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渭南村史

渭南白水县杜康镇张王庄村、梁窑、张王庄、两家村历史概述

时间:2015-4-10 12:01:14   作者:小郭说白水郭俊峰   来源:网络   阅读:3023   评论:0
内容摘要:白水县杜康镇庄子村:在白水县杜康镇政府西北2.5公里。清代时属庆云乡神山里;民国23年实行保甲制,属新耀【尧禾】联保辖;民国28年【1939年】并联保为乡,属新耀【尧禾】乡东恒寨保辖;解放后,属第五区大杨乡.庄子村西北一里许的刘家窑子【村】村民,在明成化21年,因自然灾害严重人们纷纷背井离乡逃难的时候,帮助流落到此的白姓难民建庄子,盖房安家,而得庄子村名。

杜康镇庄子村史


     庄子村地处白水县杜康镇政府西北2.5公里的张王庄村委会,原为1959年组建的张王庄大队,1984年体制改革后,改称张王庄村委会。耕地面积六千余亩,辖梁窑、张王庄、庄子、两家村四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


     其中,庄子村地处东经109°44′67〃~109°45′26〃,北纬35°20′68〃~35°20′89〃之间。清代时属庆云乡神山里;直至民国十三年【1924年】,废除乡里制,归属第五区辖;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实行保甲制,属新耀【尧禾】联保辖;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并联保为乡,属新耀【尧禾】乡东恒寨保辖;解放后,属第五区大杨乡辖;1956年合作化时,属大杨乡辖;1958年公社化时,属火箭公社一个大队辖;1959年并大县后属蒲城县林皋公社大杨管区辖;1961年9月,白水县制恢复后,大杨公社张王庄大队辖;1984年属大杨乡张王庄村委会;2003年国家实行“撤乡并镇”政策后划归杜康镇张王庄村委会,属张王庄村委会第四、五村民小组。庄子村北与张王庄村,南与两家村,西与北马庄村,东与武安村,西南与南马庄村接壤。主要有赵、郭、高、伍、林、刘、皇、梁、王、周、段、焦、任等姓人家。


     “刘家窑子穷苦人,走投无路到此间;亲朋帮忙圈起墙,盖了几间棍棍房;庄子村名从此有,没饭吃了庄子走。”一首古老的民谣道出了庄子村名的来历,这里是说位于庄子村西北一里许的刘家窑子【村】村民,在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时,因自然灾害严重人们纷纷背井离乡逃难的时候,帮助流落到此的白姓难民建庄子,盖房安家,而得庄子村名。


     自“五胡乱华”时期,匈奴人前赵主刘曜为其父母在白水修永垣陵时,在白水到处刨坟取材,抢掠钱粮,拉民夫,加之后续战乱,导致以永垣陵为中心,周围十公里范围内的塬上村庄全部被毁。林皋,尧禾在近千年后才有的,别说大杨,就连久具盛名的云台山庙还要再等几百年才修的。

在古代朝代更替后,执政者往往下令保护前朝历代帝王陵寝,直到宋代,永垣陵区建筑被拆毁【北宋朝廷虽拆了永垣陵,宋代的历代帝王陵墓却被金人、蒙古人刨了个遍】前,由于永垣陵区间隔,往返云台一带的老百姓就是绕道,也不敢从永垣陵区东西直接穿行。


     传说从刘家窑村朝东一公里多范围内原有一座大的古镇【镇名已失考】。古镇民聚建村之初,也仅仅是因古镇是大杨、北井头塬区和云台的老百姓,绕道出入云门,往返云台的捷径必经之处,过往讨水、借宿的老百姓,就是古镇的原始客源,对古镇的兴起发挥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使之日渐发展为商品贸易集市。


     镇上主要集聚白水北部山区人民和关中平原富平、临潼、渭南等地的客商进行粮食、日用品、山货、药材、牲畜等交易,这些客商带回货物的销售宣传,使临潼、渭南一带许多人竟不知道白水县,却知道这个镇,可见古镇昔日繁华的程度。


     在古镇原址范围内的果园田地下,一米左右深土中,就平铺着薄厚不等的一层瓦砾,有的地方厚达二、三十公分。从原址周围曾挖掘出唐高祖李渊从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起铸造的货币—开元通宝,铜钱保存完好,不属民间私自铸造薄小劣钱,说明古镇在社会稳定的盛唐时期已颇具规模。

