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咸阳历史

咸阳袁家村历史概况

时间:2015-6-10 13:40:09   作者:西安峰   来源:陕西文史   阅读:18951   评论:0
内容摘要:袁家村历史概况由于该村村民多数姓袁,故得名袁家村。七十年代,艰苦创业复面貌.咸阳市永寿县常宁镇袁家村

   咸阳市永寿县常宁镇袁家村


  由于该村村民多数姓袁,故得名袁家村。

  袁家村位于胡家庙镇政府驻地东北部1.5公里处,211国道东边,全村274户,1170人,共有3个自然村,总耕地面积2239亩,果园面积1527亩。

   20世纪70年代以前,那时的袁家村坐落在陕西礼泉县烟霞镇九山唐王陵南部,该村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全村37户人家,不足200口人。400亩耕地都分布在弯曲不平的古河道上。“地无三尺平,沙石到处见”,是“跑水、跑土、跑肥”的贫瘠地。闹年馑时,村上不少人出外乞讨。村民们大都居住在破旧、低矮的土坯房里,还有15户居住在低洼潮湿的地窑里。


“耕地无牛,点灯没油,吃粮靠救济,住房潮湿破旧,小伙子难讨媳妇,群众选不出‘好头’,不仅村里多年没有积累,还欠了上万元的债务。”这是人们针对当时村里曾在10年间连换35任村干部,且7年间村民没分过一分钱时的感慨和对村里自然条件、生产条件及居住条件极其恶劣,饥寒和贫困严重地困扰着村子显出无奈时的形象描述。在这样的生活中,村民们都有一种过上好日子和选出好带头人的渴望。


一、七十年代,艰苦创业复面貌

过去,我们袁家村是礼泉县出了名的穷村“烂杆村”。村上办公室是土地庙,饲养员喂牛点把火,六头牲口瘦的卧下要人抬。群众由于大部分是从河南、山东等地迁居而来,全村姓三派,人心涣散,80%村民穴居在“地坑窑”内,生活十分贫困。


1958年到1970年,12年间没有向国家贡献过一斤粮,群众也没有见到过一分钱,几年换了35任队长,其中一年就换了7任,全村37户人家除2户哑、残外,其余有劳力的户都有人轮换着担任过队长。村上除6头老牛外,还有一辆破木轮夫车,两架喷雾器,集体积累只有5700元,外债10600元,群众和集体都举步维艰。


1971年,在群众一致推选下,郭裕禄同志当选为袁家第36任队长。袁家村的起步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郭裕禄上任后的第一仗是打响了积肥、整地、打井、办副业的创业四步曲。


“种地没窍,全凭屎尿”。寒冬腊月,郭裕禄同志带领青年突击队的男女社员,踏着积雪,肩挑背扛,从海拔1180多米离村十几里远的九宗山捡拾羊粪,大干四个冬春,共捡回10多万斤干羊粪,解决了肥的问题,为改土造田,把原来的506块山坡地,人称“三跑田”(跑土、跑水、跑肥),通过“开肠破肚”。整修为64大块“三保”田(保土、保水、保肥)。同时人工打深机井五眼,修渠11条,随后又逐步将井灌发展成了喷灌水利化。经过这一系列的“农业调节”,昔日满目荒凉的袁家村初步呈现了树林成网,梯田成方,渠道纵横喷灌的如雨的田园风光。


“梅花香自苦寒来”。几年的奋斗,换来了丰硕的回报,粮食亩产由70年的160斤,逐年提高到246斤、405斤、504斤......l650斤,棉花产量由过去每亩平均产几斤皮棉。到最高的亩产182斤皮棉,每年人均向国家贡献粮食1000多斤,始终在全县名列前茅,与此同时,群众的生活也一天天好起来,干瘪瘪的口袋也一天天鼓了起来。


二、八十年代,经济滚动再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通过学习党的基本路线精神,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深刻认识到,守着土地打转,永远跳不出自然经济的圈子,只有细心研究大办村办企业,走工农商相结合的路子,才能尽快实现经济翻身。于是,我们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九宗山石灰石藏量极其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建材工业,建白灰窑、砖瓦窑、予制厂等,并以建材业为龙头,逐步建立起较为发达的村办工业体系。


通过自力更生,先土后洋,土洋结合,由小到大,边建设,边生产的建设方针,千方百计筹集资金,1983年投资70万元,建成了一座年产1万吨的水泥厂,当年投产,当年创利30万元,1986年持改扩建为5万吨,到1990年其产值一直稳定在了80万元左右,占全村工农业总产值的56%,成为村上的支柱产业。新的尝试,使我们经济上不但大得其利,更重发的是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开阔了眼界,更新了观念,1988年村“农工商公司”成立后,我们制定出“内引外联,借船出海,创办扩建,滚动发展”的方略,使村办工业呈现方兴未艾的好势头。1990年,先后投资460万元,建起了硅铁厂、印刷厂等一批小型企业,围绕村材业的崛起,引发出运输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的兴旺。成立起汽车运输队和建筑队,办起了商业服务部,使工、商、建、运、服得到全面发展。


