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陕西历史

清代西安及周边回族村落分布地图

时间:2013-7-23 9:33:09   作者:   来源:韩敏/苏萌   阅读:10514   评论:0
内容摘要:西安城四乡回村稠密,广大门马氏祖茔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石碑记载:[4]西安城四乡回民有六十四坊。石碑记载回坊是(依原顺序):南关村、解家村、糜家桥、上马村、下马村、杜城村、方桥头、沈家桥、河湾村、西铺上、曹吕村、三会寺、皂河村、东、西北石桥、凉楼滩、湾子里、八家村、刘家寨、城角里、长条村二坊、北关厢、西菜园、东菜园、午门村、八府庄、石碑寨、井而上、大梁村、石家挖、东刘村、草滩里、桥上、牛而寺、方村、东铺上、米家崖、沙家庄、新庄里、水洼堡、团庄里、洛家堡、沟上、疙瘩寺、西草店、八家里、冯家滩、杏园东西二堡、东砂河二村、东草店、唐家村、上下班家、南北拜铁二村、寇家东西二堡、马五十东西二堡、东全子头、东撒家村、白家滩、白家咀、西撒家村、苏家堡、行者桥、抵家村、本坊(光大门)。

陕西回族经过长期生息蕃衍,到了清代人口大量增加。据史籍记载,同治元年(1862)陕西回民起义前夕,回族人口总数约有100万左右,出现了迄今为止历史上回族人口众多的盛况。
  清前期,陕西回族遍布全省各州县,聚居点稠密。乾隆四十六年,陕西巡抚毕沅奏折中说:“查陕省各属地方,回回居住较他省为多,而西安府城及本属之长安、渭南、临潼、高陵,同州府属之大荔、华州,汉中府属之南郑等县之回民,多聚堡而居,人口更为稠密。西安城内回民不下数千家,城中礼拜寺共有七座。”[1]咸丰时期陕西回民分布,据余澍畴说:“陕省回民,本聚于三府(西、同、风)二州(乾邠两直隶州)沃壤之地……蒲、富、临、渭著名四大县,地处渭北,一望平坦,辽阔无垠,东北连同州府附郭首邑大荔县。五县犬牙相错,回庄居其大半。王阁、羌白诸大寨,四围壕沟,林丛菁密,浮桥一撤,奋翼难飞。渭属之辛市、仓头、官道,临潼之斜口、关山、新丰,富平之美原、康桥等处,次之。”[2]据毕沅、余澍畴所述,同治以前陕西回民主要分在关中地区的西安、同州、凤翔三府和乾、邠两直隶州20多个州县内。陕北延安府、陕南汉中府、兴安府、商州也有回民聚落。下面对清代陕西各州县回民分布作一概括说明。
  西安府城及四乡回族分布:
   西安府及其所属州县回民人口最多,主要分布在西安、咸阳、临潼、渭南、高陵、泾阳、三原、蓝田等县。兴平、礼泉、户县、周至、铜川、耀县也有回村。
  西安省城内,回民世居西北区,有十三坊,约3万人。《秦陇回务纪略》记载:“省城节署左右前后以北一带,教门烟户数千家,几居城之半,教堂经楼高矗云天,气势雄壮。绅富三分之一,安居乐业,自成风俗”。[3]
  西安城四乡回村稠密,广大门马氏祖茔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石碑记载:[4]西安城四乡回民有六十四坊。石碑记载回坊是(依原顺序):南关村、解家村、糜家桥、上马村、下马村、杜城村、方桥头、沈家桥、河湾村、西铺上、曹吕村、三会寺、皂河村、东、西北石桥、凉楼滩、湾子里、八家村、刘家寨、城角里、长条村二坊、北关厢、西菜园、东菜园、午门村、八府庄、石碑寨、井而上、大梁村、石家挖、东刘村、草滩里、桥上、牛而寺、方村、东铺上、米家崖、沙家庄、新庄里、水洼堡、团庄里、洛家堡、沟上、疙瘩寺、西草店、八家里、冯家滩、杏园东西二堡、东砂河二村、东草店、唐家村、上下班家、南北拜铁二村、寇家东西二堡、马五十东西二堡、东全子头、东撒家村、白家滩、白家咀、西撒家村、苏家堡、行者桥、抵家村、本坊(光大门)。
  同治以前西安郊区回村数目,根据文献资料和口碑相传,比碑文所载六十四坊多,在拙文《清代乾隆年间西安城四乡回民六十四坊考》[5]一文中已有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西安府东路蓝田、临潼、渭南回族分布:

