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陕西民俗

西安回民街回族习俗

时间:2014-7-4 14:13:17   作者:霸主哥哥   来源:秦之韵文史原创   阅读:1775   评论:1
内容摘要:西安回民街回族习俗(服饰、饮食、居室、婚嫁)
西安回民街回族习俗
服饰
年长男性喜穿中式对襟上衣,头戴无沿平顶白色(间有其它颜色)圆帽,尤其夏季喜穿中式长裤和过膝短裤,无领上衣,以白色为多。50岁以上的男人,多留胡须,脚穿小圆口便鞋,间或有用小黑布带扎裤腿。做小商贩的常穿黑色或蓝色上衣,内衬小白褂,挽袖露白,更显利落爽快。青年妇女善梳洗修饰,因受现代服饰文明的影响,也着装入时,但受宗教约束,夏季较少穿裙子和短袖。50岁左右妇女多戴深筒白帽,少数戴白色或黑色遮发的“姑姑”,老年妇女爱穿素色大襟和沿边大袄。

饮食
回民家庭擅操膳食,讲究色、味、香、形。一日三餐,多为牛羊肉泡馍、面条、麻食、锅盔馍和饦饦馍等。宴请亲朋,菜肴多用碗装,讲究十大碗、八大碗、四大碗或十盘、八盘、四盘不等。其中碗菜均带鲜汤,如蛋粉羊肉、蒜苗肚丝、过油丸子、块鸡和块鱼等。逢喜庆、丧葬或节日的简便礼菜除盘盛外,将熟肉或杂羔浇上鲜汤制成烩菜,有的把煮好的五香牛羊肉切成小块加上鲜汤装入桶内,用碗盛(或炸油香即油饼)分送各家。

居室
回汉族虽长期杂居,但仍保持居室特有风格。过去一般家庭多住四合院,房门楣上常贴、挂阿拉伯文的“平安词”标志。街房一般是客厅,厦房住晚辈,上房或过厅住长辈。较富裕人家房内正中放置核桃木或楠木方桌,两旁有大椅(俗名罗汉榻),桌上靠壁处摆一座钟,两边放一对插瓶,钟前摆有民族风格的茶具一套,冬季的茶壶为了保暖,多罩棉套,套子用多种花布块折成三角形拼作图案,外沿宽布绣条。侧面左壁下放小茶几,两旁放有椅子或小方凳,几上放洗梳的盆子。墙壁多挂有圣墓图片或伊斯兰教名寺图像以及回回教历。厅中壁上挂大型用阿拉伯语或波斯语书写的对联。内室临窗多有土炕,炕沿木边,紧挨炕放一张条桌或带有抽屉的木钱柜,炕对面放有两层茶几,两旁置方凳一对。即是经济情况不好的家庭,大体也保持着这样的室内布局。多数家庭不挂人的图像,虽有挂的,逢斋月宗教节日或丧葬活动时取下。社会习俗。

婚嫁
男女婚姻虽由父母做主,但要取得男女双方同意,不能包办。包办叫“海拉目”(阿语意为非法)。从缔结婚姻到结婚,大体经如下程序:男方先约请有社会地位者或至亲好友作媒。若女方应允,后送上聘礼。聘礼为衣料和生活用品等,女方受礼后,亲事方定。之后,男方将娶亲的筹备情况告诉媒人,媒人再转告女方,女方如无异议,男方写一择日成婚的喜帖送给女方,确定结婚日期以便准备,称谓“法海棠”,并送去女方结婚时所穿的衣服和钱(名日“开剪”)。之后男女双方商定到政府有关部门领取结婚证书。结婚当日,一般在早上晨礼(即伊斯兰教作礼拜的功课之一)后,男方宴请阿訇及陪客,举行追念祖辈的宗教活动(即过“乜贴”);中午宴请亲友;下午男方把各种婚用衣物送到女家,傍晚新郎在两位男客陪同下至女家,由阿訇主持宗教仪礼(即念“依扎布”)。女方家中同样要举行追念祖辈活动(即过“乜贴”),傍晚(或下午)女方在亲友陪同下至男家完婚,次日晨由女方兄弟或至亲接新娘回娘家小住一日(即“回门”),至此婚礼告毕。

丧葬
回民逝世讳忌说“死”,而称“无常”或“冒提”,称死者为“亡人”。实行土葬、速葬,讲究“入土为安”。不信风水,不用棺木,不讲贫富、职位、性别,均可葬入一块坟地。病人去世前,要请阿訇到家念“讨白”(即给临危病人念忏悔词)。去世后,丧主迅速做好挖坟,缝“开凡”(指白色裹尸布),“着水”(即洗遗体)三件事。请亡人外祖家的亲属到家,将遗体移至洁净的木板上(又叫水板),再请阿訇为亡人念经(称提醒“依马尼”),然后向街坊亲友报丧,同时在门口张贴“恕报不周”或“谨阻丧礼”。亲友得报,当日即来吊唁,丧主家按辈数大小顺序列队在门口迎接吊客。有的吊客随即送来食品(即丧饭),表示慰问。洗遗体时,着水者自己做过“洗礼”(宗教礼拜时的洗礼)后,一人执壶,一人洗涤,由上而下,先右后左,共洗三遍,揩干后,用“开凡”包裹,抬至回民殡仪馆或清真寺,等候做完晨礼或晌礼的人及亲属一起随阿訇给亡者站“者纳孜”(宗教祈祷仪式)毕,送至墓地。墓地自南向北,深7或8尺,长6尺,宽3尺,分正、偏两堂,正堂南北向挖至底部向西挖偏堂,偏堂高2尺,深3尺,长约6尺,遗体头部置于北而面向西,偏堂口用土坯封严,用土填满正堂,地面堆一长三角形土堆,北首略高,并在北首立一碑石,作为标记。

欢迎您投稿“秦之韵 陕西村史”公益网。 (投稿EMAIL:30999626@qq.com 在线投稿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