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咸阳历史

乾县古代人物

时间:2017-2-27 10:09:14   作者:西安峰哥   来源:乾县志   阅读:1578   评论:0
内容摘要:咸阳市乾县古代人物:赵植、赵隐、赵骘、赵光逢、赵光裔、赵光胤、何士举、杨振、杨奂、宋企郊、王郡、

乾县古代人物


赵 植

    赵植,唐京兆奉天(今乾县)人。唐德宗建中四年(783),泾原节度使姚令言举兵,拥太尉朱泚为帝。后朱泚攻占长安,唐德宗仓皇逃到奉天,因变乱突起,毫无准备,羽林军不能及时调集,朱泚攻打奉天县城,形势吃紧。赵植遂率家人奴客奋力据守,并贡献家财赏军,深得德宗嘉赏。

    朱泚之乱平息后,咸宁郡王浑瑊荐举赵植做了推官,后又升迁为殿中侍御史。贞元元年(785),调任郑州刺史,郑滑节度使李融奏兼副使。贞元十年(794),李融患病,赵植主持军府政务。大将宋朝宴领兵叛乱,赵植与监军率兵严阵以待,很快平息了叛乱。德宗下诏书嘉奖,并调入朝廷做了卫尉少卿,后又提升为尚书工部侍郎。贞元十七年(801)出任广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岭南东道节度观察使等。卒于任所。

    赵 隐

    赵隐,赵植之孙。父赵存约,唐文宗大和三年(829)为兴元从事。当时军队叛乱,存约与节度使李绛正宴会交谈,吏报:“新军叛乱,突然攻入府廨,请你们赶快隐避!”李绛正言说:“我是帅臣,怎能逃避?”他让存约立即遁避,赵存约慷慨地说:“你厚待于我,我岂能背恩以求苟免!”即欲率部分兵士抗拒叛贼,二人同被叛军杀害。

    赵隐因父亲惨遭杀害,悲痛异常,闭门读书,不事科举。会昌年间(841~846),赵隐父亲的一位朋友官居显要,敦勉赵隐应试。宣宗大中三年(849),始应进士登第,历任郡守、尚书郎、给事中、河南尹,并先后担任户部、兵部侍郎,领盐铁转运使等。懿宗咸通末年,以本官平章事,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进阶特进,加爵天水伯,食邑七百户。

    赵隐性格宽和,与弟赵骘相处友善,孝敬母亲。幼时家贫,耕稼农桑,以奉养老母,从不连累亲戚。做了宰辅之后,也不以权位自高。每每退朝回到私第,换上便服,侍候母亲左右。僖宗乾符年间罢相,检校兵部尚书、润州刺史、浙西观察使等。后又调入朝廷做太常卿,转吏部尚书,累加尚书左仆射。广明年间卒。子光逢、光裔、光胤,皆历显位。

    赵 骘

    赵骘,唐京兆奉天人。赵隐之弟。以进士登第。唐宣宗大中(847 —859)末年,与赵隐并践省阁。唐懿宗咸通(560——573)初年,以兵部员外郎知制诰,转郎中,正拜中书舍人。咸通六年,权知贡举。七年,选士,多得名流,拜礼部侍郎、御史中丞,累迁华州刺史、潼关防御、镇国军等使。

    赵光逢 赵光裔 赵光胤

    赵光逢,唐京兆奉天人。赵隐长子。唐僖宗乾符五年(878)登进士第,释褐凤翔推官。后调入朝廷为监察御史,丁父忧免。僖宗还京,授太常博士。历任礼部、司勋、吏部三员外郎,集贤殿学士,转礼部郎中。唐昭宗景福年间(892~893),以礼部郎中知制诰,寻召充翰林学士,正拜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学士承旨,改任兵部侍郎、尚书左丞。乾宁三年(896)跟随唐昭宗到华州,官拜御史中丞,改礼部侍郎。

    刘季述废立之后,宰相崔胤与黄门争权,衣冠道丧。赵光逢移疾,退居洛阳,闭关达六七年之久。唐昭宗迁驻洛阳,重新任光逢做吏部侍郎,后又为左丞相,历太常卿。到唐王朝覆亡,累官至宰辅,封齐国公。当时人称他为“玉界尺”。

    赵光裔,赵隐次子。唐僖宗光启三年(887)进士擢第。乾宁年间,累迁司勋郎中、弘文馆学士,改膳部郎中,知制诰,赐金紫之服。兄弟对掌内外制命,当时的人都认为很荣耀。刘季述废立之后,光逢回到洛阳,光裔游历江外避患。岭南刘隐以礼相待,奏为副使,便在岭外安家。

