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导游讲解

丹凤门遗址导游词

时间:2013-4-28 10:38:12   作者:   来源:文史资料   阅读:1720   评论:0
内容摘要:    尊敬的游客朋友们您好,欢迎光临丹凤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丹凤门建成于唐高宗龙朔二年,即公元662年。作为唐大明宫的正南门,丹凤门既是长安城的主要标志建筑,也是唐时代门阙建筑的代表作品。丹凤门遗址保存相对完整,结构关系清楚,历史信息蕴含丰富。作为唐长安城遗留至今的重要建筑遗址...
    尊敬的游客朋友们您好,欢迎光临丹凤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丹凤门建成于唐高宗龙朔二年,即公元662年。作为唐大明宫的正南门,丹凤门既是长安城的主要标志建筑,也是唐时代门阙建筑的代表作品。丹凤门遗址保存相对完整,结构关系清楚,历史信息蕴含丰富。作为唐长安城遗留至今的重要建筑遗址,不仅是研究唐史的珍贵实物资料,更是印证今天西安市形成与发展进程的一处历史地理标志。
大明宫|丹凤门遗址|导游
    丹凤门的名称有过两次改动,初创时称“显道门”,高宗龙朔二年改名为“丹凤门”。城楼对应称为“丹凤楼”。至德二年(757年)唐军从安史叛军手中收复长安,肃宗返回长安不久,于至德3年(758年)将丹凤门改称明凤门,大约4年后的宝应元年(762年),代宗即位不久又恢复“丹凤”旧称,直至唐末。丹凤门的名字取自“丹凤朝阳”。相传青色者为鸾,赤色者为凤,丹凤朝阳意思是指凤凰向着一轮红日鸣叫,意为稀有的吉兆。

    丹凤门是唐时皇帝进出宫城的主要通道,沿用时间长达240余年。在唐朝末年,经历数次战乱之后,丹凤门最终毁于一场战火。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丹凤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并非是按照唐时丹凤门的原貌复原的建筑。它是由张锦秋女士担纲设计的。张锦秋女士是梁思成的闭门弟子。她在西安的代表作还有钟鼓楼广场,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和大唐芙蓉园。现在的丹凤门遗址展示工程分上下两层,一层是以本体保护展示为陈列主题,通过高科技手段,融合了多种元素而形成的国际化一流博物馆。二层为贵宾接待厅。

    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丹凤门遗址。2005年考古发掘查明:
     丹凤门遗址由门道,隔墙,马道,东西墩台以及城墙等遗迹组成。门址基座为黄土夯筑而成,外表砌有砖壁。东西长74.5米,南北宽33米,占地约2460平方米。
    丹凤门共开5个门道,为中国古代宫门制度中的最高等级。但目前只有中部和西部两条门道保存较为完整。门址东侧由于解放初市政道路修建以及被一个较大的农贸市场叠压,东边的两条门道遭到了严重破坏,现在仅能看到其中半条门道遗迹。五条门道均宽8.5米,门道之间有厚3.8米的隔墙,门道中部横设门限(即门槛)。门限由固定的门枕石和可移动木槛组合而成。门槛仅存灰烬。门道两壁架构壁柱,柱下置石础。壁柱间有包砖。我们现在看到的门道两侧排列紧密的方形土坑就是原来放置柱础的柱洞。

     门道地面较平整,可见均匀而密集的圆形小夯窝,但未发现路面有铺砖的遗迹。因坑内地面有火烧土痕迹,所以有专家推测,路面原先可能是由木板或红毯所铺就的。

    门址基座东西两边各与城墙相接,实测此处城墙的城基宽10.3米,城墙根部宽9.8米,未砌砖壁。
 

5.    门址基座两边的城墙内侧各筑有一条宽3.5米,长54米的马道。用以登达城楼。马道外侧立面砌砖壁,内侧与城墙连成一体。
6.    门址基座东西的城墙外侧,仍保存一段宽约7米,东西长约40米的唐代地面。此处门基的包砖和散水尚有残留。由于门址基座的南边、北边、东边均损失较多,外延关系已无法查明。因此,此处的唐地面、散水、砌砖等遗迹尤显珍贵。
 7.    丹凤门遗址出土遗物以建筑构建为主,尤其以长方形砖、板瓦、筒瓦和莲花纹瓦当居多。也有少量的绿釉琉璃瓦、鸱尾、铁泡钉和石构件残块。部分砖瓦上戳印有纪年文字,还有一件白瓷碗底部刻有“官”字款尤为珍贵。'  可以看出丹凤门与大明宫其他宫门乃至都城各城门一样,都属夯土基台与木梁架混合结构的建筑形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而丹凤门遗址墩台规模之大、门道之宽、马道之长均为目前隋唐城门考古之最,因此在考古界享有“盛唐第一门”之美誉。

 对于丹凤门的形制,史料中也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对其形制的描绘,最有代表性的是宋代吕大防的石刻《唐长安城图》中的大明宫部分,图中将丹凤门描绘为五个门道。早在1950年代末,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曾对丹凤门遗址进行过初步的考古勘探。当时的考古勘探是在丹凤门遗址周边建筑夹隙的有限范围进行的,勘探结果表明丹凤门为三个门道。由此对于丹凤门究竟是三个门道还是五个门道众说不一。在2007年的考古发掘中,工作人员在对遗址东部进行清理的时候发现了新的红烧土面,经过仔细确认,这正是一处新的门道路面遗迹。随着这一突破性的考古发现,丹凤门的发掘面积也随之扩大,将东侧市政沥青道路、建筑混凝路面等清除后,考古人员经过近一个月左右艰辛细致的探寻、对比、分析、解剖,终于将丹凤门五个门道全部揭露出来,还其真容于天下。

    至此,丹凤门门道数目的学术之争画上了句号。证明史籍中“凤门五开”(唐李庚《两都赋》)、“十扇开闭”(唐 李华《含元殿赋》)的记载是真实可信的。同时也确定了大明宫前朝区中轴线的准确位置。
    丹凤门的地位与太极宫的承天门相同,都属宫城正门,门道同宽8.5米,但承天门设置三个门道,等级稍低。都城的正南门明德门虽然也是五门道制式,但门道仅宽5米,且门基座东西长52.5米,南北进深16.5米,占地面积仅有约870平方米,制度和规模远不及丹凤门崇高厚重。

丹凤门遗址出土物陈列(日用器物)


大明宫丹凤门博物馆陈列文物共17件,建筑材料类共11件,日用器物共5件,精品文物1件。


精品文物——鎏金铜铺首(全息展柜)

鎏金铜铺首

1982年西安市大明宫遗址出土

  鎏金铺首在古代称为金铺。它是门扉上安装的金属饰件,大多为圆形,有异兽、龙蛇的纹饰,其中有钮环以贯锁,撼摇时发出响亮的声音。所以,司马相如《长门赋》曰:“挤玉户撼金铺兮,声噜吰而似钟音。”从汉代到清代的许多建筑大门上都饰有兽面铺首。这件鎏金铺首,原为大明宫宫殿的门环,形制巨大,装饰华丽,由其可以想见当日唐大明宫之富丽辉煌。

欢迎您投稿“秦之韵 陕西村史”公益网。 (投稿EMAIL:30999626@qq.com 在线投稿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