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咸阳历史

武功县古今名人

时间:2014-11-16 14:00:11   作者:西安峰   来源:武功县志   阅读:13000   评论:0
内容摘要:咸阳武功县古今名人:姜嫄:远古时,炎帝后裔姜姓居有(即今武功)。后稷:姜嫄郊祀践巨人足,感而有孕,居期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避而...
姜 嫄
    远古时,炎帝后裔姜姓居有(即今武功),有氏生女曰姜嫄,为帝喾元妃。初无子,与帝喾郊祀,遇巨人足迹,悦而践之,即身动有孕。居期生子曰“弃”,乃为后稷,是周人生民之祖。《诗经》曰:“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盖此之谓也。
    后 稷
    姜嫄郊祀践巨人足,感而有孕,居期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避而不踩,欲徙置丛林之中,适逢山林人众,又迁弃沟渠冻冰之上,飞鸟咸集,遮之以翼。姜嫄觉有神呵护,遂收养之。因初时欲弃之,故名曰“弃”。弃为小儿时,戏耍就爱植树木,种麻菽,已而树木茂盛、麻菽丰美。及步入成人,遂酷好农耕。他有相地之宜,种植五谷,成果丰硕,农人纷纷效法,影响很大。帝尧知道后,即封他为农师。弃“教民稼穑”,天下尽得其利,弃之于民,功莫大焉,帝舜封弃于邰,赐号曰:“后稷”。舜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谷,别姓姬氏。”其后子孙繁衍,逐渐强大,是为周。
    苏 武
    苏武字子卿,少以父任为郎。天汉元年,匈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伐袭,乃将多年来扣留于匈奴的汉使,尽数归还。武帝十分赞赏,遂派遣苏武为中郎将,亦送还匈奴留汉使者十余辈,并送以厚礼致答。匈奴单于益发骄横,方欲放武归,适逢汉副使张胜,与背汉之丁灵王卫律部下虞常勾结,连同匈奴缑王,谋杀卫律,劫持阏氏。事败,杀缑王,擒虞常。张胜始告苏武,武曰:事情如果是这样,必然牵连到我,犯下死罪,重负国家。欲自杀,张胜及副使常惠共止之。单于大怒,欲杀汉使,众议使降,武曰:“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遂引佩刀自刺,卫律大惊,急召医,凿地为坑,置地火,覆武其上,踩背出血,移时方苏。单于壮其气节,朝夕问候,而将张胜收押,杀虞常。卫律以刀逼胜,胜降,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坐。”卫举剑欲刺,武不动。卫律言己归匈奴,赐号称卫,拥众数万,马蓄弥山,苏君若降,明日复然。武不为动。律复曰:“今日降,与君为兄弟,不听吾计,后欲复见我,尚可得呼!”武骂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叛主背亲,为降虏于夷蛮,何以汝为见!单于信汝,使决人生死,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悬北厥;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独匈奴未耳,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起矣!”单于闻言,愈益使降。乃囚武于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则将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遂徙北海上牧放公羊,令公羊有奶始得归。武至北海,掘野鼠,采草实而食之,仗汉节牧羊,晨昏操持,节旄尽落。
    降将李陵与苏武曾俱为侍中,善。单于使陵至海上说武,武曰:“武父子无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近亲,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陵与武饮数日,欲再伸劝,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饮,效死于前!”陵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襟,赐武牛羊数十头,与武辞。武闻武帝崩,遂南向哭号饮血。
    壶鞮单于立,与汉和亲,汉求迎苏武,匈奴诡称武死。常惠教汉使回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系帛玉,言武在某泽中。单于惊而谢汉使曰:“武等实在。”乃遣武等持汉节还者九人。陵置酒贺武曰:“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
    汉昭帝始元六年,苏武等使番19年乃归汉,奉诏谒武帝庙。官拜典属国,图入麒麟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苏 则
    苏则,字文师,汉平陵侯苏建长子苏嘉的十一世孙。少时就以博学多才,品行端正而闻名乡里。后举为孝廉、茂才,先后任酒泉、安定、武都太守。苏则做官,恩威并用,声誉很高。建安二十年(215),曹操率军征汉中张鲁时,路过武都,见则才高,即令随军任向导官。汉中平定后,调为金城太守。曹操死后,曲演叛乱,则奉魏文帝曹丕命,平息了叛军,因功加封为护羌校尉并赏爵关内侯。不久,他又率军平定了曲演残部的又一次叛乱,升为都亭侯,食邑三百户,遂迁升侍中。
    一次,魏文帝率侍从狩猎,射中一只鹿,当侍臣拔取鹿身上的箭时,鹿竟脱逃。文帝大怒,下令要斩侍臣。苏则立即进谏:“皇上欲效法尧舜治国,而以猎戏杀群吏,臣敢以死请,望收回成命。”文帝悟,夸奖苏则是直臣。黄初四年(223),则病逝,追赠刚侯。
    苏 蕙
    苏蕙,字若兰,苻秦时陈留县令苏道质(武功人)的三女儿。她“仪容秀丽,智识精明”。年十六嫁给扶风郡窦滔为妻,夫妻非常恩爱。后来,前秦苻坚率兵袭取了东晋的襄阳地区,封窦滔为安南将军,驻守襄阳。滔赴任时,欲携苏蕙和宠妾赵阳台同行,被苏蕙拒绝,滔遂与阳台赴任,从此断绝音信。过后苏蕙反省,悔恨当时不该与丈夫反目,于是将孤独自伤与思念的深情,巧妙地织成一幅回文组诗,寄给窦滔。
    组诗织在见方只有八寸的锦缎上,共841字,纵横各29行,每行29字,用五色丝线组成不同方阵,成为不同组诗。纵横、回环、交叉、跳间共能读出200多首。诗体繁复变幻,有三言、五言、七言,还有四言、六言。既有绝句,又有律诗,节奏铿锵,情真意切。窦滔接读后,深受感动,秦主苻坚亦击节赞赏,立即迎苏蕙到任所,而遣阳台回关中,夫妻感情更加深挚。
    唐则天武皇,对苏蕙的回文诗(后称璇玑图)十分赞赏,称其才情之妙“超今迈古”,并为之作序。明时,起宗道人将织锦回文诗分为七图,可读出3752首。康海之孙万民,从起宗道人的七图中又分出一图,可读4206首,诗意无穷。
    苏 绰
    苏绰(498~546)字令绰,魏侍中苏则九世孙。其父苏协,在后魏时任过武功郡守。苏绰少年好学,博览群书,尤精算术。当朝丞相宇文泰甚重苏绰才华,遂命绰为行台郎中,凡行台公文函件,皆由绰拟作,均切合要领。不久调升为著作佐郎、大行台左丞,并掌管机要。
