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街村村民均为汉族,村中共计有牛、陈、支、古、张、宋、罗、魏、姚、吕、王、余、李、赵、许等姓氏十五个,其中牛、陈两姓人数最多,占村民90%以上。据传新街镇牛氏系山西打锅牛后裔,明朝时先祖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村下迁到河南巩县后又迁至商洛,不久,其一支又由商洛迁到蓝田县(古城子)。到古城子后牛氏先后将祖先埋葬在牛氏祖坟,俗称牛家坟,历代牛氏后人每年均在此举行祭祀活动;陈姓据老人口传,系从河南、山西、陕西等地不同时期分别迁居于该村;其它姓氏则系新街镇建街市后,云集到新街街市做生意定居繁衍而来的,如古姓,相传为清末从周至县迁居而来,侯、吕姓系河南迁居来,魏、张、支、宋、王等姓氏均从本县境内迁居而来。
清末民初,全县分为22里,新街镇属县西北故景里三甲。1949年5月23日蓝田解放后,全县共设14个区,新街时归华胥区管辖,称新街镇。
1950年4月,归洩湖区华胥乡管辖,仍称新街镇。1958年9月,华胥乡改为新华人民公社,新街隶属新华人民公社管辖,称新街生产大队。十年动乱中,将华胥人民公社改为红卫兵公社,新街生产大队改为新风生产大队。1977年恢复华胥人民公社,新街隶属未变。1984年6月,华胥人民公社改为华胥乡,新街大队改为新街村。1996年8月华胥乡改为华胥镇后,行政隶属关系一直未变。
新街镇,自古为蓝田县的西大门,西至长安城中心,东至蓝田县城,北至临潼县城,均为四十华里,县境内六条官马大道之一的古驿道(蓝关古道)穿村而过,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交通极为便利。在那肩挑背驮、马拉骡运、行人步行的年代,新街镇正是商家、差旅投宿歇脚之处。明清时期,新街镇有公馆和驿铺,带动了农副产品的交流和手工业、餐饮等产业的发展,古镇集市兴旺繁荣,被誉为蓝田八镇之首。
新街镇主街位于蓝关古驿道上,临街两面店铺林立,商号云集。商贩、行旅、官员、路过及赶集人,人来人往,十分热闹,街内商号聚集,如“养性堂”药铺、“俊发活”杂货店、“新街民立生盐店”等。
新街镇作为商业集镇,兴盛于清代早期,逢双日为集,特别是农历二月集会规模最大,会期长达半月之久,从二月二十二到三月初八日。时商贸云集,市场繁荣。而骡马会场面大。在那农耕为主的年代,牲口交易极为重要。盐店、金店、粮店、肉店、药铺、日用百货等生意兴隆。河南的商贩,陕西安康来的茶客,西安东关的大车、蓝田的马车,新街镇是南北经商人交汇之地。人流涌动,摩肩接踵,四面八方的人们均来赶集赶会,届时周围香客艺人纷至沓来,演戏杂耍,迎神赛会,摆摊卖货的聚集于街道两旁。卖日用百货的,卖手工艺品的,卖熟食小吃的通宵达旦,盛况超过平常集市。
建国后,街市随镇行政中心的东迁逐渐迁移到华胥镇油坊街,但新街仍有国营商店、饭店、卫生所、磨坊、轧花厂,至上世纪80年代,新街旧址尚存,旧街道遗址480米长,可想当年的繁盛。
新街村历史遗址有仰韶文化时期的“新街遗址”,古寺院遗址(今人称寺坡)、城隍庙遗址、马王庙遗址、娘娘庙遗址、玉皇庙遗址、瘟神庙遗址、汉代炼铁铸造大钟遗址,还有清末民初关中大儒牛兆濂故居等。
