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长安村史

马王镇张海坡村历史概述

时间:2015-12-31 8:13:41   作者:丰镐裔子   来源:丰镐裔子原创   阅读:5323   评论:0
内容摘要:长安区马王镇张海坡村历史:张海坡村隶属西安市长安区沣西片区马王镇管辖,因先前祖上曾落户于此,现在又有亲戚在本村,故吾颇为熟悉,年方36岁,30余年岁岁拜访,本村因出土精美绝伦的西周青铜器窖藏而声名远播,是长安区沣河西岸一座美丽富饶的村落。
马王镇张海坡村历史概述
    张海坡村隶属西安市长安区沣西片区马王镇管辖,因先前祖上曾落户于此,现在又有亲戚在本村,故吾颇为熟悉,年方36岁,30余年岁岁拜访,本村因出土精美绝伦的西周青铜器窖藏而声名远播,是长安区沣河西岸一座美丽富饶的村落。地处西安西南20余公里,长安区政府西北25公里处。即是马王镇所辖的名村大村之一,也是马王镇的行政经济中心。村子东临西余铁路与马王村为邻,北接新108国道与沙河村王家院相临,西连黄家桥村黄桥滩,南接老108国道与大原村接壤,村东有西余铁路过境。是丰京都城的“宗周圣地”。
(马王街道办-张海坡村)西安市长安区村名来历
                 【上图:坡上为“张家坡”;坡下为“海家坡”】
张海坡村由张家坡和海家坡两个自然村组成,所以得名张海坡。本地人很少连在一起叫“张海坡”,都是各叫各的。坡上叫张家坡、坡下叫海家(念ya)坡。村名也是来源于村中这道大坡。

   说起这道坡名叫“郿邬岭”可是大有来历,从村东北客省庄、马王村而来,穿张海坡村而过,沿村西南大原村、苗驾庄而去,直通周至、眉县。本地人称“马坞岭”或者“迷雾岭”。“郿邬岭”为汉代董卓所修,《后汉书·董卓传》有载。关于郿坞岭,民间有一个口耳相传千余年来的故事:汉末奸相 董卓贪婪,藏宝于巢穴郿坞,为方便往返于汉长安城与郿坞之间,动用数十万遥役, 鞭打绳拴,修筑了这条驰道。车辆奔驰其上,卫队护卫其侧,甚为快捷安全……其工程之巨大,动用遥役之众,社会上有"北修长城,南筑坞岭"的说法。不过现在这眉坞岭一带都是窑,很多岭上的土都被村民们取来用了。其实这是古人依地势起伏、跨沟越涧修筑的一条驰道。这条驰道高3.4米,顶宽14米,底宽21米,为黄土夯筑,气势宏伟,犹如现代高速路,让人惊异。建国初期,这条驰道在户县境内还甚为完整,农业学大寨期间大搞农田基建,几乎将其全部平毁。据张海坡出土的《唐龙州刺史郭恒墓志铭》记载:早在唐代这道高坡就名马邬原。
(马王街道办-张海坡村)西安市长安区村名来历
   【上图为位于张家坡至大原村之间的高地是西周墓葬集中区,俗称"郿坞岭"】
1956年年,考古工作者在郿邬岭上,发现了大量原始社会遗迹,其年代约为公元前2300~前20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典型的父系氏族公社村落,称陕西龙山文化,足见此村远古时期既有人居住,是陕西省为数不多的几个最为古老的村庄之一。 
唐朝时时,长安城内设57坊1市,城外设59乡295里。张海坡村在唐代名丰邑乡。在同年张海坡出土《唐东宫细引郭暠墓志铭,大周故郭府君墓志志盖》,墓志覆斗形志盖,正书19行,行20~21字不等。志称:“郭暠与妻王氏于周证圣元年(695年)岁次乙未正辛已朔二十日合葬于长安县丰邑乡。”此志出土于马王镇张家坡,由此得知张海坡村在唐代名丰邑乡。另出土郭暠兄弟《唐龙州刺史郭恒墓志铭,大唐故郭府君墓志铭志盖》,覆斗形志盖,志文为楷书,24行,行28字不等。郭暠志载:“仁兄定王府掾熲,痛矣姜仲,哀浑潘岳,”由志文:“时应龙兴,数归凤历,复子明辟,中建皇图。”说明郭恒在当时是武周的重要人物。志称:“此地为丰邑乡马邬原”,由此得出在唐朝时堳坞岭已经讹传为马邬原。
 在北宋时,据宋敏求《长安志》载,长安县设6乡6里,依旧有“丰邑乡”记载(志书记载为:封邑乡)。
(马王街道办-张海坡村)“老灵桥”遗迹
               【上图为位于客省庄桥头的沣河“老灵桥”遗迹】
到了明代,据清康熙本《长安县志》载,隆庆年间,长安县设5乡49里。5乡为“善政乡、苑西乡、华林乡、丰邑乡、同乐乡”,这时“丰邑乡”虽依然存在,但这时张海坡已经不隶属于“丰邑乡”,而是隶属5乡之一的“苑西乡10里”。史籍记载:“明朝万历年间,里人马王村白尚彬、张海坡张应武,秦王府苗凤山等创建沣河木桥。道光时,张清璩、阎自相、阎大来等复先后增修石板、石墩,名曰灵桥。同治以后,桥屡圪。光绪二十四年,刑部尚书赵舒翘捐俸金二万四千馀两,属邑绅柏景倬重葺焉。”


