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蓝田村史

细嚼慢咽前卫镇(下)

时间:2017-4-30 21:25:29   作者:挺直的松   来源:陕西文史   阅读:7091   评论:0
内容摘要:西安市蓝田县前卫镇历史:从炮里塬过来到蓝田的交界处有一个牌子,西边写长安,东边写蓝田,在牌子西边有个村叫刘村,人们把它叫小刘村,也有写成留村的。东边也有个村叫刘村,人们把它叫大刘村。刘村位于蓝田县和长安县交界处,白鹿原的西南方,村落集中,四四方方。西边与长安...


                   细嚼慢咽前卫镇(下)

    从炮里塬过来到蓝田的交界处有一个牌子,西边写长安,东边写蓝田,在牌子西边有个村叫刘村,人们把它叫小刘村,也有写成留村的。东边也有个村叫刘村,人们把它叫大刘村。

    刘村位于蓝田县和长安县交界处,白鹿原的西南方,村落集中,四四方方。西边与长安县紧连,交界处原有十多米高的一棵柏树,三十多年前还亲眼见过。现在已经不存在了。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村中贯穿着东西向水泥路多条。村的南边是布村,西南与长安县的南桑村相望,与西岭也不远。村北是坡头,东边是藤寨,东南与田湾相望。是方圆几个村中唯一平坦没有坡地沟壑的村落。西安到杨庄的公路就在村北。由此路到布村的水泥路就在村东。

    村办公楼和水塔在村东,二十多年前就建在这里。
    刘村以姓刘的为主,也以此而得名。据老人说:刘是大移民来的,在刘户中除本刘外,另外的两个刘是客户,一个是义子,一个是家人(雇的佣人)后来在此落户繁衍。刘姓分为街里、南边、十字三大户,其余的刘是客户。刘家的祖先是一个大官。
    刘村人那几十年前几乎都是糊灯笼的,我们回来时还带回样品。
    在刘村的东南方就是坡头,这个村因其居住于荆峪沟的坡头而得名,荆峪沟到此深有数十丈。村民居住集中,村子不大只有两三个组,主要姓氏佘和杨,这里现在有一个木器加工厂,聘请外地的雕刻师和当地的木工专门加工各种仿古家具。

    当年的鹿塬游击队队长杨怀德就是坡头人,为革命做出过贡献。
    坡头的南边就是919公路,进村有三条路,东边一条西边一条中间一条,村西的这条一直通到荆峪沟与孟村那边的路接通。与此接通的村中街道有两条,这两条一条在前街一条在后街,东西走向。村北是荆峪沟,荆峪沟到了这里就深有几十丈了。村中还办过铝加工厂,不过时间不长就拾掇了。
    刘村的南边是布村,从919道走刘村村东这条路直通布村。

    布村位于白鹿原的西南角,沐浴沟畔,与长安县的布村紧邻。村东边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小沟,叫白鹰沟,沟的西边有一个寺院叫白鹰寺,解放后改成学校。沟里住着一个组的人家,人都叫布村沟。从布村到布村沟那几年还是小路,也是土路,到了近几年才打了水泥路。从布村到田湾很近,只是田湾段的那节没有打水泥路,有时只能绕道走布村沟向东北走藤寨到田湾的那条路。近几年才打了水泥路。

    布村村名的来历:在古代是一个丝绸交易的场所,据说一直到清初明未布村以布市村名称存在着,以后人们简化为布村。它的西边是南桑村,在过去很可能是以植桑养蚕为主。布村东南有一条沟叫沐浴沟,这条沟发源于大亮村。

    这边的布村与长安县的布村很近,只是一步之遥,据说:那时长安县的邮差往往把信件送到这边来,那边的人基本都是姓熊的。这边的姓乔的。乔家在这个村是一个老户,也是一个大户。乔家人为革命做出过贡献。据说:乔家原是一个大财东。正好采访的这家就是我的代办点,还是在刘村采访时听说的,乔家是一个革命家庭。就此专门做了采访。

