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陕西非遗

旬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及保护

时间:2014-6-26 8:32:27   作者:霸主哥哥   来源:秦之韵文史原创   阅读:1655   评论:0
内容摘要:秦设旬关,西汉置县的旬阳,地处陕西省东南部,北依秦岭,南踞巴山.旬阳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丰富、种类繁多。如何做好旬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和传承,谈几点意见。
    秦设旬关,西汉置县的旬阳,地处陕西省东南部,北依秦岭,南踞巴山,美丽的汉江穿境而过,素有“秦头楚尾”和“北国江南”之誉,旬阳山水相依、景观如画,生态自然环境优美,县城被旬河环绕与汉水交汇,造就出一个“中国唯一,世界罕见”的中华天然太极城。旬阳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丰富、种类繁多。近几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推动和社会多方的关注和支持以及文化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如何抢救濒危的优秀民间艺术,在保护现状、保护对象、保护主题及如何保护中,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这些现状的调研思考和这些问题的研究解决,将会直接影响我县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的方向、进展和工作质量的优劣,速度的快慢。在此,就如何做好旬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和传承,谈几点意见。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问题    
    北进三秦,南通鄂西,西达川府,东接荆襄的地理位置,使旬阳形成了东西融汇,南北兼蓄的独特地域文化。民间音乐、民间戏曲、民间歌舞呈品类众多、支系繁荣的景象。民间鼓唱乐,锣鼓乐、花鼓子、七岔子、八岔子等为群众生活中的红、白喜事增光添彩;民间小戏、陕南道情、二棚子、大筒子戏、皮影戏等,常年活跃在城乡、村舍;以民间社火为主的民间舞蹈如“狮子舞”、“龙灯舞”、“采莲船”等群众无不喜闻乐见;尤其是民间歌舞“跑场花鼓子”最为著名,以城关、甘溪、蜀河、双河等乡镇普遍活跃。传统民间美术资源、民间手工技艺极为丰富,主要有:酿酒、造纸、剪纸、刺绣、编织、石雕、木雕、铁艺、面花、皮影雕刻等,遍布全县各乡镇;传统民间文学如神话、寓言、谚语、歌谣、故事等,以及民居建筑、民间节日庆典活动、民俗礼仪活动等,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和魅力。以十大志书集成为代表的历史记载,为我们借鉴和传承旬阳深厚的传统文化艺术资源积累了丰富的文字资料。然而,随着广播电视、电影电信、宽带网络在城乡的逐渐普及,群众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娱乐方式在向多元化转变,再加上我县经济还不发达,现有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在保护意识、保护手段等方面力度还存在一些偏颇,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和保护遇到很多新问题,面临着严峻形势。特别是一些地方特有的、具有很高历史和艺术价值、群众喜爱的民间文化艺术已消亡或正面临着消亡,如影戏八布景、蜀河站龙、绕火笼、拉石磙等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和皮弦、牛绳索、接骨等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甚至有些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因此,对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抢救与传承
    面对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诸多的不利因素和困难,旬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工作,切实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原则。2006年以来,先后出台了《关于制定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成立了旬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旬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机构,落实专项普查经费,安排18名专职人员在全县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搜集整理,组成三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队,历时3个多月,深入到全县28个乡镇,137个村、社区,走访群众1000多人,记录民间艺人200多人,对民间艺术人才进行摸底调查,收集资料,建立档案,发现培养民间文化传人,壮大民间艺人队伍。整理各类文字资料五万余字,拍摄DV带65盘,拍摄照片580余张,采录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10余项。结集编印了《旬阳民间故事集》、《旬阳明清牌匾》、《汉江奇石集》等系列民间文化艺术集成。为旬阳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永久的流传,提供一套珍贵的资料。经过全面普查、申报、评审,2007年11月,县政府确定了60多个基本项目,列入旬阳县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旬阳民歌、旬阳八布景、蜀河八大件、红军老祖的故事、道情皮影5个项目被列为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制作了旬阳民歌DVD碟、旬阳地方剧八步景小戏DVD碟、汉江号子舞蹈DVD碟、旬阳民俗礼仪DVD碟等音像光碟。可以说,这次普查工作比较详尽地记录了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基本上摸清了“家底”。