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临潼村史

临潼田市皮影艺人张志仲的悲惨人生

时间:2016-11-10 9:00:43   作者:张应民   来源:秦之韵文史   阅读:1668   评论:0
内容摘要:临潼田市皮影艺人张志仲的悲惨人生:谨以此文悼念关中著名皮影艺人张志仲先辈遇难87周年。 张志仲是清末民初关中的著名皮影制作艺人。他出生于1874(清同治十三)年,卒于著名的民国十八年年馑(1929年)。
临潼田市皮影艺人张志仲的悲惨人生

临潼田市皮影艺人张志仲的悲惨人生
      张志仲是清末民初关中的著名皮影制作艺人。他出生于1874(清同治十三)年,卒于著名的民国十八年年馑(1929年)。他的父亲张广生务农为生,生有三个儿子。长子张志城,早年下川做生意。二子张志登,在家务农。三儿子张志仲,自然是最娇惯的一个,幼年在清末秀才堂叔张广居门下,进过几天私塾,初通文墨。

     当时的社会,文化活动非常少,皮影戏成了农村最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形式,成本也最低。一般婚丧嫁娶,老人过寿都请皮影戏班演出。一挂牛拉大车,白天拉着全部道具行头,晚上当舞台。在大车一侧挂上五尺见方,经过鱼油打磨,变得挺括透亮的白色纱布屏幕,后面用布帐将整个大车围起来做后台。一般戏班子就两个人,皮影操纵者和演唱者由一人担任,称作把式,一手拿两个甚至三个皮人,厮杀、对打,套路不乱,令人眼花绿乱。生旦净末丑都由一人演唱,脚下还要制动锣鼓。另一人演奏乐器,板胡、月琴、笛子、唢呐、梆子和碗碗,都得会,也不轻松。那时尚无电灯,也还没有煤油,照明用油灯,燃油以桐油或菜子油为主,所以,皮影戏也叫“灯影戏”。皮影戏的灯一般用青瓷碗做成,并用细绳或铁丝吊挂起来,灯捻子要比家里常用灯粗壮的多,由七八根灯捻组成,不然达不到亮度要求,因而也很费油。灯油由主人家提供,正在演戏过程中,戏把式会喊一声“添油啦!”,主人家便立刻派人来添油。一晚上的戏,起码得添三四次油。          

     这样的皮影戏,只要在田市正街或南北二场及刘家巷有演出,志仲是场场不拉,并且到场最早。从搭台子拉屏幕一直看到拆台子卸屏幕还不愿离开,很快他便成了皮影“戏迷”,不但会摆弄动作,各类角色的演唱也学得非常逼真。前台看不够还常常掀开围布到后台去看,恨不得自己上去摆弄一番。久而久之,他与常来田市演出的几个戏班子都混得烂熟,成了戏班的义务杂工。他的演技也在不断提高,若一段时间没有戏班来田市演出时,他便在青少年中,学着台词演唱一番。尤其是在得到了戏班丢弃的几个废皮人后,他更是如获至宝,经常演练,竟演唱得惟妙惟肖,不断博得众彩。

     少年志仲并没有停留在对皮影表演的满足上,而是有了更高的奢望。尤其是在得到那几个废弃皮人以后,便产生了自己制作皮人的强烈欲望。自己制作皮人,谈何容易?他先和戏班子那些会修复皮影的把式靠近乎,偷学他们的修补技术,不但把自己手中的那几个残破皮人修复好了,还为几个戏班子义务修复皮影,深得业内人士的好评。随后,又找周边的制作皮影的师傅拜师学艺,经过几年的努力,他制磨了几十种不同类型的刀具,熟练掌握了皮影制作的八道工序,能制作各种类型的皮人和道具,他制作的皮影被周边许多戏班子广泛接受,成了真正的皮影制作艺人,在皮影界有一定的声誉。

     对于自己取得的成绩,青年志仲并不满足,总感到还缺少点什么。听说华县那边皮影高手很多,他决定到华县走一趟,学学外面的经验。在华县他与皮影界艺人进行了广泛的接触,交流学习制作皮影的经验,自己平时遇到的难题也多数得到了解决。

     回来后他极尽全力奔事业,很快就成了当地一流的皮影制作艺人。他的镂刻技术渐臻佳境,他总结出了六岁左右的秦川黄牛皮是最适合的皮影制作用料;他能自己用紫铜、银朱、普兰、荔子等炮制出大红、大绿、杏黄等颜色来,再用这三原色配制出各种所需要的颜色来着色,使色彩效果异常绚丽;他将薄而透亮的成品皮用于皮影的人头、胸、腹这些险要部位,较厚而色暗的皮,用于腿部和一般道具上,这样既节省了原料,又提高了皮影质量,同时也使皮影人物形成上轻下重,便于把式操作,受到了皮影界普遍的欢迎。

