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宝鸡村史

渭滨区简介

时间:2016-10-24 9:06:32   作者:代峰\编辑   来源:渭滨区志   阅读:525   评论:0
内容摘要:陕西宝鸡渭滨区简介:渭滨区位于关中西部,秦岭北麓,地跨渭河南北两岸。东、西与宝鸡县接壤,南与太白、凤县交界,北与金台区毗邻。
   渭滨区位于关中西部,秦岭北麓,地跨渭河南北两岸。东、西与宝鸡县接壤,南与太白、凤县交界,北与金台区毗邻。东、西长31公里,南、北宽26.25公里,面积581.5平方公里。自秦、汉以后,直至民国,区地初为陈仓县辖属,唐乾元元年(758),改陈仓县名为宝鸡县后,隶属关系亦相应而变。抗日战争时期,为宝鸡县河滩镇、神农乡、云栈乡、鸡峰乡(部分)辖境。1949年7月,宝鸡解放,以地濒临渭河而设置宝鸡市渭滨区公署。之后,区划几经调整。1971年,升县级建置。至1990年,全区有5个街道办事处,4个乡(镇),人口24.3万人。
    渭滨区人文历史,源远流长。据传,炎帝神农氏生于境内的蒙峪沟,长于瓦峪寺,沐浴于九龙泉,殁于天台山。汉高祖刘邦“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出散关,定三秦;蜀相诸葛亮伐魏,出散关,围陈仓;宋吴蚧、吴璘与金将兀术大战和尚原。这些都显示了区境地势之险要。至于从李家堡、姜城堡发掘出仰韶文化村落遗址,益门乡竹园沟、茹家庄的27座西周墓葬和2636件鸟尊、铜人等随葬品,以及散落在田野记载西周时期矢人划田给散氏所订契约的散氏盘,载有为秦国君畋猎刻诗纪功的石鼓,都是中华民族在区境内繁衍生息和聪明才智的历史记载。
    由于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赋予渭滨优美的自然条件。耸峙于南面的秦岭,层峦叠嶂,林木茂密,烟云绿海,景物迷人。其中,早负盛名的天台山,已被列为国家级森林公园;矗立在区境东南的鸡峰山,西连吴岳,东接太华,云绕峰腰,宛似天柱。历代诗人墨客,迁客骚人,如古之曹操、王勃、王维、岑参、陆游,清代的王士祯、邓梦琴、徐冲霄,现代的老舍等,涉足其间,莫不欣然赋诗,赞叹不已,他们留下的感人肺腑的诗篇,永远铭记于史册。
    渭滨区的历史丰碑,记载着光辉灿烂的过去,又谱写出繁荣昌盛的今天。解放40多年来,城乡经济发展迅速,文化发达,市场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城区已建设成清姜、谭家工业区;石坝河文教区;经二路、建国路、汉中路、红旗路、体育路、文化路等地段已成为全市商业、邮电、金融、财贸网络中心和交通枢纽区。郊区三乡一镇,已成为服务城市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区地是宝鸡市党、政机关所在地,是领导宝鸡地区人民开展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的中枢。
    交通电信
    抗日战争前夕,陇海铁路通达宝鸡,由西安经区境至四川的川陕公路亦已修成。1957年,宝成铁路全线通车。人们从此再也不必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而感叹了。至1990年,经二路东、西两端,分设有宝鸡长途汽车站和公路客运服务站。交通运输四通八达,交通服务设施也日益完备。现在区境内有渭河公路大桥3座,公共汽车运输线路13条,公共汽车147辆,出租汽车74辆,郊区农村运输专业户839户,行旅称便。此外,有邮电、通讯机构12处。
    工业建设
    抗日战争前,仅有少数几家铁、木器加工及印染等手工业户,抗日战争期间,由外地迁入本区一些汽车修理等和军用被服生产工业,战争结束后,大多外迁。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勃然兴起。1956年,国家“一五”计划的156个重点建设项目,有3个在本区建厂。1956年,内迁和新建大、中型企业12家,1978年以后,又有部、省、市属工业企业24家在区内相继建成投产。至1990年,区内共有工业企业169家。其中,驻区的部、省、市属大、中型企业33家,区、乡(镇)企业136家,形成以机械、电子、仪表、轻工、冶金、建材等为主的工业体系,成为全省重要工业基地之一。产品除满足国内市场外,还有外销。其中,宝鸡有色金属加工厂的钛材,占全国总产量80%以上,出口欧美和东南亚地区;长岭机器厂生产的国防、民用纺织、电子和家用电器等产品,畅销全国,民用产品行销印度、巴基斯坦和东欧;石油钢管厂生产的石油钢管,销往欧、亚、非区域内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宝鸡桥梁工厂生产的钢结构桥梁、铁路道岔,除满足国内需要外,还销往国外8个国家和地区;宝鸡灯泡厂生产的产品,自1980年起,远销美国、新加坡、约旦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全区工业企业共有职工6万余人。1990年,工业总产值15.24亿元,其中,驻区工业总产值达12亿余元。