还在旬阳电视台开办了《旬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讲堂》栏目。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工作初见成效。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环境与机遇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展,我们始终坚持“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指导方针,对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发掘、整理和保护,积极培养文化骨干,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间文艺方面的作用,巩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对作出突出贡献的文化单位和基层文化工作者予以表彰奖励,在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旬阳县委、县政府制定了《旬阳县“十一五”文化事业发展规划》,确立了“文化兴县”的发展战略,发出了“民歌民舞.塑造动感乡村”的号召。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作为新时期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推进县委、县政府“文化兴县”战略实现的过程中,我们积极创新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思路、方法和措施。长期以来,我们对全县节假日文化活动的主题、活动方式及活动内容都提出了具体要求,进行了周密细致的组织、安排,编排八布景小戏《破烂王外传》、《献给留守儿童的爱》等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文艺节目参加省市演出,汉江号子《喊起号子闯险滩》、渔鼓道情《生态旅游兴安康》、民歌民舞《吉祥安康》分别亮相龙舟节。各项活动都开展得红红火火、有声有色、气氛热烈。    
    (3)2008年我县在全县组织开展以“八进”为主要内容的文化进乡村活动,即: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乡村、推进科学发展观进乡村、推进中华文化进乡村、推进生态文化进乡村、推进科学文化进乡村、推进民主法制进乡村、推进廉政文化进乡村、推进党的方针、政策进乡村。在“推进中华文化进乡村”中明确要求,要推进民歌民舞进乡村。全县319个村,县委、县政府号召村村都有文化活动室,村村都有村民自乐班,乡乡都有农民演出队。以次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普及推广活动,让全县人民在昂扬向上和健康有益的文化氛围里,唱起来、舞起来、动起来,全力塑造旬阳动感乡村;强力推进文艺创作进乡村,组织各级文艺创作骨干,把乡土味浓、原生态的旬阳传统文化提炼出来、制成作品宣传出去。这些措施和行动,为推进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良好环境和千载难逢的机遇。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想法与建议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问题,提高广大群众对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识。要想实现在传承中创新,就必须经过一个艰苦的过程。因此,十分需要政府的引导、扶持和服务,它才能由小花变大树,后成森林;滴水汇海洋,渐成气候。用上下联动、行政推动、活动拉动、人才引动、项目带动的“五动”形式和方法,在全县上下形成齐抓共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良好局面。    
    1. 上下联动    
    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过程中,我们企盼政府做些什么?我个人认为首先是引导,扶持、服务。所有行业、部门、团体、个人都得努力,这一点非常重要,但同样重要的还是政府的引导,扶持和服务。具体讲就是政策上引导,经济上扶持,协调上服务。其次,政府要有所作为,民间艺术才能繁荣起来,才能体现出它的美学价值、社会价值,走向市场后又产生经济价值,所以说政府的作为是不可替代的。旬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需要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密切配合来完成。以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文化业务单位和各专业协会为龙头,广电、旅游、教育等相关业务单位通力协作,整理出版旬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成果,利用报刊、电台、网站等公共传媒形式介绍、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小学校音乐课堂增设诸如民歌、民舞、汉剧、道情、旬阳曲子等教学内容,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教育基地。鼓励通过财政扶持、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赠等方式建立传统文化保护基金会,对在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总之,要用上下联动的形式和方法,在全县上下形成齐抓共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良好局面。特别是社会各界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进行有组织的专管和引导才能上下联动。尤其是乡镇党委、政府,需摆正农村文化建设的位置。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着力加强民间传统文化建设,把繁荣民间艺术提到继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民间优秀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上来认识。使各级党委、政府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门的认识统一起来,形成有力措施后付诸实施。