。经多次审讯,坚不吐实,同年12月中旬,判无期徒刑,押送“中央军队监狱”服刑。七七事变爆发,狱内战友选出代表陶铸、肖昌桂、梁益堂等五人,要求“释放抗日”。是年9月26日晨,由十八集团军办事处营救出狱。后受李子健之聘,到西北文化日报社工作。报社派他去山西临汾任战地记者,先后写出《朱德总司令会见记》《丁玲访问记》《中国的夏伯阳——贺龙》等文章,出版《西线战事》小册子。晋西南沦陷后与丁玲、田间等回到西安,仍任报社编辑。1939年春,《西北文化日报》被国民党省党部“劫收”后,他应王璋峰之邀去赤水农校任教。后又任渭南固市中学教务主任兼国文教员。1944年夏,梁为《秦风·工商联合版》总编主笔,发表过《欣闻毛泽东赴渝》等社论,受到特务机关的监视。1947年,梁被捕,关押在“军统”特种拘留所(西安太阳庙门)。后经梁的中学同学翟文凤保释出狱。
    西安解放后,梁先后担任省立二中教育主任、咸阳周陵中学校长、陕西师大函授部主任。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文化大革命”初,被造反派揪到北京逼供交代陶铸问题,他不为势所屈,实事求是,坚持原则。后因患肝癌去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陕西省委为梁益堂平反昭雪,追认为革命烈士,骨灰安葬于西安南郊烈士陵园。
    冯一航(1903~1977)
    原籍临潼,生于三原。1920年渭北中学肄业,入西安第三中学。1925年考入北京大学并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休学回陕,进行革命活动。1928年复学北大。1933年毕业,从事教育工作。先后在榆林女子师范学校、蒲城尧山中学、三原中学、三原女中、富平师范学校、南郑兴国中学、三原工业职业学校任教员、教育主任、校长等职。在尧山中学任教时,经常与地下党员严琨耀、何寓楚、周芝轩、方仲如、丁志文来往。任三原中学校长时,聘用进步人士和共产党员任教。西安事变后,彭德怀、任弼时、杨尚昆等来三原,他与有关人士热情接待,同时积极宣传抗日,支持学生到安吴青训班学习;支持民先队活动;同年秋,国民党特务深夜闯入校园,绑架进步教师,他当面怒斥特务的卑劣行径,保护了不少进步师生。与常汉三(县长)、杨发震(县自卫团长、地下党员)时称“三原三杰”。后国民党当局以“思想激进,支持非法组织”(指民先队),撤了冯的校长职务。1946年,冯秘密组织中国民主同盟三原小组,并任组长,团结教育界人士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建国后,任西安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陕西省教育厅副厅长等职,并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陕西省第三届人民委员会委员,民盟陕西省第三届常务委员会委员。
    李天赦(1903~1936)
    本县陵前人,1928年参加革命。1930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常活动于富平、淡村、交锅城、惠家坡、石桥、虎周一带,宣传革命,发展党员。1933年被淡村民团追捕,头部受伤。伤愈后继任渭北游击队第二支队队长,渭北游击队改编后任参谋长兼第一中队长。同年7月24日,渭北游击队第一大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第四团,李天赦任参谋长。7月30日李带二支队参加老虎沟战斗,击毙淡村民团团长张德润。8月,在国民党重兵围攻下,红四团奉命转移到照金一带。1934年党组织派他去西阳、陂西领导游击队抢夺民团枪支,捣毁民团,发展游击队。1936年,因叛徒出卖被捕,被三原民团杀害,时年33岁。
    房温如(1903~1981)
