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宝鸡村史

宝鸡市区出土文物

时间:2016-10-12 13:00:43   作者:西安峰哥   来源:金台区志   阅读:639   评论:0
内容摘要:陕西宝鸡市区出土文物:鱼纹细颈陶壶、鱼纹细颈陶壶照
鱼纹细颈陶壶 新石器时代。1958年出土于北首岭仰韶文化遗址。通高21厘米,口径1.5厘米,顶部直径9.16厘米,腹径20.7厘米,底径8.4厘米,腹肩部用黑彩绘画着一只水鸟啄着一条大鱼的尾巴。从侧上方俯视,立鸟完整地呈现在眼前,形象十分生动逼真。原始先民经过长期的渔猎和生产实践,对大自然形象和动植物比较熟悉。从而创造了这一彩绘纹饰。纹饰结构很有韵律,观察入微,描绘逼真,动态感很强,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鱼纹细颈陶壶照
    陶塑人头像 新石器时代。出土于1958年北首岭遗址中。细泥红陶,已残。经复原后可看出是男性,面部较宽(宽于头长),脸部丰硕,鼻梁挺直,下颌微圆,顶部平。头发用绳纹表示,眉毛和胡须以黑彩表示。眼睛及口部作长条形,与背面穿透。双耳扁平,穿有小孔。长7.3厘米,宽9厘米,厚1厘米。


陶塑人头像
    陶塑人半身像 新石器时代。出土于1958年北首岭仰韶文化遗址。
    泥质,红陶,头及左臂已断残,仅存上身。横剖面略成长方形。两臂用泥条贴附于前身,双手置于腹部,手指用刻道表示。残长6厘米,宽4.41厘米,厚23厘米。
    伯双耳方座簋 西周。出土于1981年宝鸡市西关纸坊头村。
    通高37厘米,纵20.5厘米,口径25.5厘米,重9.35公斤。侈口,两兽耳有珥,鼓腹,圈足,下带方座。座内悬一小铃,奉簋时铃声响动,清脆悦耳。腹饰高浮雕兽面纹,中有脊扉,圈足饰夔龙纹皆云雷纹衬底。方座四壁各饰牛头浮雕,座上四角饰云雷纹为底的小牛头纹。底内有铭六字“伯作宝尊簋”。整个器形庄重、威严、立体感极强。
    簋:在礼器中是主要器物,一般是偶数。据记载:天子八簋、诸候六簋、大夫四簋、士二簋。


伯双耳方座簋
    伯四耳簋 西周食器。1981年出土于宝鸡市西关纸坊头村。
    通高38.7厘米,腹深12.5厘米,重13.45公斤。直口,浅腹,四耳有珥,高圈足,下有方座,上有器盖。盖饰高浮雕涡纹间夔龙纹。中有圆形握手。腹部饰涡纹间夔纹,足饰夔纹,座四壁各饰牛头与探首夔龙纹。造形庄重华丽,盖内有铭六字“伯作宝尊簋”。


