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市旅游详解(西京时期民国二四年)
西京或其附近等处。曾为国都者。达八百八十七年之久。古迹名胜遗留之多。为全国冠。各地人士。爱好山水之胜。有考古之癖者。莫不爱赏。故本会有本书之辑。以为游览者之向导。惟陕西古迹名胜既若是之多。散处地带甚阔。因交通不便。殊难一一足临其境。兹本书所述。仅以交通方便之西京市区及近郊为范围。分城内城东城南城西城北五篇言之。每篇之首。为以游览路线。以便参考。惟本书仅为漫长者作向导。而非考证书籍。故关于古迹名胜之历史来源。不求其详。例如城内各寺庙。相传系属唐建。而实则为宋时由城外移入者。盖今城为唐代帝都。政府机关所在之地例无庙宇。因本书既非考证书籍。故不深辨也。
西安市内线
1、城内游览路线由钟楼沿中山大街即东大街东行数十步。至开元寺。再东行南折至端履门。经端履门南行至柏树林卧龙寺。再南行至柏树林底折向西至孔庙碑林。出孔庙沿城脚向东行。直达下马陵董仲舒墓道。由此西返折向北。进县仓正街。经县门正街。出马厂至中山大街。东行至东城门口。东狱庙即在路北。由中山大街西返。折向南新街至新城。小碑林即在其内。出新城西门。经西新街西华门街。越陕西省政府折向北。经麦苋街进小皮院巷至清真寺。再向西折经莲寿坊。直向西行即至万寿宫。今之测量局即其原址。过万寿宫直向城之西北角。有广仁寺在焉。循原路返至万寿宫街口折向南。行半里即西五台之上坡处。由西五台向南行至酒金桥折向西。经省立第一中学校。再南行西折至建国公园。出建国公园南行。经贡院巷过西大街。经夏家什字柴家什字双仁府街至甜水井。依街西行至城角。疯颠洞即在其处矣。由疯颠洞依原路返至西大街。东行里许北折至大学习巷清真寺。大学习巷之东为城皇庙。再东行过广济街至迎祥观。再东行至今之民政厅。乃旧时之唐故中书省地也。再向东行至钟楼折向南。经南大街折向东至书院门省立第一师范附属小学。华塔寺即在其内。由此西行经大汀子庙街小汀子庙街折向北。经大车家巷至南院门省立第一图书馆。则城内之古迹名胜备览矣。懋贤移修今地。位於东西南北四大街之中心。楼高三层十丈零六尺八寸九分。清乾隆五年。经巡抚张楷重修。鼓楼在钟楼之西。稍微偏北。为北院门大街之南首。今陕西省政府前面。楼作九槛四层高八丈六尺六寸四分。虽高不及钟楼。而雄壮有加焉。乾隆五年与钟楼同时重修。民国二十三年经省政府略加修葺拨作金石书画会之会址。
开元寺在中山大街路南。唐开元元年所建。故名。当系后人由他处移建於此者。后殿有玄宗御容。楼上有古佛像五尊。两旁四尊为藤像。其中者系铜质。此像已为广仁寺请去。现仅存其四矣。寺内原藏有宋版全藏经三千余册。为国内孤本。於民国初年移入省立第一图书馆保存。该寺历朝香火甚盛。至清末渐衰。殿宇亦渐毁废。今所存者。仅一极少部份之中殿而已。其两旁屋宇。经改建民房。现为西京娼妓之大本营。
卧龙寺在文庙之左柏树林街。创建於隋,初名福应禅院 。唐改为观音寺。因寺中有吴道之画观音像。故名。至宋有僧维果。长卧其中。人以臣龙呼之。太宗遂命改今名。为陕西首刹。建筑宏伟。藏有宋明藏经七千余册。极为名贵。上海中国佛学会。出巨资照像印行。以为佛学之研究。原书现移省立第一图书馆保存。又有梵文具叶经四页。此具叶据佛教中人言。乃释迦佛在世时之叶。以两面皆光。无正背之分。为曾被佛光长生之证云。大殿上有千手观音像。为珠宝所镶成。此像系清时西藏所进贡者。后慈禧后巡陕。送赠该寺。其旁有石观音像。系六朝时物。因保存不严。头部被日头资去。其后重刻像首补上。然裂痕宛然。且雕刻亦无原有之精致。殊可惜也。前殿之旁有佛足迹碑及胜子佛奄字碑。亦有名之古迹也。
