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家村东邻栎阳村,南接南寨村,西与新市街办大刘村相邻,北于朝邑村相邻。齐家村共辖齐东西、县东西、斜王、新力、新兴5个自然村落,7个村民小组,502户2150人,耕地3300亩。
齐家村最古老的自然村落为县西村。县西村距临潼县城30公里,名叫县西村,自然令人费解,但当我们知道了县西村的历史,也就自然明白她为何要叫县西村了。
出栎阳古镇西行2里,就是县西村。而早在2000多年前,秦人迁都栎阳,后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秦又迁都咸阳,改栎阳为县,直到元世祖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始将栎阳县并入临潼,栎阳遂降为镇。据说今县西村位置即当年栎阳县城西门所在,村子也因此得名县西村。
县西村是齐家行政村最古老的自然村落,但解放后,政府在设置行政村时,却以齐家村命名,主要是因为齐家自然村规模最大,村子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80%以上。
齐家村土地平坦、肥沃,自然条件较好,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村民们在各级政府的倡导和支持下,修渠打井,平整土地,农业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很快实现粮食亩产愈千斤,棉花亩产过百斤的好收成。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思想更加解放,观念不断更新,改变了传统农业单一的生产模式,开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大棚蔬菜、林果等经济作物,开展饲养奶牛、鸡、猪等养殖业,村民们的收入大幅度增加,生活质量越来越高,村容村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现在,齐家各自然村的道路全部水泥硬化,家家户户都通上了有线电视、宽带,以前在村里常见的土木结构的房屋,甚至草房等,早已被成排的平房、楼房代替,许多家庭还都购买了小轿车、大型农业机械等生活生产用车辆。
齐家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村民重视文化,爱好艺术。原栎阳初中教师张双印、校长赵志才等,均为齐家村人,他们不光教学水平高,而且爱好书法,他们的硬笔书法和毛笔书法都非常精妙。另外,村民蒲稳新、王金杰、齐民强、袁建礼也均喜欢书法,并在村中有一定影响。斜王村年近百岁的张玉杰老人、县西村张文艺等的板胡演奏深受乡亲们喜爱。近年来,县西村的赵航作为后起之秀,他的板胡和秦腔演唱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声名远播渭河南北。斜王村的张耀民、王志愿的二胡和唢呐也很在行……
县西村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使该村的文化积淀尤其深厚,村里独创的社火“马踏青器山”自秦朝中期初创以来,至今已愈1800年之久。千百年来,“马踏青器山”以其精妙的设计,奇险的造型和独特的风格久演不衰,红遍百里。“马踏青器山”制作最关键的一步是把直径约10公分的细瓷彩色碟子约500至600个用麻丝粘接成环,再用绳子把整个碟子连起来,形成一座高约8尺左右的小山,即青器山,碟子与碟子的缝隙用柏枝点缀,然后,让表演者单立于青器山顶上的双马之上。每逢县西村表演“马踏青器山”社火,观者人山人海,观众均为其惊险而精彩的表演赞不绝口。现在,县西村的“马踏青器山”社火已被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并正申报国家级非物质遗产项目。