    名德润,字温如,本县西阳镇人。15岁入私塾读书,肄业于清麓书院。1929年应薛克俭、段景斋等敦聘,设馆于嵯峨大盘原行医;1931年在三原城区辕门巷挂牌行医;1935年应聘为富平庄里镇“恒心堂”药铺坐堂医生,历时八年。1942年行医于泾阳、三原、高陵、富平等县。因治病效果好,常获群众好评,曾有“房三服”之雅称(服三剂药病即愈之意)。1946年不避艰险,赴陕甘宁边区马栏为董存敬(当时边区银行负责人)治病。建国后1956年,县文卫局聘为县人民医院中医科中医师。1960年,负责审编出版《三原中医单、验方采风录》,共5科32类633方,每方之下均有注解及方意。同年还写出高血压、肺结核、肝炎等病的治疗总结,其《高血压治验》一文,在省中医研究所作过专题报告。1962年至1964年类评《王润园医案》,共分16类,包括阴虚、杂病、妇幼、痘疹等病,计28种。该书脱稿后承北京中医研究院朱颜、耿鉴庭审核。朱颜指出:“房老为类评,快读一过,珠联璧合,不敢一辞……”等语。此后,房又写成《十代名医像赞及注解》一书,以资后学观今鉴古。1967年至1968年,按评《吴楚医验录按评》,又写成《罗布麻循迹考实》一篇。1971年至1979年,总结了自己40余年对内、外、妇、儿部分病证的临床经验,集成《简易方药实验说》《中医基础内科辩证选》两书。其内容分为中医基础、临床辩证、立法用药等,使初学者易于辨认。
    金理科(1904~1935)
    本县陵前乡金尧村人。1927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2月,共产党员唐玉怀以农民协会为基础在武字区鲍四庙组成“抗敌委员会”,金理科负责一分会。同年7月,任武字区南原党支部书记。1932年7月,任中共三原县委书记。后调边区任陕甘边区特委书记。1935年肃反中,金理科受审被关押一月之久。于同年八、九月份,因王明左倾路线影响,被错杀于正宁县三家原地区,时年31岁。建国后1958年1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其为革命烈士。
    杨觉天(1903~1970)
    又名杨耀,原籍陕西靖边县,1940年定居三原。杨父瑞亭曾参加陕西辛亥光复,后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参军,壮年殉职。杨觉天幼时启蒙于本地私塾,后就读于榆林中学,1924年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留校任教导团副排长、连长。1926年参加北伐,任少校营长;1932年在邓宝珊部任参谋长兼团长;1934年入南京陆军大学特别班学习;1935年任杨虎城部独立三旅旅长;1937年任三十八军五二九旅旅长,率部渡河在山西晋城抗日前线,与贺龙一二○师并肩作战,曾资助贺部军饷。是年10月,五二九旅与友军同日寇板垣师团激战中毙敌数千人,击毙滕田旅团长。此役为抗战初期2号捷报,获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传令嘉奖和一等宝鼎奖章。1938年,蒋介石在洛阳召开军事会议后,杨部归朱德、彭德怀指挥。3月下旬,杨率部袭击日军高桥一○八师团获全胜;4月收复晋城时,策动伪军周凤岐部2000余人反正,两次战斗均获朱德传令嘉奖。未久,杨公务回陕路过潼关时,朱德设宴款待,称赞杨部:“五二九旅乃国军抗日先锋”。1940年,调任孙蔚如部下,遂请长假到三原买房置地,欲解甲归田。翌年调任军政部第二集训处处长,1942年调远征军长官部,任少将参谋长至1944年部队整编离职。1947年当选为国民党国大代表,1948年,胡宗南任杨为十八绥靖区少将参谋长。
    1934年,杨觉天在南京营救过中共党员方仲如;1941年曾入股边区政府在三原开办的泰丰永商栈,积极支持为边区政府输送物资。定居三原后,常与进步人物杨明轩、马文彦等来往交谈,倾向革命;1946~1948年曾三次为边区运送枪支、弹药。1949年,杨随胡宗南部逃往四川时,途中离开国民党部队,于1950年3月14日在成都向人民解放军报到,1951年入西南高研班学习,1952年回家,1957年春,中共陕西省委统战部安排杨通过陕西人民广播电台向港台讲话,希望黄埔同学关麟征等人认清形势,为祖国统一大业做出贡献。是年,杨将自己珍藏的30余种古籍图书分赠陕西省图书馆和三原县文化馆。1962年,任陕西省政协委员,“文化大革命”中被冤处,1981年平反昭雪。
    王叔振(1906~1935)
