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蓝田村史

前卫镇石槽村史

时间:2016-5-11 16:59:35   作者:挺直的松   来源:陕西文史   阅读:2864   评论:0
内容摘要:蓝田县前卫镇石槽村史:石槽村是一个神秘而古老的村庄,王姓从山西大槐树下迁移而来,居住于塬坡下的大沟旁的梁上,这里叫窑院子,也叫王疙瘩。石槽村清时属焦吴里,民国时属鹿走镇联侯家湾保(第十二保),建国初属鹿走区侯家湾乡(第九乡)。1958年9月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属红旗二公社吴村庙乡管辖。

前卫镇石槽村史


村名来自传说:


    传说西安城里有许多各个朝代为皇帝喂马的石槽,那些石槽经过上千年的滋养,慢慢地修炼成神。他们不甘寂寞,就偷偷地出来游玩,一次比一次飞得远。其中有两个飞上了白鹿原。时间长了缺少水分,就到处寻水,其中一个飞到炮里实在飞不动了,就落在了那里,一个飞到了石槽村来。这里有一座庙,一柏一石一间庙,终日香火不断。神槽飞到上空,看见有一个涝库,就想下去喝水,但又怕人多,惊扰了它,转了几圈后终于无人了,才一头钻进水里,喝饱后,才飞起不到一丈高,谁知身旁有一人,纵身一跳,一把把它拉了下来,石槽一头钻进青泥里去。外边只露了半截,直到现在这个石槽还在。后来人们就把神槽叫成石槽。


    这个石槽高有六十公分,长有三百二十公分,宽有六十四公分,槽深有二十多公分。现在石槽就摆在三官庙门北边,涝池已经填埋得只剩很小一部分了。


复杂的地理环境:


    石槽村位于白鹿原的南塬坡塄子上,从这里可以鸟瞰焦岱川景色,浐河流域尽收眼底。前卫镇的中片东南,白鹿原到此有些向里收缩,村中地势并不平整,总体来看,东边高中间低西边略高。很大一部分还在坡下,给群众的农业生产带来很多不便。过去生产条件差,人们全是用肩挑推车从坡下往上返联,现在随着粮食的过关,林业的发展,基本上已栽成核桃等树木。塬上的全能使用机械化耕作。一条水泥路从焦岱镇的荣家沟村的徐家沟经过一路盘旋通到石槽村与前卫镇乡道相连。前卫镇的乡道从大亮村分开一条向东南经过侯家湾又向南拐到石槽东去直通到将军。从坡下穿村而过的这条路西有一条路绕了一个大圈,在圈子的中间有一条东西直通的路面,西边只到村西中间,东边通到乡路处。向东在村北有两条路也与乡道相接。村南的东边有两条路通到村东中间,西边从圈子的南边中部有一条路向南通到门前又向东折去只到坡沿而止。

   坡下从村东塬体处向西延伸有一条逐渐低落的塬体中部基本平坦而宽阔,到稍部又窄又小又低落。在塬体与这道梁之间有一个深沟把二者分开。村西还有一条沟是与樊坡的分界,这条沟叫瓦盆沟。当年河南人在此烧过瓦盆而得名。

  石槽村南与徐家沟连畔种地,西南与樊坡有沟相隔,西北与侯湾相通,东边和徐塬为邻。现有土地879亩,村落占地大约五六十亩。其中沟下部分占去总面积中的三百多亩。



久远的村落变迁:

    石槽村是一个神秘而古老的村庄,王姓从山西大槐树下迁移而来,居住于塬坡下的大沟旁的梁上,这里叫窑院子,也叫王疙瘩。从名字来分析,那时人就住在窑洞里。后来回民起义(1862)时,把平台的村子烧了。人们才搬到塬上来。在搬上塬以前这里应该就有人居住的。从村中遗留的历史遗迹来看,这个村有五百年左右,原先的娘娘庙,现遗留有一棵比房还高的柏树,有一搂粗,树枝现已现出苍老的面容。村中间距离三官庙不远的东边有一棵几人粗的大槐树,芯子已经空了,只有外皮还活着,枝叶却还很茂盛。


   石槽村清时属焦吴里,民国时属鹿走镇联侯家湾保(第十二保),建国初属鹿走区侯家湾乡(第九乡)。1958年9月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属红旗二公社吴村庙乡管辖。高级社时和侯家湾合成一个社,(也叫友谊社),六四年分社时又分开。1961年调整后属巩村公社。后迁移到前卫改成前卫镇仍属其管辖。现在这个村只有三个小组,东北是第一村民小组,南边是第三小组,西边是第二小组。240户,920人。其中王姓占百分之九十以上。