马王镇张海坡村历史概述
 【上图为清朝嘉庆《长安县志》长安县18廒之“马王廒辖图”】
清代年间,长安县将乡、里制改为乡、厫制,雍正年间,长安县城内设53坊,城外设18廒辖797村5峪口。嘉庆年间,,长安县设18廒辖。清嘉庆《长安县志·地理志》记载:海家坡记载为海家坡、张家坡记载为西坡上”隶属清长安县领西乡六廒之一马王厫管辖。

马王镇张海坡村历史概述

             【上图为民国《咸宁长安两县续志》:“西乡各厫图”】
民国《咸宁长安两县续志》记载:“马王廒,在县西南五十里,分十保障,统三十六村:廒在马王大堡。全廒北界咸阳,西界鄂县。沣水自冯籍、姜仁两廒间流入,经韩家庄南左分一支,曰沙河。其正支北流入田许廒。沙河自韩家庄南分丰水北流,经曹坊村西,又西流,经栲子屯北流入咸阳界。泥河自冯籍廒流入,灵沼河自东南来注之,北流入咸阳界。灵沼河自冯籍廒流入,西北流入泥河。新河南自鄠县流入,北流入咸阳界。户二千二百三十四,口一万二千零四十。海家坡,张家坡,即前志西坡上,一云海张二坡,统名西坡上。”
 
 中华民国20年(1931年)改仓、廒制为区,下辖乡里,中华民国23年改为乡、保、甲制,长安县辖32乡289保6630甲。张海坡已经隶属“沣西乡”管辖。
  
 解放后,1955年5月调整为155乡。张海坡村隶属沣西乡管辖。1958年9月,乡建制撤销,改为人民公社,张海坡隶属沣西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初,1966年9月,沣西公社改称光辉公社,张海坡继而隶属于光辉公社。1971年9月,各公社均恢复原名。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改为乡,将沣西人民公社改为马王镇政府,张海坡即为马王镇管辖,2002年撤乡并镇,马王镇升格为街道办,张海坡隶属至今。

本地古称 沣西,即沣河以西,是指长安区在沣河西岸灵沼、马王、高桥三个乡镇的统称,大禹治里沣河的老河道至今还在客省庄,俗名“老河口”(沙河口),沣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话说古时人才辈出笑弄风云,但言有清一朝就有灵沼的大将军“敏壮公梁化凤”;马王的关中学派的传承人“柏景伟”,“宰相赵舒桥”;高桥的“刑部尚书薛允升”。沣西地区古为“崇国”,是殷商四大诸侯之一北伯侯崇侯虎的都成,周文王讨伐崇国,灭崇之后,特将都城从宝鸡岐山迁来于此,起名“丰京”。“文王伐崇,作都于沣”的记载便是来源于此。
“周公东征”宣传墙
                【上图为张海坡村西周文化“周公东征”宣传墙】  