在党和政府的宏观领导下,具体由县、乡文化馆、站牵头成立一个专门的保护组织,具体负责对全乡民间文化艺术的管理和指导,通过举办各种培训班,组织各种比赛活动,由老艺人带徒弟促成传、帮、带,确保传统文化艺术不失传。加强传统文化研究与管理人才的培养,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从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保护经费,审计机关应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的使用依法进行审计监督;鼓励通过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赠等方式依法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等多管齐下的具体措施。使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搞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
    2. 行政推动
    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政府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的同时,建设一支对农民群众怀有深厚感情、长期扎根基层的文化队伍。注意发现和培养农民文化骨干,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文化经纪人在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传承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对农民文化骨干的培训,组织他们到大专院校进行系统学习和专业训练,提高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组织专家学者和专业文化工作者,通过深入农村基层举办短期培训班、到文化中心户讲课等方式,帮助农民文化骨干掌握文化知识、增进艺术技能。行政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农村文化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机制,文化部部长孙家正曾经讲过:“从文化的本质上讲,文化属于大众,每一个人都生活在文化之中,保护文化传统,繁荣民族文化,关系到每一个中国公民,人人都不例外。”是啊!在旬阳的传统民俗文化中,婚、丧、嫁、娶就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每个人的一生中占着决定性的地位,从出生的“满月酒”到结婚的“喜庆宴”,再到“过三十六”、“过四十八”、“六十大寿”,直到每个人死去时的丧葬仪式,谁不是由这个传统的文化模式走完一生的?由此可见,全民保护才是传统文化的保护主体,文化的真正主人是人民大众,旬阳45万人民才是旬阳优秀的传统文化保护的强大主力阵容。所以,我们要用行政手段推动45万旬阳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觉保护意识,更要引导他们严谨有效的保护行动,这二者才是解决旬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最重要的环节。在旬阳这个山区县,山大人稀交通不便,人居环境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很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非掌握在某一个人的手中。最突出的就是旬阳的道教音乐和民俗文化,它的传承是在特定的生态历史文化环境中,形成的群体共有的心理信仰。是“精神家园”、“灵魂血脉”的一类能规范和控制人的一种软性的、深层意识形态,使人在不自觉的状态下传承的,所以,必须用行政推进建立旬阳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必须用行政推进加快建立旬阳民俗文化生态保护区,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真正要去保护的。传承和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会由此推进。
    3.活动带动    
    传统的群众文化活动在旬阳源远流长,社火、皮影、花鼓子、小场子等表演形式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加强群众文化组织,建设群众文化队伍。充分利用群团机构组织各类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扶持各类专业艺术协会开展行业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培训辅导老教协会、农民演出队、业余自乐班、文化室、文化户广泛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组成一批较为固定的演出群体,形成有一定规模的业余群众文化演出队伍,通过开展系列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和节庆赛事,以此带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从而满足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需要,发扬了传统特色文化的风格,促进了旬阳地方经济的发展,形成了独具旬阳特色的汉水文化格局。现如今,旬阳城乡群众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热情空前高涨,特别是近年来,从开年的春节系列文化活动,到春秋两季的普法送戏下乡,从每年一届的全县农民艺术节到国庆农村文艺调演,从各个乡镇的农民自乐班擂台赛到评选十佳农民歌手赛、十佳农民唢呐手大赛、十佳农民曲艺节目比赛,再到五一龙舟节开幕式文艺演出,从五一“企业文化进厂矿”歌咏比赛、再到七一“党旗下成长”广场激情合唱比赛,从八一“军旗下的祝福”专场演出,再到“奠基未来”教师节专场,从国庆全县文艺调演,再到元旦广场综合文艺演出,一年四季12个月,逢节必庆。各乡镇党委、政府组织本土特色的传统文艺专场节目,利用春节系列文化活动,到县城来进行演出展示,和一同参加春节系列文化活动的兄弟乡镇同台不同场的进行专场文艺演出PK,东区的棕溪镇用“阳光棕溪”文艺专场PK南区赤岩镇的“走进赤岩”,南区神河镇的“奋进神河”PK东区构元乡的“腾飞构元”,北区甘溪镇的“舞动甘溪”PK北区赵湾镇的“和谐赵湾”,诸如此类的群众文化活动,使旬阳城乡呈现一片歌舞升平的新气象,也使我们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很好的继承和发扬。现在,日渐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全面带动了旬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行程。    
