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长安村史

灵沼街办里兆渠村历史概述

时间:2018-4-9 18:03:33   作者:丰镐裔子   来源:丰镐裔子原创   阅读:2074   评论:0
内容摘要:灵沼街办里兆渠村历史概述:清嘉庆《长安县志》记载为:东李兆渠村、西李兆渠村,后转元音为里兆渠村。

       里兆渠村历史悠久,源于灵沼古渠。灵沼的进水主要是沣河支流高冠瀑布流下来的高冠河,此条河水在在秦镇禹王庙钻入地下形成一条暗河,称“无影河”在海子处化为泉眼冒出来。由于水文的变化,根据唐时李泰《括地志》记述:“灵沼今无復处,唯有灵台独立”。可见唐朝时期灵沼已经干涸。按照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沣水北经灵台东,文王引水为辟雍灵沼”的说法,灵沼的补水渠叫“灵沼渠”,所以传说唐朝时期本村名曰“灵沼渠”。由于灵沼地势低洼,适逢雨丰依然有积水,明朝时期又开挖沣河三大渠。

      《河渠志》上记载:明代由沣河引水开凿张旺渠,李召渠、严家渠,以便旱时灌溉农田,涝时排退积水。本村这里是一条地上明渠,原名“安长渠”,因地处灵沼,李姓人来此居住,得名李沼渠。李沼渠,清嘉庆《长安县志》记载为:东李兆渠村、西李兆渠村,后转元音为里兆渠村。

西安古村揭秘:西安市长安区灵沼街办“里兆渠村”!

【上图为清朝嘉庆《长安县志》长安县18廒之“冯集廒辖图”】

清末民初《咸宁长安两县续志》记载:长安县设18廒,其中西乡设6廒,6廒之一为冯籍廒 在县西五十里,分十保障,统四十五村:廒在冯籍村。全廒有二千四百零二户,人口一万二千二百零六任。全廒居沣河西,,沣水自姜仁廒流入,北流入马王廒。新河,一名曲峪河,南自鄠县流入,又北流入鄠县界。泥河,又名苍龙河,自鄠县赵王镇北流入,经苗家庄南,西北流至石桥村西,又东北流经泥河村东,又北流入马王廒。灵沼河,发源海子里,西北流经鄠县赵王镇,由镇西北复流入,又北流入马王廒。本村已经记做“东李兆渠,西李兆渠”。

从文中记载可以看出清末民初时期,灵沼河还在。灵沼既有进水,肯定有退水,灵沼水蜿蜒向北,名曰“灵沼河”,所以才有清朝王士祯的“灵沼瑞莲”一说。流经石榴村、冯村、苗驾庄、石桥等村庄,沿老西宝南线向西并入苍龙河(新河)。灵沼在李召渠废毁以后,成为村子排涝的一个涝池,灵沼河也成为方圆周边村子的排水渠,解放后河道依然有水,只是经常断流,如今直接干涸,被垃圾填埋。

西安古村揭秘:西安市长安区灵沼街办“里兆渠村”!

【村委会】

清朝同治年间,回民起事,本地人在冯村柏景伟督导下兴建村堡。共建东西两个堡子。东堡子开北东两个大门,西南两个小门,并建有城楼。东门楼有匾“沣水东注”北门有匾“三代醇风”。西堡子只有西门,门楼有匾“安合门”。本村历史悠久,东堡有千年古槐四颗,足见本村历史之久,村中古迹众多,村中以有菩萨庙、无量庙、马王庙、龙王面、太阳庙、三官庙。

要论本村那座庙名气大,当属建于清朝初年清阳观,本地人俗称“大庙”,规模宏大,香火十分旺盛,民国时曾改为“清阳观小学”。抗战时期,为了躲避日军轰炸,西安国立文社小学与清阳观小学合办,更名为文社小学。发起人为回鹤庄的魏炳文,这魏炳文是黄埔一期,后来官至中将。鲁坡头的孙仲茂先生是魏炳文妹夫,大力支持办学,无私捐赠家资。清阳观遗址就是如今灵沼中学。

本村另有古迹“点将台”,也就是现在灵沼街办政府驻地大院所在。本地人称“将台”。说起这座点将台和一位明朝的大太监有关。明朝时期堂堂九千岁刘瑾就是兴平人,所以本地也出了不少宦官。其中位高权重的有泥河村的张公公、石榴村的杜公公,官道村的王公公、还有有里兆渠的张公公。张公公名曰:张勇,身居显位,回乡探亲,随带有军队,为了操练军队、在此地修建“点将台”。


欢迎您投稿“秦之韵 陕西村史”公益网。 (投稿EMAIL:30999626@qq.com 在线投稿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