文庙在城东南隅府学巷口。唐贞观四年建。历朝皆有修葺。殿宇宏壮。古柏参天。庄严俊伟。涉足其间。觉肃然起敬。清代士林人手一本之虞世南书庙堂碑。欧阳询书皇甫碑,及智永禅师之千字文。皆在殿前。其大殿之旁。有一古代琉璃瓦质之屋脊龙头。其大如牛者。系民国八年。庙中修筑墙垣时所掘得。於此可见。当代建筑之伟大。碑林 在府学巷文庙之后。为国子监故址。有名碑贴苍萃之所。宋时复移入开成石经。及颜鲁公柳诚悬等名人书碑。其后因修筑灞桥。缺石。遂覆唐碑七百余通於桥身。殊可惜也。至清乾隆时巡抚毕沅(秋帆)又搜集历代碑碣汇置其中。现碑林内藏有汉唐宋元明清各代名碑四百九十五种。计一千四百十五方。而以唐之石经。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王羲之圣 教序等。为最名贵。
下马陵在城东南胭指坡下。汉大儒董仲舒墓道也。董子广川人。汉武时为江都汀。卒时为胶西相。谥广川伯。墓前有祠。曰汉江都相祠。内有石刻董子像。及明洪武重建。清康熙三十一年重修碑记。昔汉武帝。幸芙蓉宛。(即秦之宜春宛)每至此下马。时人谓之下马陵。岁深日远。遂谈传为暇蟆陵。唐时为妓女名酒所出之地。白乐天琵琶行诗【家在暇蟆陵下住】即指此也。又说。汉武帝幸芙蓉下马处之下马陵。系在今城之外。不谂孰是。尚待考古家之辨正。
东狱庙在东城门口路西。宋政和六年建。明时重修。后殿两边有宋代画壁。其殿旁之三教宫。系明时重修时所增建者。三教主像当亦为明塑。前殿两壁。传系清时名绘匠袁江手笔。神像背面有泥塑人物花卉工极精致。殿之左梁上有马负图所绘扇面。远望如折扇悬於梁间。真传神之笔也。
小碑林即新城。今绥靖公署之署址即是。为明秦藩故城 。洪武初耿炳文奉命修南门三。东西北门各一。清为满州教场。民国初辛亥之役。毁於火。十年冯玉祥督陕。重建新城。恢复旧观。城内西北隅有太湖石。即唐肺石。高丈余。玲珑瑰异。上有手足痕各一晶莹如玉。俗传手疾痕系唐贵妃杨玉环手迹。足痕系明皇所遗脚印。民国十七年宋哲元主陕时。移颜勤礼及阁贴考等碑於其内。遂有小碑林之称。
莲湖公园 在城北大莲花池街。乃明藩秦王妃所置之放生池。引通济渠水所灌。池中满植莲花。后年入渠塞池涸。至清康熙七年巡抚贾复汉浚渠。因重凿之。复植莲花。乃曰莲花池。仍作放生池。池旁有寺庵多所。清初即废。雍正元年继修时。於池北立莲花。元庆寺。池南立莲池寺。民元改体育场时。冯玉祥将寺庵拆毁。改为公园。现池北二寺之基地。已收为冰窖。池南今之国术馆。即旧时之莲池寺也。园内风景尚好。空气亦清新。渠水灌入。其声潺潺。小坐憩自。领略水声之清雅。足以贻神忘倦。惟所植之树尚小。无林阴之胜。花卉亦少。倘加以培植。即可成为一良好公园。
建国公园在城西举院巷。树木稀少。缺乏花卉山石布置。停台尤其无多。夏乏凉阴之处。冬无风雪之蔽。仅具公署之形式而已。
革命公园 在东新街。为纪念革命而设者。园内除革命纪念亭。纪念馆及测候所疏散之房屋外。寸草不长。一片白地。盖徒有公园之名而已。园前之牌楼则甚古雅。其全部材料。闻系拆毁某县东狱庙移来者。
清真寺崇奉回教。城内共有十处。其规模较大。足资游览者有三。