    西魏大统三年(537),北齐分三路进犯西魏,形势严峻,绰出谋划策,取得潼关战役大捷,升美阳伯。大统十一年(547)升为大行台、度支尚书、领著作兼司农卿。朝廷力求改革时政,富国强兵,苏绰竭诚尽智,制定计账、户籍法则,编定律令,裁减冗员,设置屯田,奖励耕战,很快充实了国力,拟就六条诏书,即“先修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等,多方兴利除弊,成为当时的施政纲领。要求:凡牧守令长不遵六条及计账诸法者,不得居官。时,文帝厌恶文章浮华,令苏绰在祭祖庙之时,为皇帝作《大诰》,由于文词朴实,不尚空谈,当朝下令文章皆依此体。
    绰性俭素,不治产业,家无余财。大统十二年(546)死于任所,享年49岁,死后丞相率合朝官员临灵致祭。
    李 渊
    祖居甘肃成纪。隋大业中,为岐州刺史,治于武功,遂以为家,居庆善宫,娶妻窦氏,开皇十八年生世民于其宅。大业十三年为太原留守,为唐王。后隋炀帝荒淫无道,携妃南游。国内群雄并起,世民与裴寂、刘文静暗中结盟,说服李渊杀副留守,北连突厥,于晋阳起兵,西进关中,左据长安。武德元年随恭帝禅位,李渊遂有天下,号曰高祖神尧大圣光孝皇帝。
    李世民
    隋开皇十八年(598)十二月,李世民降生于武功庆善宫,为李渊次子。母窦氏,后晋封为太穆皇后。四岁,有书生相曰:“此子有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必能济世安民。”故取名曰世民,今此地有碑尚称:李世民悬弧地。弧者,弓也。即婴孩出生后悬弓于门外,以戒外人进入之意。
    世民幼即博学强志,聪颖绝慧,习文演武,胆识过人,16岁就曾应召从军,设疑兵智退突厥,解救隋炀帝于雁门。炀帝荒淫无道,驾舟南巡,天下群雄并起时,世民胸怀大志,腹藏良谋,阴与刘文静、裴寂等,强说李渊北连突厥,杀副留守,起兵晋阳,时年18岁。世民带兵,西渡黄河,首入关中,遂据长安。西伐薛仁杲于平凉,东剿王世充、窦建德、刘黑达于河洛,晋封为秦王,功勋赫然。太子李建成恐己被废,暗结齐王元吉等谋杀秦王。事泄,世民率秦府将士设伏兵,诛杀建民、元吉于玄武门,遂立为太子。建德九年八月甲子,世民即皇帝位曰太宗。唐太宗励精图治,从谏如流,轻徭薄赋,恭仁俭让,天下乐业,世称“贞观之治”。太宗主政后,曾多次亲临武功庆善宫,厚赐乡里,与民同欢,亦赋诗多首。中有“秦丘惟旧迹,丰邑乃前基,粤予承累圣,悬弧亦在兹,”“共乐迁谯燕,欢此大风诗。”(以高祖还乡时所作“大风歌”自比)“代马依朔吹,惊禽愁昔丛。况兹承睿德,怀旧感深衷。积善忻余庆,畅武悦成功。”……深深表达了唐太宗李世民还乡念故之情怀。
    刘文静
    刘文静(568~619)字肇仁,武功人,倜傥有气略。承袭父亲官位,在京城供职,隋末任晋阳(今山西太原)令。
    唐帝国创业中,刘文静为首要谋臣,也是主要的军事家。先是与李渊、李世民确定举旗反隋争夺天下的大计,继则一直在军中担任要职(元帅府长史)。唐开国后,以其功封为民部尚书兼纳言,又赠以鲁国公爵位。后因遭同僚诬陷,于武德二年(619)以谋反罪被处死,终年52岁。贞观三年(629),唐太宗李世民追念文静功劳,给予平反昭雪,恢复名誉,追复官爵,令他的儿子树义承袭其鲁国公爵号。
    苏世长 苏良嗣
    苏世长,武功人。其祖父在后魏时做过通直散骑常侍,父亲做过北周刺史。苏世长承袭父职,在隋朝任长安令,后为都水少监。入唐,任玉山屯监,曾谏止李渊去武功围猎,以免践扰百姓。在披香殿陪李渊宴会,直劝其以隋炀帝为戒,制止奢侈浪费,李渊为之动容。后调为陕州长史、天策府军咨祭酒并引为文学馆学士。贞观初,苏世长奉命出使突厥,谈判中不辱使命,力争不让,赢得朝野赞许。后调升为巴州刺史,赴任途中因乘舟落水而亡。
    苏良嗣(604~689),世长子。为人刚烈耿直,注重法治。唐高宗时,任李渊之孙周王府司马。良嗣对周王管束甚严,不许其胡作非为,除屡次切谏外,竟至把周王身边不守律令的人绳之以法,高宗十分赏识,调其为荆州长史。一次,皇宫内侍借给宫内采办奇异竹木之机,招摇撞骗,滋事扰民。良嗣下令将他们拘留并上报朝廷,说明原委,高宗阅后,表扬了良嗣,转调其为雍州长史。武则天垂拱初年,升冬官尚书兼纳言,并封温国公,留守西京,赏赐优厚。武则天多次采纳良嗣谏言,治理朝政,功勋卓著,升为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后因遭陷害,被判死刑,系狱之后,则天辨明其非,遂开释。不久病逝,终年85岁,则天命满朝官员皆吊唁。
    富嘉谟
    富嘉谟,武则天长安中(约702~703)为晋阳尉。当时新安人吴少微也为晋阳尉,魏谷倚为太原主簿,三人结友,且都擅长文字,名气很大,号称北京三杰。嘉谟、少微撰写碑文或颂诗,以经典为本,反对浮华的骈体文,使文坛风气为之一变,时人争慕,号称“富吴体”。则天选著名文人26名,撰写类书《三教珠英》时,富嘉谟为其中之一。大文学家兼评论家燕国公张说,称嘉谟的文章如“孤崖绝岸,壁立万仞,浓云郁兴,震雷俱发,诚可畏也”。嘉谟撰写的《变龙泉颂》《千蠋谷颂》等,意旨高雅,笔力雄健,后至左台御史,不久病逝。吴少微闻讯,悲恸几绝,不日亦卒。
    苏 瑰 苏 颋
    苏瑰(639~710),字昌容,进士,历任刺史等官。唐中宗神龙元年(705),任尚书右丞。二年(706)升为户部尚书兼侍中,留守京城。苏瑰一生,刚正不阿,中宗李显复政后,他犯颜直谏,坚持流放造妖言惑众的秘书员外监郑普思。再升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封许国公。中宗死后,苏瑰极力主张并支持相王辅政。韦后倒台,相王继皇帝位,史称睿宗。景云元年(710)七月,苏瑰为尚书左仆射,同年十一月病亡,享年72岁,追赠为司空、荆州大都督。次年三月归葬武功。
    苏颋(670~727)字廷硕,瑰子。苏颋少年时聪明绝顶,博览群书,且过目不忘。中进士后,初为乌程县尉,后升监察御史。奉命核查酷吏来俊臣所制造的冤案,大都平反昭雪,遂升为给事中兼修文馆学士,不日又升为中书舍人,专为皇帝起草手令、诏书、文告等。他思如涌泉,下笔千言,立马可待,深得朝廷倚重,承袭父职为许国公,时有大许、小许美称。开元四年(716),进同紫微黄门侍郎平章军国事兼修国史,与宋璟同为玄宗宰相。开元十五年(727)去世,享年58岁。苏颋著有文集30卷传世,其文辞高妙,与著名文学家张说(封燕国公)齐名,号称燕、许大手笔。
    苏灵芝
    苏灵芝,唐开元、天宝年间武功人。天宝中(约750)任易州(今河北省易县)录事参军。著名书法家。其笔力道劲端庄,与同时代书法大师北海李邕和平原太守颜真卿相比美。后来评论家说,苏灵芝书法“视北海(李邕)则加庄,视太师(颜真卿)又多隽”。灵芝书写的易州《铁像颂》《梦真容勅》和易州刺史《田仁琬德政碑》及范阳《悯忠寺宝塔颂》等历来被称为精品。《铁像颂》现存河北易县,列为国家级文物。
    姚 合
    姚合(779~846),陕州硖石人(今河南三门峡市),唐玄宗时宰相姚崇之孙,唐元和(806~820)间任武功尉。姚虽任武职,而喜文章,尤善作诗。在任期间,赋有五言律诗《武功县居诗》《迎春》共42首,对武功人文、地理、风物、土情等各方面都作了讴歌,誉称姚武功,后升为秘书监。宋代祥符八年(1015),知县张及深慕姚武功为人,刻县居诗于石,置县署中。到治平间(1064~1067),知县王颐因姚武功县居诗年久剥蚀,乃更以五体书重刻于石,并作了后记。姚合热爱武功,旧时本县名宦祠有其牌位。
    种世衡
