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陕西历史

柞水县历史

时间:2013-7-25 9:18:46   作者:   来源:三秦游   阅读:1211   评论:0
内容摘要:柞水县历史变迁  柞水县在唐天册万岁元年(695)前无县制,分属旬阳、杜陵、山北、蓝田等县。万岁通天元年(696)将今界牌湾以南,蔡玉窑区的窑镇、曹坪,红岩寺区的红岩寺、马家台、张家坪、穆家庄、瓦房口、黄土砭以及凤镇区全境,同今镇安县由丰阳分出设安业县(取安家立业之意),县城在今...
柞水县历史变迁
 
柞水县在唐天册万岁元年(695)前无县制,分属旬阳、杜陵、山北、蓝田等县。万岁通天元年(696)将今界牌湾以南,蔡玉窑区的窑镇、曹坪,红岩寺区的红岩寺、马家台、张家坪、穆家庄、瓦房口、黄土砭以及凤镇区全境,同今镇安县由丰阳分出设安业县(取安家立业之意),县城在今下梁乡夜珠坪(古名永宁堡)。唐乾元元年(758)取乾元年号将安业县改名乾元县。后汉乾佑二年(949)取乾佑年号,将乾元县改为乾佑县。金初将乾佑县降为乾佑镇,并入上洛县。元至元十三年(1276)设乾佑巡检司。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复设乾佑县。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撤销乾佑县。明洪武八年(1375)再设乾佑巡检司。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因“山大林密,易藏奸宄”,分拨咸宁(今长安)、蓝田、镇安三县地设孝义厅,厅城初建于大山岔。“孝义”取周宣王时宰相张仲(传说东川街为张仲故里)“孝义为本”之意。嘉庆二年和七年(1797、1802)大山岔厅城被战争焚毁和水冲,于嘉庆八年(1803)迁至旧县关新城(今柞水县城)。民国2年(1913)撤厅设孝义县。民国3年(1914)取古柞水名改为柞水县。1958年12月撤销县制,并入镇安县。1961年9月复设柞水县。

柞水县隶属变迁
夏代柞水属雍州。
  殷商时期,属巴方。
  西周时期属褒诸侯国。
  春秋战国时期属楚。
  秦代(前221~前206),于公元前221年实行郡县制。今柞水东南部(界牌湾以南、石嘴子、七坪、下梁、杜家村、石瓮、西川、窑镇、银碗、曹坪、马家台、红岩寺、瓦房口、穆家庄、张家坪、黄土砭、九间房及凤镇区全境)归汉中郡的旬阳县;西北部(界牌湾以北、药王、两河、老林、太河、龙潭)归内史的杜县;东北部(丰北河、高桥、红石、万青)归内史的蓝田县。
  西汉时期(前206~25),今柞水西北部为京兆尹的杜陵县(秦杜县改称)管辖;东北部为京兆尹的蓝田县管辖;东南部为汉中郡的旬阳县管辖。
  东汉时期(25~220),今柞水西北部为京兆尹的杜陵县管辖;东北部为京兆尹的蓝田县管辖;东南部为京兆尹的上洛侯国管辖。
  三国时期(220~280),今柞水西北部为魏雍州京兆郡的杜县(汉杜陵县改称)管辖;东北部为魏雍州京兆郡的蓝田县管辖;东南部为蜀荆州魏兴郡锡县(汉旬阳县改称)管辖。
  晋代(265~420),今柞水西北部为雍州京兆郡的杜城县(曹魏时杜县改称)管辖;东北部为雍州京兆郡的蓝田县管辖;东南部为司州上洛郡的丰阳县管辖。
  南北朝时期(420~589),由于中国呈分裂局面,行政制度混乱失常,侨设盛行,郡县朝设夕废,名目冗繁,统属复杂,且缺乏记载。其中有记载的朝代如下:
  北魏(386~534)时期,今柞水西北部和东北部为雍州京兆郡的山北县(431年分杜城、蓝田二县地设)管辖;东南部为洛州上庸郡的丰阳县管辖。
  西魏(535~556)时期,今柞水西北部、东北部为雍州京兆郡的万年县管辖(505年分长安、霸城、山北三县地设万年县);东南部为洛州上庸郡的丰阳县管辖。
  北周(557~581)时期,今柞水的西北、东北部仍为雍州京兆郡的万年县管辖;东南部为商州(578年改洛州为商州)上庸郡的丰阳县管辖。
  隋代(581~618),今柞水西北部为京兆郡的大兴县(583年撤万年县,设大兴县)管辖;东北部为京兆郡的蓝田县管辖;东南部为上洛郡(607年废商州设上洛郡)的丰阳县管辖。
  唐代(618~907),今柞水西北部为关内道京兆府的万年县管辖;东北部为关内道京兆府的蓝田县管辖;东南部为商州丰阳县管辖。万岁通天元年(696),将今柞水东南部和镇安全境由丰阳分出设安业县。景云元年(710)改属商州。乾元元年(758),改名乾元县。
  五代(907~960),今柞水西北部为京兆府的大年县(911年改唐万年县为大年县)管辖;东北部为京兆府的蓝田县管辖;东南部仍为乾元县。后梁、后唐、后晋均属商州管辖。后汉乾佑二年(949),改为乾佑县,改属京兆府管辖。
  北宋时期(960~1127),今柞水西北部为永兴军路京兆府的大年县管辖。宣和七年(1125)改大年县为樊川县。东北部为永兴军路京兆府的蓝田县管辖;东南部仍为乾佑县,亦属永兴军路的京兆府所辖。
  南宋、金时期(1127~1279),今柞水西北部为金领地,属京兆府路京兆府的咸宁县(1181年改樊川为咸宁);东北部属京兆府路京兆府的蓝田县;东南部的乾佑县于贞元二年(1154)撤销。今红岩寺区的红岩寺、瓦房口、马家台、穆家庄、张家坪、黄土砭并入上洛县,属金京兆府路的商州管辖;下梁、石瓮、杜家村、曹坪以及凤镇全区属南宋利州东路金州的旬阳县管辖。
  元代(1206~1368),于至元十三年(1276),在原乾佑县地设乾佑巡检司,辖入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奉元路的商州。至元二十九年(1292),复设乾佑县,仍由奉元路的商州管辖;西北部为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奉元路的咸宁县管辖;东北部为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奉元路的蓝田县管辖。
  明代(1368~1644),今柞水西北部为西安府的咸宁县管辖;东北部为西安府的蓝田县管辖;东南部于景泰三年(1452)设镇安县,初属西安府,成化十三年(1477)三月改属商州。
  清代(1616~1911),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分咸宁、蓝田、镇安三县地设孝义厅(含今镇安东川、太白区,不含今柞水凤镇区),属陕西省西乾鄜道西安府直辖。
  民国(1912~1949)时期,今柞水在民国2年(1913)撤厅设孝义县,民国3年(1914)取古柞水(乾佑河)之名,改称柞水县,由陕西省四区督察专员公署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2月1日,成立柞水县人民政府,属陕西省商洛地区专员公署管辖。1950年3月将原属镇安的下梁、石瓮、杜家村、曹坪等划归柞水。1956年将蓝田管辖的高桥、万青等划归柞水。1958年12月撤销县制,并入镇安县。1961年9月分出复设,将原属柞水的东川、太白区划归镇安,将原属镇安的凤镇区划归柞水。

欢迎您投稿“秦之韵 陕西村史”公益网。 (投稿EMAIL:30999626@qq.com 在线投稿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