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渭南村史

蒲城县政治军事界名人

时间:2017-8-3 8:52:45   作者:代峰\编辑   来源:蒲城县志   阅读:10533   评论:0
内容摘要:渭南市蒲城县政治军事界名人:李遂三国蜀汉重泉人。西汉开国功臣李必之后。蜀汉后主时,为黄门丞。延熙三年(240),追录汉高祖功臣后代,封为晋阳(今太原市)关内候。郭荣北周蒲城人。以军功封平阳(山西临汾)县男。隋文帝元年(581)进封蒲城郴公。杨纂(?~650)字续卿。原籍华阴。隋炀帝大业年间中进士,任朔方郡(郡治在今陕西省靖边县东北白城子)司法书佐...
    李遂 三国蜀汉重泉人。西汉开国功臣李必之后。蜀汉后主时,为黄门丞。延熙三年(240),追录汉高祖功臣后代,封为晋阳(今太原市)关内候。
    郭荣北周蒲城人。以军功封平阳(山西临汾)县男。隋文帝元年(581)进封蒲城郴公。
    杨纂(?~650) 字续卿。原籍华阴。隋炀帝大业年间中进士,任朔方郡(郡治在今陕西省靖边县东北白城子)司法书佐。因族侄玄感反隋失败,纂被除名,家住蒲城。唐高祖占长安,任侍御史。贞观时任吏部侍郎、户部尚书。
    周贵 南宋蒲城十里铺(今属三合乡)人。高宗绍兴时任中卫大夫,安徽和州(今和县)团练使,大名府路马步军副总管。
    郭绪 南宋蒲城人。字天锡。任福建上杭主簿。他留意邵雍易传象数之学,著《易春秋》二十卷。
    傅佐(1089~?) 金代蒲城人。字公甫。先后随宋朝降将李成及元帅撤离海侵宋。从小校历升进义副尉,忠勇校尉。子彦洪,官尚书。
    张准 金代蒲城人。海陵王贞元间任金安郡节度使。因征蜀有功,进升军门都元帅。
    周进城 周贵之子。金海陵正隆间拜将军,行都元帅、开国男,食邑三百户。子玑,卫绍王崇庆间,任御史大夫。孙升,任武德将军。
    屈安 金代蒲城人。世宗大定年间,任宣威将军,行延安敷政(即施政)县令、上骑都尉,肤施县(今延安市)开国子,食邑五百户。
    段师俞、段继昌 金代蒲城东乡人。兄弟二人皆兴定五年(1221)进士,且先后官居御史。其乡“双桂里”名由此而得。
    奥屯黑风 女真族。初居上京胡里改路(今黑龙江省依兰县)。金占中原后,移家蒲城温汤里(今永丰镇温汤村)。金代开国功臣,进封王爵,位极显要。
    奥屯贞 奥屯黑风之后,承袭父爵,总管篷州(在今四川篷安县)等路。立奇功,升镇国上将军、宣慰使。死后追为奉先郡公。
    董铎 元代蒲城小董村(今属贾曲乡)人。皇帝喜其魁伟,特授万夫长。协助奥屯贞攻战,富有韬略。曾策马攻克河中府(在今山山西永济县蒲州镇)。率师南征,又立取陕南金州(今安康市)和湖北枣阳。授征南监军。
    魏秉孝 明代蒲城孝通人。字执中。成化二年(1466)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山东副使。
    韩坤 明代蒲城人。字子厚。正德九年(1514)进士。历任浙江嘉兴知县,工部主事、郎中,四川夔州(在今四川奉节县东白帝城)知府。督修临江河工程时,章圣太后道经其地,闻其廉能,赐金牌羊酒慰劳。
    常存 字惟德。明代开国元勋开平王常遇春之侄。累立战功,授亲军侍卫指挥。洪武初,从常遇春入关。因厌倦军伍,辞官寓居蒲城贤相乡白堂山(今翔村乡东北)。
    赵端 明代赵晋之子,贤相乡(今翔村乡)人。洪武四年(1371)中举,才学卓异,授监察御史。历任四川按察司副使、兵部尚书。
    姚哲 明代蒲城人。字孟几。洪武时,任江西南康府(在今江西省星子县)同知,湖北荆州(在今江陵县)知府。
    杜清 明代蒲城车渡村(今属钤铒乡)人。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瓦剌首领也先进犯北京,他应召从军,隶属大将石亨部下。冲锋陷阵,英勇异常。因功授后军都督府都督同知,英宗赐与宅第。
    惠民 明代蒲城人。天顺六年(1462)举人。初任山东平定训导,岳任历城、齐河知县,以守正不阿,敕授定州同知。其父惠振,赠封知县。