    种世衡,字仲平,洛阳人,北宋名将种放之侄,曾为匠作监主簿。宋天圣年间(1023~1032),出任武功知县。种世衡清廉正直,关心人民疾苦,设法为民解忧。当时西夏国经常侵扰边境,百姓万分恐慌,不少人竟想迁居南山(秦岭)躲避。世衡就挑选精壮青年数千人,训练射骑本领,于是武功人善骑射出了名。夏人闻风不敢进犯,全县人民安居乐业。种世衡在任一改过去弊端,凡政令施行之前,必先慎重考虑,初步商讨确定后,再布告征求意见,度其完全可行后,才贯彻执行。由于他体察民情,关心百姓,威望甚高,后被调任环庆、麟延一带负责边防,屡建奇功,后提升为东染院使兼环庆路兵马钤辖。世衡善抚士卒,赏罚严明,军队所到之处,秋毫无犯,极得人心。为北宋末年名将。
    游师雄
    游师雄(1037~1097),武功人,字景叔,宋治平元年(1064)中进士,授仪州司户参军。熙宁四年(1071)改任德顺军判官,与诸将计议边事,多所建树,使边境赖以无患。元祐初,朝廷议弃边地四寨,师雄极力主张坚守,但意见未被采纳。以致西夏得寸进尺,边境无宁日。元祐二年(1087)师雄改任军器监丞,时夏人谋犯熙河,守将刘舜卿采纳师雄御敌之策,连战大捷,先后杀敌近四千人,俘获敌帅九人。捷报传来,举国欢庆。不日调升陕西转运判官。元祐五年(1090)又任提点秦凤路刑狱。次年,夏人侵泾原、熙河两地,游师雄在定西至通渭间修筑护耕七寨等战略据点,以加强防卫,使边境安定多年。后转礼部员外郎兼集贤校理,领陕西转运使。元祐八年(1093)调为朝奉郎加云骑尉。后游师雄以病请求辞职,哲宗接见时,赞扬他的功绩,反提升他为卫尉少卿。绍圣元年(1094),游师雄又为哲宗皇帝策划御敌要略六十条(一作十六条),当时谓之《绍圣安边策》。绍圣二年(1095),再调河中知府,不日又晋升为直龙图阁兼秦州知府,领秦凤路马步军都总管加飞骑尉等职。绍圣四年(1097)秋,调为陕州知府,是年七月六日病故,终年60岁,归葬武功,墓尚在。
    游 靖
    游靖,师雄长子。才学识略有其父风,尤工文辞。政和初,为新修的县厅撰写碑文,语言精粹,辞藻富丽,特别是有关本县建置沿革的记述,脍炙人口,至今人们还诵赞不已。游靖后来为河南府左军巡判官兼掌秦凤路机要文字,很为当道者倚重。
    张山甫
    张山甫,偃师人,宋熙宁元年(1068)起任武功主簿。当时万年(今长安县)主簿朱光庭、鄠县主簿程伯淳精明干练,共称关中三杰。张山甫重视教育事业,与名儒张载交情甚厚,上任之初,即邀请张来武功绿野亭讲学,从此绿野亭盛名远扬。历经各代不断改建修葺,到明朝已发展成为绿野书院,是关中有名学府之一。清代至民国,更是遐迩驰名。今绿野高级中学,就是在此基础上扩建而成的。
    张 徽
    张徽,南宋时武功人。元世祖中统二年(1216),官至陕西行中书省左右司郎中,是当时书法大家。篆隶体最出名,为金朝刘处士书写的墓碣一块,现存西安碑林,列为国家级珍贵文物。张徽的诗也很有名,时论有“诗特崛奇”的赞语。
    马 京
    马京(1351~1424),字子高,本县俱得里人,民籍。少师于康汝楫先生,明洪武十七年(1384)岁贡,赴礼部会考中式,发国子监肄业。同年八月,中应天府乡试。十八年(1385)以二甲第一成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十九年(1386)六月闻父丧,回乡守制。二十一年(1388)九月起复,十二月六日到吏部报到,为进牌差错犯录杖六十,七日复任。后任左通政、大理寺卿。惠帝建文二年(1400),降调四川按察使司佥事。永乐二年(1404),成祖立长子高炽为太子,次子高煦为汉王。时太子守行在(今北京),马京被征赴行在,任北京行部左侍郎,以辅佐皇太子。马京到职后,尽诚翊赞,历久愈笃,深得太子倚重,却招致了高煦的嫉恨。永乐十二年(1414),成祖率兵五十万北征,留太子高炽监国。八月北征还,太子遣使迎接稍迟,高煦即让人制造谣言,谋动摇太子地位,并中伤马京、黄淮等一批监护太子的官员。成祖怒,以“奉表不敬”将马京等人下狱十年。
    永乐二十二年(1424)七月,成祖再次北征,病死在榆木川(今内蒙境)。八月,太子高炽(仁宗)即位,马京当即被释,旋病逝,年73岁。
    对马京之死,仁宗甚为痛惜,于洪熙元年(1425)二月,特发“圣旨”,除遣官致祭外,追赠其为荣禄大夫、少傅,赐文简。宣宗于宣德三年(1428)又发两道“圣旨”,一是封马京妻为太夫人,一是“以父勋劳”擢马京之子马健为文林郎、行在太常寺典簿。
    康 佐
    康佐,武功县浒西庄人,康海的叔祖父。精于医,特长脉法。以脉象能预决患者隔年生死,历千百人不爽,誉满城里。明成化年间,被推荐任县医学训科。著有《医问三卷》《杂治略五卷》《脉法一卷》。
    宋学通
    宋学通,字文渊,四川永川人,明弘治四年(1491)任武功知县,清廉正直,不畏权贵,注重法治,重视教育事业,颇得民心。弘治八年(1495),将绿野亭改建为绿野书院,除邀请著名教育家县学教谕赵文杰主讲外,经常亲临书院,督责诸生,不计毁誉。后又倡导重修后稷祠。正德年间康海《武功县志》,对其作了很高评价。
    在任期间,县上有一权贵,枉死人命后,想私下了结。既暗中行贿,又托人说情。他断然拒绝,并气愤地说:“彼良善无辜而死,我明知其冤,如不严办,上践踏国法,下有愧无辜,天理良心何存”。竟对那个权贵绳之以法。后终因朝政腐败,那个权贵藉势力将任职九年的宋学通调往他处。
    赵文杰
    赵文杰,字士英,四川内江人,明弘治初年任武功县教谕。为人好学笃行,对县学诸生,循循善诱,督责甚严。绿野书院建成后,贤达人士及知县宋学通,一致推举他担任书院主讲。西安、凤翔等地慕名求学者很多,在他言传身教,苦心教导下,后来书院成名的学生甚多。调升云梦知县后,为民除害,得罪一些悍劣之徒,被诬陷罢官。
    康 海
    康海名德涵,号对山,别号浒西山人,沜东渔父,武功镇浒西庄人。生於明宪宗成化十一年(1475)六月二十日,死於明世宗嘉靖十九年(1540)十二月十四日,享年66岁。
    海自幼机敏,童年事邑人冯寅为蒙师,习小学,“凡洒扫应对之属”,冯出仕后,又入关中理学名家习毛诗。成化二十二年,其父康镛从平阳知府任上归田,尝为之讲授古今贤圣掌故,期其效法。父退,海嬉戏如忘,父怒欲捶楚,问所授,海从容复述无可责。孝宗弘治七年(1494)入县学,时提学副使杨一清督学陕西,见海文,盛赞其才,言必中状元。24岁与三原马理同举于乡,次年赴京会试落榜。弘治十五年(1502),海28岁复参与会试,顺利通过殿试对策称旨。遂登进士第一,大魁天下。为翰林院修撰兼经筵讲官,曾参与修宪宗、孝宗两朝实录。武宗正德三年(1508),李梦阳入狱,为救文友,海往见刘瑾,不日梦阳获释。八月,海奔母丧,途经顺德遇盗。正德五年(1510)八月,刘瑾事发,被脔割3357刀,凌迟处死。海以同乡受其株连,被削职为民。梦阳不曾进一言以救。遂以文为身累,倦于修辞。乃曰:“辞章小技耳,壮夫不为,吾咏歌舞蹈泉石间矣!”曾有人劝他向朝廷申辩其冤,以图起复,海断然拒绝。从此放形物外,寄情山水,广蓄优伶,制乐府、谐声容,自操琵琶创家乐班子,人称“康家班社”。与户县王九思共创“康王腔”,扶植周至张于朋、王兰卿组建张家班。曾广集千名艺人,参与秋神极赛活动。自己动手创作的《中山狼》和《王兰卿服信明忠烈》杂剧,被之管弦,自比俳优。在康家班基础上组建的张家班,又名华庆班,在历史上活动长达500年之久。为重振北曲,为秦腔艺术的发展,建树了不朽的功勋。
    康海放歌泉林30余年,初衷不改。殁时,遗命以山人巾服成殓。检其遗资,“借金百余”,而大小鼓却存有300多副。除诗文集外,还著有散曲《沜东乐府》。所著《武功县志》,明、清时皆推第一。
    尚 氏