清代蓝田回村分布图

  蓝田、临潼、渭南等地回民分布较稠密,临、渭沿渭河一带是回民的聚居区。
  蓝田县,《续修蓝田县志》纪事沿革表记载:“九月.回匪大股犯境,境内西寨、大梁、黑沟、草坪、咀头等村回民一时并叛"。[6J焦岱镇有黑沟、咀头、梁家犏。咀头在梁家塥和侯家蝙附近、焦岱川和汤峪川汇流处,梁家蝙疑即大梁,黑沟在焦岱北、余家湾、贾家岭、老虎沟口一带,草坪即今草坪街。西寨,在县城西 蓝田、临潼、渭南等地回民分布较稠密,临、渭沿渭河一带是回民的聚居区。关外。此外,回村还有回回庄、金花庄、阴沉村、马里滩。回回庄在县西南林家河附近。林家河疑即林家寨,在县城西南史家寨乡孙家坡南。

清代临潼县回村分布图

  临潼县,《再生记》记载:回民村落在“渭河之南三府村、马坊堡、行者桥三堡,河北之普陀原十三村”。[7]渭河之南东起行者桥,经回回道、马坊堡、三府村,西至高陵县耿镇之白家滩、白家咀、喇叭庄沿渭一带回村甚多。回回道是通往高陵和泾阳的大路,分东西两部分和中间一个梁子,主要居住回民。三府村在东泉村东,马坊村西北,村西建有清真寺,马坊堡即今马坊村,在白庙寨西。行者桥,分北、东、西三堡。《临潼县续志》缪树本事略记载:“行者桥西,旧有回民五百户,距城仅六里”。[8]据马长寿《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称:[9]临潼县渭河以南回村还有古堡子、海家庄、五府、下宣村、八角庙、罗家寨、上于家、白庙寨等。行者桥以东冯李村、咀上、西苍头、零口、大寨也有回民。l临潼县渭河以北回村有普陀原十三村、八里坤、尖角。十三村在雨金镇西南,包括北拜、南拜、郭家壕、菜园、原头、北马、南马、新集(回民专设的集市贸易场所)、官路正、古宋村等。八里坤,也叫回回庄,位于东通渭南的大道上,有回民一百多户,是渭河北的重要回村.今属田市乡。

清代渭南回村分布图

  渭南县回村众多,《平回志》记载:“回巢之巨者,在大荔日王柯村(王阁村)、日乔店、日羌白。渭南日禹家庄、日仓渡、日邸家庄……星罗棋布不下数百廓堡。[10]禹家庄在乔店南二三里,又称于家。”“禹于皆回民著姓,故以名其村”[11],因村在渭南、大荔两县之间,故一说是属大荔县,一说属渭南县,今属渭南县。禹家庄以北的乔店、耒化皆为重要回村,乔店回民有一千几百户。仓头(仓渡)是回民的一个大聚居区,据《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说[12],有回民1000多户,集中居住在城内南街和东街。仓头南门到渭河包括今仓头寨在内皆为回村,东关至洪家崖全为回民聚落。再由洪家崖经赵家崖、赫家崖、闪家崖,东到孝义镇,沿途村落都有回民,孝义镇有回民200户,住在城西北角。渭河南县城以西的回村有凉天坡(良田坡)、赫家窑、闵家、蓝家坡、金花庄、殷城村(茵陈)、马里滩、盛店镇、薛冯村、蓝王村等。口碑史料渭南有六村九社,即指县城以西凉天坡一带回村。
  西安府北路泾阳、高陵、三原、富平回族分布:
  高陵、三原、泾阳等县也是重要的回民聚居区。

清代高陵回村分布


  高陵县回村,西安广大门马氏祖茔三圪塔巴碑记载有马五十二堡、白家滩、白家咀、西撒家、东撒家、东全子头、抵家村等。据《高陵县志》[13]和《高陵县续志》[14]记载,这些回村多分布在渭河以南耿家集(今耿镇)一带。马五十二堡,《高陵县志·地理志.乡里》记载:渭桥渡南耿家集(今耿镇)有马五十.在黄家店、商州庄南,班家村东,西耿家村西。《高陵县续志》亦同。今马五十属高陵县耿镇乡,在耿镇西。《高陵县志》又载:“西马坊、王家村、西白家村、算刘村、东耿家村、西耿家村、撒家村"。《续志》和今图志耿家集(耿镇)有东西耿家村。撒家村即西撒家,今称沙家村,在耿镇西北,史家庄东,苏村北。“东马坊:东白家村,撒白二姓村、泉子头、王家村”。东马坊《续志》及今图志皆无,今耿镇东有马坊滩,东马坊当在其附近,《续志》及今图志,耿镇东有白家咀,在半个城西北,算刘二庄东北,耿家寨东南。白家咀即东白家村,白家滩在自家咀附近,今图志无。东撒家可能是撒白二姓村。东泉子头应在今耿镇以东,东马坊附近,《续志》及今图志皆无。[15]抵家村,《高陵县志·地理志·乡里》:咀头有抵家村。咀头在渭河北渭桥东原上,即今高陵县张卜乡咀头,邸家村在咀头附近,邸与抵音同,邸家即抵家村,今无村。渭桥渡有清真寺,元至正年间修建。渭桥附近的喇叭庄也是回村。耿家集以西的马家湾、梁村、韩家和县城以南的团庄、七留村(西留村),东南之关马寺等处也有回民聚居,并建有清真寺。[16]高陵耿家集一带回村,东与临潼三府村、马坊村、行者桥等处回民聚落相接;西与咸阳苏家沟、渭城毗连;南与西安沙河以东回村连成一片.形成一个十分辽阔的回民聚居区。
  三原县回民分布,《三原县新志》张潜传记载:“三原城内回民数百家",[17]以太平巷为最多,姚家巷和水晶巷也不少。太平巷原叫兴和巷,后改为太平巷。三原县城外村镇没有回民。