新街遗址 位于现新街村西土崖上,东西长约600米,南北宽约500米,总面积约30万平方米,高于现今灞河东40~50米,1957年被中国科学院考古人员首次调查发现,1992年被蓝田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西商高速公路开工建设,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新街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探方挖掘64个10×10米,发掘面积共计约6000平方米。发掘房址3座,陶窑9座,窑穴(灰坑)400个,灰沟33条,马骨坑1座,同时出土了大量的生产工具、日用陶器以及装饰品等文物。
新街镇公馆 据清光绪元年吕懋勋编《蓝田县志》记载:“新街镇公馆为同治九年知县吕懋勋筹款创建,计三进,每进三间,共房九间”,建国前尚有建筑存留遗迹。
关中大儒牛兆濂故居 故居有土窑洞7孔(沟南4孔,沟北3孔),南面4孔窑洞前有土围墙和门楼,院东边有竹园,门楼上挂有清政府颁发光绪戊子科文魁牌匾一块;沟北3孔为学坊窑,沟两边有一座高8米,长10余米土桥相连。在学坊窑洞前曾有联日:陶复肇室家,后妥先灵前听事;穴居避风雨,左藏农器右储书。学坊窑内挂有孔子画像,画像两边书:笔落警风雨,诗成泣鬼神。是先生教书的地方,现今土窑洞在,其设施已荡然无存。
村内还有庙宇若干处,村西四组寺坡,相传是汉唐时代寺院遗址,寺名、年代不祥。查光绪元年吕懋勋编《蓝田县志》第八卷祀祭志有两条记载在地理上相对符合,一日有玉山观在县西北四十里,元时建。一日龙崖寺,在县西北四十里。该寺有可能为龙崖寺,在寺坡东下边有清代城隍庙遗址。另村子街道西头有马王庙遗址,街道东头有娘娘庙遗址,有大殿、门楼、东西方向,而马王庙是南北方向,两座庙在同一水平线上,都为清光绪年间修建。瘟神庙在二组八家巷内,民国时修建;玉皇庙在新街一组东边。村中庙宇均留有遗址。
官洞子 为避战乱、匪患,人们在崖下挖了大窑洞,洞内两边有小洞。据老人讲,在过去全村人藏在大洞中,一家一小洞,可供起居储藏,人们在洞中生活数日,以避战乱。洞长二百余米,人工挖成,可见人们为了生存保命所修工程之艰辛。
新街村地处灞河河谷地带,土地肥沃,灌溉便利,交通顺畅。村民有浓厚的农耕观念,固守本分,能吃苦耐劳,对土地依赖性较强。新街村很早便在河滩地栽种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关中大儒牛兆濂《灞川秋》诗云:“借问先生何所乐,晴川新稻豆花风”。可见当时蓝田西川灞河沿岸普遍种植水稻及豆类粮食作物。
新街村与灞河、白鹿原遥遥相望
由于灞河水患严重,明代水淹重建街市,清道光七年、九年、十年,河南商城人罗定约在蓝田任知县期间,在村内主持修筑河堤以御洪水。清道光十六年,知县胡元瑛因冯林寨、新街镇水患多发,在县城南关外修建龙王庙一座,门楼三间,左右游廊六间,正殿三间,与此同时,清政府还在新街镇设塘汛,由官府特派汛兵两名。随着时间的推移,灞河水域面积和水量逐年减小,水患少了。建国后村民于1962年修了200余米河堤,1963年村民在村党支部领导下开始修河堤,人们向河滩要地,向地要粮。当时人们流传这样一句话:要吃四百三,决心下河滩。经过十年奋战,终于完成了大堤加固工程,块块稻田闪金光,田边杨树排成行。1978年农田大会战,将水田地垫上土才变成了旱田,人们不再栽种水稻了,种小麦、玉米等。 1980年新街建成抽水站,农田灌溉条件大为改善,群众在大力发展主要粮食作物的同时,辅以谷类、豆类、薯类、经济作物,农业生产效益不断提高,在村两委会带领下,广大干群调整产业结构,根据本地地理条件,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先后种植过苹果、梨、桃、枣、葡萄、西瓜、猕猴桃、樱桃、草莓等,养殖过猪、鸡、牛、羊、兔、鸽子、蜜蜂等。