    乔佐军1949年七月,把保改成乡后设立鹿塬区他任鹿走区(驻吴村庙辖10个乡)区长,弟兄三个,老二乔佐碧,老三年轻时就死了。

     前几年布村人集资复建了白鹰塔,还有一个亭子,这是截至目前前卫镇唯一的一座古塔。
     布村社火最有名,当年有一庙(白鹰寺)三社(南社长安县布村也叫熊家、中社布村、北社刘村)五村之称。不过中社布村的社火最有名,《蓝田县志》都有记载。创始于清朝光绪年间,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古老的人背社火街头小表演到人抬社火田间场地大展示及现代车拉社火大运转;从平头桌子到芯子、高跷;从纸扎、旱船到狮子、龙灯、秧歌队;从本村到外村、从家乡到他乡、从乡村到县城、从县城到西安省会级城市;从一花独放到合欢荟萃。

    布村的东南就是田湾,有一条路还是近几年才打成水泥路的,从藤寨过来有两条路一条在村中间,一条路在村西。田湾村位于沐浴沟畔,村落沟南沟北都住有人家,原来沟底也住有一个小队,现在已全部搬迁上来。村的北边地势平坦,西边有些坡势,村中地势并不平坦,因为居于沟畔的缘故。从藤寨过来有两条水泥路,从布村过来有一条路,布村那边已经打成水泥路而田湾这边还没打,从布村沟到藤寨到田湾这条路是水泥路,到王庄原来也是水泥路,而后修公路时斩断了,现在村东南有一条水泥路通到王庄,新修的四车道公路从王庄过来经过田湾沟下去了,在这里架了一道南北的桥,公路穿桥而去。

    田湾村几易其名,孙曲寨、尹家集、田家垇、文革期间叫立新、现在是田湾。先有尹家集,后有孙家寨,后来孙家没人了。才成了田家湾。田家老祖宗印了一个田家湾和北原的田禾村。解放初和布村、刘村合并为一个村。队部在布村沟扎着。高级社时按工带产,田湾坡地多,工分大,从布村、刘村分粮,到了(58、--60)分社时刘村和布村从田家湾分出去,结果把好地都给了人家。现在的田湾西边叫田湾沟,东边过十字叫田家湾。

   藤寨位于白鹿原的西南,前卫镇的西边,荆峪沟南岸,隔沟与孟村镇的水磨村相望。大村处于西安到杨庄的公路南边,赵家处于公路的北边,该村由两个村组成:藤寨、赵家。它的南边是田湾村,西边是大刘村,西北是坡头,东边紧邻安岱。从村中西边和村中东边各有一条路通向田湾。这里背面邻沟,大部土地是平坦的。

    该村值得一提的是彭广华,在吴村庙供销社当主任,后调到县联社工作,后调回来在村当干部,原来是土匪,参加了民团,后改编为游击队。
    滕寨村有初中和小学,是西边各村学生的上学之处,村中还有信合和供销社,不过现在已经撤了。藤寨是一个大村,除赵家在919路北外,都在路南,村中有三条路从919接通,又有几条东西的路贯穿。五个组,文革时曾改名永红。藤寨也有社火团,经常参与各地演出。在本村多次举办大型社火活动。
    与藤寨紧连着的是安岱,它位于藤寨的东边,安岱位于前卫镇西边,荆峪沟中部南边居住集中,北边隔沟与孟村胡家相望,西边和藤寨相连,南边王庄连畔,东边与香村紧邻。大部分土地都在塬上,沟下没有土地,只是坡林木。这里沟深林茂,有一条水泥路从安岱越沟通到孟村胡家。炮里到前卫的公路从村南通过,村中道路全部硬化。安岱原来还是一个五个小组的大村,原上居住着四个组,沟下还住着一个组--五组。五组的一部分移到了荆峪沟那边的半坡,听说只有几家人,还有一部分移到这边来。先现在沟底还住有一两家人。