清代泾阳县回村分布

  泾阳县回村,据清朝档案史料记载,主要分布在永乐店、塔底下。[18]永乐店在泾阳县城东,崇文塔在永乐店南。永乐店以南,崇文塔以北,其问有菜家壕等回村。崇文塔南的高庄(也叫高阳庄)也是回村,与咸阳东原苏家沟等处回村相接。县西南原上有黑(赫)家村(也叫黑家滩)、寨头村等回村。县城内回民居住在城东南秀水巷西和城东姚家巷等处,西关外南铁门、魏家湾也有回民。
  富平县,回民聚居在美原、康桥和县城内。[19]
  耀州回民居住在县城北寺沟堡(今寺沟)和庙湾一带。[20]
  同官(今铜川市),《同官县志》记载:“县西韩家原有回民数十家”[2l]。
  西安府西路咸阳、礼泉、兴平、户县等县回族分布:
  西安府西路,以咸阳回村最为稠密,礼泉、兴平、户县、周至也有回村。

清代西安及周边回族村落分布地图

  咸阳县回村分布,《重修咸阳县志》:“咸阳之马家堡、蒲马家、白起茔、新冯村、苏家沟,旧为回居”[22],回村记载简略。据《咸阳县志》(道光十六年增刻本)和马长寿先生调查资料[23],咸阳是一个回村分布稠密地区,主要分布在县北原一带,西少东多。
  县城内回民居住在东边的东西道巷内。
  北原西部回村有:马家堡、拜家堡、蒲家堡、白起茔等。马家堡在县西北约四里处。蒲马家,也叫普家寨,在北原。白起茔在县城东北四五里,任家咀附近。县城以西的吴家堡、张家堡、郭旗寨、陈老虎寨、苏家寨、西沟(今永安堡)、求家堡、魏家川、牛家村(今查田村),都有回民居住。
  渭河以南回村有北纪家、南纪家。
  北原东渭城、苏家沟地区回村众多,东与泾阳高庄(高阳庄)、塔底下回村相接。渭城即秦咸阳旧址,有十里渭城之称。回民起义时,义军于此处筑城,设渭城府。渭城“南临渭水,北倚洪渎原,南北七百余丈,东西五百余丈”[24],今西城墙残壁犹存。《咸阳县志》(道光十六年增刻本)记载,渭城司家沟到新冯村之间堡寨有29个。经过同治初年回民起义后,一些堡寨名称消失了,现在司家沟到新冯村之间有20多个堡寨,其中冶家台、古家沟、海家沟、米家台、桑家沟、木家沟、新冯村、沙家沟,相传原来都是回村。实际上渭城回村很多,口碑史料渭城有回民26坊。
  乾隆十年木际丰义行碑记载I冽,渭城一带回族姓氏繁多,回村稠密。立碑者渭城回族大姓有马、高、米、者、顶(丁)、魏、古、冶、胡等,这些回族大姓分布广泛,有的县志有记载,但不少大姓县志漏载,如古姓在渭城里古家沟,冶姓在冶家台,胡姓在胡家沟,者姓在石桥东,顶姓在东北乡贺里顶家等县志不载。
  苏家沟在渭城东,今三义村、张陈村一带,西起牛羊村,东至白家咀。牛羊村在窑店北一里处,原为回民屠宰牛羊的场所,白家咀即今柏家咀。据说刘家沟以东全是回回村落,包括刘家沟、纪家道、山家沟、头家沟、张家村、三义村及红旗的前后左右各排。
  苏家沟以东回村,《重修咸阳县志》记载:“(提督雷正绾)自率所部由高陵河口为浮桥以渡泾,分路并进,遂将高阳庄、穆家庄(东木家)、舍家村(南北佘家)、萧城、钮家堡(钮家村)、韦家沟(魏家村),多巢一律平毁,始抵咸阳之苏家沟。[26]南北佘家在韩家湾北,今有北佘村,穆家庄即今穆家村,庄岩张村东,萧城即今萧家村,钮家堡、韦家沟今图志无,这些村皆为回村。咸阳东北的锁家村、贺村南的方楼子也有回民居住。
  《重修咸阳县志》记载:“同治六年,回逆陷庆阳,其属县宁州、合水、环县之民逃至正宁之枣刺街,约数万人,流离失所凄惨万状。陕抚刘果敢公编为八旗,其一、二、四、六、八旗安插于泾阳、高陵,三、五、七旗安插于咸阳东乡一带,开垦荒芜。男妇荷锄持锨,披荆斩棘,历三年之艰苦,变荒为熟。”[27]故今渭城、苏家沟一带各村多为甘肃移民的后裔。
  礼泉县,“邑城向住纪姓回一家”,县城东乡回村有赵村镇、吴村、坡里马等。[28]
  兴平县,《兴平县乡土志·人类门》记载:“县东乡北吴村,西乡板桥,回汉群居杂处[29]。”
  户县,《孟晋斋文集》记载:“户有村灰渠头者,回民聚处”[30]。庞家村也有回民。
  周至县城内南街和南关有回民,人户不多。
  西安府南路宁陕厅(宁陕县)、孝义厅(柞水县)回族的分布:
  宁陕厅,相传元世祖时,回族政治家赛典赤·赡思丁任陕西五路西蜀四川平章政事,一些西域回回迁入宁陕,在今广货街的大坪、小岭子、沙沟、兴隆街、平沟,江口镇的沙岸屋、阁老坪等地放牧定居,在兴隆街、沙沟建有清真寺。明代居住在江口、冷水沟的回民已有400余户,2000多人,江口清真寺开办有阿汉语学堂[31]。
  孝义厅(柞水县),康熙二十三年(1684),镇安、西口回民3户,12人迁入本县药王[32]。

