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名胜古迹

西安圆通寺

时间:2014-9-13 17:28:12   作者:王民权   来源:秦之韵文史原创   阅读:3581   评论:0
内容摘要:西安圆通寺亦称圆通观音寺,位于今西安东关孟家巷西南、五道十字东街以北,与唐太平公主为武则天祈福所建罔极寺隔巷对望。其中有些毁于辛亥之际,有些毁于解放以后,圆通寺就是辛亥鼎革时毁掉的。
西安圆通寺
 
   故都西安多古寺,惜乎不少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仅在文献中见其梗概。其中有些毁于辛亥之际,有些毁于解放以后,圆通寺就是辛亥鼎革时毁掉的。圆通寺亦称圆通观音寺,位于今西安东关孟家巷西南、五道十字东街以北,与唐太平公主为武则天祈福所建罔极寺隔巷对望。明嘉靖《陕西通志》卷三十六《民物》四《仙释》附寺观载其:“在府治东金花坊。内有元御史叶勒海寿碑。”乾隆《西安府志》卷六十一《古迹志·祠祀》载其:“《通志》:在东郭东金花坊。元至正十一年建。《县志》:明嘉靖二十六年,僧法冲拓地构楼,供《大藏经》七千卷,水陆神像五十轴。兴工时,有鹤数百飞鸣空际,遂题楼曰:‘瑞鹤’。本朝康熙五十三年重修。”嘉庆《重修咸宁县志》卷十二《祠祀》载其:“在东郭东金花坊。元至正十一年建。旧志。府内有元御史叶勒海寿碑。马氏《通志》。明嘉靖十六年僧法冲重修,四川按察使谢朝宣记。本寺碑记。二十六年拓地构楼,供《大藏经》七千卷,水陆神像五十轴。方竖柱,有鹤数百飞鸣,盘桓如相庆然,遂题曰‘瑞鹤’,长安张治道撰碑并志以诗。旧志。本朝康熙五十三年重修。《通志》。嘉庆八年复修。僧会司册。”一个比一个详细,《明清西安词典》又在此数志基础上,进而载其:“位于明清西安城东郭金花坊。元至正十一年(1351)建。寺内有元御史叶勒海寿碑。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拓地构楼,供《大藏经》七千卷,水陆神像五十轴。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重修。宣统三年(1911)毁。”然而,质诸尚存《奉元路圆通观音寺记》碑碑文,诸志及词典于此寺由根到梢,都有记载不确或谬说之处。碑曰:尝谓吾儒与释氏,如阴阳昼夜每每相反,然日为阳而明于昼,月为阴而明于夜,实并行而不相悖焉。圆通、佛氏均谓之释,特阴阳不相同耳,故其法曰末法,禅曰左禅,其化人示验,如日月之光不可偏废,人亦不得而遏之,非徒不遏,又从而信之,有由然矣。奉元路东郊之北有何禄氏者,世居斯地。
     往来江湖间,衣粗食淡,遇穷困颠连,济施不吝,人皆称号“溥惠长者”。一日在金山从法义禅师授《华严》义,奉菩萨戒,滋久益严。尝手抄《楞严》《法华》《普门品经》凡数百卷,朝夕称念“佛菩萨”号每日数百,归庄率众供僧每以千数。又作龙华之因,习天台、贤首二教,退则跪诵繙《大藏经》,身不旷里,口不绝声,祁寒暑雨,如是不怠。至正二年壬午日食之夜,忽见东南隅有祥光,五色如云,聚集不散,人皆异之。次日再观,光亦如是,乃率善众掘得石菩萨一尊,容体衣纹,宛如天成,远近来观咸以何禄氏信心感召,或此地旧为寺基,秘久呈现。事闻安西王,寻亦感梦,果如所闻,乃命比丘如海同发善心,为修造主,于是合众施为殿藏阁竂,前庖后寝,凡费六百万。工始癸未之春,讫庚寅之秋,历七年而后成。檀越李万成等,又共施三百万,为二佛、六菩萨、十八大士群卫之像,遂为一方俱瞻。
     信今述古,吾儒之事,璧峰之言,谅不我诬。昔终南石佛放光,程簿拒而不往,曹卒偶得佛指,终身破臂以藏。佛菩萨之灵异,儒俗之信否,古今人一也,独何禄氏等事释之诚,抄经之苦,不亦为世之强梗者劝哉?吾窃附韩文公通大滇之书、陈止斋跋徐夫人写佛经之卷,乃承王命,为璧峰复之,俾后世知修寺之因肇于此云。大元至正十一年岁次辛卯二月甲寅日立石陕西廉访司廉访使斡勒海寿撰
璧峰释师石宝金书碑文录自宋联奎《苏庵杂志》卷二之《圆通寺碑》,并见于其所修《咸宁长安两县续志》卷七《祠祀考》所附《寺观》。宋为西安东关人氏,初字聚五,后作菊坞,号鞠叟、青门鞠叟
