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印象三秦

唐代泾阳“养疾院”

时间:2013-11-30 14:59:41   作者:代峰编辑   来源:禹贡   阅读:1166   评论:0
内容摘要:这个古迹,唐代泾阳“养疾院”曾在群众中流传一千多年,至今提起群众仍赞叹不绝,它的医事活动,已传为历史佳话。据历史考证,唐代泾阳“养疾院”距今已有一千二百三十年的历史,是泾阳县医事活动最早的医院组织形式。
“禹域分为九州”,(见《宙书·禹贡》)“秦岭以北为雍州,黑水、西河惟雍州;(见《汉书·地理志》)。泾阳地属“禹贡雍州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统一中国后确立了郡县制,划泾阳为郡,唐代泾阳属京兆府。
  据《长安志·辅图》载,泾阳距京兆存七十里,系唐都城长安的郊区。据《元和志》载“唐至德二年冬月丙寅(公元757年)筑‘养疾院’于泾阳,”据《泾阳县志》卷三《建置篇》记载“养疾院”在县城南,西南隅内角门处。据《泾阳县志》卷十《文档资鉴篇》记载城西南“养济院”即“养疾院”,又叫“孤贫院”。明·洪武年间及清·康熙年间均曾重修,同治年间修补。“养疾院”是皇帝疗养疾病的地方,方圆百亩,坐南向北,大门楼悬有长方形联匾,上刻隶书金镶“养疾院”三个大字,内有二门楼、过庭、正殿、书房、陪房、养室、花园。周围缭以红色围墙,院内树木花草,跨池石桥,院外有渠水流向院内,环境幽静,壮丽堂皇,景色宜人,是一个疗养疾病的好地方。据当时“养疾院”告示,有“百亩属—院”、“十亩耕耘之禁”。修竣后,肃宗第十一太子“嘉纪”当地民众称“小皇帝”,十五六岁,有太后陪住,跟随有宦官、宫女,皇太子住院疗养疾病达三年之久。“养疾院”设有太医、医师、医士、药承、徒工30多人,并有御林军武士兵勇20多人侍从戒护。据当时土著烟户传言,“养疾院”在给宗室治病之余有时还派遣医士给附近贫病花户巡诊医病,偶而还给舍药,在巡诊时还给民众讲述一点防病知识,也介绍一点治疗的土单验方。在皇太子疗养后一段时间,“养疾院”就成为达官贵人疗病的“病坊”,唐代晚期将官办的“养疾院”改为“养济院”带有慈善救济性质,邀请有医技的僧医来院为民众治病。宗旨是。“不择贫富,爱其老而慈其幼”,如已病者,收养贫困无依靠之人,并设有看护,轮派僧医诊视,并给以口食药饵。据记载“养疾院”最多收容103名,民众称赞“养济院”叫“孤贫院”。除医疗施舍外,还使疗治康复之人在院属土地上进行耕耘种禾,以院养众;天长日久遂被冷落。到宋代“养济院”还是官办的“医坊”“病坊”。据记载时隔500多年后,明洪武年间重修“养济院”厦房17间,药王殿鞍驾三间,清康熙年间又重修“养济院”,约占地20多亩,到清同治年间,因淫雨40多天,“养济院”围墙、房舍倒塌又重修。继设僧人管理,年年农历二月二举行盛大的二月“养济院”古会,唱大戏、耍把戏,招住远道客商,进行商贾贸易交流,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由于社会动乱加之天旱田禾不收,院基严重破坏、失修,院落荒芜,只剩下少数的房舍六间,鞍驾三间,僧人看守。“养济院”为了维持生活,指定专人管理,经收孤贫儿童30多名,学做木工、生活用具、磨面等,又出租院地50多亩。以做工收租维持生活费用。直到建国初期土改时,人民政府还划给101亩土地归“养济院”。为了繁荣经济,活跃市场,每年照例举办二月春季物资交流大会,据记载每天上会约三万多人,邻近十几个县、市商业供销网点500百多家进行物资交流,促进了工农业的发展。这个传统古会一直延续至今不衰。近年来兴修水利开渠灌溉,“养济院”遗址不断削耕,现存旧残遗址少数房屋为农民群众所住。
  这个古迹,唐代泾阳“养疾院”曾在群众中流传一千多年,至今提起群众仍赞叹不绝,它的医事活动,已传为历史佳话。据历史考证,唐代泾阳“养疾院”距今已有一千二百三十年的历史,是泾阳县医事活动最早的医院组织形式。

欢迎您投稿“秦之韵 陕西村史”公益网。 (投稿EMAIL:30999626@qq.com 在线投稿

上一篇:富平八景诗
下一篇:陕西茶叶历史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