新街村早在1960年就通了电,是蓝田县农村第一个通电村。
1980年后,部分村民陆续购置了大中型拖拉机,1990年全村拥有农机具10多台,大部分实现了耕种、运输、脱粒机械化。至2010年,全村拥有拖拉机、收割机、播种机、旋耕机、农用车共70余台。
手工业发展绵延不绝,编织、打铁、制作豆腐至今流传。乡镇企业兴起后,有造纸厂、砖瓦厂、编织厂、冰棍厂、预制厂、沙场、轧花厂等。2010年西北家具工业园在新街村征地900亩,之前的水浇地全被征用。
改革开放后,兴起建房热,人们从上边土窑 搬出,在平地盖上土木结构瓦房。 1990年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家家盖起砖混结构的两层小楼,土木结构瓦房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2009年全村用上了自来水,告别了吃水全凭肩挑的历史。
清末民初,关中大儒牛兆濂先生在蓝田芸阁学舍主讲期间,推演《吕氏乡约》,讲礼制、教民众,使蓝田乃至关中地区风俗为之一变。作为先生故里的新街村自然受到了深刻影响,多年来,村人重视礼节、崇尚科学、崇尚古风、重视祭祖,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团结向上,邻里和睦,扶危济贫,对公益事业热心。
新街人由于受牛兆濂先生的影响和儒家思想的传承,特别重视对下一代的德育教育,孝敬父母,关心老人,不忘祖宗,助人为乐。每逢春节、清明节、十月一,村民带后代上坟祭祖,怀念祖宗。如今新街村成了精神文明之村,形成了正派、纯朴、勤劳的村风。
清末民初以来,即有秦腔自乐班、民间社火、锣鼓、秧歌等活跃乡间,参与公祭华胥氏、祭家族祖先、婚丧嫁娶等重大活动,营造乡约共守、邻里祥和、健康向上的和谐氛围。每年农历新街二月会,清明、中秋、春节等重大节日,由村委会领导选择热心文化活动者组织开展文化娱乐活动,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建国后,新街村社火在方圆独树一帜,由村中青年男子进行表演,人数多达50余人。高跷七尺(两米多)且在上崖小坡等地形复杂、羊肠小道行走表演,如履平地一般,极尽高跷艺技之能事。至今仍是村中人茶余饭后的美谈。另外村东窑、西窑的锣鼓队,农闲时节,庙会之时,伴以秧歌旱船进行表演,锣鼓喧天,表达了农家人内心的喜悦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964~1965年新街文艺自乐班在牛象坤、陈戌生、陈智祥、古登高导演下,排练了《血榜记》《白毛女》《野火春风斗古城》等剧目,特别是《野火春风斗古城》轰动了西川,荣获灞桥区文艺会演二等奖。
1969年后期,继续排练了《红灯记》《卷席筒》《铡美案》《藏舟》《窦娥冤》《三娘教子》等剧目,从初一演到十五,周围村庄的人都赶来观看,人山人海。现今村中已掀起健美操,跳广场舞的健身高潮。