    “安置岱峪移民到这里”的意思。这就是说安岱最早是从岱峪移民来的。对这一说法有人质疑。在文革期间,安岱的文艺演出在方圆是很有名的,在以王奉诰为团长的文艺组织中,集聚了大量的文艺人才。韩思孝是导演,韩武安鼓司,主要演员白素芬是唱戏的把式,她主演过《红灯记》中的李奶奶,《沙家浜》中的阿庆嫂等许许多多角色,深受群众的好评。王功俭的唱功也不错,和白素芬一样受到好评。他主演过《红灯记》中的李玉和,《沙家浜》中的郭建光等角色。除此二人之外,还有王守成扮演刁德一,王连举。王阳锁扮演过鸠山,王菊花扮演过李铁梅,王鹏安扮演过磨刀师傅。板胡拉得好的是坡头的佘更海,王百众二胡也拉的不错。佘更海死后王百众也拉板胡。当时主演的节目有《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龙江颂》。除样板戏外还上演过传统剧目《十五贯》、《串龙珠》、《劈山救母》。王顺亭扮演过刘彦昌、王晓茹扮演过王桂英、王菊茹扮演过三圣母等。

    一九五三年村中集资在大涝库旁修建了戏楼,因年代久远已不能进行演出,又集资在现在的村中间修建了新戏楼。
   村有一个很有名的阴阳先生,当地人都叫七先生,长安一带人叫红毛,因为他是外族人的后代,头上长着红头发,当年到他家寻找他的人络绎不绝,常常是排着长长的队等候。

    与安岱紧邻着的是香村,香村在前卫镇算是一个大村,王庄虽说队数多,但户数少。位于白鹿原的西南半塬,荆峪沟南岸。前卫镇的西边,这里村落集中,人口密集,交通便利,坡里到前卫的919公路从村中间穿过。村中街巷纵横交叉。土地平整。香村最早属于吴村庙联管辖下的一个区,解放后改成乡,乡政府就设立在老爷庙。村中庙宇颇多,不过现今留存的只有两个娘娘庙和菩萨庙。

    安村的陈景仁在这里当过乡长,佘永乐指导员。初级社到高级社于克俭当过支书,貟志林也当过支书。全村七个队,一队姓貟的占大多数,佘只有几家,于的也是几家。二队佘、张、吴姓很多。三队姓吴的多,王姓只有几家。四队姓吴的占大多数,胡姓只有两三家。五队姓吴的,张姓有几家。六队韩姓多于吴姓。七队在沟下,大部姓吴。据老人说貟姓是从北桑村搬来的,老先人犯了啥事,要到这里落了户。解放前就有过私塾,只是记不清了。解放后学校在老爷庙地址在坡塄子。

    香村值得一提的是张更新办的香村食品厂,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现在已是白鹿原一大名产。享誉周边,畅销蓝田各地及长安、西安等处,名气一天比一天大,销量一年比一年长。

    香村还有一个人值得一提,就是现在还健在的貟应锁,他今年八十左右,从十五岁就开始写作,一直坚持到现在,笔耕不怠。不过老人的水平限制了作品的质量,只是写一些小报道投稿于老年报一类的刊物。但老人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香村的南边、田湾的东边是王庄,这又是前卫镇的一个大村,十个组,村北是沐浴沟,新修的四车道公路穿村而过。王庄村先前是一个村,后来和王沟合并,直到现在。王沟最早是一个独立的村子。值得一提的是王增红的食品厂(王庄点心)也很有名气,不过近今年不做了。 解放前村上就有学校,就在现在的地方。村中解放前做生意的王世杰的“德盛成”杂货店。行店(相当于现在的批发部)。藤寨、安岱正月初五的古会,王庄没有。社火团解放后才有,现在没人了。一共耍了两次年代记不清了。王庄原来有戏班,杨峰周的头,解放后到了文革把戏箱烧了。经常去西塬,对王庄村并没有过多的采访,所以了解的不多。