    尚氏(1475~1521),中城兵马副指挥、顺天府推官尚望之女,康海原配夫人。少时,温厚严谨,习诗文,识大礼。既归康氏,而贞静恭俭,娴于妇职。凡操持家事,皆与义合。妯娌子侄亲友,莫不称赞其贤淑。海母张夫人卧病,尚氏昼夜不寐在侧侍奉17日。弘治十五年(1502),康海举进士第一,为太史,消息传来,家人无不大喜过望,独尚氏面有忧色。正德五年(1510),康海受刘瑾一案株连被削职为民,闻者均大惊失色,只有尚氏颇为感慨地说:“道以无垢为贞,夫子以不垢得垢,是谓无咎;自今盖卒无垢矣,非大庆耶?”康海回乡后,放情诗酒声律,不问家事,尚氏独力劳作,从不烦扰。然事无巨细,必先向太史公说明,并取得同意后方才进行,从来没有自作主张、自行其是的轻慢行为。康海对其妻的通情达理、善解人意的品质,深为敬重。正德十六年(1521),尚夫人病逝,康海在《亡妻安人尚氏墓志铭》中,对夫人作了很高的评价和沉痛哀悼。
    张 镈
    张鎛,字伯始,号漆滨,武功人。明嘉靖七年(1528)与弟鍊同榜举人,时号双凤。嘉靖四十一年(1562)中进士,授曲沃知县。因改革弊政,触犯劣绅利益,遭诬陷中伤,被降职为汝宁教谕。后历任黄州判官、两淮盐运司判官、大理寺评事。当时有一诬赖侄杀叔的冤案,他力辨其冤,竟被贬为副评事,后又被调为蜀王府左长史,愤懑以疾辞归。回乡后,扶贫助弱,劝善规过,颇得乡民爱戴。
    张 洲
    张洲,字莱峰,号南林,张日日鎛之六世孙。少年时文章出众。后在关中书院求学,与大荔李法、武威孙俌、吴堡贾天禄、洛南薛宁廷、韩城王杰,抨击当时文坛浮而不实词风,提倡质朴的古文学,影响很大,时称“关中六士”。乾隆二十二年(1757)中进士,历任广西修仁知县、浙江德清知县。辨冤狱、捕盗贼,清介廉明,人人称颂。后因拒绝上司索要厚礼,而被降职为教谕,愤然告病辞职,主讲山东峄县胶州书院。一生游历颇广,文风自成一派,对嘉庆《续武功县志》评点得体,深受读者赞许。著有《对雪亭文集》十卷,《诗集》六卷,《诗余》一卷,《论语讲义》一卷,《诗经讲义》一卷。文集多涉猎武功人文景观之事。
    张徽楷
    张徽楷,字伯模,张鎛七世孙,武功人。秉性至孝,能诗善文,特长国画。乾隆三十年(1765),“邑大饥,知县设棚施粥,存活者百千人。”徽楷因此作了幅《施粥图》,意态如生,翰林孙景烈题诗其上,时称双绝,誉为一时之艺术精品。
    张玉树
    张玉树,字德润,号荫堂,张鎛七世孙,武功人。乾隆三十年(1765)进士,授齐河知县后,研究吏治,讲求治术。乾隆三十九年(1774)任清平知县,不久调任峄县。上任后,裁减徭役,民众拥戴。黄河决堤,峄县遭灾,他除上报求赈外,不计个人安危,断然截留运往济宁的“漕米”(公粮)救济灾民。因此博得上司称赞,遂晋升为胶州知府,一年后又转调为济宁知府、云南临安知府。到任后,首先裁减官府车马,创建学校,兴修水利,设置义仓。同时,设立钱米管理机构,限制私铸钱币,取缔私币流通,平抑粮价,稳定市场,深得民心。后因积劳病故于任所,当地百名群众自愿报名,自带干粮,抬上灵櫬,将其遗骨一直由云南送归武功家乡。
    郭慎行
    郭慎行,子敏夫,武功县姚安里人。为人持重,不轻许诺。清嘉庆年间乡试失利,遂开馆授徒,学生数以百计。塾满,赁旁舍以居。讲授经传,先写课解,曾十易其稿,务求不失原意。又结合实际,深入浅出,使学生容易接受。其教学方法,独树一帜,赢得各方称赞。他特别爱惜人才,塾中一泾阳籍学生,很有才华,因家贫欲辍学。他知道后,资助衣食,使该生中了进士。著有《学庸知解》《大学中庸课解》传世。
    马逸姿
    马逸姿,字隽伯,清康熙年间武功人,马琾嗣子。承袭马琾官爵,后历任州知州、刑部员外郎、兵部郎中、苏松粮道道台、江苏按察使、安徽布政使等职。在州任间,浒墅关榷务司对盐商索派繁杂,积弊甚多。他果断地取缔了多种苛捐杂税,获得商民赞颂。在江苏乎反很多冤案,释放了一批无辜。调为江宁布政使后,放赈救灾,捐薪俸,施药物。后被嫉者中伤免官,在亳州隐居十多年。后又起用为直隶子牙河分司主官,号令军民修河堤,防水患,造福一方。后,病故于任所。
    逸姿为官30年,勤政爱民,人皆思念。其对故乡倍加关注,曾用薪俸偿还全县十三里田赋欠额;搜求旧本,辑刻《对山全集》,受到了父老乡亲的称颂。
    康吕赐
    康吕赐(1643~1731),字复斋,号一峰,自称南阿山人,是康海的后裔。为诸生时,能文章,自命必成进士。后两举副榜,遂放弃科举,专心经史,朝夕与其弟研习,造诣很深,远近闻名。数千里之外,时有来信询问疑难,考辨正误。所作《南阿遗稿》,内容涉猎广泛,对武功风土乡情记载较多。清雍正十一年(1733)知县沈华监修的《武功县后志》,大都采用其中史料。雍正九年(1731)冬,无疾端坐而死,享年88岁。著有《四书语录》《易语录》《杂语录》等。
    沈 华
    沈华,字纪荣,江苏吴县人,清雍正九年(1731)任武功知县,为政清廉,喜爱文学。来武即先披阅县志,后聘名流编撰《武功县后志》。在旧志体例上除保留康对山武功县志七篇稿目外,还多有创新。增添典礼、武备、纪事、撰述、艺文、拾遗等。对疆域、职官、选举等自秦汉以来,名号、规制各不相袭的缺欠,均一一考证、补充、修正。《后志》共设11篇,详而不冗,后之论者称可与康对山《武功县志》相辉映。在任四年,兴学校,重建设,惠政良多。
    马 朔
    马朔,清乾隆时人,精于医。有一张姓久腹病,医治无效,他用银针刺其背并用艾灸之即愈。一杨姓患者盛怒暴躁,致使两睛突出而失明,他用银针拨之使睛复位,再投以药,其明如故。一次,他应邀出诊,听到患者屋内哭声起,以为患者已故。经诊,发现患者尚未绝气,因乱投药物所致,即用推拿法治之,再投以药,不日患者康复。乡绅陶某四肢不举,广求名医无效。邀他去治,家人见他衣冠简素,言谈质朴,卑视之意形于色。他不介意,检查后开处方施药,三日后患者能下床行走。家人惭愧地致谢道:“容我不识长者,有所慢待,望勿介意,今专听君治疗”。他又开处方,再过三日,陶某痊愈。当时,陕西巡抚毕沅闻其名,特邀至省垣,当众试验,果如所闻,巡抚惊叹不已,赠“关西医望”牌匾,以资嘉奖。
    玛星阿
    玛星阿,字景,满洲正黄旗人。乾隆二十三年(1758)任武功知县,有胆略,精治术,谙刑法,政尚简易,不务浮夸。时四川军务紧急,因交通不畅,县内滞留多年军糈,民间十年逋赋未清,要短时理顺,十分不易。景下车伊始,即按缓急,循章办理。先调集驮骡运军糈,再酌减赋额,对久不摊征地丁的军屯土地,勒令与民地等同,并限期缴纳,免除了苦乐不均的弊政,为此,赢得县民的颂扬。同时注意地方建设,修葺了城楼、姜螈祠和后稷祠,扩建了有邰书院。并捐俸为普集、永安、在城等处社学购置学田十七亩七分,划拨滩地四十四亩三分六厘,用以解决师生膏火。刊刻孙景烈校注的康海《武功县志》及其文集等,对本县教育竭力促进。他在任六年,学风为之一变,两次乡试,武功诸生榜上有名者多。
    孙景烈
    孙景烈(约1696~1773),字孟扬,号酉峰,幼奇颖,今武功镇西街人(祖籍河南固始)。清雍正十三年(1735)举人,乾隆元年(1736),赴礼部试取明通榜,按成例授商州学政。四年(1739)成进士,授检讨,旋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廷试不及格,遂以原官休致归。当其将为学正时,皇帝命各地举荐贤良方正之士,陕西巡抚硕色首推景烈。景烈以如果答应举荐,将不能参加会试为由,坚辞不赴,于是被任命为学正。他廉而严于律己,勤以教士,商州人士竟相劝学。自休致回乡,家贫甚,平常惟母亲膳食不缺,而自己往往日进一餐,却雍雍自如,不闻难堪。景烈先后三次主讲关中书院,一次主讲皋兰书院,从学者多成名。大荔李法、武威孙俌、吴堡贾天禄、雒南蒋宁廷、武功张洲和韩城王杰,都是他的门生。乾隆十三年(1748),高宗又命各地举学问、道德高尚之士,陕西总督尹继善、巡抚陈宏谋力荐景烈。此事虽遭礼部非议,但尹、陈却坚持认为所举无愧。景烈生性耿介,除潜心精研学问外,别无所欲。他冬不向火,夏不挥扇,虽盛暑,仍衣冠整肃,从不懈怠,其严谨端方,几近于愚。正因其孜孜不倦,穷究理学底蕴,故被称为关西夫子,海内大儒。卒年70岁,举葬时,远近门生吊唁者云集,状元王杰也亲临致祭。著有《四书讲义》《关中书院课解》《兰山书院课解》《酉麓山房稿》《滋树堂存稿》《郃阳县志》《鄠县新志》《邰封闻见录》《菜根园慎言录》《馆课焚馀录》《孙氏族谱》等。