    屈铨 明代蒲城人。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历任河北大名府推官,通政司参议,尚宝司司丞,河北广平府通判,浙江绍兴府同知。
    雷雨 明代蒲城人。字子化。正德九年(1514)进士。历任行人司行人、司副,江苏无锡县丞,山西榆次知县。
    王业 明代蒲城人,举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任洪洞知县,断狱得情,催科不扰,创修邑志。后升怀庆府通判、云南弥勒知州。卒于官。
    常廷圭 明代贾曲杜家村常楼堡人。字琢菴,别字禹锡。嘉靖三十一年(1532)举人,历任四川绵州知州,山东青州同知,南京前都督府经历。执法如山,刚毅不屈。子澄,字希宪,号湛宇,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历任河北临漳、山东东明知县及吏部主事。严禁贿赂,杜绝请托,无人敢以私冒犯。
    赵焞 号白堂。明代蒲城人。万历四年(1576)举人。任山西阳城知县。清俭自茹,博洽好古。
    王元命 字后轩。明代蒲城人。万历四年(1576)进士。历任工部主事、郎中及山西雁门道兵备副使。
    樊东谟(1551~1628) 字酉枢、伯明,号昌南。孝通乡樊家村人。万历十四年(1586)进士。。历任户部主事、郎中,广东顺德知府,山西巡抚。县城文庙六龙壁两侧石牌坊,即其所建。座右书有“志不可满,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四语,常以自警。
    屈灿 明代蒲城人。字文斗。万历十四年(1086)进士。历任刑部丰葶,河南汝宁、山东登州知府,河北真定府同知。
    张梦鲸 明代蒲城人。万历十九年(1591)举人,以才学由大竹教渝升任平遥知县、霍州知州。爱民惠政,民为其立有生祠。
    米助 字觉天。明代蒲城人。万历三十三年(1604)进士,由翰林历任兵部主政、行人司行人、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考功司郎中、山西正主考。万历四十五年(1617),奉命以钦差大臣册封安南(今越南)国王。回京后,升都察院左都御史,戎政尚书,加五级,诰授光禄大夫。
    秦一藩 字钦邻,号翼明。明代蒲城人。万历三十年(1602)举人,历任山山西乡宁、安徽太平知县,河南府同知。在乡宁率民开荒数百顷,又命学生结社学习,使久无发科之县,首次出一名甲榜进士。后遭诬陷,卸任回家。清顺治六年(1649),吴三桂攻蒲,他登城大骂,城破被杀。
    米世发 明月代蒲城人,字奕芳。万历十一年(1603)举人。历任山西交城、文水知县,顺天府推官,户部郎中,山东登州知府。文水县库吏往皆三月一换,新旧各纳知县百金以为礼,他尽予革除,令半年一换。并修文庙与城垣马道,开挖永赖渠。
    屈大昌 字浮南,号盛明。明代蒲城人。万历四十三年(1615)举人。历任山东钜野、长山知县,钜野某民,家富千金,有一妻一妾,妻嫌其丑陋,与奸人合谋药死,嫁祸于妾,妾怪不招供,案悬未决。他到任后,密令差役暗中监视,见有出入其家可疑男子即擒争。不久,果获一人,厉声审问,得其实情。又擒来奸妇,审问无误。案明,释妾出狱,全县惊服。
    原毓宗 字砺岳。明末清初蒲城人。崇祯元年(1628)进士。历任河北遵化与山东商河知县,兵部主事、郎中,山海关兵备佥事等。入清,历任河北正定府井陉道台,兵部左侍郎。善书法。
    李馥蒸 字云伯,号逊斋。明末清初蒲城人。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任职兵部。清顺治十年(1653)被荐举赴京,历任国子监丞,兵部主事,江西提学道佥事。编修《蒲城县志》。
    杨士显 字明卿,号念溪。清代蒲城人。顺治五年(1648)进士,任江西雩都知县。
    窦士范 字方海。清代蒲城人。顺治八年(1651)进士,授安徽黟县知县。清赋税,修县志,创建学校,造“挹秀桥”于石山。凡此种种,皆不扰害百姓,境内奸吏缩手,豪猾敛迹。