一,在西大街之华觉巷。俗名东大寺。传为唐玄宗时所建。亦由他处移建者。寺址宽大。殿宇宏丽。雕刻亦甚古雅。颇有艺术之价值。西京所有古时寺观。能仍其旧观者。仅此而已。院前有米元章董其昌两字圣所书碑二通。大殿之前。有清官石。石上满钉铁钉。传为历朝清官所钉。阶下有碑数通。为修葺时所立者也。
二,在大学习巷。传为唐中宗时所建。寺略小於东大寺。俗名称东小寺。建筑亦颇宏丽。
三,在大皮院巷街。为明洪武十七年铁铉所建。永乐十一年。郑和重修。寺址尚宽敞。殿宇亦颇壮观。
万寿宫 在莲寿坊西五台之北。建於清时。中有王雪岩书[四圣七直]四大字。雍正七年重修。今所存者仅一部份。陵地则量局局址即是。虽已破旧。但当年之富丽情形。尚可於其宏大之梁柱及雕刻中得之也。宫前有一泉。今已涸。乃清时李自成破西安时。知县吴从羲焉。立碑留记。因名为吊忠泉。
广仁寺 即喇嘛寺。在城之西北隅。建筑时代不可考。清康熙间重修。有御书[慈云西阴]四字。及御制碑文。殿前有白石莲花缸一座。雕刻甚精。惜无从考其为何代物也。大殿宏丽瑰伟。仿北平之宫殿式所建。大殿中之佛像。因屡塑不成。遂由开元寺请去铜佛。像之铸工甚精。形色异於常佛。传系西藏所铸。民国二十年。寺前宽地有军队所藏於地窖中之火药库。突然暴炸。全寺被毁。大殿梁折屋塌。而中坐之佛像巍然未损丝毫。藏经殿之全部藏经。亦未毁一页。亦云幸矣。
西五台 在老关庙街之西。原址为隋文这帝所建大兴宫。在唐为西内太极宫。宋时创建为寺。曰安庆。明清 代有修葺。以垒垒有如大陵者五。故谓之五台。其系三四两台尤为高耸。上建重阁供观眺。一览全城如在掌上。每年仲夏有会。游人最盛。以对南五台而言。故曰西五台。上有睡佛寺。建自清顺治元年。睡佛长几二丈。颇壮观。现寺宇破损。行将倒塌矣。
疯颠洞在城西南隅机器局旁。明末疯颠和尚坐化於此。僧生平好画。今碑林内有达摩事像三尊。是其遗墨。洞旁会真庵。昔日乃东关八仙庵建以招待游方道士者。
城皇庙在西大街化觉巷之西。创建於明。改建於清。其正殿系移故明秦王府之砖瓦梁柱建筑而成。今大殿之式样。相传仍为宋明宫殿之遗形。庙前照壁砌有琉璃瓷龙凤形状。亦系明时遗物。其颜色鲜艳如新。极为美观。庙前有长街。为旧式商业聚会之所。
迎祥观在西大街广济街口之东。唐中宗景龙二年建。因名景龙观。玄宗开元间。梦老子而得其玉像於周至闻仙阁。像高三尺余。命张九龄等迎至观内大同殿安置。遂改名景龙观为迎祥观。观中有睿宗御制之大铜钟一具。高八尺围一丈五。状极传整。有龙虎凤鹤等形。钟铭一方。亦为睿宗御书。钟现移省第一图书馆陈列。而玉像则不知失於何处矣。观址现已改为学校。无甚可观。观后高出地面之钟楼尚巍然独存。其内并有仿制睿宗御书钟铭石刻一通。然粗俗不堪。
唐故中书省在西大街。即现之民政厅厅址。亦即秦穆公雍宫旧址。其后院大屋乃清之藩库。建筑犹唐时形状。清末宣统三年八月。屋中倒下大梁一根。其长七尺径六尺。梁上有[元至正十年就唐村重修]字样。后以大梁九根合一换之。而尚不及原梁之粗大。惜旧梁今已不存。
宝庆寺即华塔寺。在书院门街第一师范附属小学校内。创建於隋时。至唐文宗以感哈利观音像建五色塔。故名华塔。后寺废。仅塔尚存。另说。系唐太宗贵妃杨氏玉环宗族所建。明代重修。冯从吾尝讲於此。后又颓废。现经重修一新。复其旧观。或谓今塔系自城外移建者。因今城在唐时为皇城也。今塔上尚有唐像若干。雕刻甚精。至寺中原有之唐杨将军新庄像铭。虢国公杨花台铭二碑。则不知於何代散失矣。