    赵光胤,赵隐季子,唐昭宗大顺二年(891)进士登第。天祐初(904),累官至驾部郎中。唐覆亡后,在后梁官居显位,中兴用为宰辅。

    何士举

    何士举(783~841),字佐唐,京兆府奉天县慈母乡王赵村(今乾县周城乡王赵村)人。祖父何恩,为平民,父亲何岸,做过大理评事。

    何士举幼时好学,胸怀大志。唐顺宗永贞元年(805)从政,在皇室禁营供职。宪宗元和三年(808),授官左羽林正虞侯。不久,又升为右神武军衙前将。元和五年(810)升副将,一直到长庆年间。长庆四年(824),穆宗在南郊行检阅礼,士举主持军务,军马整肃,无不钦服,即升为正将。

    敬宗即位后,何士举被任命为大将军兼兵马都知,训练军队,军纪严明。每到之处,秋毫无犯。宝历三年(827),率领军队为敬宗修筑庄陵,他善于用人,手下的人乐于听从他的指挥。

    文宗开成初年(836),官拜太子宾客。至五年(840),又升为通直。武宗会昌元年(841)卒,享年58岁。会昌三年(843)迁葬故里。

    杨 振

    杨振(1152~1215),字纯夫,金奉天县华严里杨汉村(今杨汉乡杨汉村)人。幼时喜读书,手抄经传,刻苦学习。青年时,在州县衙门任职。复兴郡王收括陕西民田以充军用,选杨振参加括田,并委以重任。杨振对郡王说:“军队和百姓,都是朝廷的属民。夺民田充军,有什么好处?”

    当时,地方小吏,将开荒种田的山民姓名登记在册,并给其加上“盗耕”的罪名。杨振劝阻说:“夺别人的田地,还强加罪名,这难道是朝廷的意思吗?”这些小吏不得不停止这种做法。

    金泰和年间,杨振见官府文书浮泛虚文,连篇累牍,痛切地说:“宋末案牍,不求事实,止以虚文相欺。比来官政,殆似之矣!”他为政务混乱,世事披靡,每况愈下,感喟不已。

    杨振与蒲城县令祁大举、武亭县令魏文叔、主簿刘彦文、好畤令侯舜臣、富平米显道、延安张用章相处甚好,他们虽处下僚,但杨振很尊重他们。后来祁大举、米显道、张用章等人因事冒犯了上级,几乎遭到算计,经杨振竭力援助,才免遭灾祸。以后这几个人都有所成就。

    杨振在家中持重严厉,从未有懒惰的情绪,子弟都望而生畏。一次,他听说村里有人为触犯刑法而处死的父亲做道场,为其消灾免罪,便召集自己的几个孩子告诫说:“那家为他父亲做法事,人说他有孝心,我看纯系儿戏!他父亲与我共过事,他的案情,我完全知道。人有犯法,世人且不肯徇私枉法,何况要贿赂神呢!我平生或许有执法失当的地方,至于故意错判误人,那是死也不肯做的!日后我如有什么错处,我死之后,切莫为我超度,被有识之士见笑。”

    杨振为官清廉,平反冤案,深受赞誉。1215年因病逝世,享年63岁。元好问为撰墓碑,肯定了他的为人和品学。

    杨 奂

    杨奂(1186~1255),字焕然,号紫阳。奉天县南乡华严里杨汉村(今乾县杨汉村)人。父亲杨振,书香门第,教子以严;母亲程氏,读书识文,训子有方。

    杨奂幼时,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3岁时就随口咏唱“白水满长干,紫阳阁下清风细”的诗句。5岁入学读书,8岁出外就学。11岁时,母亲程氏不幸病逝,杨奂十分悲痛,每日蔬食淡饭,诵《孝经》为课。

    金泰和元年(1201)春,杨奂应试长安,中为优等。泰和五年(1205)秋复赴长安应试中选。举业既成,便以余暇多为诗文,曾撰写扶风“福严碑”,翰林院学士宋飞卿读后大加赞赏,以为有奇才,并致书敦勉: “吾知韩欧之门,世不乏人矣!”泰和六年(1206),廷试万宁宫,当时应试者1200余人,皇上亲自命试题为《日合天统》。杨奂座位恰好排在前列,其间,有一穿紫衣的人进入考场,走到他面前,询问姓名、籍贯、年龄及试题难易,杨奂侃侃而答。后来才知道这人便是金章宗完颜璟,但此次应试未能中选。