    原名淑贞,女,生于本县东关。1920年考入省立西安女子师范学校,在学校经常参加学生爱国运动,发表演讲,呼号救国。1927年4月,与国民联军总政治部主任刘伯坚结婚,任联军总政治部秘书,遂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根据党的指示赴上海从事济难会的工作,营救被逮捕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1928年春,刘伯坚赴苏联学习,叔振留上海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在白色恐怖下,冒着极大危险,夜以继日地工作,并用笔名在上海各进步报纸发表文章,宣传革命理论。1930年秋,王叔振和刘伯坚奉命去江西瑞金中央苏区,刘任中央军委秘书长,协助朱德总司令工作,她被分配从事妇女工作。1931年3月,生下第三个儿子取名熊生,因当时苏区条件很苦,她和伯坚商定,将孩子过养给闽西新泉芷溪乡秋满菊(秋的丈夫黄荫达为革命牺牲),并留有手迹:“刘门王氏生下小儿名叫熊生,今送给黄家扶养成人,长大在黄家承先启后,但木有本,水有源,父母深恩不可忘记,仍要继承我等志愿为革命效力,争取更大光荣。特留数语以作纪念。”落款是“母王叔振字,公元一九三一年四月十六日写于闽西芷溪”。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成立,毛泽东当选为政府主席,叔振任中央政府秘书。1932年,毛泽东遭受王明左倾机会主义的排挤和打击,叔振被调离中央,去闽西新泉地区(当时苏区称新泉县,现属连城县)任党委书记。1934年初,叔振又回到瑞金担任中华苏维埃政府秘书并负责政府机关的政治工作,还经常为《红色中华》写报道。是年秋,红军长征开始,她和刘伯坚被留在根据地坚持斗争。几遭国民党军队围攻,她随军转移至福建长汀,在松毛岭展开一场激烈的战斗,旋又退回瑞金。1935年初,刘伯坚在江西作战负伤不幸被俘,3月英勇就义。叔振化悲痛为力量,根据党组织的指示,于1935年春转去闽西长汀,在四都乡西面的姜畲坑(红军的四都医院附近),被执行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福建省苏维埃政府保卫局秘密杀害,叔振无限忠诚党的事业,受害时高呼“共产党万岁!”
    孙一君(1906~1975)
    又名孙烈。本县西阳镇孙家坡人。1925年在三原省立第三师范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主父青年团和中国共产党。1927年下半年以教书作掩护,在三原、临潼、淳化等地从事农运。1929年受党组织派遣,以国民党三原县指导委员会人员身份,从事地下工作。1930年在三原县教育局,以督学身份作掩护进行革命活动。1933年遭特务机关逮捕,在狱中不屈不挠,出狱后继续进行革命斗争。1935年,与周芝轩、谈国帆等一起组织中共渭北工委,任工委委员。1948年,边区政府任命孙为三原县人民政府县长,遂积极发动和组织群众支援解放战争,并筹备接管国民党政权。本县解放后,孙一君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建设新政权、恢复生产、支援前线、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等运动中取得显著成绩。1951年调省卫生厅任秘书主任,1957年,调省中医研究所任党支部书记兼所长。“文化大革命”中,身心受到摧残,后患病医治无效,1975年1月逝世,终年69岁。
    谢茂恭(1906~1971)
    本县鲁桥镇南权村人。幼年父母早丧,成年后靠拉长工为生。1929年开始流浪生涯。以说“谏子嘴”(即顺口溜、快板)为业,现编现说,很受群众喜爱。建国后,谢茂恭以民间艺人身份被选为西北曲艺改进协会执行委员。1951年10月,列席全国政协一届三次会议,毛泽东主席亲切接见并为他签名留念。周恩来总理称他是党的宣传员。1951年至1953年,三次参加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亲历战地,体验生活,搜集素材,创作并演唱《慰问团赴朝记》《七勇士大战小岗岭》等快板。随慰问团回国后,向西北人民传达介绍志愿军的英雄事迹。1953年,打了半辈子光棍的谢茂恭和小学教师杨青莲结婚。杨亦热爱文艺工作,常教谢茂恭识字,代笔记录作品,在创作上给他以极大的支持。1954年谢茂恭当选为陕西省文联候补委员。在此期间,他随西安曲艺团体,赴天兰路慰问筑路工人,并创作了快板《天兰路上走一遭》,热情地讴歌筑路工人的辛勤和创造精神。
