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蓝田村史

玉山镇峒峪村历史概述

时间:2014-6-17 4:32:04   作者:丰镐裔子   来源:丰镐裔子原创   阅读:2867   评论:0
内容摘要:玉山镇峒峪村:隋唐时期,庞、谷两姓就于此建立村庄,据《西安通览》记载:清嘉庆七年以前,已有了峒峪村这个名字。因有山岭名峒峪岭,谷口便得名峒峪谷,村子以谷口得名:峒峪村。
玉山镇峒峪村
     早的隋唐时期,庞、谷两姓就于此建立村庄,据《西安通览》记载:清嘉庆七年以前,已有了峒峪村这个名字。因有山岭名峒峪岭,谷口便得名峒峪谷,村子以谷口得名:峒峪村。

1.【隶属】民国初年,村政权仍沿用清制,峒峪村归玉山乡留庆里管辖,村政权负责人叫“里正”、“村正”。民国二十三年后,实行保甲制,峒峪村归许庙联第五保。雷家嘴、橡凹沟属第五保管辖。保下设甲,每10户为一甲。甲有甲长。
2.【姓氏】
庞  姓
据传说,隋、唐时代庞姓家族就住在峒峪村。老人口中常提起老族长“庞天元”的威名。
时至今日,村人口头仍流传着一首歌谣:“庞天元拉碾子,吃了石二辣面子。”说明庞姓当时户大口众,人多气盛。但1949年建国时,庞姓仅剩庞振杰、庞振东、庞小学、庞鹿娃、庞玉杰、庞述印、庞江善等几家人。
另一件可以证明庞姓在峒峪村居住较早的理由是:建国后村中央仍然保留着庞姓老祖的一片大坟。从坟的形状与坟上的古树来看,至少是1000多年前的古坟。古坟位于村中央,庞姓人居住在古坟西侧与南侧。按常规,庞姓先祖仙逝后,肯定葬于村子外边。后来由于外姓人迁入,多在庞姓人房屋之外另行修建,于是村庄规模逐渐扩大,到明、清两代,就将古坟包围在村子中间了。
谷  姓
谷姓是与庞姓同时代住在峒峪村的另一大家族,房屋建筑在庞姓北边。有一个传说可以佐证:庞姓人把祖坟插在谷姓人的门前边,谷姓人很是不服,于是在族人的纵容下,给庞家祖坟的正北边修了一座神庙,用来整治庞姓。
村中的老人说,谷姓曾经有一个族长叫谷八斗,“八斗”二字实为绰号。峒峪村及邻村的穷人,每到青黄不接的二三月,必要来谷家向族长借粮。谷家借出一石粮食实则只有八斗,数量不足。但秋后还账时,必须以十斗(即一石)足量还清。穷人对这位高利盘剥的族长恨之入骨,于是就送给他一个“谷八斗”的绰号。
谷姓户族后来繁衍迟缓,人丁不旺,建国后只剩谷纪明,谷培乾、谷来成三家。到20世纪末,也不过谷旺生、谷旺贤、谷广耀三家。
许  姓
许姓在清朝中期迁住峒峪村,据说因与庞姓结亲而迁来。建国初,仅有许长选、许文学、许文章、许谋旦四家。峒峪村目前住许姓8户,40余人。
 贯子村孙家
据说,贯子村孙家老先祖名叫孙永新,明朝初年由渭南东塬贯子村迁至蓝田灞龙庙,以卖木炭谋生,于嘉靖元年定居在峒峪村。初来咋到,傍庞姓而居。老先祖生四子,按居住方位分东、西、南、北四门,将庞姓从四个方向包围起来。
贯子村孙家人丁兴旺,崇尚武术,传说到清朝后期,西门出了一位武举,名孙功成,字允昇(但遍查清末民初《蓝田县志》,却未发现任何一个姓孙的中武举)。其子孙光显声名远扬。
贯子村孙家各户比较富裕,尤以西门孙大任、孙来保老先祖孙功成及其后代,在房屋建造上比较讲究。四合院两套,均为街房、厅房、两边厦房、上房。民国初年,北边属孙保贤一院,因其吸大烟而尽皆变卖,80多年来仍为空庄院。南边属孙大任、孙来保一院,至今保存完好。
贯子村孙家自从先祖以来,就占领着峒峪村东、西二川大部分优质田地。尤以峒峪岭西侧之“马港子”三十多亩土地最好,沙平地,产量高。
建国前,贯子村孙家西门有7户,南门有7户,东门有7户,北门有7户。目前,西门有9户,南门有29户,东门有26户,北门有21户。
李  姓
李姓于明朝洪武年间由甘肃成纪迁来峒峪村。据说李姓也是山西大槐树下移民,有可能先移至甘肃,后又迁来峒峪村。分北门、中门、南门三大户。初来时住峒峪村南,与庞姓人居住的地方拉开了一段距离,直至建国后,孙姓和李姓房屋中间的街巷仍很宽敞。