村办企业的突起,不但使群众个人收入猛增,集体经济实力壮大,同时也为调整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和农业的现代化生产提供了条件,切实加强了农业的地位。粮食单产稳定在800公斤以上, 总产跨上了15万公斤的新台阶。村上又兴办了一个25亩的园林场,培育花卉苗木几十种,为发展林业和绿化、美化村庄服务。1990年集体栽植果园115亩,92年按人划拨土地栽植家庭果园,实行户栽村管双层经营体制。这样以来,一个农工商并举,相互连结,相互服务的良性产业结构迅速确定起来,全村90%以上的劳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中来,工农业产值比重发生变化,农业仅占0.5%,工商业则占99.5%,这标志着我们袁家村开始从传统农业跨入了现代农业的新阶段。


三、九十年代,博击市场创辉煌

早在1987年,郭裕禄同志就率领本村农民代表应邀赴德国考察访问,耳闻目睹了德国农民的衣食住行,深知自己与人家的差距。1992年10月,郭书记参加了党的十四大,亲耳聆听了江泽民同志所作的政治报告后,浑身增加了无穷的力量,回村后,连续召开党支部会、村委会、团员青年会和群众大会,传达贯彻十四大会议精神,研究讨论袁家村今后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方向,提出站在村头看世界,立足袁家想市场,走出礼泉,走向全国,赶上或超过德国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全村干部群众的一致拥护和支持,整个袁家村又一次沸腾了。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十四大为我们扬起了新的风帆,我们袁家村又开始迈上了新的征程。


--工农携手,横向联合摘开发。村上和西安铁路分局石油开发联运公司联合投资800万元搞石油运输。


--积极进军大中城市, 大力开发房地产业,在西安、宝鸡等大中城市兴办餐饮服务业,在西安投资700万元,从事房地产开发。


--瞄准文化旅游业,上项目,干大事,与临潼旅游部门联合投资,兴建秦陵地宫,同时,拟在咸阳投资兴建一处丝绸之路微缩景观。


--以高科特产业为主的袁家金裕公司,集旅游、影视、房地产、制药为一体,已显露出勃勃生机。


--2003年,投资2600万元,采用新型分解窑水泥技术,对φ2.5×42米回转窑进行以增产节能为目标的技术改造,工程建成后产量成倍增长,能耗指标显著下降,年生产总量可达到30万吨以上,年产值可上亿元。


现在,我们袁家村与自己的过去比,与周围村比,的确是富裕了,我们都有数目可观的银行存款;不少家庭已拥有小汽车、大货车;


2001年,村上还投资100多万元建起了豪华的多功能老年活动中心,村上每年组织群众外出集体旅游;我们并向志丹县马底坪村和周边兄弟村送钱送物,扶持帮助他们共同致富;我们共向社会捐款、向希望工程捐资约100多万元;平时资助个人的钱物更不计其数。我们深知,我们的成绩微不足道,特别是与全国的先进村队相比,我们所做的一切更是不值一提。但我们毕竟是比过去强了不少倍,当地党和政府及广大群众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极大的肯定。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外国友人及全国各地的朋友都多次来村检查指导,参观学习。其所以我们能够取得一些成绩,我们袁家村的每个人心里都很清楚:


一靠党的政策引导。


二靠各级领导和同仁的支持帮助。


三靠团结一致积极进取,带领群众苦干实干的村领导班子。


四靠群众的勤劳和集体的智慧。


五靠尊重知识,培养人才。


六靠我们袁家村一个好的带头人--这就是现在仍任村党支部书记的郭裕禄同志。


袁家村座落在举世闻名的唐太宗李世民陵山下,处在西咸半小时经济圈内,312国道、银武高速、陇海铁路近在咫尺、107省道、关中旅游环线、唐昭陵旅游专线从附近经过,交通十分便利,是目前最受欢迎的乡村旅游地。


袁家村全村64户,260人,320亩耕地。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村党支部书记郭裕禄同志的带领下,袁家村大力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致富的道路,很快成为全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到过袁家。70年代率先办起了砖瓦厂、白灰厂、秦川养牛厂,摆脱了“土里刨食”的传统农家思想,为村子发展积累了启动资金。80年代办起了水泥厂、硅铁厂、海绵厂、水泥预制厂、秦始皇陵模拟地宫、工贸公司等企业,村经济跃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90年代组建集团公司,后改为投资公司,内引外联,发展外向型经济,逐步将当地经济融入大西安经济圈,涉足房地产开发、旅游、影视业、药业、餐饮业、铁路联运和众多高科技开发领域。进入本世纪以来,袁家村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努力把当地经济融入大西安经济圈。2002年投资300多万元,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一座,奶牛存栏480头,年产鲜奶1800多吨,仅此一项人均年增收6000多元;2007年投资1500万元,建立了一座占地110亩,集娱乐、观光、休闲、餐饮于一体的关中印象体验地、村史博物馆、唐保宁寺和40户农家乐,成为闻名遐迩的旅游首选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旅游产品深受游客喜爱,实现了村经济的二次腾飞。2008年,成功重组原礼泉县秦腔人民剧团,目前该剧团活跃在陕甘宁等地,成为当地农民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截至目前,袁家村拥有包括上市公司在内的20多家企业,固定资产2.5亿元,人均住房面积52平方米,户均电视机3台,电脑、音箱、小汽车齐备,全部开通了有线电视,在国家西部地区率先摆脱了贫穷,村民过上了较为富裕的日子。2007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2.8亿元,实现利税3466万元,上缴国家税金6343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1.5万元。