    谢茂恭一生创作、说唱的快板约百首。他的作品熔战斗性、群众性、民族性于一炉,以亲身感受为题材,即兴创作,讴歌人民之美德,鞭挞社会之邪恶。作品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好说好记,富有生活情趣,作品一经问世即不胫而走。解放前他自编自说的《刘镇华围西安》《冯玉祥下河南》《劝戒鸦片烟》等作品虽无文字记载,但在民间广为流传。1950年谢茂恭创作了《说土改》,发表于《群众日报》。这是他见诸于文字的第一篇作品。50年代中期,创作了《老谢见了毛主席》《秀女结婚》《根保参军》《福娃卖羊》《英雄大战小丘河》等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先后在《群众日报》、陕西人民出版社和长安书店发表或出版。仅《说土改》单行本小册子就发行40多万册,《秀女结婚》单行本小册子也达5万册。
    马先民(1907~1932)
    又名德禄,本县陵前人。1926年冬在乔国桢领导下,马先民和黄子文、唐玉怀、肖德印等一起组建了武字区农民协会。1927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4月,参加三原“交农”围城斗争。1931年5月,任中共武字区区委书记,领导群众开展反日、反苛捐杂税、抢收土豪庄稼的斗争,取得胜利。1932年4月,按照省委的要求,马先民等广泛发动群众,组织农民联合会,在武字区、心字区、肃字区及富平、耀县等地区的21个村堡,开了大规模的分粮斗争。1932年4月12日被捕,12月23日,在西安新城遇害,时年25岁。建国后1958年2月27日,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马先民为革命烈士。
    马志舟(1907~1933)
    本县陵前乡太和堡人。1927年参加农民协会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2月,担任中共南原支部书记。1932年春任南原赤卫队队长,同年5月,任渭北苏维埃政府财政部长。8月任渭北游击队队长,率游击队攻打盘踞在马额镇的王茂臣民团,消灭一个班,缴获步枪数支。其后,原、富、耀革命委员会成立,马志舟被选为土地委员,带领群众开展分配土地的斗争。10月,原、富、耀革命委员会改组时,马志舟被任命为土地部长,继续领导土地分配工作。同年12月,任中共三原中心县委委员兼中共武字区委执行委员。1933年1月,渭北游击队改为渭北游击队第一大队,马志舟任大队长,带领游击队在武字区、富平的尚村等地配合群众开展分粮工作。2月,马志舟受区委指派到太和堡发展党员,建立党支部,自己兼任支部书记。1933年7月,省委将渭北游击队第一大队改编为工农红军26军第4团,马志舟任第一连连长,遂带领部队在三原、富平交界的老户沟,将淡村民团诱入伏击圈,经过激战全歼,民团团长张德润被击毙,缴枪30余支。此次战斗中,马志舟中弹牺牲。年仅26岁。
    徐九龄(1907~1928)
    女,原籍临潼县康桥镇,后居三原县。1925年在省立第一女子师范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任校团支部书记。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三原从事青年、妇女工作。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调陕西省委秘书处工作。1928年3月,设在西安莲寿坊八号的省委秘密机关遭破坏,徐九龄、王德安及秘书处工作的其他同志被捕。在狱中,她坚贞不屈,视死如归。同年5月,与冀月亭等9位同志被国民党当局活埋于西安北关外。
    黄侠仙(1907~?)