周人原是泾渭流域的一个部族,文王姬昌迁于沣河西岸营建丰京,武王姬发又在沣河东岸营建镐京。距今已有3000多年。约公元前11世纪中叶,武王自丰镐出发,反商灭纣,建立周朝。至公元前770年,丰、镐一直是周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丰京和镐京,均是西周的国都,也是我国历史上在长安地区出现最早的两大全国性都市,丰京遗址在今沣河中游西岸,北极客省庄、张海坡、南达新旺村、冯村,东至沣河,西至灵沼河,总面积6平方公里。据个人判断,如果说镐京是周朝的行政政治中心,那么丰京遗址面积约达 10平方公里。发现10 余处大型建筑基址 ,可以判断是丰京之宫殿、宗庙祭祀区。所以丰镐二京也被称为“宗周”,本人网名“丰镐遗子”正是来源于“宗周先圣遗民,丰镐故里之子”此言。
“丰镐遗址”文保碑
                【上图为张海坡村南的岗地立有“丰镐遗址”文保碑】  
《陕西政区概述》说:“考古勘探发现沣河中下游两岸分布了数十个新石器时期村落遗址,比现在的村庄还要稠密。”另外此处乃丰京故里,文物十分丰富,出土皆为国之重器。
 
民国1933后10年间,由北平徐旭生先生带队,对丰、镐的地理位置作过两次调查。新中国建立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和西安市的文物考古部门,对丰、镐遗址作了大规模的调查、发掘。
  
1955年冬,在张家坡村东发掘出西周刻字卜骨,这是陕西省第一次发现西周卜骨。在随后的两年间,在张家坡村东发掘揭露遗址面积5888平方米,清理西周墓葬131座和车马坑4座。
马王镇张海坡村历史概述
【上图为长安区马王镇张家坡出土的西周青铜器“伯百父盘”】
1960年秋,在张家坡东发掘遗址面积约500平方米,发现青铜器多出窖藏精品。 1961年10月,在张家坡出土西周中期器青铜器物【伯庸父鬲】共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八件器物,此八器铭文均相同,铭文为10个字;出土【伯梁父簋】共甲、乙、丙、丁”4件青铜器,此4簋,器和盖均铸铭文,且铭文相同,铭文为15个字; 出土【伯喜簋】共甲、乙、丙、丁4器  为西周中期后段器物,器、盖同铭,4器铭均同,铭文为22个字;  出土【孟簋】共甲、乙、丙3件器物为西周穆王时器物,甲、乙、丙3器铭文相同,铭文为41个字;出土【五年师簋】共甲、乙、丙3件器物 ,为西周中期后段器物,此3器铭文相同,且器、盖均有相同的铭文,各有铭文56个字;出土【元年师旌簋】共甲、乙、丙、丁4件器物 ,为西周中期后段器物,有铭文99个字;出土【伯壶】共甲、乙2件青铜器,为西周中期器物,2器铭相同,器盖均有相同铭文,铭文为4个字;出土【伯百父盘】西周晚期器物,铭文8个字;出土【笱侯盘】西周中期器物,铭文12个字。
孟簋
【上图右长安区马王镇张家坡出土的西周青铜器“孟簋”】

1964年,在张家坡一带发掘西周墓葬140多座,又发现青铜器多出窖藏精品。 1964年l0月,在张家坡出土,西周早期青铜器物【侯鼎】 ,有铭文12字;出土【叔尊父噩】共甲、乙、丙、丁4件青铜器  为西周晚期器物,4器的器、盖均有铭文,铭文均相同,每件39个字 
马王镇张海坡村历史概述
       【上图为长安区马王镇张家坡出土的西周青铜器“伯庸父盉”】
1967年,在张家坡一带发掘西周墓葬,再次发现青铜器多出窖藏精品。 出土【山爵】共甲、乙2件青铜器,为西周早期器物,铭文“山”1个字;出土【丹父辛尊】西周早期器物,铭文“只父辛”3个字;出土【芋鼎】西周早期器物。有铭文1字“芋”;出土【作宝彝鼎】西周早期器物,内壁铸铭文为“作宝彝”3个字;出土【口爵】西周早期器物。铭文“口”1个字;出土【天爵】西周早期器物。铭文“天”1个字;出土【父丁爵】西周早期器物。铭文“父丁”2个字。