   王庄的东边是杜家沟,这个村子不大,和大亮村隔沟相望,村子不平,村中有洼,名为沟而不是沟。杜家沟的村史没有采写,了解不多。它的北边是前卫,四车道公路从村东通过,村中只有一家商店。
   香村的东边是巩村,巩村分为东巩和西巩,从孟村翻过荆峪沟上来的公路把村子分开,东边的是东巩,西边的是西巩。花了几天时间专门对这个村做了采访。
   巩村是东巩村和西巩村的合称,打听了好几个老人都说不出为啥叫巩村,只有魏老师说原先有姓巩的。
   巩村位于白鹿原的南塬的中部,荆峪沟南岸,村落在原上,沟下还有地。前卫镇的北边,巩孟路从村中南北穿过一分为二,东边为东巩,西边为西巩。东巩两个自然村,既东巩村和白家小村。西巩也是两个自然村既西巩村和庙后头。东巩村的东南是白家小村,白家小村的东南是近几年才从沟下移上来的王河村的一个组。北边是荆峪沟隔沟与孟村相望。西巩村的西边是香村。这里地势平坦,交通便利。除巩孟路外还有前卫到炮里的919从村南经过。两个村都有三四条路从巩孟路接通进村,还有一条从919路接通,也有人家搬迁到919路边居住,道路已经硬化。在919与巩孟路接头处叫韩家十字,是韩景孝在此居住,人们就叫成了这个名字,也是为了纪念他的那段历史。

   东巩村当年是第七保,和杨孔寺、马沟是一个保,保长是张忠信(杨孔寺人)当的时间长一直到解放。还有魏元宝也是保长,魏文华(东巩人)、魏元稹都当过保长。西巩和东巩不是一个保,自古以来就是两个独立的村落。初级社时东巩一个社,社主任是魏元起,西巩一个社,社主任冯振敏。白家小村一个社,社主任魏守成,庙后头一个社。五八年时合到一块组成一个高级社。六零年又分开,分成东、西巩。把庙后头划归西巩,白家小村划归东巩。东巩村主要是魏姓,白家小村也有魏姓,白姓,张姓。西巩村主要姓氏是张姓、魏姓、冯姓。转高级社时是一个社,六零年高级社分开,东巩村又成为独立的村,“田一德”的铺子就在涝库沿子。跑回回时,田一德把大亮的地买了,百分之八十的地都是他家的,好多人都是租人家的地,田一德家光伙计就雇了12个。庙后头原先和东巩是一个大队,田一德的第四任掌柜的魏振华。原来东巩西巩是一个大庙,过庙会都在一块。乡政府刚解放时在前卫老爷庙里,土改后搬到田一德在(西)巩村的房里,这里是一院子房,还有个偏院,乡连区工委都在这里。 西巩村的张家还出过县令,张金鉴,那是清朝时的事。在他家看到后门上的匾。当时在神木县当县长,是七品官,后来从神木调到西宁府成了五品官,一直到告老还乡。“田玉德”的老店在前卫,还在西安南街开有 “田易很”和在魏寨开有“易顺德”、徐原人王永信在“田一德”当过伙计。现在的学校原先的朝阳观,创立于民国十年(1921)。是邵寨的邵麻子,联合起来盖学校的。巩村小学是蓝田县西区的唯一的一座学校,它与蓝田县县城的东小,秋树庙小学是蓝田县的三大小学。包括北到曳湖南到南山西到长安的学生都在此上学。前卫的王明轩给学校盖了五间楼。

    到了五六年,盖起了鹿塬地段医院,乔佐军和魏德科都当过院长。巩村小学的前身是蓝田一小,是在著名教育家田伯荫的倡导下建立起来的。当年筹建学校的主管理事名叫魏恭,后为第一任校长。国民党元老,著名书法家于右任亲题校牌:区立蓝田第一小学校。学校教师多为“勉学会”成员,他们不失时机地向学生灌输民主、科学新观念和反帝反封建意识,暗中积蓄革命力量。在历史上,巩村小学是一个重要的革命据点。1930年巩村小学还有一件大事,即在这一年的7月上旬,中共陕西临时省委在巩村小学召开扩大会议,决定成立正式省委,重建西安市委,由省委常委吉国桢任市委书记。这在陕西的中共党史上,应记下重要的一笔。

    白家小村是东巩村的一个小自然村,但是很有名气,是以祖传秘方治疗皮肤病出名,西安周边的群众纷纷前来就医,门庭若市,每天都有人前来排队,从早到晚,从父辈到如今,一直如此。
    白家小村祖传秘方的两个创始人:白粹庵(1897~1958) 又名纯学。白日耀(名善字日耀),生于1925年12月19日。