    女,陵前乡上河村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初在泾阳、三原、同官等地倡导妇女解放,反对封建礼教,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开展放足、剪发等活动。1927年1月12日,黄侠仙与进步青年郝义在鲍四庙戏台上举行了新式婚礼,向封建礼教公开挑战,在群众中留下深刻印象。
    黄自幼喜爱画画,擅长美术,1928年前后,曾在西安女子义务学校担任美术课教师。1930年前后,她带着地下党组织交给的任务,去北京美院进修。毕业后党组织派她去保定任教。在此期间,她与党组织紧密联系,活动频繁,以政治嫌疑犯被捕入狱,抗日战争时期壮烈牺牲。
    安子英 宋士斌(1908~1935)
    二人同庚,皆为本县张家坳人。安子英1927年参加革命,宋士斌1931年参加革命,共创北原心字区革命根据地,与武字区并肩战斗。
    1931年,心字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宋士斌任主席,安子英任常务委员,同时成立赤卫队。二人以“黄蛇尾”、马刀、锄、镢、矛为武器,带领赤卫队员先后在安社村、马莲滩、里寨新城、西段村、郝家村、宋家村、丰王崔家坡、泾阳县红沟等地,将十多户地主的粮、钱分给贫苦农民。后赤卫队改为心字区游击队,继又编为渭北游击队补充第二支队,安子英任队长。在活动中,宋士斌、安子英得知堂兄安大荣父子给敌人通风报信,密告游击队情况,即大义灭亲,带领游击队处决了安大荣父子三人。同年,在小道口战斗中,安子英诱敌深入,红二十六军骑兵出击,消灭敌一个骑兵排,缴获长枪48支,短枪1支。在淳化十里原战斗中,安子英率众攻入城堡内与敌搏斗。子弹打完了用大刀长矛战斗,杀死敌人多名,战斗持续七八个小时,歼敌两个连,缴枪百余支。
    1933年,国民党当局调集兵力围剿武字区和心字区。党组织为了保存革命力量,派遣宋士斌赴泾阳石桥、安子英到武功做地下工作。不久,因坏人告密,宋士斌、安子英被武功县民团密捕押送三原县民团,1935年6月英勇就义。时年仅26岁。
    黄子文(1909~1947)
    又名成章,曾化名王文,本县陵前乡甘涝池村人,1926年在上海加入卞国共产党。
    黄在三原县中上学时,参加过驱逐军阀吴新田等政治运动。1925年就学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后又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习军事,此间曾到黄麻一带农村从事农运工作。1927年7月,武汉分校被迫停办,他回陕担任中共三原县委委员,到武字区开展农民革命斗争。1928年5月,发动组织武、心、军、力等区的2万多农民“交农”,包围三原县城四天,取得减免粮款的胜利。遂又组织各区农民力量,武装围攻县城,并和杨致中等处决了武字区民愤极大的团总王厚字及恶差、豪绅10多人。1929年春,关中灾情加重,黄在武字区成立了地方筹赈委员会并任主任。他带头捐粮7石,筹赈会筹粮80余石,分给3700多名贫苦农民。是年9月,任中共三原特支书记。1930年2月2日,国民党当局及驻军以“组织灾民扰乱社会治安”为名,将黄子文、黄子祥弟兄两人逮捕。经党组织和群众营救获释。5月下旬,中共陕西临时省委派黄子文和陈云樵(陈冠英)以三原、富平为中心,组建武装。6月,灾民自救队成立,黄子文任政委,陈云樵任总指挥,积极开展游击战争,打土豪分粮食。7月1日,黄当选为省委候补执行委员,并任省委军事科主任。10月,省委派黄夫妇二人去天津中共北方局工作。1931年1月,他受北方局派遣到山西从事兵运工作,并任晋西游击队政委。9月初,晋西游击队西渡黄河入陕北,他任陕甘游击队第五支队政委。1932年6月13日,黄回到武字区,协助省委派来的金天华在小道口成立渭北游击队。10月,在中共渭北特委主管宣传工作。10月23日,渭北革命委员会改组,任主席。1936年春,调任红军学校政治教员。1942年在所谓“抢救运动”中被迫离开延安,从此失去组织关系。但他仍以共产党员要求自己,回到武字区后,与地下共产党员陈玉秀取得联系,继续坚持革命斗争。1947年,黄以国民党陵前乡乡长职务作掩护,于同年5月6日率乡自卫队举行起义,到边区淳化安社正式改编为渭北总队第一支队,任副队长。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习仲勋电贺嘉勉。6月24日,黄子文带领部队在陵前小道口与国民党军队激战,头部中弹,25日在耀县烟当村去世,时年39岁。1948年11月10日,中共关中地委书记赵伯平在追悼黄子文等烈士大会上宣布,经中共中央西北局批准,追认黄子文的党籍。建国后,黄子文灵柩由淳化凤凰山移回陵前甘涝池。1989年11月,陕西省委在他的家乡修建“渭北革命根据地烈士纪念碑”。