省立第一图书馆 在南院门。馆址系明时书院故址之一部分。宋时张载程颢程颐诸人讲学之处。由常遇春改建而成。清时初为陈列馆。宣统元年改为陕西图书馆。民国二十年始改称今名。移公私藏书及古物聚存於此者甚多。现内藏有中文书籍十六万二千余册。西文图书一百余册。日文图书三百七十余册。其中最名贵者有宋版大藏经一万五千九百四十二卷其附属之历史博物部。内藏金属古物二百余件。其中如周鼎唐钟等为最名贵。石类七十余件。以唐刻经幢元代石狮及昭陵六骏马为最名贵。(现仅存其四。失其二。殊可惜也。)余如魏唐造像等有历史价值者。为数甚多。
城东游览路线
出东门在关内至罔极寺。八仙庵。长安酒市即在庵旁。出东关南便门至青龙寺。再由此向东北行至金花落。药王洞。直往东行过灞桥至华清池。
罔极寺在东关内。唐中宗神龙元年太平公主为则天后建。其时则天甫崩。距今已千二百余年矣。玄宗开元十三年改额曰兴唐。明正统八年主持蒲柱重相等。仍复旧名曰罔极。其大殿近年毁於火。现今业已修复。惟较原址缩小多矣。
八仙庵在东关长乐坊。为唐南内兴庆宫之一部份。宋时有郑生见八仙於此。初建祠。元正中安西王祷祠获应。因请敕修。明正德间八仙复显於菅民场圃。因建八仙庵。清康熙嘉靖光绪代有修葺。琳宫精舒舍。邃幽清静。苍松翠柏。花径竹林。洵为城东名胜区也。庚子义和团之变。两宫出巡。又发国币建坊 。并赐敕修二悬於庵之山门。
长安酒市在八仙庵之右。有碑刻隶书[长安酒市]四大字。盖即其地也。旁刻[唐吕纯阳先生遇汉钟离权先生处]十四字。
青龙寺在东关南郭门外祭台村之东北角。俗曰石佛寺。建於唐代。崇奉密宗。密宗亦称真言宗。大历中有僧惠果和尚住此寺。宏宣真言大教。据惠果行状。唐德宗时。新罗国慧日来此留学密教。贞元十九年日本僧空海亦来此留学。学成返国。遂为日本密教之开祖。所谓宏法大师是也。今日僧皆视此寺为圣地。寺中并有二日僧题字。现今寺甚狭小。殿宇仅寥寥数间而已。寺门之前有二大古石马。不知其为何代物也。
金花落在城东约二里。今有其村。为唐南内兴庆宫之一部份。一说离宫。相传为宫中卫士住所。亦有谓为唐葬宫人之处。唐杨筠松谓。长安有福地八区。金花落即其一也。
药王洞在城东金花落村。洞亦称孙真人洞。孙真人修真於此。常赤裸裹牛皮。俗谓之牛皮真人。故亦曰牛皮真人洞。
灞桥灞水出秦岭蓝田谷。左汇产。北流入渭。名蓝。亦名滋。秦穆欲章霸功。更名霸。水经注作灞。灞有桥。距省垣东二十里。为晋豫陇蜀要津。秦以前无可考矣。汉时桥在产水入灞迤北。隋置南桥。即今灞桥街也。唐时桥之两边。满植柳树。时人饯别多於此也。故名消魂桥。厥后随建随颓。清道光年间由巡抚杨名提倡咸宁。长安。咸阳。渭南。泾阳。三原。朝邑。大荔。合阳。韩城。周至等县士民聚集十二万三千余金。乃将灞产两桥同时修复。经始於道光十三年之冬。十阅月而成。共费十万三千六百金。节余二万以作岁修经费。当时移驻咸宁县丞於桥南。责成稽察。今久不修。恐有沙淤颓坏之虞。长安八景之一[灞柳风雪]即指此也。灞馆即在桥之北。
华清池 在城外五十里。临潼县之南门外。池系温泉。居骊山之下。年代极古。昔周幽王与褒姒均被犬戎杀於此。幽王以烽火戏诸侯之台。原址在第一峰。然今已无遗迹可寻。强秦时所谓神女汤泉。亦即斯泉。其后唐太宗因此魏温泉宫之旧而作行宫。今其类似玻璃之石碑尤在。至明皇乃更名华清池。其地址包括今之县城及骊山之一部份。当时宫殿台阁至多。惜皆不存。今所用者仅唐之浴汤故址耳。此泉因贵妃杨玉环沐浴。并有长恨歌咏之。历代诗人更皆失传。几至尽人皆知。惟贵妃浴址只知在今池之。其详已不能辨识。又唐人於此池所设白石浴具。亦早已散失。只山上老君殿之老君像为白石质。尤是唐物。附近风景甚佳。可资休养。现该池已由公经营。有优等池三。男二女一。分级售票。另有通池十。皆公用。不收浴资。