   祖传秘方不但影响与受益于广大群众,也富裕了当地群众,两邻家及对门改商店为饭店,村人三轮及电动运行于公路与村中拉送客人,收入颇丰。

   王河村位于荆峪沟中部郑家沟与徐河沟交叉处,前卫镇的中部,前卫村的西北。这里地理条件极差,沟壑纵横,沟中有沟。荆峪沟的另一条支沟从徐原村的村东发源,经过齐家湾、吴家湾到了龙寨,逐渐加深,到了徐河就更深了。直到王河和荆峪沟主沟郑家沟段接通。在徐河与王河接壤处还有一条沟。沟中有小型鱼塘分布,水波荡漾,两岸草木成荫。村的下边就是荆峪沟水库(也叫白鹿原水库)。村中交通因地势不平整而坎坷。从徐河通下来一条主干路直通到村西,从前卫下来经过徐河窑厂有一条很陡的土路与主干路接通。村西从主干路接处直通到南塬新村,又有一条从村中通向北原新庄子这条路在沟道盘旋而上。在村东与徐河交界处有一条不深的沟还有一条路通到原上去了,王河村的东南塬上是前卫村东边是徐河村。北边与郑家沟连畔,西北是白鹿原水库,西南角的新庄与白家小村相邻。

    村分为四个组,王河因姓王的居住在早而得名,村人原先都是沿沟南沟北而居,到了解放后有一部分人才迁上北原居住。又到了20年前一部分人搬上了南塬。

     徐河村位于前卫镇北边,紧邻前卫村,这条沟发源于龙寨村经过徐河到王河与郑家沟相通。是荆峪沟的一条支沟,徐河村就居于沟的两边和沟底。这里有沟地也有原地,沟底比较平坦,宽阔。在徐河与王河之间还有一条沟,这条沟不深,处于沟的北边,原先有韩姓人在此居住,所以这条沟人们叫它韩沟。有一条从狼湾过来经过徐河吊庄门前到徐河沟底上坡去前卫的路,是在没有公路以前的主要路径,东塬人上前卫都走的是这条路。新修了公路后,这条路才退休了。现在,新修的四车道公路从村东经过,是徐河村的交通更加便利。

    徐河的南边紧邻前卫村,西边是王河,东边与谢湾、狼湾相邻,北边和郑家沟分畔。
    在清朝时人们就在沟底居住,一直到了合作化以后随着居住观念的改变和社会的发展,向东的吊庄,和村西发展,到了1975年下半年的连阴雨致使大面积滑坡,从此后就向村北的塬上搬迁,现在村北的塬上已经形成一个大村落。这个村共有两个自然村就是徐河和吊庄。

    徐河村最早叫神水河,后来因姓徐的在此居住而改名为徐河村,文化革命时(1966)改名红河大队。
    徐河的狮子是有名气的,起始年代已无从考证,据谷金仓老人对后人说,他小的时候就有过耍狮子。清朝末年(1908年),谷金仓在河南跑生意,学得了人家的技艺带了回来。在耍的过程中不断创新,使狮子更加发扬光大。他成为徐河狮子的第一传承人,在他的带动下,徐景康、洪登奎等村民 积极参与,徐河狮子终于名噪一时。在上河、下河、塬上几片多次演出。第二次演出在1926年,由徐崇坤、徐炳坤、徐景康领头集资捐款,为的是庆祝打败了围困西安的刘镇华。1946年庆祝抗日战争胜利,在本村演出。1949年在农会主任徐洪道、郭维贤带领下在本村演出三场,并有秧歌、花棍相伴。由此有了“徐河狮子前卫龙,有人嫉妒耍不成”的歌谣。1954年合作化时期,获得丰收,群众捐钱耍狮子。1955年正月朱文义、汪忠涛、祝培智、王登满等人主办,于正月十五、十六日晚正式演出,自此到1990年又由柴安华、王敬军、汪广利主办狮子、龙灯、旱船表演团在前卫剧场舞台上演,把三者结合表现出了无穷的魅力。1991年前卫、徐河联合演出,正月13日晚在徐河村首场演出,接着在前卫演出。1998年农历11月23日白天在石槽村演出。2001年又由柴安华等人演出狮子、大头娃、跑鱼等节目,在巩村韩十字前卫舞台上演。