    吴曰聪(1911~7986)
    本县西阳镇人,祖籍山东莱芜县。1936年4月参加中国共产党,历任支部书记、区委委员、区工委统战部长、游击队长、县委组织部长。建国后任三原县委副书记、县长、县委书记,渭南地委统战部长,陕西省民委副主任,安康地委副书记,中国农业银行陕西省分行副行长、党组副书记等职。
    吴曰聪在三原、宝鸡、耀县、淳化等地从事地下革命活动期间,多次伪装打入敌人内部,在白色恐怖、条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积极开展对敌斗争,组织策划国民党西阳自卫队起义。担任游击队长时,身先士卒、出生入死、顽强作战。任组织部长期间,多次动员进步青年参加革命。建国后,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革命事业忠心耿耿、团结同志,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任劳任怨,受到干部群众的称赞。“文化大革命”中,受屈坐牢。粉碎“四人帮”后,他衷心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的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抱病工作。1986年8月3日,因患心肌梗塞逝世。
    慕天祥(1913~1975)
    本县陵前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地下武装斗争,在武字区革命斗争中颇具声望。历任陕甘宁边区游击队九队指导员、陕甘宁边区关中指挥部指挥兼政委、淳耀县苏维埃主席,1947年起任渭总一支队参谋、副支队长、队长等职。建国后先后任三原军分区独立营营长,三原县、礼泉县武装部长,礼泉县兵役局局长,三原县水电局局长等职。在任水电局局长期间,主持兴建了南王、小道口、前嘴子、玉皇阁四个水库,对三原原区水利建设做出了贡献。
    李尚勤(1916~1940)
    化名张俭恭,本县陵前乡朱南窑人。1930年小学毕业后参加渭北游击队任勤务员,后在康尚武支队任小队长。1933年后先后在张邦英、习仲勋、封正葆部下工作,后任省委秘书。西安事变后,任淳耀县县委书记。不久调延安红军大学学习,毕业后分配到晋、察、绥游击司令部任教官,后调山西新编第五军任参谋长。党内职务为中共中央北方局巡视员,时改名张俭恭。抗日战争时期,1940年8月16日中午,在河南滑县井店以南,李一行九人行军中被敌人发现,他令随行八位同志藏在豆子地里,只身一人顺路而行,诱敌视线,掩护同志脱险,被日本侵略者杀害,时年仅25岁。
    刘德才(1917~1986)
    本县大程金尧村人。1935年参加工农红军,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师长、旅大警备区司令员、沈阳军区副司令员、顾问等职。革命战争时期,他参加了陕北革命根据地的斗争;抗日战争时期,参加了著名的平型关战役和百团大战;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石家庄、平津、太原、宁夏等战役,他率领的团曾集体立功,建国后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时,恰值本县临履平桥开工兴建。他多方筹措钢材、木材,解决了建桥工程所需。
    张军
    陕西临潼人,毕业于西安师范学校,抗日战争开始,在地下党领导下,参加抗日活动。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赴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后回到陕西省委机关工作(省委秘密机关驻泾阳县云阳镇)。1940年任中共岐山、扶风地下县委书记。1945年调任澄(城)蒲(城)白(水)地下党委书记。1946年任东路工委副书记、游击队政委。1947年解放白水时,他“匹马单枪”进入白水县城,配合地下进步力量,一举解放了白水城。1948年,担任中共渭北工委委员和三原县工委书记。1949年1月任三原县委书记时,和副书记吴皋森密切协作,率领三原党政机关人员,在国民党统治的三原、淳化、耀县三县交界地区,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活动,在敌众我寡、战争反复拉锯的情况下,开辟游击根据地,先后建立了方里、柏嵯和小丘地区的政权,扩充了地方武装。三原解放,进驻县城后,张军始终保持党的优良传统,艰苦奋斗,廉洁奉公。县机关成立生产科,开展副业生产,解决工作人员生活困难。有一位同志给他送去两条大前门香烟,他婉言谢绝说自己喜欢抽旱烟;天冷时,生产科给他送去一件短羊皮袄,他不但拒收,还教育这个同志不要占公家便宜。张军1950年调离本县,先后在西北局民委、省委、中央宣传部宣传处、汉中地委工作,1973年调任省卫生局局长。1980年因病去世。