古镇的兴起,对于隋唐时期,人口稀少的西北乡来说,给老百姓的贡献是巨大的。可惜,古镇在金、元战乱年代被夷平,今天人们已无法知道古镇的原貌。古镇消失若干年后,才有始于唐时进贡宫廷烟火,盛于清乾隆年间的渭北大镇—蒲城兴镇的出名。


     古镇上的大户就是刘家窑子【村】刘姓的先祖,富甲一方的刘家,挑水用的是金水担、装粮食用的是金斗、吃饭用的是银碗,置田数百亩。刘家自己就建有大粮仓,在饥荒战乱年代,这座大粮仓救济了后来落户在周围南马庄、北马庄、张王庄等村的难民,至今村里人还习惯把村西北那一大片耕地叫做“西仓”,粮仓周围果园地里时不挖出破坛烂罐残片。


     由于明代后期除正常钱粮外,又加征“辽饷”等赋役繁苛,自然灾害日渐频繁,田地无收,民无力负担而被迫逃亡迁徙,逃户之赋摊到未逃者头上,致使其赋更重,逃者更多,百姓更是流离失所。特别是李自成起义军几次劫掠白水,起义军与明军、清军多次混战,起义军所经沿途百姓更是望风而逃,动荡的社会,包括白水县城内的老百姓都陆续逃到土地广阔,包括庄子村的西北乡一带以求安生。 


     发展到乾隆十九年《白水县志》记载的“庄子里”时,建村的白姓却已人口锐减,其余后迁入家族人口发展枝繁叶茂,郭肇还在乾隆五十四年中举,任乾州武功教谕。清朝后期,嘉道咸年间自然灾害频发,刘家人欣然接纳救济流落到此的难民。刘家虽力挺灾难一直前行,做救济善事,刘家多次在自家粮仓施粥借粮,特别是光绪年间大灾【大旱庄稼颗粒无收】大疫【瘟疫蔓延村中每天都死人】,对村中各家都是一次浩劫。从各地赶来的难民,聚集在刘家粮仓周围,因灾民太多,既施粥又借粮,连年自然灾害颗粒无收,借出的粮食,无法收回,以致家道衰落,曾经辉煌的三进三出刘家大院也是瘟疫蔓延,又遭流民洗劫,刘家大院荡为丘墟。最后,刘家仅剩的人口迁去蒲城一带,只剩不远处西北埝边上用于望匪的土夯瞭望台任凭风吹雨打,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倒塌,孤单单的几孔窑洞空院,在解放后平整土地时拆掉,刘家窑子【村】从此消失。今日村民还习惯把那块耕地叫作“寮窑子”【刘窑子】,在东埝上依稀有窑洞印迹可见,在刘家大院附近地里不时还挖出砖瓦煤炭 。同时的庄子村白姓,却因饥荒瘟疫断丁已绝户,村民得瘟疫死亡后,留下许多空院子,被刘家施粥救济的部分难民陆续搬进这些空院安家生息,居住空院的这些人家,后来在清明时节替白姓上坟多年。


    古时白水县就有“有村皆有庙,无庙不成村”之说,庄子村也不例外,除因解放未建成的娘娘庙外,无量庙、天王庙、马王庙、二郎庙、狮子庙、老爷庙、观音庙从村西南分布到村东北,其中最著名的要算前几年起曾过庙会的村西南坐北朝南,占地近三亩的无量庙。庙堂供奉道教执掌北方天界之神无量祖师爷【真武帝君】泥塑像一座,就像道教经书描述的北方玄武帝君,披发黑衣,金甲玉带,仗剑怒目,足踏龟蛇,顶罩圆光,形象十分威猛。自明代以后,因朱元璋与张三丰轶事,真武大帝在全国影响极大,此类庙在全国也都很普遍。村民的信仰还是寄托于消灾致祥、惩恶扬善、护佑一方、造福万民。庄子无量爷庙每年三月十八举行一次庙会,附近南马庄、张王庄、庄子三村为三社,每社每年轮流主持一次,经费按人分摊为主,募捐为辅。有庙会就必要演戏,戏楼与庙堂相对而建,建有戏楼的无量爷庙在西北乡都是少有的,呈北庙堂南戏楼。庙会在周围的村子都是很有名的,每逢庙会,一时间请福还愿的,相面算卦的,打把势卖艺的,手摇不浪鼓的货郎担,叫卖胭脂水粉的,等等五花八门;面皮凉粉锅盔饸饹应有尽有,糕点小吃商贩卖力吆喝。而且朴实的人们认为在庙会上买的小零碎戴上才有灵气,特别是每次庙会都会请来戏班名角出演助兴,精彩演绎,引来周围十里八村的村民一拨一拨赶来观看,好不热闹。1953年庙堂被尧禾用于建粮站时拆掉,1958年戏楼被林皋用于建中学时拆掉。庙东墙内有两棵大杏树,一朝正东生,一朝东南长,庙周围全是柏树,最大的柏树,两个人合抱那么粗,后被伐,被偷。诸庙被拆。