齐家村民风淳朴,村民重视教育,因而,为国家输送了许多优秀人才,这些人在各个时期,各行各业为国家建设、社会进步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如斜王组的王义民,解放初期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历任新华社记者、中国驻蒙大使馆参编等职。斜王组常胜利,“文革”后参军,军校毕业后任高炮部队参谋、营长、团长、旅长等职,曾两次带部队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现任甘肃省定西军分区司令员。县西堡赵继强,“文革”后毕业于西北政法学院,现为西北政法学院教授,对家乡感情深厚,尊老爱幼,乐于助人,虽身居高等学府但名播乡里,是乡亲们心目中的一位好学者。斜王组张双学,曾任乡长、书记、局长等职,现任临潼区总工会主席。无论身居何职,身在何处,他总是把父老乡亲们放在心里,乐于助人,有求必应,为群众排忧解难,谁家有困难就慷慨相助。尤其是家中父母年事已高,但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总不忘回家向父母行孝,老人有病,他亲自端汤喂药,其品德深得群众赞誉。
粮棉高产贡献大 多项经营富农家
胡张村,因原住民姓氏而得名,属胡姓与张姓共住的村落,后胡姓衰落,至解放时,村中已无胡姓,几乎清一色姓张,但村名未改,延用至今。
胡张村地处栎阳街道东南方向,据街道3公里,辖安庆、胡张、金马、麦李四个自然村。东与安李村相接,南与雨金街办照渠村连界,西与南寨村接壤,北与东庙村、栎阳村为邻。胡张村面积8平方公里,设七个村民小组,共785户3285人,均系汉族,共有耕地6000亩。胡张村交通便利,闫良至新丰公路从村中穿过。水利条件十分优越,泾惠五支渠从村北环绕而过,灌溉渠足以形成网络。主要以农产品种植为经济支柱,是一个历史悠久、传统耕作,远近闻名的粮食高产村。
据村中老人回忆,当年的安庆村、麦李村均有高大宽厚的城墙和深陷的城壕,防御措施得力。解放后,随着兵匪之患的消除,城墙、城壕逐渐失去了作用,合作化时期,城墙被毁,村民把城墙土(俗称壮土)当做肥料施于农田。城墙毁掉后,村中原有的城壕、涝池也被填平,分给村民建房盖屋,作庄基地使用。
麦李村李姓居多,安庆村姓杂,由闫、袁、侯、单、邵、王等主要姓氏组成。金马村王姓居多,也称金马王村,因清代一王姓人家在宅院内发土以金铸小马驹而得名金马驹王村,人们习惯称之金马王村。
胡张村解放前属栎阳一保管辖,解放后划为栎阳区第一分属地。1955年秋分别建立3个初级社,1956年合作化时3个初级社合并成立1个高级社,1958年公社化时,改为胡张生产大队,1984年公社改为乡时,改为胡张村。
胡张村历来保留着传统特色的农耕方式。解放前,虽地势平坦,但缺水少肥,只能广种薄收,小麦、玉米、豆类一年收一料,若遇到旱涝灾情,很多地块颗粒无收,年均亩产很少超过二百斤。相当一部分农户辛劳一年,糊口困难。解放后,党和政府致力于生产基础建设,平整土地、修渠打井,使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土地渠井双灌,保证了一年种两料、旱涝保丰收,亩单产迅速提高到300斤左右。合作化的优越性更是锦上添花,亩产由最初的300斤左右增长到600斤左右。此后二十余年胡张村成了栎阳公社的粮食高产大队。小麦、玉米连年丰收。每年人均贡献给国家的粮食均在300斤以上,成为全公社对国家贡献粮食最多的大队。像一九七七年仅增添增购秋粮一项,临潼县没有完成粮食上交任务,尚缺40万斤,县政府将这一任务下达栎阳公社,公社将40万斤粮食任务强制性压给胡张村,三天内就交清。此一举使公社凌志德书记一跃成为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后升任临潼县副县长,当时一公社干部总结说:“公购任务挑大梁,胡张义和加栎阳”。
1983年,土地下放后,集体经济稳步发展,各种副业也随即成形。蛋鸡孵化厂、木器加工厂、面粉加工厂不同程度地增加着公共积累,农业生产随之步入新的发展时期。大型拖拉机及农用机械迅速增加,运输用的胶轮大车七十年代就达十四辆之多,手扶拖拉机各队都有。农业机械化程度在提高,农民劳动强度在减弱,而社员年终分配收入却在增加。胡张大队成为远近闻名的先进榜样。
改革开放后,经营体制根本改变,最大程度的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单一的粮棉种植改为多种经营齐头并进。粮食生产和蔬菜种植交织布局相得益彰。充分利用地理资源、个体企业、服务行业也像雨后春笋般涌现,商业超市、贸易粮庄成规模的已有二十余家。古老的观念在更新,广大农民凭智慧、凭劳动、凭技术,多方敛财,使人均年收入达万元以上。