据建国初李姓人居住的位置和耕种的土地看,李姓人迁来峒峪村要比三户孙家人为早。由于地震造成峒峪村东西二川平原地带大水漫出,到处是浸水,无法开垦土地,李姓人迁来后,只好选择西岭、北岭、光土梁、橡坟前等高坡地带耕种。这些地不囤水,土地虽荒芜,但可开垦。所开垦的田地土壤易板结,粮食产量不高,所以,直至改革开放前,李姓人生活仍然贫困不堪,户族发展不大。                                                                        
另一宗李姓住橡凹沟下沟之阴坡。今李培杰、李培乾等人的祖先于清朝光绪年间从河东村迁此。据说,那年冬天,李姓老祖先去阴坡割烧炕柴,在古槐树东南方向发现一撮三棱子草,在不停地抖动。细看,周围的各种草都在冬天枯死了,惟独这一撮草颜色犹为嫩绿,而且太阳出得红红的,没有一丝风,这撮草却不断地摆动,像给人招手似的。于是感到有点神奇,回家后就请了风水先生去那里勘察。风水先生看后说:“这里地气很好,脉气很重,是个裹肚穴,适宜居家过日子。”李姓老祖得了这句话,于是就将全家人搬来住在了这里。门前有千年古槐荫护,房后有卧虎保佑,所以,人丁兴旺,日月滋润,至今已传7代人。
李姓为峒峪村大姓之一。目前有140余户,600余口人。
三户孙家
明朝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华县金堆城大地震,波及峒峪村。因震中距峒峪村不到50公里,所以,房屋尽皆倾倒,塌死村民无数,加上震后瘟疫流行,村里人死亡很多,所剩无几。后来,设在山西大槐树底下的户部“国家移民局”,调拨全国各地人移民到陕西省,陕西省再分至蓝田县,蓝田县又分到全县各乡镇。孙姓始祖就是在这时从山西大槐树下移民来到峒峪村的。
孙姓始祖生三子,另立门户后,按照居住位置,老大称东户;老二称西户;老三称中户。
三户孙家移来峒峪村后,李姓人已将西岭、北岭、光土梁、橡坟前等高坡地带占领,只好在东川、西川打主意。始祖包括三子共同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经过一番讨论,决定在东、西二川开渠排水,将地下水引入河、渠。老大、老二占东川,将光土梁以下土地开凿了四条水渠,将水直接排至峒峪河;村后通山王村路东一段平原地,再凿东西水渠三条,引入峒峪河与东渠;路西一片修水渠三条,将水排入东渠。经过一段时间排水,老大、老二所占东川的三四百亩沙土地修整出来了;老三年轻体壮,在西川(即清峪川)开凿了从王家河到杜家河一段约四百多亩沙土地。
孙姓人占的多为平川地,沙土,且有地震后植物被积水溶解产生的大量腐植质,所以产量较高。从建国前后来看,孙姓富裕人家较多。譬如孙习善、孙志华、孙堂娃等。村中孙姓生活能够自给自足的中等人家不计其数。                             
 雷  姓
据说,雷姓先祖在元朝中期背着老父亲的骨灰盒,欲“踏”一方坟穴,走了好多地方都不中意,后来移步到峒峪川川口,发现这儿是一条上山龙的尾部,有一棺墓穴,而且“脉气”很厚,于是将父亲的骨灰偷偷地埋在川口,然后将举家搬来父亲坟穴不远的地方,修房建屋,并给庄前插柳树一株。因地理位置在峒峪岭与峒峪河交汇处,形成一个三角形的尖角,于是叫此地为雷家嘴。地名一直延续到如今。
雷姓先祖经营着庄前百十亩土地,一代一代延续,到了清朝中期,成为雷家嘴最大的家族。但清朝末年鸦片入侵,雷姓先祖染上大烟瘾,不得不变卖家产,时间不长,将一份家业踢腾净尽,土地也卖了四五十亩,连祖先创置的烧锅坊也转让给了他人,从此一蹶不振。建国前雷姓有四户,十多人;目前有8户30多人。
王  姓
王姓于清朝光绪年间由渭南铁炉镇迁来峒峪村雷家嘴,到王养岐这一代,已传7代人。王姓分2门,即东门、西门。
东门目前为王志英、王有贤、王尚青、王昭贤、王维刚、王养岐、王养鱼等;西门有王培乾一家。建国时有9户,目前有37户200多口人。
朱  姓
朱姓于清同治年间由县城朱家巷迁住峒峪村,分两户,家道较富裕。西户到民国时期,出了一个有文化的朱振邦,曾在山王民团任账房先生,因账目出现差错,将位于东边的一院房屋卖给贯子村孙姓人家抵债。朱振邦生三子:朱忠云、朱发娃、朱忠武。目前,除朱忠武移住本县普化乡,峒峪村仍有7户20多人。
