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名胜古迹

铜川市名胜古迹(玉华宫、药王山、香山、孟姜女祠、金锁关)

时间:2014-10-1 5:48:55   作者:霸主哥哥   来源:秦之韵文史原创   阅读:3017   评论:0
内容摘要:铜川市名胜古迹(玉华宫、药王山、香山、孟姜女祠、金锁关)
玉华宫
 

    一、自然景观


    玉华宫风景名胜区,位于郊区金锁乡玉华村附近,临近铁路、公路。主峰为桥山山系的凤凰山,海拔1671米。景区天然自生林以油松为主,林相整齐,面积约2万亩。植被良好,覆盖率达80%以上。

    景区三面倚山,一面临水。翠峦幽谷,清流白瀑,浮云缭绕,天然奇秀。春天山花遍野,蝶舞鸟鸣。夏天清溪寒泉,凉爽宜人。秋天松涛回荡,霜叶烂漫。隆冬雪压苍松,“水帘”凝成冰峰玉柱,晶莹奇巧,蔚为壮观。玉华山古有“高寒清迥,远胜骊山”之誉,为避暑旅游观光胜地。


    二、人文景观


    仁智宫 唐武德七年(624)五月,高祖李渊于玉华山凤凰谷建仁智宫。既为军事要塞,又为避暑行宫。已毁。
    玉华宫 贞观二十一年(647)太宗李世民令工部尚书、将作大匠、建筑大师阎立德,在宜君凤凰谷设计营造玉华宫。半年竣工。构成壮观的宫殿建筑群,称“九殿五门”,即玉华殿、排云殿、庆云殿、云光殿、晖和殿、嘉寿殿、肃成殿、明月殿,庆福殿,此外,添建紫微殿;南风门、嘉礼门、金飙门、显道门。(缺一门)
    玉华寺 永徽二年(651),唐高宗颁布诏书,废玉华宫为佛寺,将宫苑占有百姓的田宅土地,一并归还原主。
    玉华宫改为玉华寺后,玄奘法师即奉旨来寺译经,驻锡于由原肃成殿改成的肃成院,完成巨译《大般若经》功业,最终圆寂于此。此后,寺即萧条。玉华寺自设立至清末民初完全毁坏,其间经历约1200余年。
    娑罗树 玉华村前有一棵娑罗树,高约10米,主干直径约50厘米,树冠直径约10米。传说,玉华娑罗树是由玄奘法师带来。娑罗,为龙脑香科常绿乔木。树皮青白色,树叶为尖头长卵形,平滑光润。每个小枝上生七片叶,故也叫“七叶树”。花呈小塔型,花瓣淡黄色,很象月光。娑罗籽是一味中药佳品,医治骡马积食结症有奇效。宋人《太平寰宇记》有“啖马药出同官”的记载。佛教经典记载,释迦牟尼就是在印度的娑罗树下涅槃的。

药王山
 

    药王山,原名磬玉山,北宋更名为五台山,位于耀县城东1.5公里处,海拔812米,面积约4平方公里。是药王孙思邈归隐故地与纪念场所。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风景名胜区,其石刻艺术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自然景观


    药王山属于桥山山脉支脉宝鉴山尾部,山有五台(峰),东曰瑞应,西曰升仙,南曰起云,北曰显化,中曰齐天。五峰环峙,高下错落。显化台(北洞)与其他诸台之间为大壑中断,由通元、遇仙二桥相连。山间古柏荫郁,遍地药香,涧壑幽深,殿宇轩昂。远望云树郁苍,层阁缥渺,若远若近,似断似连。

    二、人文景观


    (一)石刻艺术

    药王山目前收藏碑碣300余通,其中有北魏、西魏、北周碑石86通。这批碑石大部分原存药王山南庵、北洞、碑林,少量为解放后从各地收集迁来。其类型可分为造像、敕牒、告示、诗文、题记、赞述、医方、图画、经幢、符篆、墓志、塔铭、记事等,内容相当丰富。其中造像碑百余通,尤以北朝为多。一些碑刻突破北朝时期以雕刻佛像为主的窠臼,佛道两教造像合雕,如《魏文朗造像碑》、《绛阿鲁造像碑》、《李昙信造像碑》等。


    药王山碑碣中很多属于国内罕见的珍品。《魏文朗造像碑》刻于北魏始光元年(424),比大同云岗太和七年(483)造像早59年,比洛阳龙门太和十二年(488)“始平公造像”早64年。北魏《姚伯多造像碑》由于雕刻精妙、造像生动、书法古朴劲健,楷中存隶,被誉为国内“三绝”。北魏《张僧妙法师碑》书体劲健秀美。宋徽宗题《褚慧龙章云篆诗文碑》、明刻孙思邈医方《千金宝要》、《海上仙方》碑,均极珍贵,驰名中外。