  注释:
   [1]毕沅《查禁新教苛抚激变疏》,转引自肖一山《清代通史》(三),第624页。
   [2]《秦陇回务纪略》卷1。
   [3]《秦陇回务纪略》卷1。
   [4]乾隆二十四年光大门马氏祖茔三圪塔巴碑。
   [5]韩敏、李希哲《清代乾隆年间西安城四乡回民六十四坊考》,载《伊斯兰文化研究》2O01年第3期。
   [6]吕懋勋《续修蓝田县志》卷31,《纪事沿革表》。
   [7]谢恩浩《再生记》。
   [8]安守和《临潼县续志》卷上,《缪树本事略》。
   [9]马长寿《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
   [10]《平回志》卷1。
   [11]《修续大荔县志·旧志存稿》卷2,《足征录》。
   [12]马长寿《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
   [13]《高陵县志》卷1,《地理·乡里(下)》。(丁应松修、雍正十年刻本)。
   [14]《高陵县续志》·《县壕分图三》。(程维雍修、光绪十年刻本)。
   [15]《清代乾隆年间西安城四乡回民六十四坊考》中说:东马坊即临潼县之马坊堡,东泉村为东全子头,可能有误,待考证。
   [16]《高陵县志》第672页,2000年出版。
   [17]贺瑞麟《三原县新志》·《人物》,卷六(上)。
   [18]转引郭毅生主编《太平天国历史地图集》,第133—134页;《新续渭南县志》卷8《文艺志》,严树森《劾钦差大臣胜保疏》。
   [19]《秦陇回务纪略》卷1。
   [20]《平定关陇纪略》卷1。
   [21]《同官县志》卷3,《大事年表》。
   [22]吴廷锡《重修咸阳县志》卷8,《纪事》。
   [23]马长寿《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
   [24]《重修成阳县志》卷8,《纪事》。
   [25]《木际丰义行碑》。
   [26]《重修成阳县志》卷8,《纪事》。
   [27]同上书。
   [28]曹骥观《续修礼泉县志稿》卷11,《兵事》。
   [29]张元际《兴平县乡土志》·《人类门》(光绪三十三年刻本)。
   [30]顾寿祯《孟晋斋文集》,《孟晋斋年谱》(同治五年刻本)。
   [31]魏国安《宁陕穆斯林的今昔》,载《陕西穆斯林》2003年第3期。
   [32]《柞水县志》第804页,1998年出版。


欢迎您投稿“秦之韵 陕西村史”公益网。 (投稿EMAIL:30999626@qq.com 在线投稿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