    兴定四年(1220),杨奂再次赴长安应试,中选。次年春,又因贻误下第。泾阳卢长卿等较有地位的人,惜其怀才不遇,劝他在有权势的官府作幕僚,杨奂断然拒绝,回归故里。时关中地震,乾州太守吕子成在祠庙设祭,请杨奂代为祝文,杨奂援笔立就,写成祝诗二十四首,时人称颂。

    哀宗正大元年(1224),朝廷想要戒除弊政,革故鼎新,杨奂慨然草写万言策,指斥时弊,辞旨痛切,言人所不敢言,揭露了当权者贪婪荒淫的丑恶嘴脸。他的好友看后,劝告他说:“忠言获罪,此文恐多有冒犯,望君深思!”杨奂亦知当时政治腐败,直道不容,便离京西归,在乡里讲学。后辗转户县郊外,终南山下,建紫阳阁,收门人弟子百余人,植柳千株,号曰“柳塘”。与门人研习古籍,诗唱歌和,长韵短章,传遍长安。

    正大八年(1231),杨奂到了汴梁,他已为前辈士大夫们所赏识,为太学诸生之首,同当时的上层名流赵秉文、李屏山、冯璧等交往密切。他开始著《朝政近鉴》(亦名《天兴近鉴》),至1234年完稿,计30卷,被誉为“胡氏之春秋”。

    天兴二年(1233)金京城汴梁失陷,杨奂微服北渡,流落到了元好问所在的冠氏赵天锡门下。元好问与杨奂交谊颇深,很受元好问推崇。元好问曾写《赠答杨奂然诗》曰:“关西杨夫子,高晦世所闻。”

    杨奂在赵天锡门下,读书致学,吟诗作赋。东平严实喜欢结交寒素之士,久闻杨奂才名,多次相邀,杨奂都拒而不往。他珍视与赵天锡的友谊,不愿朝秦暮楚。

    蒙古太宗八年(1236),下诏诸道进士会考,杨奂辞别赵天锡,北上应试。同年八月,以进士及第,是为状元。中书耶律楚材厚爱其才气和人格,推荐他做了河南路征收课税所长官兼廉访使。上任前,杨奂对耶律楚材说:“奂是一介书生,本不聪敏,要管理财政,已非所长。况且正值兵荒之后,遗民无几,若操之过急,势必加重百姓负担,引起民怨。但愿能经过长期治理,使百姓休养生息,逐渐恢复创伤,安居乐业,为朝廷尽绵薄之力。”耶律楚材很赞赏他的主张。

    杨奂到任后,便召集有识之士,商讨治理地方良策,并主张从简办事。常在辖区巡视调查。他改革弊政,取消对长官额外的所有馈饷,力行廉政。时官府内有收受贿赂者,不仅责其人,而且没收其受贿财物。有人劝告杨奂,遵循旧例,加大税额,以增加财政收入。杨奂斥责说:“压榨百姓,欺瞒朝廷,难道是我做得的么?”他不但没有采纳这种建议,反而削减原额四分之一。很快政令通行,公私两便。杨奂从政15年,清正廉洁,政绩卓著。

    杨奂虽政务繁忙,但颇喜文墨,常于公余之暇,著书立说。当他阅读《资治通鉴》中关于汉魏的记述和议论,大为不平,于是修汉书,驳正其事。后来,又著《正统书》60卷,分清治乱,阐述其封建正统思想。

    元乃马真后四年(1245),杨奂已届六旬,居户县养病。宪宗元年(1251),告老还乡,时年66岁。次年,东游山东,先到汶上县,参观王彦章坟及祠。后到兖州,复转至曲阜,拜谒孔庙。孔氏族长率子弟郊迎于孔庙西边。杨奂于阙里为孔府题名并撰写谒庙七言律诗。撰《东游记》、《郓国夫人殿记》、《告先圣文宣王文》、《告先师兖国公文》、《告先师邹国公文》等以述观感。

    同年九月,忽必烈召杨奂入阙,任命为参议京兆宣抚司事。不久,他屡次上书请求还乡,获准后即回到故里,修筑“归来堂”,为养老之所。他结交文人学士,同游首阳山、华山、乾陵,吟诗作赋,以度残年。宪宗五年(1255)患病,自感不支,唤侄子秀民等于病榻前,叮嘱他们“孝悌力田,以廉慎自保”,不要舞文弄墨,以免“玷伤风化”。他神情自若,口授遗诗三章,怡然而逝。享年70岁。赐谥文宪,世称杨文宪公。

