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陕西非遗
  •  2019-9-18 20:38:19

    洛川阿寺村拧鼓

    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阿寺村拧鼓:阿寺村拧鼓洛川蹩鼓为延安著名的“三鼓”(腰鼓、蹩鼓、胸鼓)之一。 阅读全文>>
    标签:阿寺村 拧鼓 
  •  2019-1-20 15:10:34

    传统木板年画展

    西安高家大院1月18日"让年画回归春节-满门增幅”传统木板年画展。木版年画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到了清代中晚期,民间年画达到了鼎盛阶段。 阅读全文>>
  •  2019-1-8 19:58:15

    潼关古战船--非物质文化遗产

    潼关古战船--非物质文化遗产:潼关古战船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舞蹈,有浓厚的民间傩仪和传统世俗遗风。 阅读全文>>
  •  2017-12-20 11:01:00

    阎良15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阎良15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阎良核雕艺术、新兴剪纸、新兴特技唢呐、阎良面花、关山社火、等 阅读全文>>
  •  2017-6-4 10:43:37

    “世界上最古老的茶叶”汉阳陵出土茶叶获吉尼斯世界纪录

    汉景帝茶叶获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从汉阳陵出土的植物样品被证实为古代茶叶。汉阳陵出土的茶叶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成为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茶叶,距今约2100多年。这是目前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茶叶实物(距今约2100年),也是绝无仅有的汉代皇帝食用的食物,对探索中华茶文化发展、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阅读全文>>
  •  2017-2-26 21:23:28

    (陕西)黄帝陵祭典

    黄陵县位于陕西中部、延安市南端,因这里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墓所在地而得名。    轩辕黄帝开历史之先河,创中华之文化,被奉为中华民族始祖。为了纪念和缅怀始祖精神,先民就有了隆重的祭祀活动。据《绎史》记载“黄帝崩,其臣左取衣冠几杖而庙祀之”。最早见诸史料的后世帝王祭祀是周威烈... 阅读全文>>
  •  2016-8-9 12:34:58

    麟游民间(社火、锣鼓、皮影、木偶)

    宝鸡市麟游民间(社火、锣鼓、皮影、木偶):麟游社火据考,明兴、清盛,民国时期还有发展。鼓、锣、钹三种民间乐器组成乐队为社火助兴,但不耍社火的村子,春节也要打锣鼓,其鼓谱繁多,名囝各异,全县流行最广泛的有“老常行”、“六捶”、“十样景”。民国初崔木汤家皮影班就有木偶,1979年县文化馆长任彦明在汤家木偶班的基础上,重新组建了“麟游木偶剧团”,在全县演出。 阅读全文>>
  •  2015-3-2 12:21:58

    安康石泉火狮子

    石泉火狮舞,相传火狮是天中的神灵图腾。神灵下凡赐予人类神奇的力量,能给人们带来吉祥如意,辟邪、降魔的美好愿望和幸福美好的生活,人们为了祭祀这个神灵。相传这神灵夜间降临,先民们就用“堆火”来迎颌神灵。这个火狮只能用“火”来烧它,才能显出威风的神灵。人们称它“火狮子”后来烟花爆竹的产生,人... 阅读全文>>
  •  2014-12-3 12:28:34

    峪口手工造纸工艺

    长安区北张村以其传统的手工造纸术赢得了“纸乡”的称号,其工艺也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在佳县城南10公里的峪口村,至今也还保留着古老的手工造纸工艺。这里的人世代以造纸为生,已经延续了数百年。 阅读全文>>
  •  2014-6-26 8:32:27

    旬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及保护

    秦设旬关,西汉置县的旬阳,地处陕西省东南部,北依秦岭,南踞巴山.旬阳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丰富、种类繁多。如何做好旬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和传承,谈几点意见。 阅读全文>>
  •  2014-6-8 14:37:18