    商业发展
    由于渭滨区在城区的地理优势,特别是1986年,火车站南移区境后,商业迅速发展。1990年,全区拥有商品批发、零售和饮食、服务等门店4668家,从业人员14377人,分别比1979年增加23.7倍和11.7倍;建成集贸市场24个。全区每万人中拥有商业、饮食、服务人员559人,赶上全国36个人均国民经济生产总值达到小康水平(每万人平均拥有商业、饮食、服务人员527.11人)的城市。全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2.2亿余元。
    郊区建设
    本着依托城市,服务城市,开发山区,富裕农民的指导思想,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多种经营。已建成万亩蔬菜,万亩果园,千亩鱼池和肉、蛋、奶等六大副食品生产基地。199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17.7元,比1979年人均纯收入增加5.19倍;人均住房面积19.9平方米,钢筋水泥结构的楼房面积占住宅总面积的23.4%;饮用自来水人数和农业机械化程度均达到70%。近郊区农户的家用电器、交通工具等物质、文化生活用品正在向高层次发展。
    教育事业
    解放初期,区内最高学府是一所私立中学。至1990年,境内有宝鸡师范学院、宝鸡大学和宝成工学院等公、企办高等院校3所,有农业、商业、卫生等各类中等专业学校和中、小学、幼儿园144所。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全区累计为全国高等院校输送合格新生4300余人,中等专业学校590余人。小学教育。全区7—11周岁儿童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和普及率,已于1984年达到省规定标准。当年11月,省人民政府颁发《普及初等教育合格证书》和《嘉奖令》。
    科学技术
    本区科技力量雄厚,人才荟萃。有为生产服务的部、省、市属企业研究院(所)14家,区属农、林、牧和教育等系统的学会和技术研究组织29家。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9895人,其中,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1423人。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70项。1988年,本区被国家科委批准为全国22个“星火”技术密集区之一。1978—1990年,取得科技成果130项。只有20余人的益门堡村村办电讯设备厂,研制的汉字传输终端设备,填补了国家空白。
    医疗卫生
    1990年,驻区医疗单位有市中心医院、渭滨医院、肿瘤医院、妇幼保健院、409医院、解放军31医院共6所,职工医院13所,门诊部(所)51个;区辖中医医院、马营医院、石坝河医院、高家村医院、河滨防治站共5所;个体医疗诊所85个。有医疗技术人员2977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医护人员12.5人,有病床2333张。医疗保健体系比较完整。1987年,曾被评为全国计划免疫达标区,各种流行性的传染病得到控制,人民健康水平和人均寿命不断提高。
    文娱体育
    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文娱体育设施建设日趋完备。至1990年,区境内有市话剧团、歌舞剧团、豫剧团、电影发行公司放映厅、河滨影剧院、清姜影剧院和马营镇电影院等7个市、区属专业影剧团(院);有驻区厂、矿企事业单位俱乐部16个;有电视录像放映厅(队)20个;有市新华书店、图书馆、群众艺术馆、街道、乡(镇)文化站等文化场所共81个;有分布在渭河两岸的宝鸡人民公园、河滨公园、滨河游园、宝鸡植物园、文化宫、青少年宫等。为城乡人民和旅游客商提供丰富多采的游乐憩息场所。全区有各种体育场地110余处,其中,占地6.64万平方米的市体育场,可供田径、足球、篮(排)球、游泳等竞赛活动。新闻宣传单位有宝鸡日报社、宝鸡电台、宝鸡电视台及区广播站。
    解放40多年来,渭滨区各项建设以惊人的速度向前迈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10多年,各项经济指标增长幅度很大。1990年与1980年相比,工农业总产值增长7倍(以1980年不变价计算,下同);工业总产值增长9.1倍;农业总产值增长1.86倍;社会商品零售额增长11倍;财政收入增长15.5倍;农民纯收入增长5倍。可以设想,在今后的历史长河中,有着雄厚的工业基础、集中的人才优势和优越的地理条件的渭滨,将谱写出新的历史篇章。

标签:陕西 宝鸡 渭滨区 简介 

欢迎您投稿“秦之韵 陕西村史”公益网。 (投稿EMAIL:30999626@qq.com 在线投稿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