    王志发(1919~1983)
    本县鲁桥镇人。少年时期读过几年私塾,后因家贫失学,到三原县城学印刷(徒工)。建国后,他满怀穷人当家作主的豪情壮志,夜以继日地积极工作。1954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村农会主任,高级社主任,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乡、县人民代表,陕西省第二、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公社党委委员,县委委员以及三原县农业机械局副局长等职。1956年任鲁五农业社主任、党支部书记期间,带领干部群众努力发展农业生产,壮大集体经济,使鲁五大队多年来成为三原农业战线先进单位。1964年开展“农业学大寨”以后,鲁五大队的粮棉产量连年稳产高产,粮食五年跨“长江2,三年过千斤;棉花三年上“钢要”,两年过百斤。1973年粮食亩产1407斤,棉花亩产122.5斤,向国家交售公购粮28万斤。“四旁”植树、养猪都达到先进水平,多种经营当年户均收入95元,集体积累逐年增加,被评为地、县农业学大寨先进单位。王志发任职期间,艰苦奋斗,廉洁勤政,关心群众,经常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依靠集体经济的优越性,率先于60年代在大队搞起居民点建设,改善了社员居住条件;很重视教育事业,多方奔走,将一个原来只有一二年级的小学,升格为具有较好校舍的完全小学;克服困难,想方设法为全村群众通了自来水;严以律己,不谋私利,连老伴拣拾的2斤籽棉,也让交给集体。他患有气管炎,仍坚持下地干活,每年在生产队和自己种的试验田里实做工日一百七八十个,超过定额。他关心群众生活,经常访贫问苦,看望“五保户”,照顾困难户。1962年经济困难时期,他拿出当时仅有的90元钱帮助生活困难的社员,并动员群众互助互借,共渡难关。王多年从不为自己或子女、亲朋谋私,一家8口一直住在6间土木结构的小屋里;从未向组织或集体说过要解决个人问题,直到弥留之际,还要求火葬,丧事从简。多年来,王志发先后受到公社、县、地、省党政领导机关多次表彰奖励,1974年和1982年先后获县、省“劳动模范”称号。
    田志杰(1920~1985)
    陕西富平人。1938年入陕甘宁边区鲁迅师范学校,毕业后在小学任教,后调至关中专员公署文教科工作。关中解放后任武功县委书记。之后,调宝鸡地委任农村工作部部长。1957年调任中共三原县委书记。1958年泾、三、高、淳四县合并,任县委第二书记兼县长。当时正处在“大跃进”时期,田对全民大炼钢铁、浮夸风、瞎指挥不满,并竭力抵制,称大炼钢铁是“劳民伤财”;指出浮夸风、高指标是“吹牛”。因此在1959年“反右倾”中,被指控为三原县右倾机会主义的代表人物,受到批判。面对来自上下的压力,他毫不退让,据理相争,指出批判大会是“力服胜理服,压服代说服”。后调任富平县副县长。1962年为其甄别平反后,调任渭南地委宣传部长,后任渭南专员公署副专员。田志杰在三原任职期间,经常深入基层,体贴人民疾苦。在千人大会上讲话,不用讲稿,讲得有条有理,诙谐风趣,富有哲理性。田事父至孝,妻子儿女在家务农,直到他逝世时,全家户口仍在农村。
    郗天佐(1920~1943)
    又名张文远,化名江北,本县人。1935年入三原县中学习。在校受表兄李连璧影响,参加民先队,积极参与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从三原县中毕业后,由中共三原县委书记周芝轩推荐去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化名江北,遂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春,党组织派他到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工作。1940年底入华北联大教育学院学习。在校期间,他的文艺作品曾获晋察冀边区学联一等奖。1942年1月,从联大毕业分配到河北省龙(关)延(庆)怀(来)联合县,任八区区委书记。其时改名张文远,秘密从事地下党的工作。不久调任龙(关)崇(礼)宣(化)联合县区区委书记兼抗联主任。1943年6月5日,他带领两名同志去宣化县葛峪堡村开展工作时,因特务告密,遭日军突袭,为了掩护同志安全脱险,他与敌周旋,身负重伤,被捕后,壮烈牺牲,时年24岁。河北省宣化县委和人民群众为了纪念他,经北平地委批准,将宣化县葛峪堡改名为文远堡,并立碑永志。