1971年,在张家坡出土,西周中期器物【伯庸父蚕】铭文16个字。  1978年,在张家坡出土【颗颇】上部作甑形,下部作鬲形,为西周早期器物,甑口有铭文“颗乍旅彝”4个字。1983年张家坡出土【臣重父乙鼎】为西周早期器物,铭文为图徽;1984年秋,张家坡陆续出土西周早期器物【鄄仲牺尊】,铭文6个字;【刑叔鳢】西周中期器物,铭文多大37个字。

1984年在张家坡发掘 3座大、中型墓,根据墓中所出铜器有井叔铭文,所以认为是井叔的墓葬,是迄今为止在丰镐遗址所见的最大的西周墓葬。井叔家族墓位于张家坡至大原村之间的高地是西周墓葬集中区,在张家坡和大原村之间、俗称"郿坞岭"的高冈上,原有一座机制砖瓦厂。连年来,由于挖土烧砖破坏了很多西周时期的遗址和墓葬,不少文物被毁坏和流失。直到1983年由于西安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根据文物保护条例进行干预,这个砖瓦厂才停止生产了。从1982年开始,用了将近二年的时间在这个砖瓦厂的周围进行普遍的钻探,钻探范围西至大原村东北,东至张家坡村西,南至西户公路,东西长约600米,南北宽约200米,共探明西周墓葬1500多座,其中包括几座带墓道的大型墓,这种墓葬是丰镐地区以前从未发现过的大墓。         
海家坡在晚晴同治年间以前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回民村。元代,中亚、西亚的穆斯林随蒙古军又不断来到中国,在关中建立屯田区。长安也有许多蒙古穆斯林驻军,其中赛典赤任陕西五路西蜀四川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时,带来不少穆斯林官员士兵,使西安回族又融入了不少新成员。此后,经过明清两代的大发展和西域回回以及河西与江南回民的迁入,乾隆四十六年,西安城内回族世居西北区,有13坊,不下数千家,约3万人。至清代同治中期,关中地区回村遍布,素有“汉七回三”之说。而西安地区所属的长安、周至、户县、又都是回族人口较密集的地方。西安城外四郊回村稠密,有不少回族的聚居区,总计约有回民人口8万人以上,沣西地区有海家坡、拜家村、计家村、马务北堡、沙河村等地,皆是回民所居。海姓,是一个比较少的姓氏,也是一个比较古老的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472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海姓分为多支,回族海姓据《回教民族说》载,在中国,回族海姓大族当数海南海氏家族,有海南海氏、信州海氏、韦州海氏之分。由此推断,当为海姓回民在 郿坞岭大坡下居住,继而得名:海家坡。因坡陡似崖,所以本地人叫“海崖坡”。由此可见海家坡是实实在在的回民村。     

清末同治年间,太平天国扶王陈得才、遵王赖文广、捻军梁王张宗禹、云南李蓝义军三路反清武装一并入陕,清廷腐败,陕甘回民趁势而起,本地回民伺机而动,清政府为了镇压回民兴办团练,委派帝师张芾为清廷团练大臣,统领陕西团练,抵御各路义军分封四路团总。第四路团总柏景伟(冯村人、赵舒翘老师),训导梁翼之(小丰村人、梁化凤八世孙),统领长安、周至、户县、咸阳以西团练。长安西南回军当时主要是扎于沣河以东从斗门廒到鱼化廒一带,南连接户东,斗门镇一带所驻扎的回军就是这一股,与柏景伟汉族团练隔沣河对峙。后兴平、咸阳一代回军支援,柏景伟败退,本地村民据堡自卫,大都村寨被破,伤亡累累,金胜寺之战,本村乡团,死亡甚多,《咸宁长安两县续志》第16卷《忠列传》记载:何孔善,海家坡人,同治四年五月,率众御回,殁于阵。《咸宁长安两县续志》第15卷《碑石记》记载:“义冢在大原村村北,同治元年回乱冯籍各厫结团练抵御回军,阵亡极重,回走收敛尸骨聚此,立碑记为。”后左宗棠率湘军入陕,各路义军败退,本村回民随义军远走甘宁。所以说,张海坡现有村民,多非土著坐地户,大多为事后,湖北、商洛一代的迁移客家户,特别是海家坡,今天以王姓为主,已无海姓村民,只留下一个孤单单的村名。
“玉祥门十二烈士就义旧址碑”
          【上图为位于玉祥门外“玉祥门十二烈士就义旧址碑”】
民国时期本村共产党员张周勤化名胡軒,作地下工作,受到延安毛主席亲切接见,可惜倒在黎明的前夜,解放前夕被不远处韩麻村的沣西乡长杨景新诱捕,1947年3月在玉祥门与张旺渠的贾孝义、薛玉瑞、韩生祥等12名英烈一起惨遭杀害,今张海坡有张周勤坟墓,上学时作为青少年教育基地常去,规模颇大,今遭蚕食,日渐缩小,2012年市政府在玉祥门外北侧,环城公园入口向北100米处立“玉祥门十二烈士纪念碑”以作纪念。