    宋企郊

    宋企郊,明乾州人。与南京大理寺卿宋钦同族,襁褓丧父,母王氏抚育成人。万历四十六年(1618)举人,崇祯元年(1628)进士,依例授扬州府推官。崇祯八年(1635),丁忧家居。十月,农民起义军首领闯王李自成围乾州,扬言“但得宋某一人,免屠城。”州城中老幼一齐跪拜于宋氏府门,填街塞巷。宋企郊踌躇不定,半夜难于入睡。后随闯王参加义军,乾城亦免屠城。

    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称王于西安,国号大顺,改元永昌。设天佑阁大学士,以牛金星任之;增置六政府尚书,任宋企郊为吏政府尚书。因李自成改六部为六政府,吏部为六部之首,尚书人称天官,所以至今人称企郊为“宋天官”。

    宋企郊跟随自成义军,与明王朝为敌,每与策划运筹,节节胜利。崇祯十七年(1644),义军攻进北京。李自成毡笠缥衣,乘乌驳马。丞相牛金星,尚书宋企郊也乘马跟从,颇受倚重。

    同年三月二十四日,自成更定六政府官员,仍以宋企郊为吏政府尚书。李自成从明朝官员中选出73人,牛金星又录数十人令送吏政府录用。宋企郊将其分为三等,上等升堂,中等站于轩下,下等立于庭中,选定后奏自成审阅。午后放榜,被任用者达120余人。当时明朝遗臣,多归附义军,纷纷到吏政府乞请赐官,宋企郊对他们说:“新朝当另用一番人,公等不如早归。”求官者便俯首退出。遗臣吴尔曛既授从事官,嫌其事务繁杂,请求更换以教育职务。企郊怒叱说:“主上国事纷繁,诸事尚未理妥,还没有来得及立学,怎能设教授官?你等亡国之臣,理当斩杀,主上宽和爱才,授尔官职,让你重新做人,今你既不能为明朝殉节而死,还想安闲享乐吗?”吴尔曛自感羞惭,只好就职。

    后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宰相牛金星居京享乐,义军内部分裂,李自成西撤返陕,企郊随行。自成败亡,企郊亦不知所终。

    王 郡

    王郡,清乾州好畤村人。世代以耕稼为业,幼时家境贫寒。康熙三十年(1691),乾县遭荒早,民不聊生。王郡被逼外出谋生,流浪到福建,于是入伍从戎。在战斗中,英勇杀敌,屡立战功。康熙五十四年(1715),被拔为台湾镇标把总。

    任职期间,台民朱一贵为反抗清朝统治,聚众起义,声势赫赫,一举攻陷府治。于是,总督保满下令王郡前往应援。王郡率兵出师,对义军血腥镇压,终于收回府治。朝廷为嘉奖其功,擢其为台湾总兵。

    王郡总督台湾,悉心政务,采取有效措施,发展台湾经济,使台民安居乐业。雍正十年(1732),王郡又升任福建陆路提督。这时,具生福等人又举旗造反,王郡率军于虎头山等地追剿,将义军头目具生福擒拿,义军覆没。同年五月,北路少数民族起事,大甲西沙辘牛马等四处奔袭,杀伤兵民,全被王郡削平。雍正十一年(1733),王郡又被调为水师提督。他说:“厦门四面环海,人口又多,首先要解决食粮问题。我观察提督衙门,官房四十七间,连四处鱼池河沟可出租,年得租银五千多两,留作公用。我看就这一项内,借当前粮价适宜,用此款收买,保储好。如粮价高涨,按原价借给各部队,待收成后,还款买补,以公济公。数年后可积粮几万余石,这样,孤岛官兵就不怕缺粮,可解生活之忧。”几年后,果见成效,水师大治。

    雍正十二年(1734)四月,王郡领着两个儿子拜见皇帝。因王郡功勋,雍正帝赐长子守乾湖广总镇守备衔,次子守坤主事守备衔。乾隆十一年(746),王郡因年迈告老还乡,以原官职等级领取全部薪俸,并加太子少保衔。逝世之后,照例官葬,并谥封“勤懿”。


欢迎您投稿“秦之韵 陕西村史”公益网。 (投稿EMAIL:30999626@qq.com 在线投稿

上一篇:乾县近代名人
下一篇:礼泉县现代名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