民国时期,全村已有安庆、麦李、胡张三所初级小学校,规模小、人数少,仅限于本村农家子弟。解放后,政府出面撤销胡张初小,与东庙合办完全小学。一九六八年,大队办小学,东庙小学一分为二,胡张小学选址新建,并设立初中班,学生达200人,教室12座,教师19人,教学质量上乘,一路领先,在全县也颇有名气。多次受到上级教育部门的褒奖。一九九零年初中班撤入栎阳初中,随之安庆、麦李、两初小也并入完全小学。一九九七年投资70万元修建教学楼一座,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
解放初期,全村仅有王玉坤从省仪祉农校毕业,后在公社管区等单位担任文书工作。在大跃进时期一句“脚蹬地手把天,要把卫星送上天”获得县上二等奖。一九六四年,闫新法考入延安大学数学系,成为第一个本科大学生。高考恢复后,闫百忍、王玉娥走进大学校园,毕业后担任华清中学民族校长和雨金中学校长及区教学研究工作。夫妻两人一次考上大学成为胡张村的骄傲,随后这些年每年都有新录大学生,累计人数已超过二百人。
胡张村在历史上就有民间艺术活动,最引人注目的是麦李村的桌芯子。每年元宵节和正月二十三栎阳古会都要上街演出,有时也被请到外地助兴。与栎阳南街、西街、北街的芯子相比,别有特色。麦李村的“十美女进膳”,形象逼真、雍容华贵、动静相宜、张弛得当,而表现岳家军的爱国名剧《朱仙镇》则闻名遐迩。所装扮的“八大锤”人物更是独具一格,组装精巧、惟妙惟肖,演员身上透露着睿智和威严,表现出中华民族同仇敌忾、血战到底的献身精神。“草堂问安”更是寓教于乐、别具情趣,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孝道”活灵活现的呈现在观众面前,感人至深、耐人回味。安庆村、麦李村的自乐班解放初期已有规模,经常在周围村里活动,有时远去阎良、高陵、富平、渭南等地演唱。行当齐全、久负盛名。九十年代七十六岁高龄的李培敬老人在省电视台秦之声大赛中荣获二等奖。一段《苟家滩》花脸唱腔盈得满堂喝彩,使之名声远扬,受到副省长王双锡接见。王德胜老人,小名友娃子,是秦腔打击乐名师朱宝嘉的高徒,人称“梆子王”。曾在西安民众剧团演出,后在省戏曲剧院教学生。司鼓技术在渭河北乃至临潼也是独一无二的。其子王宽,承袭父艺,如今也是一名远近有名的司鼓高手。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重视民间艺术的传承工作,胡张村的鼓谱也由原来的粗陋狂暴改成轻松明快适合行进社火要求的新谱,秧歌、旱船、跑马等表演项目相应增加,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性的农村文化生活。
胡张村传统优良,人才辈出。远古时期没人说清,现代人物颇有名声。袁春发,底下党员,解放后任临潼县委副书记、副县长。李承志,地下党员,解放后任临潼县委组织部长。牛成福,人称“老革命”,解放后任乡长,合作化后,任基层干部二十余年。李引进,后起之秀,自学成才,八十年代曾任“消费者报”特约记者,后任甘肃省金昌市电视台副台长、金昌报编辑、李白文学研究会理事。闫沛,延安大学数学系毕业,先在千阳县政府工作,后转会临潼,离政从教。
胡张村伴随时代的车轮,一步步由贫困走向富裕,古老的村貌只能留在老年人的记忆力。整洁美观的街道、宽敞通达的道路、高达明亮的住房、精美新颖的家具、一应俱全的家用电器、时尚的衣着、美味的佳肴,无处不显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面貌。
如今,农业生产完全机械化,家用小车和运输营运车辆达二百余台,二〇一一年,全村村民用上自来水。全村村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参加新农保的人数已达1500人,70岁以上领取高龄津贴者110人,健身广场已经建成,安装器材十余部,路灯安装160盏,改造厕所40多个,使农村居民生活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
随着阎良航空产业的辐射,西安渭北综合工业园和滩张商贸区的拓展,胡张村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开拓创新、与时俱进,胡张村将展现更广阔、更美好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