     前卫位于白鹿原的南边,属于南塬,前卫镇的中部,荆峪沟的南岸。这里西边高东边低,东边就是荆峪沟的支沟徐河,南边是大亮村,北边是巩村,炮里到杨庄的919公路就从街道通过。新修的备战路从南头东西走向通过,919车道现在成了街道。土地所原先在现在的备战路十字的西边,修路时迁走了。街道南有一条到王庄去的路,这条路口往北不远的东边有一条到徐河的路经过学校门下沟。在街北十字有一条从高中学校门跨过街道下到王河去的路,不过出了街就成了土路,经过徐河窑厂,坡势很陡。从这条路的街道接住有一条通到王河搬迁上原的一个组也是一条水泥路。街道分新街道和老街道,在二者之间有好几个东西走向的街道贯通。

    前卫村现有六个村民小组,原先只有五个,嫌四组村大分成两个组就成了六组。村中的姓氏有汪、郭、王、朱、祝、马等好多姓,其中郭姓现在有两大户,有一二百年的历史。乡政府在田玉德药房后边,没有多长时间迁移到田玉德的巩村老庄子去了。那里房多开豁,土地改革时期一直到搬到前卫这段时间都在这里。

    村落变化,一队原来的学校,只有三间房,里边还敬了三个神。四个年级编了一个混合班,张国粹(张河人)在这里教书。到了汪玉民当干部时才把沟边的涝库平了,建起来学校,就是现在的中心小学。原来村民都在去徐河的路两边,现在发展到新公路去了。二组,戏楼在一组与二组中间,还是在汪玉民手里建的。这个队做生意的多,现在也发展到新公路那边去了,跟大亮都连住了。三组主要在果园变化也很大,果园两边都盖满了,原来有个塔家,只有一个小塔。住了一家姓蒋的,只有一溜子房,合作社在塔家的北边,塔家原先空荡荡的人家塔家把那盖严了。现在成了商业中心。郭家(被采访者)十字以南是老街道,街道十字是老戏楼。后边是郭家的,这里原先没住人,只是扎了一些茅子一类的小建筑。他的这一组原先叫郭家院。原先从神鹿坊迁上来,住在徐河,上辈人还在徐河疙瘩子上坟。哪里是来根本,第一代,迁到前卫是弟兄两三个,做生意的,后来卖给朱家做染坊。到他这一代已经是五、六代了。是清朝年间迁来的,有一二百年的历史了。他家后边的房还在。他爷手里盖的。是现在街道最老的房子。

    原来老街道在解放前的商铺有:姓聂的开的商铺,东边是住家户,隔了几家是朱家的染坊。西边只开了一家就是田玉德的药铺,东边还有汪仁龙开的杂货铺。在聂与染坊之间还有几家住户,仁龙、田玉德的商铺能大些,在西边还开了家客店。姓汪的开的,汪姓还开有铁匠铺,时间不长就拾掇了。解放前是单日子集,两天一集,主要以经营粮食为主,解放后供销社在西边的南头,原来的老爷庙。那是的合作社不大,街道还有信合、药铺,田玉德的商铺,南头现在的戏楼西边是收购站。市场主要交易粮食,一斗40斤,有个牙家,卖粮食的把粮食倒进斗里,牙家用板子一拨,把多余的粮食拨到蒲蓝,到集散了,把粮食收集起来一卖,捐给学校做教师的工资。仁龙家老二在西安做生意。姓马的在北关开了一家粮店。巩小的胡启泰、胡启祥,史老师(支家河人)是事务就是地下党。让人家逮了一回。雷志河是党员,最后成了民主人士。郗河地下党员多。随娃(丽丽他爸)就是地下党,解放以后成了公司的经理。被采访者上学时还教学,死了送埋时悼词里说,跟支微孝都是一帮子。他哥被拉了壮丁,参加了中条山的抗日战争,回来经常给他学说战争的残酷。