城南游览路线
出南门至荐福寺。再南行至大兴善寺。东南行至慈恩寺。由此向东北至乐游原。折向西南至曲江池。曲江之东为鸿沟岸。王宝钏庙在焉。由此西行至宋氏花园。折而南。至韦曲镇。出韦曲即为樊川。折南东至牛头寺。杜公祠。华严寺。经杜曲至兴教寺。由此西行至留村有张良庙。北返至王曲。天下者都城皇庙在焉。西行经子午镇进沣峪口。净业寺即在其上。返而北行至灵感寺。北行至香积寺。
荐福寺在城西三里许。本为隋炀帝藩邸。后曾赐萧禹为园及英王邸。文明元年立为大献佛寺。天授初改荐福寺。中宗时大加修葺。有浮屠十五级。高三百余尺。为宫人出钱所立。历代均有修葺。因其与大雁塔对峙。故称小雁塔。明嘉靖乙卯地震。塔裂为二。癸亥地震复合。后每逢地震辄有裂合。寺内有钟出自武功河畔。初砧妇捣衣。声闻数里。因发之得世钟。移置於寺。遂有雁塔神钟之名。为长安八景之一。
大兴善寺在永宁门外五里。为玄奘法师卓锡地。创自晋武。初名遵善寺。隋开皇间改今名。诏僧若干人实之。招提之盛甲於天下。开元间。善无畏金刚智及印僧不空三藏三大士在此倡密教。自善无畏传密教於中国。金刚智不空二人与之肩随。时称开元三大士。故此寺乃震日密教之发源地也。今寺中尚有唐塑佛像多尊。式样极美。
慈恩寺俗谓大雁塔。在城南八里许。原址为汉宣帝时之乐游庙。隋改无漏寺。唐高宗为报母恩改为大慈恩寺。永徽初。玄奘法师及其弟子窥基圆测等译著佛经於此。玄奘法师 氏人。姓陈。博涉经论。贞观初。往西域广求异本。经过百余国。历时十九年。得梵本六百五十七部而返。寺内有浮屠七级。曰大雁塔。塔经重修。今犹巍峨宏壮。塔下南面有三藏教序碑二座。分镶于上塔处之甬道东西两壁间。为唐代褚遂良所书。大雄殿之题名碑。唐及唐以后诸代者均已无存。现存者乃明代以后所立。科举时代。士人中举后。刊同年之名立石寺内。当时谓之雁塔题名。四门有唐雕佛画。
曲江池在城东南五里许。池址在秦为宜春苑。汉武帝因其故址筑而广之。其水曲折有似广陵之江。故曰曲江。隋改为芙蓉苑。唐开元中更流凿为胜地。周七里。南有紫云楼。西有杏园慈恩寺。北为乐游源当时都人游赏。以上已中和为尤胜。[曲江流饮]为长安八景之一。新进士每值登科赐宴及探杏题杏皆在此地。今虽湮为村地。尚有痕迹可寻。
乐游原在大雁塔之东南。曲江之北。汉宣帝於此起宇庙。号乐游。复起苑。亦曰乐游苑。太平公主赏於原上置亭游赏。生人因称其地为乐游原。原居长安之巅。四望宽敞。俯视城内如在掌上。士女春游。咸就登临。杜牧诗[乐游原上望昭陵]即指此也。现尚有高邱巍立。
王宝钏庙在曲江东南之鸿沟岸上。世传王宝钏为唐薛平贵之妻。薛贫不能立。遂远出从军。久而不返。宝钏守贞於此地寒窑内。后人敬其贞。立庙祠之。庙内有薛王二人之像。庙之下即鸿沟岸。为薛平贵降红鬃烈马处。
宋氏花园在大雁塔西南。为今人长安学者宋聚五先生之 私园。池台花鸟。点缀於青山绿野间。诚幽息之福地。园之前为宋氏先茔。左为先祠。植竹成林。垒石为山。春日牡丹齐放。更为是园生色。都之人士。常携伴作园游为城南近代之名胜区也。
韦曲在城南二十里皇子坡之西。其东西倚龙首渠。南面神禾。灞水绕其前。为樊川第一名胜。唐时诸韦世居於此。民间有[城南韦杜去天尺五]之谚。故名。亦为韦后之故里。