    张树勋
    张树勋,浙江秀水人。清嘉庆十二年(1807)、十八年(1813)先后两次任武功知县(共四年)。博学能文,尤善书法,勤政爱民,重视文教和地方建设。在任期间,修县城墙时,惟恐偷工减料,他日临现场监督;重视教育,增置学田,充实经费;修缮绿野书院,改静山书院为有邰义学,选著名学者党行义(进士出身)、马浚六分别担任主讲;组织名流编撰《续武功县志》(共五卷)。惠政甚多,为武功父老所怀念。
    黄景略
    黄景略,广东新会人,举人出身。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乾隆五十五年(1790)、嘉庆三年(1798)、嘉庆八年(1803)、嘉庆十四年(1809)、道光三年(1823)先后六次任武功知县共23年,在封建社会极为罕见。
    黄景略为人伉爽劲直,不阿谀权贵,因此累忤上司而去官。但明允廉正,爱民如同胞。对地方文教等公益事业,热忱有加,为人题额写匾作序,散见于全县各地。
    嘉庆七年至十一年(1802~1806),武功水、旱、虫灾连年,饥馑累发,谣传武功有响应白莲教农民起义之事,被陕西按察使及驻西安将军闻知,拟发大兵围剿。为避免扰民,酿成大劫,黄景略力陈当道,以身家性命保武功无事。结果仅拘捕彭某等三二人,使全县免受一场劫难。
    黄景略在前任监修《武功县志稿》的基础上,完成了18卷《武功县志》(今佚)。
    王建中
    王建中,本县郑村人,生员,后依例补为明经。他秉性率直,急公好义。清咸丰四年(1854),本县盐课改官运试销为按照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成例,全部摊入地丁征解,而同样餐餐不离食盐的官佐、军流、富商和寄籍等无土地之人,却无分毫负担。此事显然不公,公文甫下,民怨沸腾。建中自告奋勇,愿代表乡众,进县衙交涉。知县任恩培一见大怒,诬以谋反罪将建中系狱,乡民得信后蜂拥至县城示威。任恩培一面急令城守营千总邓喜紧关四门,与围城民众对抗,一面在衙内严刑拷打建中,图谋迫其诬服。此时,正在城中的怀远训导邑人崔步云,出于义愤,大步走上公堂,慷慨陈词:“子民不可诬,天地不可欺”,愿以身保建中。旋又出城劝慰乡民,各安生业,令营兵撤防。后经据理力争,知县只好又将盐课改由河东道招商运销,并释放了建中。
    同治元年(1862),泾阳回民领袖白彦虎领导的关中回民起义,声势浩大,包围了咸阳。本县东南乡30余村受地方豪绅煽惑,组织成民团,公推建中为团总,协同长宁、河道、薛固民团,欲赴咸阳解围。建中清醒地认识到,民团为临时凑起来的乌合之众,远道深入,必败无疑,力阻大家勿往,而要各村尽快修筑城墙,以防不测。结果长宁庠生孟兆祥、武举胡宗海、王维墉率众赴援,至咸阳城西沈家庄接仗,一触即全军覆没,孟、胡、王及团众781人无一生还。
    冯捷三
    冯捷三,字子甲,本县河道人。他天资聪颖而勤学,15岁(清光绪十一年)科考名列秀才榜首。后在三原宏道书院深造,毕业后一直在西安各中学教国文,外号冯国文,深得学生爱戴。擅长金石文字,与兴平举人冯孝伯齐名,人称老冯小冯,是民国初一位很有名气的新兴学者。
    张尚谦
    张尚谦(1871~1928),字子益,号晦斋,本县大庄南立节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解元,三十三年(1907)全国考选一等,择为云南知县,因母年老未赴任。平生谨行慎言,学贯古今,特长书法,县内碑文、牌匾多系他手。光绪未年,应知县高锡华之邀,撰修《武功县乡土志》,省上大员称赞“武功志书甲天下,今乡土志,弘扬了康对山武功县志的风采”。与其弟相倡和,著有《同怀堂时文相助集》《奉天吟草》《养晦堂诗稿集》《感慨词》《武功县乡土志》等。
    张尚龄
    张尚龄(1873~1932),字梦锡,尚谦弟。光绪二十八年(1902),与兄尚谦同榜举人,授度支部库藏司主事。为官简朴,反对侈奢。辛亥革命成功后,即休致归里,隐居商肆20多年,种花赋诗,缄口于政局。不但善文,而且书法隽秀,与其兄比美,武功人以苏东坡兄弟相许。著有《棠棣联吟》一卷、《咏史诗》二卷,与尚谦合著《时文相助集》二卷、《养晦堂文集》等。
    马 逵
    马逵(1876~1918),字汉功,武功镇南关绿野堡人。出身贫寒,身材高大,为人豪侠任性。清末任县衙三班总管,是衙门内颇有权势的人物。早年与陕西辛亥革命元老张云山过从甚密,一同加入“哥老会”,并成为武功哥老会首领。宣统三年(1911),西安光复后,本县人张丙寅、郭仁甫,奉秦陇复汉军政府命,回武功会同焦易堂、张仲良等人,共商光复武功大计。马逵受张云山之约,欣然与革命党人合作,促使县衙包括知县易国勋在内的官佐杂役做出正确抉择,于农历十月三十日,由县署领头挂起“兴汉灭旗”白旗。接着学校、商店、居民等纷纷效法,家家挂起白旗,表示反正。武功光复后不久,时任秦陇复汉军兵马都督的张云山前来视察,对武功光复和马逵本人大加称赞,当面赠马逵双刃短剑一把,并任命其为“西路督察”。马逵亦明确表态,一定效忠革命,这对稳定时局和安定人心起了很大作用。民国3年(1914)4月5日,河南白朗起义军从盩厔县欲北渡渭河,经武功向乾县进发时,县城富商、大户以及官绅、民众等恐遭纷扰,倾城惶惶。此时,马逵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独自一人前往渭河边请见白朗。至时,用哥老会暗语接谈,并赠送犒军银一万两(一说银六百两,鸦片一千两),望起义军绕城过境,白朗爽快地答应了。马逵回县讲明会见经过,商、绅均表赞同,遂纷纷解囊,凑足银数,待义军近城时,马逵偕绅商代表,携银亲交白朗,白朗即率军直趋乾县,在武功境内秋毫未犯。民国5年(1916)5月以后,陈树藩背叛陕西革命党人,投靠了北洋军阀政府,任陕西督军。武功在陈军控制之下,马逵竟凭借陈军势力,把持县政,引起了张仲良、李向荣等革命党人的强烈反对。张、李等遂不避艰险,联合“反段倒陈”党人,积极组织武装,开展斗争。对此,马逵不但不幡然改悔,反多方招买亡命之徒,与革命党人抗衡。民国6年(1917)除夕,张仲良和李向荣率民军围攻武功县城,经过激战,马逵终于不支,民军从南门攻入,马逵随残卒从北门仓皇出逃。民国7年(1918)冬,马逵又奉陈树藩军张鸿远部之命,打算配合张部抢占乾县县城。当马逵之众途经乾县朱家村时,遭靖国军一路司令郭坚追击,马逵被杀,其众溃散。
    焦易堂
    焦易堂(1879~1950),又名希孟,本县河大村人,清末秀才,后又入北京中国公学政法科学习。清宣统元年(1909),在陕西自治研究所学习,毕业后加入同盟会。宣统二年(1910),任武功县劝学所所长,常往乡村演说,主张人民自治,提倡男女平等,劝导妇女放足、男人剪发辫。宣统三年(1911),与张仲良等革命人士,领导武功光复。嗣后参加陕西新军,在张凤翙大统领行营任参军,参加抗击清军残余的战斗。