    摩崖造像在北洞东侧的青石崖面下部。旧存洞窟7个,佛龛23个,造像45尊,摩崖题记20余处,为唐、五代、宋、元、明各代作品。雕刻手法分浮雕、高浮雕、圆雕三种。造像高者丈余,矮者不盈尺。雕工精细,线条流畅,形神兼备。

    另外,还有石牌坊12座以及石狮、石虎等石雕。


    (二)药王遗迹


    药王山收藏孙思邈在医学、药物学、针灸、营养学、医德等方面的著作70余种、百余卷,著名的如《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海上仙方》等。景点有洗药池、晒药场、拜真台、药王手植柏、药王故居等数十处。传说景点故事,如太玄洞的来历、聚虎坪、虎守杏林、唐太宗拜药王的登山御道、龙王献方、引线诊脉、坐虎诊龙等,流传至今。


    (三)古建筑群


    药王山东、西、南、北、中五台原各有庙宇,但现保存下来的仅有南庵(拜真台)、北洞(显化台)两处,共有建筑物30余座,面积近40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南庵的文昌阁(亦称魁星楼、百子楼)、玄元殿、妙应真人殿。北洞的药王大殿、四合院式的玉皇阁、三官殿、三法师殿、钟亭、碑亭、南庑殿等。药王大殿两侧为东、西、南、北四道院。最早的建筑物为南庵金元时期的孙真人祠,其他均为明清建筑。石佛洞保护大厅、碑林廊庑均为近年修建。药王山古建筑依山就势,高下错落,栉比鳞次,气势巍峨。建筑物飞檐挑角,结构奇巧,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为名山大添色彩。
    药王山名胜古迹,吸引了国内外大量游客,每年农历二月二庙会,游人摩肩接踵,热闹非凡。


香山
 

    香山位于耀县西北部庙湾镇瑶峪村西面,距县城45公里。山势东西走向,西、中、东三座高峰,一字排开,形似笔架,古名三石山。


    据《大香山志》载,香山于苻秦时建寺。传为妙庄王三女妙善公主修行之地。因妙善舍手眼医父王疾病而被敕封为千手千眼菩萨,尊为香山主神,香山遂成为佛教名山。历代朝山香客云集,不仅来自国内,还来自东南亚一些国家和港澳地区。1986年,被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自然景观
    香山景区,东至前河,西至老爷岭,南至短沟,北至小龙川,总面积为28.8平方公里。景区海拔1400米,属子午岭南部桥山山系,奇峰突兀,景色险秀,山上林木郁闭,满目葱绿。山下溪水清澈,四季不竭。

    景区乔木以松柏为主,间杂栎类、核桃、香椿、中槐等。灌木有黄芦、丁香、酸枣、荆条、锦鸡儿、沙柳、黄蔷薇等。药用植物山楂、黄芪、远志、防风等,极为丰富。古树以中峰九龙柏最为著名,树高10余米,株径100厘米,树分九枝,如九龙腾空,树龄千年以上。


    二、人文景观
    奇峰洞 为中峄山腰的天然洞穴,又名“正洞”、“真身洞”。传为妙善公主修成菩萨之坐化处。西侧一洞,内有滴水潭,水质冬夏清甘,人称“天浆”。

    圣果院 在奇峰洞前,建于宋雍熙元年(984),后因山峰坠石毁瓦,清咸丰间,改建铁瓦殿3间,共铸铁瓦300余页。光绪年间,宗亮和尚驻锡香山,开山劈石,创建十方丛林,修建15年,共建楼台亭阁90余间,“金碧照耀数十里”,气势雄伟,规模空前。殿前一匾,为同治元年(1862)慈禧太后病愈还愿时题写,曰“宣慈昭佑。”民国9年(1920),东山门不慎失火,使这里的古建筑群化为灰烬。寺原藏经卷41册,复毁于“文化大革命”动乱之中。


    准提道院 建在奇峰洞西侧,为年高资深的僧人养老之处,现仅有遗址。传说道院内原藏一大玉玺,通体透明,中有白脂,宛若游龙,系妙庄王之玺。后僧人改刻梵文“准提”,常以此印制表赠人。民国20年(1931),被寺内一聋僧盗去,下落不明。