牛  姓
峒峪村牛姓祖籍河南省开封府,系大宋朝岳家军头领牛皋的后裔。因光绪三年(1877)的大年馑,逃荒至陕西,移住蓝田县东川留庆里河东村。老先祖生五子,以打铁谋生。生意很好,不久就积攒了大量钱财。适逢雷家嘴财东掌柜的吸大烟,变卖家产,牛家老先祖出资购买。一次买回村前好地30多亩、房屋一院,连雷家的造酒企业也买了下来,一夜变富。牛家从此不再打铁,开起“烧锅坊”。建国前,牛老五移住渭南,留牛老大、牛老三、牛老四仍住雷家嘴(牛老二无后),为三大户。现有9户40多口人。
翟  姓
橡凹沟下沟阳坡住翟姓一族。据说是许庙北边翟家村人,先迁到尹家坪,再挪至黄沙岭,民国初年迁来峒峪村。因橡凹沟土地面积较广,于是在下沟定居下来。目前有翟姓5户20余口人。
林  姓
峒峪村只住林姓一户,先祖林振芳于民国年间从马楼对河下杨寨村迁来。因会替乡邻医治眼疾,人称“林先生”。生三女,无一男,建国后招婿入赘。现有7口人。
张  姓
清朝末年张姓人迁住峒峪村“村后头”,先祖生二子:张兴汉、张兴邦。弟兄二人和睦相处,一生未吵过半句嘴,均善终,给村人树立了典范。目前有2户10口人。
另一张姓,先祖叫张里娃,民国末年由峒峪谷内姜家山移住雷家嘴。如今有1户5口人。
徐  姓
徐姓于民国年间迁来峒峪村橡凹沟上沟居住。房屋建在大橡凹沟口一个平台上,面南座北。东有水渠,西有竹园,先祖在房前屋后遍栽树木。景色别致。建国前住3户13口人;建国后1户迁移渭河北,目前有7户30多口人。
穆  姓
穆姓于民国末年由街子村迁住峒峪村,建国前有6口人,现有3户16口人。
苏  姓
苏姓先祖苏文贤,于民国末年由流峪柿园子迁至峒峪村雷家嘴,生一女五子,目前已传三代。现有5户25人。
3.【民国旧事】民国十六(1927)年春,陕西出现大革命高潮,农民运动蓬勃兴起。峒峪村在外地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青年学生孙子嘉回到家乡许家庙,与本地区王九思、穆志贤等人一起在地方组织农民协会,领导农民运动,并同许家庙民团建立了联系。民国十七(1928)年,山王村民团驻扎在峒峪村孙述勋、孙平印兄弟二人家中。村人朱振邦担任民团账房先生,李德甫任民团书记员。民国十七(1928)年,本村孙建丰、李德甫等人主持修建峒峪庙山门前戏楼,并平整楼前广场。该广场可容纳3000人同时观看演出。年五月,渭华起义失败,刘志丹、唐澍等退入洛南两岔河,许权中、杨晓初退入许家庙。唐澍在两岔河战亡后,刘志丹转战至张家坪,许权中等人从许家庙赶至张家坪,在此召开了军事会议,决定改西北工农红军为许家庙民团,许权中任团长。此时发展壮大队伍,本村十五六岁的青、少年有庞保来、庞江明、孙平印、庞江善、庞怀娃等人相继参加。许权中辗转河南,这些人又随队前往。此后又随部队转到山西中条山,参加抗日战争。民国二十三(1934)年,蓝田县户口普查结束,开始推行联保制,实行保甲制度。将原村正改为保长,保以下设总甲长、甲长。峒峪村第一任保长为庞老五。民国三十三(1944)年,抗日战争期间,峒峪村先后有庞保来、庞怀印、庞江善、庞江明、孙平印、孙万发、孙小振、孙永济、孙来喜、孙江善、孙友娃、孙铁毛、孙双印、孙双海、孙志善、李生杰、李振华、许新长等18名热血青年随部队在山西中条山与日寇作战,阻击日本鬼子向陕西方向进军,确保关中不遭日寇侵略;战斗中,村人庞保来、孙小振、孙友娃、孙铁毛、孙双印、孙双海、孙志善7人壮烈牺牲,为国捐躯。民国三十六(1947)年三月下旬,蓝田游击队队长刘唐印领导游击队员在村东小高巅山与保安团作战,因人数较少而失利。游击队员、峒峪村人孙森娃等两名队员中弹,壮烈牺牲。保安团玉山乡乡队附(相当于现今各乡镇武装干部颁)等人,将两具尸体运至许庙小学操场上,残酷地用铁锨、弯镰将一名队员的头颅割下,最后,在学校大门外挖了一个大坑,将两人尸体埋在一块。

欢迎您投稿“秦之韵 陕西村史”公益网。 (投稿EMAIL:30999626@qq.com 在线投稿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