    4.人才引动
    高度重视培养旬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传承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人人似乎都知道一些,已公布的旬阳60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或者是逐级上报国家、省、市、县四级的保护名录,这样就难免走进“保护对象”就是保护这些榜上有名“项目”的误区。我们在征集民间传统文化的珍贵资料和实物时了解到,真正要保护的应该是掌握着传统技艺的文化传承人。我们知道,一门艺术没有了人才,就不会有成果,没有一茬接一茬的人才引动,这门艺术就不会有蓬勃的生命力。因此,要特别注重培养青年农民文艺骨干,组织他们到文艺专业院校进行系统学习和专业训练,聘请传统文化专家学者和专业文化工作者对他们进行短期辅导培训。首先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人的业务素质,增进掌握民间艺术的技能。其次,建立健全农村文化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机制,创造有利于优秀文化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拓宽农村文化人才渠道,动员和鼓励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特别是熟悉农村生活、热爱民间艺术、有一定文艺专长的农村青年学生投身农村文化建设中,成为当地农民演出队的台柱子,作为民间老艺人的接班人。旬阳的传统文化中类似于民歌、民舞、民曲、皮影、汉剧、八布景等等,大多数是靠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传的,尽管我们在全县“非保”普查中也认定了具体名目的传承人,但是,随之而来的却是在认定的同时,尚无一个全国统一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标准,也缺乏一系列细致严格的合理程序。另外,传承人的培养和资助两大问题也是人才引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的关键。在人才引动上还要发挥文化系统人才资源在继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上的优势,大力发展传统民间艺术和业务技能培训,培养了传承人就是保住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生不息、延绵不绝的核心和纽带。  
    5. 项目拉动
    旬阳县是全国、全省文化工作先进县,我们的优秀的民间艺术内容丰富,独具地方特色,很有代表性,在民间的基础也十分深厚,但是,要创新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发展传统文化的艺术价值,就必须用科学的发展观去引导民间艺术产业和项目,要把旬阳现有的民间艺术挖掘培育成进入市场化的文化产品,绝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从文化产业到文化产品,从文化资源到文化产业,从文化产品到文化商品,从文化商品到文化市场,这才是项目带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创新的良性循环道。与此同时,积极挖掘地方文化的资源优势,在继承与发展中搞好对外文化交流,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开拓文化产业市场。现在,旬阳的28个乡镇都已成立了自己的乡村自乐班和农民演出队,社区也有红白理事会、家庭自乐班等群众文化组织,在配合农家乐,休闲山庄,乡村旅游等平台,用文化产业来拓展旅游业的发展。在尝试以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举办大型节庆文化演出活动,使专业经营性演出和业余公益性演出相得益彰共同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仅是文化事业单位利用阵地开展“文企联姻”、“以文补文、多业助文”创收经营,发展到今后就是“产业兴文”、“项目富文”。那样不仅为公益性文化服务发展提供了资金补充,同时增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活力与实力。这一系列的带动,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维、创新观念、创新形式,需要我们文化工作者勤恳工作、发奋努力,发挥自身特长,发扬奉献精神。使旬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唯有如此,我们旬阳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更加繁荣,丰富的民间艺术才能更加体现其自身的美学价值,通过项目带动发挥其自身的社会价值。
    党的“十七大”指出,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也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心”,报告提出,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旬阳的多少代人,一生都很难碰到现在这么好的历史机遇,现在机会给了我们这一代人,怎样把旬阳的文化事业做强,把旬阳的文化产业做大。我们要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中,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去挖掘、去保护、去传承、去发展、去创新,我们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这支艺术奇葩,一定会在旬阳八百里热土上竞相绽放!

欢迎您投稿“秦之韵 陕西村史”公益网。 (投稿EMAIL:30999626@qq.com 在线投稿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