    白雀寺 位于瑶峪村前,建于宋雍熙年间。寺宇巍峨,古树苍老。清同治元年(1862),为土匪所毁。同治十一年(1872),乡人重修大殿,今为该村小学占用。


    永善堂 清乾隆年间建于香山东麓苍龙岭中腰,为接待朝山香客专用。今建筑尽毁,只留遗址。


    龙泉寺 明万历四年(1576)创建。位于东峰北部1.5公里处约17米高的悬崖之上,盘旋如龙形,崖泻清泉,若龙口垂涎,故名“龙泉寺”。今泻泉尚存。北面石崖如削,壁立千仞,景色险秀。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续建。寺内原有观音庙、梳妆楼、莲花池等,后均毁。今仅存残墙壁画。


    西峰 高居香山三峰之首,海拔1430米。山腰原有清代建造的石庙一座。峰顶原建大殿,供弥勒佛、送子菩萨等像8尊,还有汤房僧舍数十间,民国年间毁于火。现仅残留旧房数间。


    香山寺庙会 每年农历三月十五和十月十五两次。会期前后,朝山者蜂聚云屯,古今不衰。1983年三月庙会,朝山人达两万之众。


孟姜女祠

    孟姜女祠位于郊区城关北一公里许的漆水西岸金山崖下。建造时间无考。宋嘉祐(1056—1063)年间,县令宋宗谔重修。元至正二年(1342),孙彝有碑记。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知县亢庆鸿增编祭银庙夫。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乾隆三十年(1765),曾先后改建或重修。民国年间,被国民军驻军拆毁,今仅存石窟。《大明一统志》载:“孟姜女本陕之同官人。”《郡国志》、《陕西通志》、《临榆县志》和山海关姜女祠碑石,均有相同记载。而明乔三石《耀州志》载,明尚书、澧州人李如圭则谓孟姜女是澧州人。此种“人尊言贵”陋见,清乾隆同官知县袁文观早予否定。铜川流传的孟姜女故事为:秦同官孟姜女,和书生范喜良(即范植)婚后三天,范即被征筑长城。姜女送棉衣到长城,闻夫死而大哭。长城为之倒毁八百里,露出白骨无数。姜女滴血骨上,以血入者为夫骨,遂负而归。至宜君山梁渴极痛哭,地涌泉水,人称“哭泉”,地亦随之得名。到金锁关北时,秦追兵至,姜女搬山阻隔,山遂称“搬转山”,一名“女回山”。姜女到同官县北金山下,力尽而亡。百姓敬悼,将其夫妇合葬金山,并立庙塑二人像以祭祀。后世还留有崖下“石隙见金”、“姜女泪池”等传说。这里原有风拂翠柏、碧水散珠、崖亭绿柳的幽美景色。祠前建有飞檐祭亭,亭壁嵌有人们悼念姜女的诗词碑石。民国年间,毁坏殆尽。近年,市政府将其遗址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投资修建。

金锁关
 

    金锁关位于市北15公里的三关口南、神水峡北,为军事、交通咽喉要地。关城两旁山峰陡峭,难以攀越,向有“金锁天堑,鹰鹞难飞”的称誉。清光绪年间,陕西巡抚叶伯英于关门北边左侧山崖上书镌“雄关天堑”四个大字,现仍存在。关城筑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长期驻有重兵把守。崇祯六年(1633),陕北农民义军攻破并烧毁关城。目前,关城遗址依稀可辨。东西宽约100米,南北长约500多米。有南北二门。北门外桥北三岔道口,俗名“三关口”(今西包公路从此通过)。南口通西安。北口通陕北,淌泥河水从关口流过,称“北水关”,分一道、二道卡门。西口通甘肃、宁夏,铜官川水从关口流过,称“西水关”,一道卡门。卡门城墙,原用正方条石筑成,其城洞遗迹犹在。这座古代雄关历经各朝,特别是唐、宋以后,北御辽金,西防西夏,屯兵驻守,攻战不休。这里流传有宋将杨六郎(延昭)威镇三关口的故事。遗迹有六郎洞、一箭楼、插旗石、石棋盘等。地名寨子山、焦坪、杨家坪、仓房坪、走马梁等,均因当时镇守将领姓名、活动等而得。在西水关外北山下,曾存有大量摩崖造像,后在炸山取石时毁坏。关城南门外铜官水东岸细砂石崖上,有武则天垂拱、永昌和明万年间大小不等的石窟摩崖造像。窟前存有庙宇遗迹。




欢迎您投稿“秦之韵 陕西村史”公益网。 (投稿EMAIL:30999626@qq.com 在线投稿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