等,清季宦游滇蜀,民初曾任陕西都督府顾问、陕中道观察使、陕西民政长、陕西巡按使和总统府顾问等,1923 年倦归西安后,先后受聘省政府顾问、省通志馆馆长,并一度担任省临时参议会议长,解放后任省政协常委和西安市郊区土改委员会委员至 1951 年 7 月逝世,重视并熟稔关辅掌故,主纂两县续志之外,还参与纂修《续陕西通志稿》并主持了《关中丛书》的编纂。《苏庵杂志》刊行于“著雍敦牂”即农历戊午公元 1918 年,菊坞自谓“长安寺观,辛亥后率多坼毁。东关有圆通观音寺,为元至正时所建,至是亦毁。寺有碑记凡五百五十余字,碑之阴刻佛像百余尊,委榛莽间。将取作修渠之用,余惜其为数百年古物,乃移之高楼村北极宫内。”两县续志剞劂于民国 25年即 1936 年,志中谓其“元至正十一年建,有碑记廉访使斡勒海寿撰。宣统三年军兴,县境寺观多毁,此寺亦与焉。惟碑独存,阴有佛像百,将取作修渠之用,邑人宋联奎惜其为数百年古物,乃移之高楼村北极宫。”爰知此碑清末尚存,而碑文告诸世人的,不仅有建寺之因,建寺之时和建寺之人,还有寺之格局,寺
之陈列,以及立碑时间与夫撰碑、树碑之人,远较前举诸志、词典为多,也更为立体和丰满,惟惜原碑辛苦移至该寺附近罔极寺西邻北极宫后,数更寒暑,今已渺焉不知所终,无复有人提及矣。菊坞两处迻录文字,小有不同,无由以原碑做仔细的校勘,自是遗憾,然基本清通无碍,而其劫后余灰,“硕果仅存”,除过告诉人们更多此寺信息之外,亦足以证明自明以降,至少在两个关键问题上,诸志、词典的记载存在明显错误:
    其一,该寺寺碑立于“至正十一年岁次辛卯”,即 1351 年,但该寺建寺之时间,则为“工始癸未之春,讫庚寅之秋,历七年而后成。”“癸未”,即元至正三年,1343 年;“庚寅”,即元至正十年,1350 年。“癸未之春”至“庚寅之秋”,其间相隔正好七年,工期乃碑文清楚记载着的。嘉靖《陕西通志》、乾隆《西安府志》、嘉庆《咸宁县志》和《明清西安词典》,包括《咸宁长安两县续志》,都将立碑时间,误作建寺时间矣。
    其二,该寺寺碑撰碑者为“斡勒海寿”而非“叶勒海寿”。经查,“斡勒海寿”,《元史·本纪》第四十二载,元顺帝时曾任监察御史,顺帝九年(己丑,1349)七月因“劾侍御史哈麻及其弟雪雪交结脱忽思皇后近侍。”被“出”为陕西廉访司副廉访使,旋升廉访使,十二月“吴天保陷辰州”,脱忽思皇后诉之于帝,又被免官,而“叶勒海寿”则这几部志书和词典之外,一概于史无证,其出任陕西廉访使云云,更是海客之谈,嘉靖《陕西通志》、乾隆《西安府志》、嘉庆《咸宁县志》和《明清西安词典》,也都将“斡勒海寿”其人,误作“叶勒海寿”矣。幸亏《苏庵杂志》和两县续志,感谢菊坞先生。倘若没有先生及其《苏庵杂志》和两县续志,则不仅此寺丰富而生动的历史真相,无由重见天日,纵其建寺时间与撰碑者姓名,相信亦将因为上举诸志和词典的误导,永远错将下去矣。志乃千秋功业(词典同理),信实为第一要求,修纂者史才、史识、史德无一不备,犹须临渊履冰,慎之又慎。嘉靖《陕西通志》主纂马理、吕楠,均一代名儒,志亦为一代名志,于此寺竟未加详考即率尔命笔,让人无法不失望于贤者。乾隆《西安府志》为毕沅抚陕时由舒其绅、严长明修纂,与役诸公亦皆饱学多识一时之选,于此寺增补信息的同时,竟将其年代误植,碑暨撰碑者隐之,也让人不得不重为之叹。嘉庆《重修咸宁县志》人许“严于考据”,亦称名志,于上述两点竟亦将错就错,仍之不改;菊坞两县续志,幸将碑记全文转录并将撰碑者予以更正,又复沿袭陈说,将其建寺时间仍载作“至正十一年”,同样让人不解之余,而复遗憾。考其各志纂修也,前三者寺碑皆在,移步可按,后者寺虽不存而碑文在手,稽之即知,是以其各自教训若出一辙,至其缘由,则诚非“一时疏忽”所堪尽释者。《明清长安词典》,成书于 1998 年,再版于 2012 年,当此时也,寺毁有年,碑亦杳然,其一遵前志以照猫画虎,从而不免一错再错,似乎情有可原,但其竟置《苏庵杂志》,尤其两县续志所刊碑文和后者正确记载于不顾,查找文献不周,或疏于必要考订,从而初版如此,再版如此,继续误导读者,恐亦不无轻忽之则,怠惰之咎。凡此再再,适足以成为当今志坛可宝之镜鉴,提醒董此业此者续时时加以对照,明其职守,笃其心志,强其内功,慎其载笔,始终保持必要、足够的警惕而不稍懈怠,庶几避免重蹈覆辙,再犯类似的错误,而编纂“精品”志书的宏愿,也不致成为一句动人听闻的美丽空话。

欢迎您投稿“秦之韵 陕西村史”公益网。 (投稿EMAIL:30999626@qq.com 在线投稿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