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印象三秦

合阳县百良乡尹庄历史

时间:2014-2-13 10:29:43   作者:霸主哥哥   来源:网络   阅读:1634   评论:0
内容摘要:莘村南旧秦庄,有伊尹墓,旧有墓田数十顷;墓前有御道,相传为前代命官省察道。这段记载里提到的“莘村”、“三汲”、“阿场”、“陌东”、“陌西”等村,距离尹庄最多不过五六华里。于是,我就坚信了尹庄是伊尹故里的说法。
    我的老家在陕西合阳县百良乡一个叫尹庄的地方。尹庄分南尹、北尹两个村子。我家在南尹村。村子不大,只有三条巷道。在我的记忆里,全村不过千人,除了屈指可数的几户其他姓氏外,几乎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家都姓姚。在我的记忆中,村人的生活和行为习惯,大量地保留了中国传统文明的遗存。因为那时年幼懵懂,关于这个村子的历史、姚姓的起源,我从未主动问过父辈们。但我却清晰地记得,几个老年人在依墙聊天时说,听他们的长辈们说,这个村子是姚家兄弟俩不堪忍受黄河每年的洪水肆虐而从黄河边的岔峪口搬上塬的。至于搬迁的年代,没有人能说清楚。再联想每年清明节,村上总有几个老年人到岔峪村扫墓,我才明白老人们说的话不是空穴来风。南尹村到岔峪村直线距离不过三四华里,由于岔峪村紧邻黄河边,需要下坡行走到沟壑的最低处,所以实际路程大约有六七华里。村里老人不辞辛苦步行到岔峪扫墓,是先辈留下的传统,表达了慎终追远的情怀。
    随着年事、阅历日长,少时对家乡朦胧的记忆竟然渐渐清晰起来。村子东北方有个涝池,涝池东岸有个商店,当时大家都叫合作社。北岸有个药店。那时我们把围绕涝池周边的区域,统称为“庙”,稍长以后才知道,所谓“庙”指的是“伊尹庙”。伊尹庙建于何时、何处,我已无从得知,但从长辈们的口耳相传来看,庙是千真万确存在过的。我曾亲眼见过的是,药店的北边曾经有一座土塔,老人们说那是伊尹塔。如今,庙和塔已不复存在。国家改革开放以后,涝池周边恢复了废止几十年的集会,每逢农历每月三、六、九日,方圆几十里的农民、客商汇集在这里进行商品交易,热闹非凡。
    远离家乡求学的几年里,我曾无数次地对家乡记忆的碎片进行拼接,试图寻找到姚姓与村名的关系、村名与伊尹的关系,期待有令人惊喜的发现。自愧才疏学浅,资质愚钝,加之没有下功夫查阅资料佐证,所以始终没有理出头绪。就业工作若干年后,当我读到《合阳县志》时,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那块土地,其实就是商代大政治家伊尹的故里。据《合阳县志》记载:伊尹(约公元前16世纪),又名伊挚,夏末有莘国(今合阳县)人,商代大政治家。孟子日:“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商王成汤三聘伊尹到都城亳(今河南商丘)共谋大业。伊尹精于烹饪,常以调味之理喻王事,成汤视为知音,委以国政。伊尹辅佐成汤灭除夏桀,建立商朝,被尊为“阿衡”,亦即宰相。商汤去世,又先后辅助外丙、仲壬二王当政。仲壬死后,其侄太甲继位,破坏商汤法制,怠乱国政,伊尹将他放逐到桐宫(商汤葬地,在今河南偃师西南)。两年后,太甲悔过自新,伊尹迎其复登王位。伊尹著有《伊尹》、《肆命》、《徂后》等书。临告退,又写成《咸有一德》。年百岁而卒。辅政四朝的伊尹,对商王朝的建立、巩固和繁荣,立下不朽功勋。今百良乡尹庄为伊尹出生地,莘村为伊尹耕作处。三汲、阿场、陌东、陌西等村,留有伊尹遗迹多处。莘村南旧秦庄,有伊尹墓,旧有墓田数十顷;墓前有御道,相传为前代命官省察道。这段记载里提到的“莘村”、“三汲”、“阿场”、“陌东”、“陌西”等村,距离尹庄最多不过五六华里。于是,我就坚信了尹庄是伊尹故里的说法。
    以尹庄为中心的伊尹遗迹大多已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被夷为平地,是令人颇感悲哀的事。但那毕竟是一个时代的悲哀;我现在担心的是,如果不趁着尚能指认出这些遗迹准确位置的老人们健在,尽快修复,那么,再过若干年,后人们只能通过志书的零星记载知道这里曾经有过可以让人们的灵魂暂时栖居的场所,在想象中完成对先祖的祭奠。那才是莫大的悲哀。诚得如是,就真应了杜牧在《阿房宫赋》最后的浩叹:“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欢迎您投稿“秦之韵 陕西村史”公益网。 (投稿EMAIL:30999626@qq.com 在线投稿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