古老的庙宇和遗存:

   村中现存有三个庙宇,南边的是娘娘庙,院内的古柏树现还在,庙宇早已改成学校。原先这里的庙宇有前后两进,前头是戏楼。柏树的南边有五六米高的一座塔。改成学校后,在坡塄子重新修建一座新庙,坐北向南,瞰视焦岱川。每年的二月十九过庙会。


   村西南有一座小庙就是传说中的四百一十一间庙。庙门口有一个大石头,上头有一个石头桩,桩头指到那那里就要遇事。有一次把桩头指向蔡坡,蔡坡人知道后就上塬来把桩头搬了。实际上是庙的四角有四棵柏树一个石头一间庙。四柏一石一间庙。现在那些树早已不存在了,这座坐北向南的一间土地庙也是才修建的。村西北有三间坐西向东的新庙是神槽三官庙,即天官地官人官。三官庙是二月二十的庙会。里边有新塑的神像,门口北边有一个石槽,就是传说中的神槽。庙前边有一个池塘就是传说中的石槽喝水的地方。在池塘的东边有一棵五百多年的大槐树,芯子里边都空了,孩子们在内生火玩耍,但枝叶仍然茂盛。再往东路北有一个两米多宽四十多公分厚的大碾盘子。据说有两个,有一个劲大爷,一顿能吃一升小米,一回担了两个,现在只遗存一个。另外,村西那几年还发现有古墓葬,里边出土的文物已被人卖掉,它们足以证明此村的古老程度。
  
历史长河的记忆:

   石槽村在民国时期,王炳义当过甲长头,王安吉当过甲长。当时的地下党员就有王文玉,经常在巩村小学开会。还有王生春,刘尚贤等。王世昌当过初级社主任,高级社时是侯家湾人担任。王西轩家是大农,但人很善良。长安黄埔军校毕业,后来在西安汽车配件厂工作,九十年代去世。王世友参加过抗美援朝。王浩然在三原县当过县长,他热衷于教育事业,在村中积极倡导集资办学,分派一户一根椽,在大家的援助下盖起了学校,解决了下一代的教育问题。王吉荣在大亮和县城当过校长。王树东文革期间在孟村中学任教。


   石槽的社火于四五十年前在洪寨驱水,当时是为了驱雨,那里参加那里就下雨,参加驱水的有二十四个社,大亮参加最迟。到现在共耍社火二次,九十年代第一次,今年第二次共四十二个社参加。


   学校于2003年重建,2005年前后在坡塄处新建庙宇三间,这年的二月十八日洪寨村在此立碑谢社,有碑石一块立于庙的西边爪头处。


   1949年解放时从孟村过来一个连的游击队,就住在学校里,在坡塄子支着两挺机枪。陈志正带领的游击队在陈庄打了一仗,一直把敌人撵到汤峪,胡宗南在焦岱都没敢停直接钻进了山。当时,蔡坡和嘴头之间的锅壳浪沟有敌人驻扎还设有哨兵。在这里驻扎部队是防止敌人上塬。


日新月异的变化:


   随着改革开放和党的惠民政策的贯彻落实,村民的传统观念已被打破,纷纷走出家门,不是搞劳务付出就是在外做生意经商办厂。村人的收入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居住条件的改善。一座座高楼大厦替代了破烂不堪的土房,平坦的水泥路面代替了过去泥泞的土路。随着外出人员的增多,在家上学的孩子也越来越少,2007年撤销石槽学校并入徐塬小学。村中的商店自解放时就有,大约六十年代供销社给了五百元,办了几年因经营不善而撤销,改革开放后,村里有私人办起的商店,日用百货应有尽有,方便了群众的日常消费。医疗事业也在解放初期就有,王浩然就是一位好医师,现在村里的医疗站实行落实政府的合疗政策,为群众防病治病而服务,深受群众好评。机械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摩托车,小车,代替了昔日的步行和自行车。收割机,播种机代替了昔日的人力耕作,大大地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村中的面貌一年一大变一月一小变,越变越好看。我相信不久的将来一个欣欣向荣的新石槽定会展现在世人面前。


欢迎您投稿“秦之韵 陕西村史”公益网。 (投稿EMAIL:30999626@qq.com 在线投稿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