西安市铜网厂原为东北重型企业,中苏冷战时期与相邻的毛纺厂整厂迁移到张海坡。70年代在西安地区声名显赫,产品销量极广,效益极佳,场内有武装部,公共澡堂,电影院。小时候全镇学生看电影《焦裕禄》就是在铜网厂电影院观影,得益于此,所以张海坡也是方圆第一个通自来水的村庄,马王镇在80年代,经济发展名列长安县第二,仅次于县政府驻地韦曲镇。可惜90年代后,厂子效益日下,产品滞销,工人加入下岗洪流,不符当年辉煌。门口严禁乱停车的木牌子想来有30于年,经风吹雨淋,已经褪色,字迹模糊,经仔细辨认,方才看清内容。只留下门前的大道,这条气势恢宏“丰京路”。 
 长安自古帝王都,文物资源十分丰富,陕西省有位于翠华路的《陕西省历史博物馆》西安市有位于朱雀路的《西安博物院》长安县有位于韦斗路的《长安博物院》连小小的马王镇也有闻名遐迩的《丰镐遗址管护部》,1956年在丰镐遗址内发掘西周车马坑10多座,其中有马坑、牛坑,车马坑统称“车马坑”。车马坑保存最完整的一个位于张家坡村的《丰镐遗址管护部》,地处丰京路铜网厂对面。俗名“沣西车马坑”,这座车马坑是长方形,长5.6米,宽3.4米,深约2米,内埋车两乘,马6匹,驾车的奴隶1人,车轮直径1.36米,只有1根车辕,安装在车箱前方正中,至少须有两匹马驾乘。南边的一车驾有4马,两服马曲肢正卧,两骖马相对曲肢侧卧。马身上披有各种精美的青铜马具,驾车的奴隶骨架压在车箱底下。北边的一辆,驾2马,马曲肢正卧,身上披戴贝制的马饰。两车的车箱、车辕形制各不相同,可能用途不同。据考证这座车马坑约相当于西周成康时期。车马坑博物馆为本地区爱国教育基地,高中时曾有幸参观,时隔20年再来此地,昔日小树已有碗粗,平时此地少有人员参观,大门紧闭。

 马王镇街道中心幼儿园位于海家坡以北200米,近年新建,只是离各村较远,因小孩没有自主能力,所以幼儿园虽然高端、大气、上档次,确人烟稀少,不是十分红火。 
在海家坡和张家坡之间的半坡上,有一座学校,为马王镇初级中学,马王初级中学原先共有三处,大原村有初中部,马王村有初中部,新庄村有初中部。后相继裁撤。本学校原为毛纺厂和铜网厂职工子弟学校,是马王镇设施最好,师资力量最全的学校,今演变为马王镇唯一的一所初级中学。上面标志是一匹“黑马”,不知寓意“马王”还是“一马领先”之意,对于学校这条大坡,我记忆深刻,常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吾右臂伤疤既是拜一辆刹车不好的“28大驴”和这条大坡所赐。
今观张海坡,远看绿意葱葱,一方沃土,近观高楼大厦,一片祥和安居之地,村民生活日渐富裕,正可谓:“沣水潺潺乃禹绩,沣西之地实沃土;郿邬岭上张海坡,日新月异众人说”   

欢迎您投稿“秦之韵 陕西村史”公益网。 (投稿EMAIL:30999626@qq.com 在线投稿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