     当时田(市)相(桥)油槐一带有位叫春娃的著名皮影表演艺人,此人为人随和,幽默风趣,与谁都爱开句玩笑。当然,别人也就喜欢与他开玩笑。有人便玩笑的说了一句“宁听狗咬仗,不听春娃唱。”不成想,这句话不胫而走,很快传遍四乡,春娃把这句话当做玩笑,并不在意。其实,春娃的表演动作娴熟,唱腔委婉动听,是位难得的好把式。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很识货。在皮影界他虽是后起之秀,但是很快他就认准了张志仲镂刻的皮影质量最好,是最棒的皮影,此后,他戏班的皮影货源大都来自张志仲的刀下。

     志仲在皮影界的名气越来越大,找他刻制皮影的人也越来越多,致使他经常忙的不可开交,跑遍关中,到处应邀刻制皮影。就连华县的皮影界也时不时的邀请他去刻制皮影,每去一次就是数月至半年。这使他意识到必须带徒弟了,便在一直追随他的青年中挑选了几位智商较高的加以培养,渐渐由徒弟来分担他的部分工作。

     志仲少年时贪玩爱看皮影,家里也不指望他劳动养家。青年以后成了皮影制作艺人,反倒成了家里的摇钱树。一般艺人的家庭比单纯农耕家庭的经济收入要好得多,他们家成了衣食无忧的小康之家。志仲把挣来的钱全部交给父母管理,自己一心扑在制作皮影的事业上,力求做得更好。结婚时的费用也基本上是用志仲挣来的钱,父母力求把婚礼给儿子办得风光一点。

     天有不测风雨,不久父母先后病逝,随后二哥志登也去世了。志仲被迫的担负起了家庭重担,比较像样的送走了父母双亲和二哥。二哥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女儿淑贞已经出嫁,长子富川,为人憨厚,已十九岁,便安排他经营家里那三十六亩地。次子荣川十二岁,头脑比较灵活,让大哥志城带到四川学做生意。随后,自己也迎来了两女一子,五口人之家。

     一切安排就绪后,多年积蓄的银两已所剩无几。这使志仲意识到当家不是件容易的事,再多的钱也招不住无控制的化。对三灾六难必须有所防备,三间厦房也显得太少了,还得盖几间房子。自此,志仲再不敢乱花钱了,狠不得一个铜板分成两半化。为此,他买来了一个瓦罐,将挣来的银子藏在瓦罐里,又将瓦罐埋藏在屋门后的避静处。当然,这些动作都很谨慎,每次向瓦罐中加放银两时都得防止外人知晓。虽然一直在为银子的安全担心,但是瓦罐有银两,心里不着谎。在那多灾多难的年代里,有一罐银子放在那儿,心里总是安稳的。

     俗话讲:“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这罐银子早已有人惦记上了,在志仲每次向瓦罐中添放银子时,总有一双眼睛在窥视着,而他却全然不知,以为自己做的很隐秘,银罐很安全。当民国十八(1929)年年馑发生时,关中到处横尸遍野,田市也饿死不少人。地里庄家颗粒不收,市场萧条,肚子吃不饱,哪里还有人去看皮影戏。志仲的外来收入已断了线,只得动用瓦罐内的银子度饥荒了,当他悄悄打开瓦罐时,罐内的银子竟不翼而飞,全不见了。他顿时像五雷轰顶一样,头都要爆炸了,把满屋子,满院子翻了个遍,他已经精神失常了。随后,跑出家门,满街的跑,满街的找。再后,跑出城门,不吃不喝,到别的村子去找。最后,因精神完全失常,不能自控,多日后受冻挨饿,惨死在相桥镇铁王村的一座破庙里。一代著名皮影制作艺人就这样悲惨的离开了人世,终年五十五岁。志仲在皮影镂刻技术达到顶峰时期,溘然长逝,这不能不说是关中皮影界的一大损失。

     志仲的丧事料理完后,他的家也就毁掉了。夫人在他去世之前已因病逝世,大女儿凤贞业已出嫁,二女儿挡贞只能依靠给人家帮工度日。可怜的儿子相群只得挨门乞讨,流落他乡。直到1932年大哥志城由四川返乡,才派人四处找侄子,最终在高陵县境内找回了讨饭的相群。

谨以此文悼念关中著名皮影艺人张志仲先辈遇难87周年。

                                             张应民

2016年9月7日

欢迎您投稿“秦之韵 陕西村史”公益网。 (投稿EMAIL:30999626@qq.com 在线投稿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