樊川在城南皇子坡前。为汉樊哙所癖。地为哙之封邑。现哙之墓尚在樊川南面之神禾原上。
神禾原在韦曲之南。晋天福六年。是地产禾一茎六穗。重六斤。故名。唐时倚原有洞曰莲花洞。为明皇女临晋公主之驸马郑乾曜之故居也。
杜公祠在韦曲南之勋荫坡上。祠为明嘉靖五年陕西都御史王盖等人所建。后人以当时董其事者刑部主事张道配享祠中。此后明清两代屡有修葺。后又颓毁。民国二十一年夏。陈少白先生等往游是祠。见其荒无凄凉之状。慨然叹息。乃集资重修。复其旧观。并在祠之前后左右满植花卉竹木。现已茂盛成荫。为良好之风景区矣。杜公名甫字子美。号少陵。本襄阳人后徙河南贡县。生於唐睿宗先天元年。卒於代宗大历五年。谥文贞。
牛头寺在勋荫坡杜公祠之右。唐贞观六年建寺。为牛头山第一祖遍照禅师所居。宋改福昌寺后复旧称。明清各有修葺。今尚完好。寺本为城南名胜区。今得杜祠之彰。更胜於昔矣。
华严寺一作华严寺。在城南二十五里坡上。樊川在其下。於此下瞰。遥望终南。可尽其胜。唐贞观年建。时有高僧於此说华严经。天雨花。故名。有华严初祖杜顺和尚塔及四祖清凉国师塔。寺以年久。殿宇毁没。仅剩士窑一座。民国二十年经朱子桥君等募款重修。
杜曲在城南三十里。唐岐公杜佑居此。其地山川形胜。草木花坞皆为极盛。杜工部诗[杜曲花光浓似酒]之句。可以想见其胜矣。今虽无昔日之盛。仍属胜景也。由此南行至杜固。二杜皆为诸杜所居。累世农冠。杜曲谓之北杜。杜固谓之南杜。今称杜坡。唐书载。杜正伦与城南诸杜素远。求通谱。诸杜不冠世美。及正伦执政。建言凿杜固通水以利人既凿川流如血十日方止。自是南杜不显。所凿之处。今崖堑尚存。俗曰马崩崖。或曰凤凰嘴。不知何谓也。
兴教寺在城南四十里。杜曲南之东韦村。唐总章三年建 。内有三塔。中塔特高。为三藏法师玄奘埋骨之所。其余二塔。左为慈恩窥基。右为西明圆测。玄奘塔有尚书屯田郎刘轲为之铭。慈恩塔铭为太子左庶子御史中丞李宏度撰。西明塔为贡士宋复撰。今尚存在寺中。
张良庙在城南五十里之留村。建筑於何代已不可考。据村人所传仅知明清各代皆有修葺。并云留村为张良之封邑。事未见载於正史。不敢据信为是也。留村之南即南五台。其东有太乙宫。太乙宫之南为翟华山。
都城皇庙在城南王曲镇。庙址宽敞宏伟。建筑年代无考。所祀之城皇为汉之纪信。纪以替汉高祖死。高祖功成封为天下都城皇。院中古柏参天。殿前两壁有清人书汉明两代故事。由此南行二里。有太师洞。洞已倾塌。仅存太师像。现正修葺中。
净业寺在西南六十里沣峪内。乃唐时律宗巨子道宣法师之道场。道宣乃独集律宗之大成者。因其居南山。故法宗亦名南山宗。前经该寺住持僧向各方募化。施工修葺。殿宇颇整齐。不若以前之破毁矣。
草堂寺在城西南四十里左右。系鸠摩罗什三藏之道场。什师为七佛以来第一译师。所译经论。普宣法界。故此寺之价值在佛刹上亦称殊胜。现罗什之宝塔尚在寺内。完整无缺。系石造。相传用西域宝石。故附近均称为宝塔。另有道统碑。自什师以下及门弟子均刻石详记也。长安八景中之[草堂烟务]。即是此也。
灵感寺在城西南五十里大元庄沣河西岸。长安志。唐灵感寺景龙二年建宋改名为大宁寺。现传为汉之西明寺。在唐时圆测法师驻锡之所。寺址极宽宏敞大。即道宣律师亦曾讲律宗於此。为当年律宗之中心。现寺尚存有道宣之舍利一座。雕刻甚为精美。其构造及形式均与他塔不一。