    富平石雕历史渊源

    富平宫里石刻工艺的发端可追朔至春秋战国时期,因为到秦始皇时已具相当高的水平。《史记·秦本纪》载,始皇35年(公元前212),强迫囚徒10多万人,修阿房宫和骊山陵,大量开采富平石材。至20世纪80年代,经始皇陵考古大队在武家庄发掘出的石材加工场遗址证实,其石制品做工特别精细,工艺特别高超、造型特别美观。 阅读全文>>
  •  2014-5-22 8:08:3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府谷二人台文化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府谷二人台文化,由土生土长的塞上民间音乐与晋北蒙西民间音乐滋养融合,形成跨地域的民族民间音乐戏曲文化交融的产物。二人台风格既有北国高亢激昂主调,也有中原委婉动听之韵,剧目丰富,曲调繁多。演唱形式小型多样,便于吟唱,易于表演,最贴近社会低层民众情绪。 阅读全文>>
  •  2014-4-28 9:53:59

    秦镇米皮历史渊源与制作工艺

    秦镇两个产业:1秦镇家具城2.历史悠久的秦镇米皮,“乾州的锅盔岐山的面,秦镇的皮子绕长安”的俗语。相传,秦始皇在位时,关中大旱,沣河缺水,户县秦镇一带稻子干枯。收割后的大米又小又干巴,无法纳贡。有个叫李十二的,用这种米碾成米面,蒸出了米皮。秦始皇吃了米皮,甚为满意,也就有了现在的著名小吃“秦镇米皮”。 阅读全文>>
  •  2014-4-18 9:33:56

    建筑彩画装饰艺术(陕北匠艺丹青)

    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匠艺丹青,指主要流行于榆林、延安地区的城镇及乡村的绘画性装饰艺术,具体包括建筑彩画、庙宇壁画和彩绘、塑像、炕围画、灶台画、家用木器装饰画、玻璃镜匾画、节气祥瑞画、绣花画样以及水陆画、旗幡等。 阅读全文>>
  •  2014-4-15 9:15:49

    陕北志丹羊皮扇鼓(非物质文化遗产)

    志丹扇鼓的发展历史可以上溯到宋朝年间或者更早。有案可暨的是上世纪70年代,在志丹县与甘泉县交界处发现的宋代古墓出土的一块画像砖中就能得到证实。 阅读全文>>
  •  2014-4-6 14:53:40

    汉中巴山傩

    傩文化是一种具有世界意义的宗教文化事象,由傩祭、傩舞发展而来,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汉中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多元人口结构,傩文化资源非常丰厚,主要分布在宁强、镇巴等山区乡村。傩,在汉中俗称“端公”,这些独具魅力的傩艺、傩技、傩俗、傩面,组成了富有汉中地方特色的傩文化艺术。 阅读全文>>
  •  2014-2-27 15:57:07

    渭旗锣鼓

    渭旗锣鼓是分布在周至县二曲镇渭旗村的传统保留节目,源远流长,俗称“威风锣鼓”,古称“击鼓刺秦”。 阅读全文>>
    标签:周至县 渭旗锣鼓  
  •  2013-11-13 16:30:30

    阿宫腔

    阿宫腔是秦始皇阿房宫的遗音。据历史记载,秦始皇灭六国后,按照各国宫室的原样,在咸阳建筑宫室群,藏美女万余人。并在渭河以南营造了规模更大的阿房宫,朝歌夜弦,形成了空前绝后的皇家歌舞团。但是,好景不长,项羽由东南烧杀而来,数万人的皇家歌舞团朝西北逃命而去。她们先后安家于乡村,必然把皇家艺术传播于民间。 阅读全文>>
  •  2013-9-12 9:43:05

    大荔面花

    大荔面花 面花,也叫“礼馍”、“花花馍”,相传是由古代金石礼品和图腾演化的产物。每当民间四时八节,生婚寿葬,民间农妇用白面,以针线、梳子、剪刀为工具,靠巧手揉捏出花、鸟、虫、鱼、猪、狗、鸡、鳖、蝙蝠、青蛙、人物、建筑物等千姿百态的一种民间塑艺,造形拙扑,意态纷呈,栩栩如生。尤以... 阅读全文>>
  •  2013-8-19 9:25:44