    黄国斌(1920~1985)
    本县渠岸乡吕黄村人。1935年考入三原工职学校学习。西安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5月参加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组织学生救亡队下乡募捐,宣传抗日。1938年4月参加三原县青年救国联合会,在安吴青训班第五期受训,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2月参加杨虎城三十八军教导队,任教导队第五期学员班长。1945年7月,按照中共组织指示,与三十八军七十师广大指战员一起,回到人民军队中。解放战争期间,历任晋冀鲁豫军区十七师司令部警卫连连长,太岳军区十七师五十团教导员,十九军五十七师政治部民运科长、直工科长。参加过上党、平汉战役和湖北房县、黄龙滩等战斗。因作战英勇顽强,受到部队通报表扬。全国解放后,任十九军五十师政治部直属政治处主任、师后勤部政委。1952年8月奉命随五十七师转业参加石油工业建设,历任国家石油总局副处长,国家石油部驻上海办事处主任,上海石油机械配件制造公司经理,华东石油勘探局代理党委书记、副局长,大庆供应指挥部副指挥,大庆油田革委会副主任,大庆市代理党委书记,石油部管道局副局长等职,为石油基地的规划建设、医疗卫生和农副业生产做了大量工作。“文化大革命”中虽然受到冲击,但他毫不动摇,坚持抓生产。1983年离职休养后,仍继续为国家石油管道事业贡献余热。他自书条幅“不到七十不算翁”,带病到徐州、秦皇岛、北京等地调查研究,直到急性心肌梗塞重病住院,抢救无效而逝,终年65岁。
    陈传礼(1922~1982)
    本县西阳镇人,中共党员。1947年从陕西省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三原中学(今南郊中学)教师、教导主任等职。执教30余年,精心备课,认真教学,热心辅导学生,治学严谨,业务精深。尤其代数教学成绩显著,因其体格高大,故人称“陈大代”。数十年来多次被评为先进教育工作者,1980年获“陕西省劳动模范”称号。1981年身患癌症,医界受业弟子参与治疗者20余人。
    张喜才(1928~1949)
    小名牛娃子,本县新兴乡牛安东村人。家贫未入学,较早承担起生活重担。他持家勤劳,为人忠厚,在村中享有威信。1946年辞别父母弟妹,北上马栏参加游击队,先后在县保卫队和段植领导的柏嵯游击队当战士和侦察员。1949年4月初,张喜才跟随柏嵯游击队长段植、区委书记段垣,在新兴一带侦察敌情,动员群众,为解放鲁桥和三原作准备。不料乡文书告密,国民党调集一个连三面袭击。张喜才立即鸣枪报警,并只身引开敌人,被敌人包围在一片老坟地。子弹打完了,他与敌人奋力扭打,但寡不敌众,被抓回村子吊在大树上拷打。喜才面无惧色,怒睁双目说:“游击队你抓不尽,共产党你们杀不完,你们就要完蛋!”敌人恼羞成怒,把他打得鲜血染红了衣衫,顺着裤腿往下流,他依然威武不屈。敌人在他背上捆了两箱子子弹押至县城。地下党组织虽尽力营救,但未能成功,三原解放前夕被枪杀,时年22岁。游击队冒死前去收尸,但只找到夹袄残片,将其埋在故乡的原坡上。县人民政府镌“虽死犹荣”牌匾,以永远缅怀这位为人民解放事业而英勇捐躯的革命烈士。
    赵云峰(1957~1986)
    本县西阳镇刘村人。1976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7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班长、排长、司令部参谋、特务连连长等职。1985年12月,赵随部队踏上对越自卫反击战老山战场。1986年3月4日,他在身体有病的情况下,坚持执行任务,不幸以身殉职,年仅30岁。1986年9月6日,部队代表与三原县党、政、军领导人及烈士亲属等180多人,在县殡仪馆举行了隆重的骨灰安放仪式。
    陈琯
    陈琯,勉县人。1942年~1946年任国民党三原县县长期间,因贪污代豫购粮款案,黄子文、杨法科、张耀堂、王虚白等人先后呈文陕西省政府民政厅、三原地方法院、检察院、国民政府监察院、山西陕西监察使署控告。国民党三原县临时参议会议长张警吾亦提出弹劾,并撰稿在西安《秦风·工商联合版》上揭发披露。在全县人民的强烈呼吁下,省当局才将“硬赃官”陈琯调至陕南洋县任职,一走了之。陈琯贪污案,件件属实,反共反人民罪行,铁证如山,建国后人民政府依法将其处决。

欢迎您投稿“秦之韵 陕西村史”公益网。 (投稿EMAIL:30999626@qq.com 在线投稿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