    辛亥革命后,焦易堂在陕西都督府供职,任陕西同盟会干事,后被选为陕西省议会议员和国会议员。先后断然拒绝袁世凯、曹锟等人高官厚禄的引诱,致力于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战争、反曹贿选、策应北京政变、迎孙中山北上,参与北伐战争。还将自己的儿子步辕从上海派回陕西,参加靖国军起义。步辕后在岐山战斗中捐躯。
    民国5年(1916),焦易堂在上海谒见孙中山后,奉命秘密来往于广州、上海、天津、北京、西安等地开展斗争。
    民国8年(1919),焦在广州护国会工作,次年任北方军事特派员,随后又任广州孙中山大元帅府参议。在河南省曾聚资印发《三民主义》20余万册,极力宣传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孙中山对他给予了高度赞扬说:“易堂兄,秦中杰士也,为国奔走有年,于民国创建颇有功焉。其为人也,端直温厚,不类近世子。”还指出:“经画西北,具见周详,毅力热忱,殊堪嘉尚。”
    民国14年(1925),孙中山在北京逝世,焦易堂参加了守灵、护灵、送灵等殡葬活动。
    民国15年(1926),任北伐第二军宣慰使,促使冯玉祥、岳维峻等出师响应,使北伐取得重大胜利。
    民国17年(1928)出任国民政府立法院委员兼法制委员会委员长,19年(1930)兼任考试院考选委员会委员,并被选为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
    民国22年(1933)与戴季陶、于右任、张继等国民党元老,力主发展大西北教育事业,振兴农业,以济民生,创办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业大学前身)。并先后在本县河道地区捐薪俸,办起民生小学和民生中学。主持举办了全国首次武术考试和表演。
    民国24年(1935)出任国民党中央最高法院院长,同年被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在任期间,清理积案,整理编写判案,健全终审制度。坚持正义,主张早日结束训政,实行宪政,还政于民。为此,引起蒋介石的猜忌,于民国30年(1941),被迫辞去院长职务。民国34年(1945),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挑起内战,焦易堂对此非常反感,曾说:“蒋介石违背中山先生遗训,所作所为,全出一己之私”。民国35年(1946),焦易堂当选为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民国38年(1949)去了台湾,1950年10月20日在台北病逝,终年71岁。
    焦易堂酷爱中医学,极力提倡发扬中华中医药,保存国粹。他曾被聘任为中央国医馆馆长数十年,提出以现代科学研究中医药,力主中西医结合,拟定中医药发展方案。他主持国医馆不仅逐步建立起各类研究委员会,创办了中医药杂志,编辑出版了部分中医药教材,而且在各省市和国外华人居住地区建立起国医馆支馆,一些省市还办起西医学校。抗战期间,他先后在南京设立中医救护医院,创立中国制药厂,开办中医医务人员训练班,为战时服务。
    从民国7年至12年(1918~1923),孙中山先后发给焦易堂的阅件、批复、委任令现存者23件,信札5封为孙中山亲笔所写。民国7年(1918),孙中山还为焦易堂的父母撰写了行事状。
    张师渠
    张师渠(1867~1932),字仲良,本县南仁乡人,清末廪生。后在三原正谊书院深造后留院。张赋性豪迈,且又精于医术。曾以行医为名,遨游各地,广结豪俊。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加入同盟会。
    光绪三十四年(1908)春,省、县官吏偕军警以查禁烟土为名,在薛固、普集地区肆意勒索敲诈,闹得人心恐惶,怨声载道。张仲良闻讯赶到薛固水渠村,暗中鼓动村民聚众斗争,当面痛责其殃民罪恶。
    清宣统二年(1910)四月,张仲良在泾阳参加陕西起义计划秘密会议,主持成立了武功同盟会,自任会长。宣统三年(1911),武昌起义胜利后,张仲良联络革命同志,策反县衙实权人物马逵,于农历十月三十日宣布武功和平光复。不久,清廷残余甘军反扑,凤翔、乾州告急,张仲良和革命党人率领武功民团1200多人,分两路驰援获胜,受到西安秦陇复汉军政府的嘉奖。
    民国元年(1912),张仲良被选为省临时议会议员。民国3年(1914),陕西被北洋军阀控制,张仲良以行医为名,改装束,变姓名,匿居西安联络革命同志,开展讨伐窃据陕政的军阀。民国6年(1917)腊月30日晚,在武功战斗中,其长子张世安壮烈殉难。1918年于右任总司令特派他为靖国军驻四川代表,兼陕籍讲武堂留川学生总监、靖国军红十字会会长。民国11年(1922),奔走陕北、河南间,极力消除杨虎城和胡景翼的积怨,促其团结,扩大北方革命势力。
    张仲良一生热心于国民革命事业,不计个人功利,每临大事,能高瞻远瞩,被西北民主人士尊为长者。民国20年(1931),中央国医馆成立,焦易堂特聘其为理事。民国21年(1932)10月11日,病逝于西安寓所,终年65岁。民国23年(1934)12月5日在西安设灵堂举行公祭,国民党中央和省上要员,皆采取不同形式表示悼念。
    陈奇武 黄彦文
    陈奇武(1904~1933),本县魏公乡(今苏坊乡)蔚村人;黄彦文,南仁赵村人。陈、黄两人于民国18年(1929)3月,受中共陕西省临时省委西路巡视员陈云樵的指示,分别从西安回武功开展武装斗争。陈奇武组织了一支30多人的武装队伍,活动在武功、眉县一带,不久,发展到300多人,编成一个团,自任团长;黄彦文组织了一支100多人的武装队伍,在武功境内活动。
    同年12月,攻打周至县城时,陈奇武被任命为第二支队队长主攻西门;黄彦文被任命为第三支队队长,主攻西南门。攻城失利后,陈奇武在眉县槐芽、南山一带打游击;黄彦文率部北渡渭河,在兴平、乾县、武功一带与冯玉祥部辗转斗争。民国19年(1930)4月,陈奇武接受汧陇游击司令甄寿山的改编,被任命为“西北讨冯军”第一路第七师师长,驻守兴平,并代理县长;驻乾县临平镇的黄彦文部改编为“西北讨冯军”,黄任师长。民国22年(1933),陈奇武被冯军俘虏,遇难于西安习武园。黄彦文遭冯军追击,于民国19年(1930)3月不幸牺牲,队伍随之解散。
    李向荣
    李向荣(1881~1918),字蔚亭,今薛固乡仄楞堡人,清末廪生。后在西安师范学堂加入革命组织,从事秘密活动。与张仲良、焦易堂、胡景翼等革命人士往来甚密。辛亥革命后,李向荣积极响应秦陇复汉军政府号召,在武功倡办民团,支持革命党人光复武功。清宣统三年(1911)秋,清廷残余反扑,凤翔、乾州同时告急。李向荣与张仲良率部驰援乾州,身先士卒,勇敢冲锋,取得胜利,稳定了关中西部局势,受到嘉奖。
    民国6年(1917),李向荣奉焦易堂命,前去北京向蔡锷密报陕西反袁形势,险遭暗杀。回武功后任西路征讨使,与桂应南、于老八组织700多人编成三个营,自任总指挥。同年(1917)腊月,攻克武功城。时民间有“李向荣,真能行,扛着谷杈打县城”的歌谣流传。民国7年春(1918),在岐山战斗中不幸遇难,终年37岁。是年冬,革命党人在岐山县东门外为其立了“革命烈士纪念碑”。
    左思明 左 信
    左思明(1879~1927.9)、左信(1882~1927.5),武功县河道乡河大村人。两人幼年上过私塾,思明在长宁街作小本生意,因苛捐杂税,生意萧条而停止。左信对修理眼镜有套精巧技术,人称“眼镜客”。二左为人侠义,有胆识。
    民国14年(1925),迫于时局动荡,二左组织本村“硬团”,思明任大法长,左信任二法长。次年,“硬团”组织扩大到长宁、贞元两镇许多村堡,积极投入与盘据在武功地区的党海楼军作斗争,帮助不少村堡成立了农民协会。