    张莱 清代蒲城人。顺治八年(1651)举人,任四川綦江知县。康熙十二年(1673),吴三桂反叛,占据岭南六省,他坚贞不屈,气愤而死。
    索景藻 字二因。清代蒲城人。顺治九年(1652)进士。初任江西乐平知县时,地方不宁,他不加刑戮,晓以大义,年余而境内大治。病卒任所。
    屈笔山 字文翰,号昆伯居士。清代蒲城人。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历任四川铜梁和山西交城知县。铜梁任中,俭省节约,年省千金。交城任中,引文峪之水灌田数万亩。
    屈颖藻 字龙章。清代蒲城人。康熙三十三年(1694)进士,任四川苍溪知县,兼摄梓潼县事。有将军过境,差事、伕马供应,耗费巨大,他以地瘠民贫,不堪负担,令百姓远避,自己只身应付,反得将军赞赏。后任吏部文选司主事。
    赵善昌 清代蒲城人。康熙三十九年(1700)进士。任浙江永嘉知县,清正廉洁,当地人传颂:“赵公之清,如川之水。水有浊时,公清到底。”
    窦思宪 清代蒲城人。雍正元年(1723)举人。任直隶知县,管理京西水利营田书务,功绩颇著。
    雷衍畴 字子范。清代蒲城人。雍正七年(1729)举人。历任三水(今旬邑)教谕、广东高明知县。
    杨钧 字平台。清代蒲城人。雍正十一年(1733)进士。历任四川乡试同考官、山东博兴知县。
    王垣 清代蒲城人。字紫亭。王鼎曾祖父。乾隆六年(1741)举人,拣选知县。子梦祖,字竹坪,恩贡生,考授直隶州判。嘉庆元年(1796)开制科,应孝廉方正之选,授六品官服。
    杨昶 清代蒲城人。乾隆十三年(1748)进士。历任四川大竹、永宁知县。有惠政,民为其立有生祠。
    陈裔虞 字述绍。清代蒲城人。乾隆时进士,任广东博罗知县。学诗于屈复。
    原廷蕊 字孝芬。清代蒲城人。乾隆二十一年(1756)举人。历任山东昌乐知县、临清州知州及博山、淄川知县。初任昌乐知县时,一次外出,邻县刘某因赌输服毒自尽,被疑为同赌者刘来贵等共殴致死,屈打成招。他查知冤情,说服上司,冤案遂平。
    原逊志 字孟修,一字来亭。清代蒲城人。乾隆四十五年(1780)进士,选贵州开泰知县。调任河北临邑,时值岁饥,他集众筑城,以工代赈。官钱不足,以私囊补充,不向百姓摊派。后升德州知州,有渡口小吏,假借盘查,多方刁难过客,他严惩首恶,革除旧弊。朝廷褒奖为“清白之使”。
    原衷戴 字简斋。清代蒲城人。乾隆五十二年(1787)进士。初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后任浙江盐运使。岁收赋税百万,羡余数千金,分毫不取。又念商力疲敝,一切陋规,统统革除。卸任后路费缺少,众商赠送千金,不受。巡抚赞扬他“宝山宅回”。
    刘腾蛟 字仲升。清代蒲城人。乾隆四十五年(1780)举人。王鼎、崔问余之师。温文尔雅,颇有才学,著有《藜照望文钞》。后任麟游县教谕。
    米宗宪 清代蒲城人。监生,捐职直隶州州判。乾隆四十五年(1780),大饥荒,施麦两千石,朝廷旌表其门。
    米毓章 清代蒲城人。道光四年(1824)他邀集友人一起谈论诗文,忽一从外地来蒲自称为“狐仙”、号“嚣嚣老人”的人同他们共同赋诗,很有风趣。于是结为诗社,五日一坛,先后三个月,得诗百余首,编为二集,一名《手谈》,一名《揣唐摩宋》(今有手抄本)。十一年(1831)他中举,任安定县教谕,曾编撰《安定县志》。
    魏丙 字汉卿。清代蒲城人。咸丰八年(1858)举人。历任山东利津、平原知县。清理积案,平反冤狱,颇有政绩,百姓安居乐业。
    王师道(?~1852) 字勉斋。清代蒲城人。少时家贫失学,便徒步至京,找王鼎。王鼎留于翰林院,使其饱览群书。一年后,他深感不能适应世俗需要,学而无用,便在公卿大臣中相地看穴,居然事多奇验。由此名闻北京,登门求见者不绝。数年后,翰林院差使期满,改授河北长芦盐经历,后捐任江西建昌知县。未几,湖北崇阳起事,他防堵有功,加知州衔,又捐升道台衔。历任四川叙州知府,成绵道、川东道道台。病卒任中。他一生未考得任何功名,却官至道台。当时蒲城有考得翰林而任教职者常说:“翰林坐敦,白丁坐道,徒读死书,为圣贤笑!”