    洛川蹩鼓

       洛川蹩鼓主要流传于陕西省洛川县黄章、永乡、旧县等乡村,为延安著名的“三鼓”(胸鼓、腰鼓、蹩鼓)之一,陕西方言称“蹦跳”为“蹩”,此舞以蹦跳为特征,故称“蹩鼓”。    洛川为战国时秦、晋、魏争夺之地,传说蹩鼓即由军阵演变而来,其后通过与当地民间祭祀祈雨活动结合而流传至今。黄... 阅读全文>>
  •  2013-8-10 20:08:18

    陕西剪纸

    陕西剪纸打出的牙牙细如针尖,剪出的线细如发丝。关中戏文剪纸多带有皮影的特点,并受木版年画年影响,造型活泼,手法多样,有点彩、渗染,彩绘等样式。北部盛行彩色拼贴剪纸,团花剪纸广泛用于美化洞房。 安塞剪纸是流行于陕西省安塞县的一种民间艺术。大凡喜庆的日子,安塞妇女都要... 阅读全文>>
  •  2013-8-6 10:15:00

    宝鸡社火

      民间社火是春节期间流行于民间的一种自演自娱活动,它来源于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的立身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远古人们凭着原始思维... 阅读全文>>
  •  2013-8-5 9:52:23

    华县皮影戏

    华县碗碗腔皮影戏(曾名时腔),形成于清代初叶。因其主要流传于关中东府渭南二华、大荔一带,所以也称其为东路碗碗腔。该剧种唱腔板式齐备,伴奏乐器很有特性,细腻幽雅、婉转缠绵,表现形式丰富多彩。皮影造型优美,人物个性特征明显、选料考究、制作精细。清乾隆、嘉庆年间,戏剧家李芳桂等文人、举... 阅读全文>>
  •  2013-7-25 9:20:13

    (陕西)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

       耀州窑在唐代就是中国陶瓷烧制的著名产地,宋代更进一步达到鼎盛,成为我国“六大窑系”中最大的一个窑系,其产品则成为北方青瓷的代表。耀州窑以铜川黄堡镇为中心窑场,沿漆河两岸密集布陈,史称“十里陶坊”。同时还有立地、上店村、陈炉镇、玉华村等窑场,依次排列,绵延百里。经过金元兵灾及... 阅读全文>>
    标签:陕西 陶瓷 技艺 
  •  2013-7-23 9:30:37

    (陕西)榆林小曲

    榆林小曲是形成并主要流行于陕北榆林地区的曲艺唱曲形式,相传由明代驻扎在榆林一带的军官蓄养的歌伎从江南带来,后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以当地方言演唱并吸收化用了当地的民歌小调,丰富完善为今天的曲艺品种。    榆林小曲的表演形式为一人或二人主唱,多人分持扬琴、古筝、琵琶、三弦、京胡... 阅读全文>>
  •  2013-7-23 9:26:18

    陕北说书

    陕北说书是西北地区十分重要的曲艺说书形式,主要流行于陕西省北部的延安和榆林等地。最初是由穷苦盲人运用陕北的民歌小调演唱一些传说故事,后来吸收眉户、秦腔及道情和信天游的曲调,逐步形成为说唱表演长篇故事的说书形式。    陕北说书的传统表演形式是艺人采用陕北方音,手持三弦或琵琶自弹自... 阅读全文>>
    标签:陕北 说书 
  •  2013-7-16 9:49:17

    (陕西)木偶戏

    郃阳提线木偶戏(又称“郃阳线胡”),地处渭南黄河之滨,与山西西部地区相邻,是中国北方提线木偶的独有之秀。明末清初,号称“关中八高士”之一的郃阳举人李灌(向若)对线戏的唱腔、音乐、剧目及木偶制作等方面作了较大改革,使其更趋于完整化、戏曲化。清乾隆、嘉庆、同治年间曾多次前往苏州、扬州... 阅读全文>>
    标签:陕西 木偶 木偶戏 
  •  2013-7-15 9:39:02