香积寺 在城南三十五里。子午谷正北。神禾原之西。寺前有大小二塔。唐神龙二年建。近昆明池。镐水河交流处。王摩诘有过寺诗。宋太平兴国改为开利寺。寺中昔多石像。及唐塔铭。功得经碑等。今塔中裂。院中荒凉。
城西游览路线
出西门往北至千福寺。由此向西至崇仁寺。再直向西南至庄严寺。再往西行至三会寺。造字台。由此向西北行镐京向北行即至阿房宫之古址矣。
千福寺在城西二里。本唐章怀太子宅。咸亨四年舍为寺。大中六年改为兴元寺。今称铁塔寺。此名更於何代则不可考唐时此寺殊有名。颜真卿年书之唐西京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即是此也。此碑现存碑林。寺之殿宇久已残破。民国二十年经朱子桥君重修。略旧观。现寺内有佛像三尊。塑工精致细美。传系唐时所塑。其余如唐代经幢滚龙柱等古物。惜均断坏。仅有尊胜陀罗尼经幢一座尚完好。但久经风雨剥蚀。其字迹已不易辨识矣。
崇仁寺在西门外五里。本隋高祖子秦孝王施宅所建。初名济渡寺。唐太宗为大秦僧立波斯胡寺。亦在其地。俗呼金胜寺。以寺后之金胜亭。同为补长安之金气者。高宗改为灵宝寺。尽度太宗嫔御为尼。处於是寺。而徙济渡寺於安业坊之修善寺。后复徙附近之道德寺於修禅坊之太原寺。以其处为太宗别庙。曰崇圣宫。仪凤二年并灵宝道德二处为崇圣寺。唐时设樱桃宴待新进士。即在此寺之佛牙阁。明天顺八年秦藩重修时。於土中得玉佛像及钟磬碑刻之属甚多。题其额曰崇仁寺。清乾隆间巡抚毕沅重修。仍额曰崇圣寺。塑五百应真应。当时长安刹宇。此为最盛焉。同治回教之乱。遂毁於火。所存者今有
景教碑一通。现移存於碑林。白石莲花缸四。大可合抱。缸口有隶书字迹。其三移置城内广仁寺。其一放置于山门口。作夏日施茶之用。此寺相传为唐玄奘法师晾经之台。民国二十二年。年僧人在地下掘出六朝石佛像多尊。雕刻极其精致。
庄严寺在城西南十二里。本隋文帝仁寿年为献后立。名禅定寺。唐武德中改今名。当时京城西南地微下。乃於此寺建木浮屠高三百尺。周一百二十尺。以禳之。故俗称木塔寺。寺内佛像等古物。均於回乱时被毁。今院中有龙爪槐两株。传为明时所植。古苍可爱。殿旁之砖窑传系隋时之旧物。今尚完好。
三会寺在西南二十五里。俗名寨会村。内有台。传说以为仓颉造字台之遗迹。立有石碑一通。文曰[仓颉造字台]。此台俗称迦叶佛说法台。唐景龙中。中宗幸寺与群臣赋诗。上官婕妤所谓释子说经处。即是斯地。昆明池 在西南二十里。汉武帝筑以习水战者。周围四十里。据地三百三十二顷。治楼船高十余丈。旗帜林立。宫观环绕。甚为雄壮。神龙中。安乐公主气以昆明池为其私沼。中宗不许。公主愤甚。以家财凿定昆池。周围四十九里於其旁。即今之鱼化寨等处。直抵南山。昆明池之北有阿房宫。其左近为沣镐。定昆池之东西岸为仓颉造字台及周穆王陵。今两池皆湮为民田。
镐京在城西三十里沣水之东。其故址即今之丰镐村一带地方。初周武王都此。天下诸侯宗之。故曰镐宗。亦称宗周。或又曰西都。其后平王迁都洛阳。镐京遂废。沿至今日。更沦为乡村。又如文王之灵囿灵台灵沼及彪池等。均在附近。然今亦只余遗址而已。至周文王之丰京则在今之斗门镇之西。逾沣水。有名大原村者即其附近也。近来考古家时发掘得瓦器。
咸阳故城 即秦宫。在今咸阳县城东二十里。自秦孝公至始皇均都於此。是城中贯渭河。北有咸阳宫。南有信宫。二宫之间。有高桥架於河上。俗谓[引渭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