    张瀛(?~1878) 字十州。清代苏坊姚古村东张堡人。道光三十年(1850)进士。历任任刑部主事、员外郎、郎中、御史,河南开封知府、河道,广东按察使,山西布政使,卒赠内阁学士。光绪三年(1877),屈继仁率众杀死蒲城知县,焚毁衙署,巡抚谭延襄请他到省计议,拟派兵剿洗,众惧官军一到,玉石俱焚,人心惶惶。他劝止发兵,蒲城得以安宁。
    张铎 字振之。清代荆姚镇东街人。同治十二年(1873)举人,历任四川安岳、简州、温汀、巴县知县,重庆知府,川东道台。光绪二五年(1899),义和团聚义京津,提出“扶清灭洋”口号,霞庆也有外国领事馆与洋教堂,局势同样紧张。他妥善调解民教矛盾,保持重庆安定于远近纷乱之中。奉命裁决叙永厅(在今四川叙永县永宁河东)民教纠纷,维持了地方安定。
    赵鼎五 今三合义龙村人。清道光十年(1871)进士,历任河南光山、叶县知县。有政绩。
    窦光仪 字鸿陆。蒲城县人。清光绪二年(1876)进士,历任湖北石首与浙江嵊县知县。治嵊县水灾有政绩。告归后主讲尧山书院,参与编修《蒲城县新志》。
    王廷鉽 字仲度。王菊人之父。清光绪甲午(1894)进士,初任翰林院编修,多年以钦差大臣位赴各地主考选才。文采佳,善书法,能双手同时书写四种书体。45岁任黎平府知府,来上任即卒于北京寓中。
    王廷鐈 又名鐈。王廷鉽之兄。幼时随父王莹(苏州知府)在苏州读书。清光绪辛卯(1891)举人,初任景山官学教习。后任河南滑县、沂阳、临颍知县。二十二年(1896)任开封府知府。子若濂,北京大学毕业后,跟随李仪祉兴修泾、渭、洛水利工程多年,曾任吴堡县县长。
    刘煚廉(1874~1915) 字筌生。马湖乡人。清代庠生。为人刚正,能文善书。辛亥革命初与井勿幕关系密切,参加同盟会,参与组织西安健本学堂,并任教员。后奉井之命回家乡办团练,维护地方治安。民国2年(1913)创建马湖镇立达小学,兼任校长。4年(1915)增设高级部,改称为“马湖镇立达高等小学校”,有学生200名。同年阴历九月初二惨遭匪害,同乡李桐轩先生撰《大国民刘筌生为众流血记》以记其事。蓝田县牛兆濂先生作《教泽记》,学生冀鹤亭等建纪念碑,以记其功德。6年(1917),乡人呈请县政府批准,在校中设刘筌生祠。定于每年阴历九月初二为立达学校永久纪念日。
    杨匝(?~1921) 字鼎臣,号鹤鸣。清代蒲城庠生。后加入同盟会,常以私财购革命书报,逢人宣传反清。与李仲特、常铭卿等人组织蒲城教育分会,秘密进行革命活动。辛亥革命后,随东路都督张伯英御清兵于潼关,民国4年(1915)袁世凯复辟帝制,他参加讨袁活动,被袁之心腹陆建章拘於大荔狱中,几遭不测。郭坚时任巡缉营长,营救其出狱。6年(1917)任陕西靖国军第一路参谋。10年(1921)8月,闻郭坚遇害,呕血而死。
    罗培兰(女)(1901~1926) 祖籍四川。民国5年(1916)在同州与杨虎城将军结婚。杨拯民、杨拯坤(周盼)之生母。极力支持杨虎城革命活动,并学会骑马、打枪,在孕中仍上前线慰问伤病员。15年(1926),在杨虎城率部抗击反动军阀刘镇华镇嵩军围攻西安之役中,不幸病逝。于右任亲书挽联:“是杨虎夫人,应习战马;为革命女子,等死沙场。”“有灵为我促杨虎;多难思君吊木兰。”
    张廷芝(1885~1929) 字瑞卿。椿林乡护难村人。早年留学日本,加入中华革命党。回国后,被选为陕西省议会议员。陕西靖国军时,任总司令部谘议及第三路曹世英部参谋,兼代高陵县知事。民国8年(1919),北洋政府在上海召开南北和平会议,他代表靖国军出席、后任杨虎城军主任参谋。
    唐嗣桐(1900~1935) 字子封。甜水井乡人。少时投笔从戎,入成都讲武堂。毕业后,任陕西靖国军第三路第一支队特务长。后被杨虎城保送黄埔军校学习。历任杨虎城创办的“三民军官学校”教练部主任,曹万顺军部少将政训处长,新编第一师岳西峰部副师长,十七路军总部少将参议,陕西省公安局局长,陕西警备师旅长。民国24年(1933),在陕南“围剿”红二十五军时,全军覆没,被俘,杀于长安县子午镇。