新街村人历来重视传统文化教育,涌现了一批民间文化的坚守者,教书育人的授业者。新街村牛氏家族是村中两大姓氏之一,自明以来家谱排序为:必、文、永、清、儒,忠、孝、持、家、远,诗、书、继、世、长。后十辈:“忠孝持家远,诗书继世长”为牛兆濂给续排的。以关中大儒牛兆濂为代表的牛氏家族秉承家训,重视文化教育,注重修养的美德。牛约斋因家贫从商,但始终不忘仁义修养,教子成才,治家有方。新街二组牛人良是红白喜事司仪,虽年已八十,但幽默风趣不失沉稳庄重,深受群众欢迎。牛清璋(字子宜,牛兆濂之三子)为中医医生,行医村中,声播关中,曾被村民挂赠“德惠乡里”牌匾一块,已于1959年病逝。已故退休教师陈玉书,别号骊山樵夫,毕生热爱传统文化,育人不倦,喜爱书法,经常自拟楹联,写古诗词书法作品,多被乡党收藏。已故退休教师陈琳一生酷爱书法绘画,并创作许多书画作品,曾任西安太白书画院理事。退休教师牛忠永自幼喜爱书法,现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许多作品被县内外人士收藏,现任陕西诗词书法研究会理事,西安国港书画院会员,西安黄河书画研究会会员。原山西天阳钛合金总公司总经理牛忠东,在工作之余喜爱文化艺术娱乐,亲自任蓝川联艺会社负责人。现在有秦腔演唱队、锣鼓队、秧歌队,每逢周六、日自乐班演唱者多达50余人,观众有来自西安东郊的,二炮的,庆华的,向阳的;还有本县华胥的,外村的,活跃了村中老年文化生活。热爱中医的陈德育和村卫生室陈涛医生,医德医风高尚,医术精湛,方圆数里群众慕名前来求医问药,深受村民称赞。陈志昌兽医,医术高明,闻名乡间,1956年全村人联合赠“服务乡里”等大型匾额三个。
关中大儒牛兆濂
牛兆濂(1867~1937年)字莲塘,后又字梦周,号蓝川,民间传颂牛才子,新街镇人。9岁人私塾,清光绪八年(1882)参加县考名列榜首;十年(1884)入关中书院专攻儒家经学,翌年充任志学斋斋长。十二年( 1886)补廪生,并被聘为塾师。十四年(1887),听柏景伟讲学于关中书院并受教于李菊圃、黄小鲁等人,翌年中举。十六年(1890)任白水彭衙书院山长,始治程朱理学。二十四年(1898)管理蓝田县里衙局。1900年,关中大年馑,先生主持赈恤甚力、清正廉明。亲自制定局规,率先执行,后辞职讲学于芸阁学舍。1903年,巡抚升允以关中书院改建陕西第一师范学堂,聘先生为总教席,多次书函敦请,而不就,后派人持聘书,登门相请,才勉强随去。但三个月后,决然辞归,仍治程朱理学。1907年任蓝田劝学总董兼高等小学堂长,是年秋被选为省咨议局议员,后又任省咨议局常驻议员。不久即辞去常驻议员职务,讲学于鲁斋书院。1909年,应陕西存古学堂之聘,分管教务。1912年初,原陕甘总督升允率兵攻陕,企图复辟,先生曾亲自西出礼泉劝升允罢兵。1913年起,在三原正谊书院主讲。1918年,先生归讲蓝田芸阁学舍,慕名求学者众多,学生遍及大半个中国,乃至朝鲜等。1926年,刘镇华久围攻西安城不下,曾到故居新街鸣鹤沟拜访,先生闭门不见。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先生义愤填膺,积极倡导抵制日货,用攘外之说激励学生爱国救亡。1933年,日本侵略者进占山海关,承德失守,先生忧愤国事,与兴平张果斋组织义勇军500人,通电全国出师抗日。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侵略军大举进攻华北,患病在床的牛兆濂闻讯后病情恶化,于夏历6月21日在芸阁学舍愤然辞世。
先生逝世后葬于他终生讲学的芸阁后冈。各级政府予以拨资助葬。《大公报》以“关中巨儒牛蓝川先生逝世”为题作了报道,并被地方政府特准入乡贤祠,每年九月二十日,公祭于芸阁专祠。
先生一生著作颇丰,有《吕氏遗书辑略》4部,《芸阁礼记传》16卷,《芸阁礼节录要》、《秦观拾遗录》、《音学辨微》等,并主编民国《续修蓝田县志》,又有《蓝川文钞》12卷、《蓝川文钞续》6卷、《蓝川诗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