    (陕西)皮影戏

        皮影戏是一种用兽皮或纸板剪制形象并借灯光照射所剪形象而表演故事的戏曲形式。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几乎遍及全国各省区,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如陕西的华县皮影戏、华阴老腔皮影戏、阿宫腔皮影戏、弦板腔皮影戏,甘肃的环县道情皮影戏,山西的孝义碗碗腔皮影戏,河... 阅读全文>>
  •  2013-7-11 9:40:06

    (陕西)商洛花鼓

    商洛花鼓民间通称花鼓子、地蹦子,流行于陕西省商洛地区。清光绪三年湖北郧阳遭受水灾,大批灾民进入商洛地区,带来了郧阳流行的花鼓戏。后花鼓戏逐渐改用商洛地区方言演唱,并吸收了许多商洛的民歌小调,最终形成商洛花鼓。    因其流行地域和语音的不同,商洛花鼓逐渐形成了商丹路和镇柞路两大流... 阅读全文>>
  •  2013-7-10 9:30:20

    (陕西)汉调二簧

    汉调二簧又称陕二簧、山二簧,是陕西第二大剧种,流行于陕西的安康、汉中、商雒、西安及四川、甘肃、湖北的部分地区。它源自陕南汉江流域的山歌、牧歌、民歌,清代初叶受秦腔影响,并吸收昆曲、吹腔、高拨子等曲调,糅合当地方言,形成了独立的声腔剧种,原来用双笛伴奏,笛以竹作“簧”,故称“二簧”... 阅读全文>>
  •  2013-7-10 9:26:16

    (陕西)汉调桄桄

    汉调桄桄又称汉调秦腔、南路秦腔、桄桄戏,是明代末年关中秦腔传入汉中地区与当地方言和民间音乐结合而形成的梆子声腔剧种,主要流行于陕西南部的汉中、安康一带,并曾流传到川北、陇东、鄂北等地。    汉调桄桄剧目丰富,传统剧目有七百多个,其中本戏五百六十多本,折子戏一百七十多出,其中《刘... 阅读全文>>
  •  2013-7-4 11:17:03

    陕北秧歌

    陕北秧歌是流传于陕北高原的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和代表性的传统舞蹈,又称“闹红火”、“闹秧歌”、“闹社火”、“闹阳歌”等。它主要分布在陕西榆林、延安、绥德、米脂等地,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中绥德秧歌最具代表性。    绥德可谓陕北秧歌的中心,那里的农村至今仍保留传统的秧歌表... 阅读全文>>
  •  2013-7-4 11:15:04

    (陕西)蓝田普化水会音乐

    蓝田普化水会音乐是千余年来流传在陕西省蓝田县普化镇一带专门用于佛事、善事、祭祀的民间吹打音乐。蓝田县位于关中平原东南部秦岭北麓,是古长安南通荆楚巴蜀的门户。据史料记载,可容纳千名僧侣的蓝田悟真寺水陆殿在唐代已是官方和民间举办大型佛事的重要地点。在水陆道场等大型佛事活动中,吹鼓乐助... 阅读全文>>
  •  2013-6-28 9:23:39

    (陕西)西安鼓乐

    西安鼓乐是千百年来流传在西安(古长安)及周边地区的民间大型鼓乐。    在古长安及周边地区,尤其是秦岭北麓的众多寺庙和道观,这些庙、观的庙会活动和多家民间乐社是西安鼓乐得以生存的基础。    现存清乾隆二十八年西安鼓乐手抄谱珍藏本的谱字与宋代姜夔十七首自度曲所用的谱字基本相同,由... 阅读全文>>
  •  2013-6-28 9:19:00

    (陕西)紫阳民歌

       紫阳民歌是流传在陕西省紫阳县境内的一种具有浓郁陕南地方色彩的民间歌曲。紫阳位于陕南中部,因道教南派创始人紫阳真人张伯端而得名。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周南”和“召南”部分25首歌谣的流传地主要就在包括紫阳在内的汉水上游,紫阳民歌在朝代更迭的过程中,伴随着人们种种生...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