    殷云山(?~1935) 蒲城人。任靖边县苏维埃政府主席。民国24年(1935)11月,靖边县警卫连连长宋文耀与一中队队长金林,在沙洼叛变,他被捕。豪绅割断他的脚跟肌腱,解往宁条梁途中,他骂不绝口,被割下头颅,送与榆林井岳秀,悬挂城门示众。
    吴可强(?~1937) 孙镇潘庄人。杭州航空学校毕业。民国26年(1937)抗战开始,驾驶飞机空战阵亡。
    姬汇伯(1893~1951) 西头乡南寺庄人。又名定娃。早年加入杨虎城所立中秋会,后入杨虎城部民团,从士兵历升至国民军联军第十路第二师师长。民国14年(1925)在永丰镇创建永丰完全小学,聘刘敬斋为校长。15年(1926)4月,刘镇华兵临西安东关,他与冯钦哉两旅长率部队从渭北驰援,奋勇击退刘军前锋。16年(1927)随杨虎城北伐后,任中将参议。1951年镇压反革命运动中,蒲城县人民法院以恶霸罪判其10年徒刑,同年病死。
    米森若(1890~1954) 字天林。甜水井乡渡米村人。行八,人称“八县长”。早年就读于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回陕。历任省议员,渭南县长,河南新野县长,西安留守办事处主任,富平县长。民国21年(1932),中共富平地下组织发动“驱米”运动,数万农民上县“交农”。农民包围县城,他被逼写出“豁免加征钱粮、浮摊款项”布告。事后,调任户县县长。29年(1940)因揭发蒲城县长王梦洲贪污被押,后经孙蔚如营救出狱。
    赵庶钦(1922~1964) 东杨乡祥原村人。早年以小学教员为业,曾任保长、乡长等职,帮助地下党做过工作。1949年3月,在白水仓圣庙蒲城县干部训练班学习,是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建立后,历任兴镇区长,县工商科副科长,县委常委,副县长等职。1964年与县长许尚志、县委副书记荆克斌等百余人被错定为“许、荆、赵地方主义反党集团”,悲愤至极,以死抗争,于8月29日凌晨自缢而亡,又被加上“叛徒”罪名。1979年平反昭雪。
    李东林(1916~1968) 马湖乡马湖村人。天津南开中学毕业。1938年3月赴延安入抗大,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8月接受组织派遣入国民党军队做地下工作。1945年7月,辅佐刘威诚(中共地下党员)率十七师起义。后返回解放区,任解放军某部副团长。1955年任西北军区司令部动员处科长、处长。1960年授中校军衔。
    刘广机(1906~1972) 永丰镇人。民国19年至26年(1930~1937),在杨虎城部队先后担任连长、营长、团副等职。解放前与中共地下党人阎揆要、汪锋、吴伯畅、刘拓、许尚志、周至仁等有密切联系。新中国成立后,在1949年10月举行的蒲城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被选为主席团成员。1950年7~10月,在第一届第三次和第二届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被选为常务委员会副主席和出席陕西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代表。先后出任县生产委员会主任和工商科科长等职。1954年后,调任陕西省茶叶公司副经理、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
    王振邦(1905~1975) 幼名润郎。贾曲乡怀德村人。行四,人称“怀德老四”。早年当兵,在韩子芳部任班长,后回乡,从事“非法”武装活动。民国35年(1946)10月,投奔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历任西北民主联军第六总队司令员,路东总队第六支队支队长,蒲城县大队大队长,游击于蒲城、白水、富平、铜川地区。37年(1948)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建立后,历任蒲城县新兴油坊经理,县盐务局局长,煤矿经理,粮食局副局长,面粉厂厂长等职。