    民国16年(1927)3月,左思明、左信经吴德印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两人领导的“硬团”称北团,与杨致和领导的贞元等地的南团遥相呼应,抗击党海楼军,取得多次胜利。同年5月,左信中党海楼军奸计,在和谈中遭杀害,时年40岁。同年9月9日,思明率团在河道村公葬左信时,突遭党海楼军袭击,于13日遇害,终年35岁。
    马屏西
    马屏西(1881~1938),字振烜,本县南庄(今属杨陵区)人,清朝末年秀才。光绪三十二年(1906)进入省立西安师范学习,民国3年(1914)于省立西北大学法政科进修。由于时局动荡,曾一度回乡任塾师。学识渊博,精医术,经常为人治病,凡遇孤贫者,义务应诊,誉满城乡。
    民国14年(1925)被举为杨陵区绅,民国15年(1926)任武功县采买局长。民国17年(1928)秋,任陕西省救灾会武功分会主任,同时受委托组建修志馆,编撰《武功新志》。
    民国18年(1929)后,本县连遭特大荒旱,马屏西联合乡绅数人,多次向省政府及“上海救生会”、“华北华洋义赈会”和“陕西省赈济会”等慈善团体痛陈灾情,请求急赈。赤诚为民之心,感动了上述组织,多次来武功发放赈款40多万元(银元)。
    民国22年(1933)5月,马屏西任县临时防疫处诊治注射医生,坚持中西医结合,救死扶伤。民国24年(1935)5月任修志馆长,苦熬数载,成稿九册(未付印)。民国25年(1936)8月,受命筹建县图书馆,任主任委员,曾历尽艰辛。民国27年(1938)10月28日病逝,终年58岁。后由焦易堂撰文,本县书法名家书丹,树碑茔园,使其功绩不灭。
    吴德印
    吴德印(1894~1950),又名全成,今河道乡皇甫村人。幼年酷爱医学,行医乡间,遇穷人分文不取。为人正直,热心公益事业。民国15年(1926)被村民举为里绅,不久辞去。同年秋,在乾县国民党部作庶务,10月经曹碧轩和张含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武功县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党员。民国16年(1927)1月,中共乾县特支派吴德印回武功开展地下工作。他在筹建黄甫小学的同时,发展了一批团员。同年3月成立共青团皇甫村特别支部,7月成立中共皇甫村支部,任党团书记。指导“硬团”抗官府,打驻军,剿匪斗恶。帮助河道、南可两村成立农民协会,引导农民走革命道路。
    1927年4月,河道村“硬团”遭镇压,中共党团组织被破坏,德印与组织失去联系之后,默默从事教育工作。1937~1947年,吴在长宁镇小学任教,后任校长,曾多次组织师生上街游行示威,进行抗日救亡活动。1950年2月19日病故,终年57岁。
    张咏房
    张咏房(1883~),又名鸿翮,武功镇后街人。为人耿直豪放,不阿谀权贵,学识渊博,见解高超。民国13年(1924),在县立第一高等小学任教,深受学生爱戴。
    民国16年(1927),由原陕西都督张凤翙举荐,任国民联军营长,与北洋军阀转战在商洛一带。民国18年(1929),在焦易堂推荐下,任中央立法院书记官。民国20年(1931),杨虎城任陕西省主席时,素闻张的为人,遂委其为镇坪县长。他上任后,极力压抑土豪势力,亲率团队围剿土匪,谋求地方安宁。民国26年(1937),任本县常备队大队长。县长刘兴沛借供应军需之机,从中鲸吞巨款。张咏房当众揭发,并在县政会议上,据理斗争,被强行拘捕,后释放免职。民国28年(1939)任县财务委员会主任,对县长张震南吞没军麦价款,及其他贪污罪行,在县政会上揭发,并向省政府和专员公署控告,免了张震南的职务。民国32年(1943),任武功中学校长,后又选为省参议员。民国37年(1948),出席省参议会时,揭发了县长刘璋琨在武功贪赃枉法的罪行,刘恨之入骨,曾几次派人暗杀,险遭毒手。
    为了打击贪官劣绅,张咏房曾卖掉自家水地60亩,以作资费,坚持到底。建国后,张咏房向人民政府如实讲清了自己的历史,受到表扬。
    苏彦荣
    苏彦荣(1909~1955),又名剑峰、硕宾,本县观音堂乡张寨南堡人。民国16年(1927),就学于西安第一职业学校。19年(1930),在马青苑部当兵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王泰吉骑兵团特委书记、中共鄠县县委书记、游击队政委兼队长等职。22年(1933)9月被捕,判12年徒刑,25年(1936)“西安事变”后出狱。
    获释后,苏彦荣继续从事中共党的地下工作。民国26年(1937)初,他以中共陕西省委巡视员的身份,秘密活动于武功、扶风、岐山等地,宣传马列主义和党的纲领,恢复、发展党的基层组织,为党培养了不少人才,先后三次向党在泾阳县云阳镇开办的干部训练班和栒邑县看花宫训练班分部选送了7名党员。民国30年(1941),苏因病在家休养,病愈后同组织失掉了联系,但他仍以一个共产党员的觉悟,积极联合群众和开明士绅,公开反对贫官污吏。于民国30年(1941)、民国32年(1943)先后告倒了贪污受贿、纵恶害民的县长马千里和张震南。民国33年(1944),又揭露了国民党县党部书记白又宜吸食并贩卖鸦片、奸淫妇女的罪行,使其不得不离开武功。后在同保长魏同善的斗争中,反被魏以共党分子迭次向县警察局密告,使其于民国35年(1946)12月被拘捕。在关押中,苏经不起严刑拷打而变节。民国36年(1947),苏彦荣在小学教书时,又加入了国民党。建国后,任粮食交易所干事。1955年7月,中共武功县委组织部对其历史问题作了审查结论:苏虽系脱党(中共)自首又加入国民党,但无其他活动,故属历史清楚,政治上别无问题,并向本人作了宣布。两个月后,苏彦荣因故身亡。
    高子时
    高子时(1922~1948.2),本县河道乡田井村人。幼家贫,无以为生,流浪至西安,被华洋义赈会和社会人士捐助所办的慈善事业——西安孤儿院收养。孤儿院实行半工半读,即所谓亦养亦教,使被收养者能有一技之长,成人后可独立于世,自谋生路。民国30年(1941),院方送高子时入凤翔师范就读。民国31年(1942)秋,子时与几位同学一起,辗转到了延安,并加入共产党。民国32年(1944)受中共指派,他以兴平县马嵬小学为据点,开展地下工作。民国34年(1945),他又考入西安技艺师范学习。民国35年(1946)四月,马嵬坡小学党组织遭到破坏,他在西安北大街被捕,入北院门保安司令部监狱。在狱中,高子时经受了坐老虎凳、往鼻子灌辣椒水、长时间吊打等酷刑折磨,他坚不吐实,经受了考验。民国36年(1947)6月,子时被转移到西安市太阳庙门至善巷政治犯监所。在监所,子时利用其在技艺师范学到的能歌善画本领,不时偷偷为难友唱陕北民歌,以减轻伤痛,鼓舞士气。又不时为看守兵绘画,换得他们对难友的些许宽容。民国37年(1948)冬,高子时等一批革命志士被蒙上眼睛,反铐双手,押上卡车,在耀县药王山下被国民党枪杀,就义时年仅26岁。建国后,中共武功县委追认其为革命烈士。
    张俊杰