     清代同治年间,陕西回民大起义时,清政府吸取嘉庆年间,坚壁清野遏制白莲教的经验,已不再以无人做官为限制,鼓动各地村民修筑城寨,因传说逼近白水的回民起义军进攻前先侦察,对无寨的村庄先进行攻击,致使庄子村民出于安全生产及生存需要,在距村东北二里沟边,地势险峻易守难攻之处,依势用土夯筑了一座土寨堡。老人们习惯于称作“跑回回”“回回城”。可惜,仅有的残垣断壁,在前些年修筑通村公路时,土寨被铲平垫了路基。


    解放前,庄子和张王庄两村轮流每年同请一先生教学,两村学生也就今年在庄子,明年在张王庄,轮流同在一个村读书,庄子村的学堂设在村子东头的土窑内。解放初,经在西北乡颇有威望的村中贤能郭来印与村中长老商议后,带领村民筹备物料,平整土地,修建了村办庄子小学,添置用具。后学校虽经多次翻修扩建,已处村中的庄子小学,继续为村里学生服务半个多世纪,直到实施教育改革,村里学生都去镇杨下中心小学读书后。张王庄村委会在告别人民公社时代的窑洞大队部后,迁入改建的庄子小学教学楼办公。


    处于村中央面积约两亩见方的大涝池,作为一种原始的排洪蓄水设施,对于水资源匮乏的渭北农村来说,和家中的水窖一样重要,收集村庄里的雨水,以备天旱时用,村民偶尔还能碰到东沟的狼来涝池喝水。在没有自来水的年代,平日对牲口饮用、洗衣服那可是帮了大忙了。孩子们冬天在冻得厚厚的冰面上溜冰,夏季在涝池里游泳、戏水、灌青蛙,躺在池边树荫下闻蛙鼓蝉唱,坐在池旁听老人讲故事,童趣无限。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涝池被填平,修建成庄基地。


    解放后村中人少地广,民风一向纯朴。1968年政府安置林皋库区焦家河、段家河移民落户,给村中增添新的力量。改革开放初期,全村有六十余户,四百多人,如今村中已发展为一百五十户,近九百口人。建立了村卫生室,确保村民得到优质、价廉、方便、安全的医疗服务。村民已由实行承包责任田初期主产小麦,玉米单一农业为主,转变为劳务,养殖,果树多种产业结合。特别是国家惠农政策扶持,已不用交公粮了,并且取消了农业特产税,机械化耕作代替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渐渐富裕的村民,意识也开始前卫起来,手机电话厨房电气化日渐普遍,电脑、小汽车逐渐步入家庭;村庄规划整齐,全村庄院基本坐北朝南,五排有余,村中地势自东南延西北渐高,人们习惯于把北面三排的称作上村,四排以南叫做下村,站在村西口,顺巷一眼就看到村东外,同时,还可望见十里外赵窑村的永垣陵;近年来,在村委会一班人努力下,筹措资金,进行了合理规划,具体以美化、硬化、亮化为切入点,对村中主巷道铺设水泥路面,安装路灯,建立垃圾集中站,大力整治村庄环境;为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构建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生态,建立了图书室、篮球场、锣鼓队、秧歌队,精心组织与引导群众自觉参与相结合,有效地实现群众文化活动的普及和基础的提升。

(作者语:在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下,我县有的村委会已意识到村史修编的严肃性与荣耀,使村史成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张宣传和记录传承文化发展的名片。这篇村史,主要得益于以白水县许多老前辈生前手稿碑拓资料为基础【因当时社会条件的限制,遗憾均未出版,许多近百年手稿破损残殚,令人痛惜,还好大部分资料幸得保存】,并经十余年整理补遗校正,白水县580多个村庄的来历才得以顺利完成。这一知识含量庞大的课题完成,对我县各村村史的修编具有不可估量的帮助,同时,对于研究白水县各家族迁徙史和白水县人口与地理意义重大。)





欢迎您投稿“秦之韵 陕西村史”公益网。 (投稿EMAIL:30999626@qq.com 在线投稿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