    卢昌春(1916~1975) 罕井镇人。毕业于同州第二师范,初在蒲城、渭南等地初小任教。民国32年(1943)7月经何志云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高阳、罕井等地建立起党组织,发展党员20余名。35年(1946)秋,参与争取非法武装王玉成的工作。37年(1948)3月,任高阳区委书记兼区游击队队长、政治指导员,活动在蒲城、白水、铜川交界山区一带。1949年2月蒲城县临解放时游击队撤退,任蒲城县西工委副主任。蒲城解放后,历任高阳区委书记,县委委员,县民政科科长,西北地质局、甘肃省地质局测量队行政科、秘书科科长,蒲城县副县长,渭南地区石棉制管厂筹建处负责人等职。1964年蒲城批判所谓“许、荆、赵地方主义反党集团”时,受到株连,1979年平反。
    傅蔚然(1912~1976) 东陈傅家庄人。幼时家贫,乞讨度日,后加入人民解放军李先念部,任团政委。解放后任中共宁陕县委书记,安康地委书记,国棉三厂印染厂书记。
    曹英(1920~1977) 东党乡人。民国25年(1936)参加红二方面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连指导员、师政治部青年科科长、军政部副主任、师副政委、高级炮兵技术学校政治部副主任、高级军械学校政治部主任、炮兵工程学校政治部副主任、第五机械工业部第203研究所党委副书记、所长。
    鲁振之(1901~1981) 又名维。苏坊乡北姚村寨子人。民国15年(1926)初,在北京加入国民党。4月赴广州,入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10月返陕,先后任中共北姚小组组长、中共蒲城特别支部书记,在北姚、荆姚和县城创办农民协会,开展农民运动。国共分裂后,脱离共产党。20年(1931)后,历任华县、白水、三原、沔县、泾阳、富平等县警察局局长和警佐。解放后,任蒲城县政协委员。
    张云衢(1905~1982) 坡头乡安王魏家村人。民国18年(1929)毕业于太原北方军官学校,在陕北任井岳秀部炮兵营营长。后升任八十六师五一六团团长,抗日战争时期,率步骑4000余人,三次猛攻包头黄河南岸日伪军据点昭君坟,毙敌数百。后去印度接受美国间谍训练,加入中统特务组织,并加入国民党与三青团。回陕后任八十六师副师长。35年(1946)8月,解放军第一次围攻榆林,他奉命抵抗,双方死伤甚重。38年(1949),任八十六师代师长,随傅作义、邓宝珊起义于北平,入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后任甘肃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1958年,定为右派分子,以反革命罪逮捕,判处无期徒刑。1975年在全国统一宽大释放国民党县、团以上人员时获释。1981年平反,任县政协委员,1982年4月任陕西省政府参事室参事。
    韦应文(1914~1982) 马湖乡永平村人。历任马湖民团团副、副保长,国民党三十八军教导队排长。民国34年(1945)加入中国共产党,任马湖区地下党委书记兼马湖游击队指导员,游击于蒲城、澄城、白水交界山沟地带。新中国建立后,历任区委书记,县公安局局长,西北民委副科长,甘南藏族自治州工委秘书长、州工交处处长等职。后调回蒲城,再任公安局局长,统战部部长,县政协副主席。1958年在甘南被错定为右派分子,后乎反。1964年,又在蒲城被定为“许、荆、赵地方主义反党集团”分子,1979年平反。