   前卫名称的来历时,源于秦朝,秦始皇统一秦国的前期,楚国的势力已经伸展到蓝田一带。当时的白鹿原九寨十八村住满了军队,这里是大本营设镇守使,供应粮草。在蓝田的南塬把楚国打的一蹶不振。不过这种说法不可信,原来就听老人说过,“长水校尉”屯兵将军岭,他的前卫部队就在这里,所谓“前卫”就是最前边的意思,这种说法让人信服。

    王铭轩(1901~1977) 原名王德新,前卫村人。幼年家贫,13岁出外学生意,遵守信义,生意日渐兴隆。在西安开设的企业有:德秦祥银号、秦华印刷厂、大千贸易公司国药改进社、大千制药厂、合和面粉厂、华兴面粉厂等十余家。在此期间曾参加过世界红十字会、民主建国会、工商业联合会。
    王铭轩致富后,虽巨资百万,但平常衣食简朴,谦虚谨慎,同情党的革命事业,对社会公益、扶贫济困极为热心,素有百年树人之志。民国22年(1933)回家探亲,目睹本村学校设在庙宇,不利教学,他即捐资一千元,在村东另修学校一所。32年(1943)又见学校设在村东,过于偏僻,不便幼童上学,又捐资五千修建教室5间。27年(1938)为八里坡高桥年久失修,出资500元,雇工修复。同年又给巩村小学捐麦200大包(计4万斤),修建该校礼堂。29年(1940)家乡差徭繁重,村民生活困难,他出资籴粮十五大石(计6700余斤),作为村上济贫粮,分济村上贫困人家,不计利息。31年(1942)因蓝田县中学资金缺乏,他即出资30万元制做桌凳200套。

    解放初,他开办建国医院,支持院长抗美援朝。后因院务乏人主持,将医院全部财产移给西北印染厂医务所。又将兴华面粉厂和西北局合办的西北新华石棉建筑器材公司及私人所有的200余两黄金悉数资助。解放后他还经习仲勋、汪锋介绍在北京开办清真西安食堂。

    1962年,王铭轩被以“反动资本家”罪名逮捕入狱,“文革”中被诬陷为“习仲勋反党集团西北交通员”,含冤10年。1972年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告无罪释放。1977年病逝。临终时还一再眷念桑梓,嘱夫人马纯慧以后经济好转,对故乡要多多帮助。夫人马纯慧贤淑开朗,深明大义,不忘丈夫遗嘱,在1985年蓝田倡导集资办学时,专程返里为前卫小学捐资3500元。1987年又捐资1万元作为奖学金,用以发展教育。巩村乡党委、政府、前卫党支部、村委会,为表彰王铭轩遗德,启迪来者,于是年10月1日为其修陵园,立碑碣以志纪念。

    前卫村1989—1990年发掘隋墓3座、唐墓28座,出土金、银、铜、陶器共1000多件。
    值得一提的是前卫的龙灯最有名。
    前卫镇是蓝田县企业最多的乡镇,白鹿原的中心,不管是派出所还是医院,法院,银行、工商所基本管辖着整个鹿原。鹿塬三社只有吴村庙是逢一、四、七的集和前卫二、五、八集。乡镇企业有农械修造、皮革、纸箱、海绵、砖瓦(徐河)、机械、印刷、丝网、针织、面粉等厂。商业分布在镇中井字形老街和公路交叉点。这些只是过去的前卫,现在的前卫名气远比过去大了,因其境内修建了白鹿原影视城而名扬四海。但是,鹿塬人并没有因其影视城的修建而获利,影视城北门口修建的太穷气,导航也不理这里,占据着鹿塬的地面大量的车辆人流却涌向南门,北门口的停车场今天还是空的,这是为什么?白鹿原影视城北门口脏乱差、占道经营、三轮停放问题还需治理,让一个干净文明的前卫形象存放于游人心中。


      李捧虎作于2017年4月28--30日

欢迎您投稿“秦之韵 陕西村史”公益网。 (投稿EMAIL:30999626@qq.com 在线投稿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