    张俊杰(1914~1950),匪首,外号秃恒恒,普集街人。自幼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民国26年(1937),因狂赌输钱太多,无法偿还,遂逃盩厔县保安队当兵,为非作歹,残害乡里。先是明兵暗匪,多次在兴平、周至、武功县抢劫,残杀无辜。后又在本县薛固区何家堡打死一人、伤一人;在普集区香湾村烧伤二人;在薛固区柳林子村用枪打死冯修齐和侄子冯建勋,并将其财物抢劫一空。同村梁澄清被烧伤;薛固区杜家堡田耀德被烧死;三厂区瓦子岗号冯冉冉被烧死;普集区张家堡张九的女人被烧死,抢劫财物无数。民国36年(1947),给国民党武功县保警队队长张警懿背枪。民国37年(1948)8月,用金钱买得保长一职,横行乡里,渔肉百姓。张俊杰劫财伤主,受害群众达百余人。于1950年2月14日,由武功县人民法院判处张俊杰死刑而被枪决。
    叶树林
    叶树林(1913~1950),匪首,外号叶六,长宁区第六乡北堡子人。自小沾染恶习,从18岁起就给土匪张傻子背枪,到处抢劫。民国28年(1937)7月,在兴平境内抢劫被解回县,该叶用金钱买通县府被放回。民国30年(1941)至民国34年(1945),在武功、兴平、乾县境内以贩卖烟土为名,抢劫财物。民国35年(1946)10月被武功县缉捕,叶以短枪6枝、黄金5两贿赂县长而出狱。后任武功县便衣队队长,到处烧杀抢掠。民国37年(1948)12月15日晚,抢劫兴平史安区桑园村,烧死葛世民。同年11月12日,抢劫河道乡黄甫村吴登盈家,用炸弹炸死吴忠贤,伤2人。民国38年(1949)6月16日,抢劫长宁区东堡子张巨财家,烧死张德明,将其财物抢尽。同年5月24日,抢劫河道乡河道村,烧死刘树汉,烧伤2人,得白洋400元,大烟8两。1950年2月14日,武功县人民法院判处叶树林死刑被枪决。
    李春荣
    李春荣(1876~1951),外号八阎王,大庄区第三乡张兔村人。占有水、旱地20余顷、庄基3间、园子3间、县城(今武功镇)内街房3院、西安建国路地皮3亩、西大街街房3间以及临潼象丰面粉厂股票等财富。民国13年(1924),大庄区布王村张兴法借李春荣白洋50元,民国14年(1925)至民国17年(1928),张先后还给李春荣大烟200两外,仍立80元借约。李春荣要折去张兴法水车,张不愿,李便指使其子李炳堂领人将张兴法之母打死。民国18年(1929)张兔村田九,因在李春荣家菜地拔菜,被李春荣发觉后用棍打死。民国35年(1946),李春荣逼迫大庄区寡妇李空空跳崖自尽。民国32年(1943)3月间,李春荣用高利贷盘剥本村王克勤。王克勤借李春荣5斗豌豆四年后本利8石;借玉米6斗,两年本利折小麦2石4斗,李春荣便将其水地3亩占有。王克勤所欠李春荣的高利贷直到建国时尚未还清。同年,本村张春原借李春荣菜籽1石,除还给小麦9石外,3亩地也被李春荣占种。民国36年(1947)7月,本村李明义借李春荣棉花5捆,一年后本利16捆,折去李明义房屋2间。同年,李春荣之子李生华(国民党师长)的卫兵因替李家逼债,开枪打死段家湾村段二。民国38年(1949)武功解放前夕,李生华在接走其父后炸毁陇海铁路张兔村西大桥。1951年7月15日,李春荣被武功县人民法院判处死刑,枪决于本县(今武功镇)南门外。
    蒋友尊
    蒋友尊(1891~1956),武功镇东街人。民国16年(1927),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民国17年(1928)任西安女子师范教育主任,民国21年(1932)任省教育厅视导。民国25年(1936)任南京金陵女子中学校长。民国29年(1940)回县,创办县立初级中学并任校长。蒋为人正直,思想进步,在任县立初中校长时,掩护在校进步师生、共青团员和共产党员,为革命事业做出了贡献。
    建国后,蒋友尊历任县政协副主席、副县长和县中副校长,受到党和政府的信赖。1956年秋病逝,终年65岁,武功县人民政府为其举行了追悼大会。
    马秉刚
    马秉刚(1890~1965),字毅生,武功县大庄乡张堡村人。曾在西安政法专科学校、西安理智研究所、西安陆军讲武堂上学。
    民国8年(1919),在县立第一高等小学任教,他作风严谨,工作认真,深得师生敬仰,毕业班学生曾联名以“畏威怀德”匾额相赠。民国17年(1928)被师生推荐为校长。积极参加新文化宣传、妇女放足、男人剪发辫的活动。民国23年(1934),应王子元之邀,参与筹建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业大学前身)。民国34年(1945)被县参议会选为副议长。
    建国后,马秉刚先后在县文化馆和陕西省武功农林学校工作。1965年4月应邀参观宝成铁路秦岭工程,1957年5月随团赴京参观农业展览会,同年8月参观革命圣地延安。曾写诗抒怀,热情歌颂党和社会主义建设。马又是武功有名书法家之一,以楷、隶书见长。于1965年6月病逝,终年76岁。
    杨有谦
    杨有谦(1923~1978),湖北襄樊人,出身于破落地主家庭。民国35年(1946),由武汉大学转入西北农学院农经系学习,积极反对西农迁校斗争。解放战争中,踊跃参加护校活动。
    1950年经省农业厅派遣,在新农具推广站武功点主管业务,后任武功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1954年县农林水牧局成立,出任业务副局长。主持推广“碧玛1号”、“6028”、“丰产三号”和“小偃六号”优良小麦品种,使全县小麦连年增产。1954年武功小麦单产居全国前茅,被中央授予“小麦丰产县”称号,杨有谦功不可没,1957年受到毛主席接见。后又大力推行杂交水稻栽培技术,使武功水稻亩产由150公斤提高到300~500公斤。根据24节气研制的“武功农作物栽培罗盘”,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方便。著有《小麦栽培》一书。
    60年代初,中央确定杨陵公社为农业“四化”示范重点后,杨被任命为业务负责兼杨陵公社副社长。1968年蒙冤下放县农场劳动改造,编写出《水稻栽培》小册子,成为当地水稻增产的指南。1973年,其历史问题得到澄清。1978年5月9日因晚期胃癌病逝,终年55岁,县上为其举行了追悼大会。
    韩克宁
    韩克宁(1914~1990),原名宗昌,大庄乡北韩家新堡人。民国21年至23年(1932~1934)在西安省立第一中学上学,积极参加抗日救亡和反对戴季陶活动,并参加了“反帝大同盟”。民国24年(1935)考入省立西安师范,翌年,被选为武功县学生救国会主任,组织同学开展抗日宣传和游行示威活动。
    1938年5月4日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7月,在瓦窑堡抗大三队任政治干事,工作勤奋,劳动积极,被评为劳动模范。1940年7月又入冀中抗大三团学习,为模范党员,荣获“建军骨干”奖章一枚。1941年,先后在抗大二分校和晋察冀四分区四大队任政治指导员。1942年4月,在冀中抗大二分校被选为模范政治工作者。同年5月反扫荡中在衡水县被捕入狱,坚强不屈,后被党组织营救归队。嗣后,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司令部参谋长,第七、第二军医大学政委、党委书记等职。
    1955年授予上校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1960年晋升为大校军衔,1988年授予“二级红星功勋荣誉奖章”。

    60年代,从事军事院校领导工作,为军医大学的建设付出了心血。1985年7月离休,1990年1月21日病故于上海,终年76岁。



欢迎您投稿“秦之韵 陕西村史”公益网。 (投稿EMAIL:30999626@qq.com 在线投稿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