    王圣域(1895~1987) 原任乡富王村人。原名东鲁,化名韩步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理化系。民国14年(1925),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失去组织关系,加入国民党。历任国民军联军驻陕司令部政治部副部长,国民党陕西省党部执行委员,民政厅科长,教育厅督学,省第九区(凤翔)专员公署参议。参与创办蒲城县立初级中学,并首任校长职务。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北行政委员会文教委员,华北人民博览馆副馆长,天津历史博物馆副馆长,蒲城县政协委员,陕西省文史馆馆员。
    樊中黎(1912~1988) 罕井镇人。民国16年(1927)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21年(1932)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中共汉中特委宣传部长、青年部长、民先总队长、三十八军政治部敌工部长、河南军区政治部敌工部长、二一五师政委、第十二兵团政治部联络部长、第二十一兵团政治部组织部长、广西军区政治部保卫部长。解放后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干部司长、劳资司长。由于受“左”的错误路线影响,1955年以后,他蒙冤受屈,几十年来多次受到政治冲击。1980年平反昭雪,任成都电讯工程学院顾问(副省级)。1988年4月在成都病逝,终年76岁。
    张蕙兰(女)(1904~1993) 孙镇东街人。自民国8年(1919)与杨虎城结婚以来,对杨将军的革命事业非常尊重和支持,长期操持家务,默默无闻地侍奉杨太夫人,至亲至孝,众口皆碑。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杨将军身患重病,她日夜陪伴而无暇照顾亲生子拯人,致因急病夭折。罗佩兰夫人、谢葆真夫人所遗子女,她视若己生,多在自己身边教养成长,先后走上革命道路。她所主持的西安杨府,是爱国进步人士聚会活动场所之一。她被人誉为“无名英雄”。新中国成立后,长期担任西安市政协委员及陕西省政协委员。1993年2月7口病逝,终年89岁,安葬在杨虎城将军陵园。
    周梵伯(1909~1993) 城关镇人。青年时期就读于上海法科大学、中国公学大学部。民国20年至26年(1931~1937)担任杨虎城将军机要秘书,参加过西安事变。32年(1943)7月,任国民党第四集团军总司令部驻洛阳办事处处长。33年至35年(1944~1946),任蒲城县参议会副议长、省参议员。36年(1947)在蒲城县参加“国民大会”代表竞选,当选“国大代表”,后任国民党中央宪政促进委员会委员。新中国成立后,投身革命,较长时间在长安县一中和西安市二十六中任教,期间曾任长安县政协常务委员。“文革”中受到冲击。1979年平反以后,历任陕西省政协委员、常务委员。
    王伯谋((1908~1993) 陈庄乡人。民革成员。民国16年(1927)参加冯玉祥部教导团,接受训练后,任南路第三师骑兵连长。旋任榆林高双成部少校副官,其间与我党我军领导人高岗、贺龙、习仲勋保持密切联系,曾与共产党员李象九、阎揆要、史未然收编黄龙县土匪队伍5个支队。18年(1929)受高岗指示参与营救阎红彦等共产党员出狱。26年(1937)任伊东游击部队参谋长兼第三支队长,参加抗日。30年(1941)任国民党左协中部骑兵团长。35年(1946)任国民党新二十二军第十一旅旅长。于38年(1949)改任该军新兵总队总队长,同年5月20日率部在西安起义。西安解放后,私人投资接办尚友社剧团,并任董事长、社长。1958年调西安市文物园林局工作。“文革”中受到冲击,1973年平反。1979年任西安市政协委员。1985年任陕西省人民政府参事。

欢迎您投稿“秦之韵 陕西村史”公益网。 (投稿EMAIL:30999626@qq.com 在线投稿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