下一步,村上将乘势而进,建设名人村,开发旅游产品,并以关中印象体验地为依托和平台,组织当地群众生产传统绿色农产品和民间手工艺品,满足大中城市居民现代生活需要,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


1953年袁家村建立互助组。 

1955年袁家村与西周村、东周村联合建立高级社。 

1958年高级社改为东周生产大队。 

1962年袁家村单独成立生产大队。 

1970年11月郭裕禄担任袁家村第三十六任队长。 

1972年袁家村建立党支部,郭裕禄为支部书记。 

1973年袁家村粮棉产量过“纲要”。 

1975年袁家村棉花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亩产皮棉177.5斤。 

1977年8月20日,村党支部书记郭裕禄被选为党的十一大代表,到北京参加中国共产党十一届全国代表大会。 

1979年袁家村粮食亩产达到825公斤,比1970年增长10倍。 

1982年9月13日,村党支部书记郭裕禄被选为党的十二大代表,到北京参加中国共产党十二届全国代表大会。 

1984年袁家村建成水泥厂,当年创利润30万元,86年产量超过5万吨,90年产值380万元。 

1985年,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在西安接见村党支部书记郭裕禄,对袁家村走集体致富的路子给予了肯定。 

1987年村党支部书记郭裕禄率领村民赴德国参观访问。 

1988年成立农工商总公司,董事长郭裕禄,总经理郭战武,副总经理王志学、张文西、郭建杰。 

1989年9月22日,村党支部书记郭裕禄被评为全国先进党务工作者。 

1989年9月28日,村党支部书记郭裕禄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1990年4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环在省委书记张勃兴等人的陪同下,参观了袁家村,他对张勃兴说:“如果陕西有三分之一的农村像袁家一样,那陕西就了不起了,你们省要把袁家的经验总结出来,在全省推广,人家看了袁家,能不说社会主义好吗!如果过得寒酸,叫人说社会主义好,那是不可能的。”后又题词“劳动致富,无尚光荣”。 

1991年7月5日,我驻外三十多个国家大使参观团范国祥、杨一怀、刘立德、喻明生、等人参观了袁家村后留言:“坚持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艰苦创业,共同富裕的楷模。” 

1991年8月13日,苏共中央农业政策部代表团到袁家村参观并留言。 

1992年3月至9月,郭裕禄同志推选为礼泉县人大副主任,中共陕西省省委委员,礼泉县县委副书记。 

1992年10月19日,村党支部书记郭裕禄被选为党的十四大代表,到北京参加中国共产党十四届全国代表大会。 

1992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在北京党的十四大期间接见村党支部书记郭裕禄。 

1993年3月9日,袁家农工商联合总公司挂牌成立,注册资金2100万元。

1993年4月15日,中组部部长赵宗鼎来袁家村视察并题词。 

1994年春,袁家水泥厂扩大生产规模,水泥由年产5万吨扩大到15万吨。 

1995年10月17日,原“袁家农工商联合总公司”经上级批准改为“礼泉县袁家集团公司”注册资金8000万元,法人代表郭战武。

1995年11月17日,烟霞中学教职工和学生给袁家村送来“捐资助学,造福子孙”牌匾。 

1996年4月8日,袁家村组织全村45岁以上中老年妇女40余人乘飞机赴北京参观游览。 

1996年12月24日,省委书记安启元来袁家村视察工作。 

1998年9月3日,袁家村村民向长江流域、嫩江流域特大洪水灾区捐款捐物,共计56,240元人民币。 

1999年9月,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袁家村“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 

1999年度,袁家集团公司向国家上缴税金199.6560万元。其中:金裕公司上缴193.8万元;袁家村委会上缴1.5万元;个体运输户上缴4.356万元。 

2000年4月20日,西德一行十五人来袁家村参观考察。 

2001年3月,袁家村被咸阳市委,市政府命名表彰为计划生育“六好六无”示范村。 

2007年9月29日,袁家村关中印象体验地正式开业。


欢迎您投稿“秦之韵 陕西村史”公益网。 (投稿EMAIL:30999626@qq.com 在线投稿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