伯四耳簋
    铜甗 敞口,侈沿方唇,两索状立耳立侈沿上甗部较浅,鬲部分裆,三柱足较高。颈部饰一周三组小饕餮兽面,细密雷纹衬底,上有旗纹一周。下腹有涡纹圆乳一。柱足上部饰大饕餮兽面,饕餮兽面作牛首,尖角。甗内有箅,套接在腹内壁半环上,便于开启。箅上有十字镂孔。腹底部烟炱较厚。带耳通高39厘米,立耳高7.4厘米,口径24厘米,甑部深15.5厘米,重4.6公斤。
    矢伯鬲 鬲身修长,器厚重,两方唇立耳立于卷沿上,薄尖唇,高领内敛,鬲腹微鼓,分裆三柱足较高。颈部饰一周三组小饕餮兽面,云雷纹衬底,腹部烟炱较厚,带耳通高18.5厘米,立耳高3.1厘米,口径13.1cm,腹深9.5厘米,重1.2公斤。有铭二行五字:“矢白(伯)乍(作)旅鼎。
    圆罍 有盖,小口,折平沿,方唇,领颈较高圆肩较宽,腹下收,高圈足。盖上有圆握手盖面饰高浮雕圆涡纹四组,盖沿有弦纹一周肩部两兽耳衔环,兽耳作牛首。颈上有弦纹两周,肩部有高浮雕涡纹六组,凹弦纹一周下腹部有牛头兽饰一。带盖通高38.8厘米,口径16.6厘米,腹深25厘米,圈足径17.7厘米,重5.55公斤。
    乙觯 侈口,颈微敛,腹壁近直,高圈足已残。觯体修长,通身素面无纹,觯残高13.7厘米,口径7.5厘米,腹深12厘米。残重0.25公斤,觯内铭文一行三字:“父乙”。
    分裆圆鼎 敞口,平折沿方唇,两立耳立于口沿上深腹,腹壁近直,分裆,三柱足较高,腹部饰三组大饕餮纹兽面,粗角内卷,圆目,鼻梁隆起,列口露齿,细密云雷纹衬底,鼎胎质厚重,腹部烟炱极厚。带耳通高28.5厘米,腹深11厘米,重4公斤。
    铜觯 西周。酒器,1980年代家湾出土。高12.8厘米,口径8厘米,腹深10.8厘米,束颈,侈口,圈足,截面呈椭圆形。颈部及圈足饰云雷纹,铸一字“中”。
    夔纹铜禁 周代。1925年出土于宝鸡代家湾,现藏天津市文物管理处。高23厘米,长126厘米,宽46.6厘米,重47.1公斤。禁是酒器的器座,禁面上三个椭圆形孔是固定放置一组大型青铜卣和觥的。周边饰夔纹。以前流传的另一件青铜禁较小。此禁形制巨大,是一件重器。
    镶嵌金银错蟠螭云纹壶 战国。1986年出土于宝鸡陈仓乡刘家台村,现藏市博物馆,壶高19.3厘米,兽鼻衔双环,鼓腹,是一种酒器。全器镶有金银片绿松石和以朱砂为底的透明晶体,组合成变形蟠螭纹和云纹相间的图案。壶制作技艺精湛,精巧华美,体现了战国后期金银错巧夺天工的镶嵌技术。它的出土为研究我国古老的镶嵌工艺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羽阳千岁瓦当 秦代瓦当。灰陶质,径16.5厘米,中心作球状凸起。外绕圆线一圈,以双线分为四格,嵌“羽阳千岁”四家篆书阳文,瓦当边沿较高,沿残了一半。这件瓦当的出土为我们研究秦代的文字及羽阳宫遗址提供了实物资料。当地亦出土有“羽阳临渭”瓦当,以实物证明秦武王在位时(前310~前307)营建的羽阳宫,在现金台区境内。


羽阳千岁瓦当


羽阳临渭瓦当
    陶瓶 汉代。1979年出土于宝鸡铲车厂汉墓中。是陶瓶出土中典型的两件。
    其一,通高21厘米,口径5.6厘米,腹径11厘米,底径6.5厘米,腹外壁有6行朱书行楷文字。
    其二,小口,沿外卷,瘦长腹,靠肩处稍鼓。高23厘米,11径7.5厘米,肩径12厘米,底腹8.5厘米。内有五铢钱8枚,其中剪边钱3枚,腹外有朱书行楷文字二行。从这二件朱书解殃瓶上的字迹,可以肯定我国在东汉时期,楷书、行书字体确已出现,并已在当时社会上流行。
    玉麒麟 汉代。出土于1979年市劳教所。高18.2厘米,横20.2厘米,质地系青玉料,浅灰绿色,有纹饰。玉麒麟四肢张爪前伸,仰天长啸,形象生动,雕刻精细,反映了汉代精湛的玉雕工艺水平。是我国古代文物玉器中不可多得的珍品。为研究我国古代圆雕艺术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玉五铢一枚与麒麟同墓出土。
    象牙尺 汉代。出土于陈仓遗址,长9.6厘米,宽0.9厘米,尺标四个刻度(每个长度单位为一寸),每寸2.8或2厘米不等,平均2.4厘米一寸。为研究汉代的长度测量单位,提供了实物资料。
    张言事印信 汉代。质地象牙,两边印,中有孔,可穿带,每边长24厘米,厚1.2厘米,张即曹魏大将张郃。该印出土于陈仓遗址。
    狩猎镜 唐代。1979年在宝鸡市铜件厂废铜中挑出。径28厘米,平缘,圆形,镜背有圆钮。纹饰分为上下二层,上层是二人对饮于台,幽林的画面,下层为狩猎场面。这面铜镜反映了唐代权贵们狩猎生活的一个画面。猎人纵马奔驰,追逐群兽,猎者之勇猛和禽兽飞跃奔跑的姿态刻划得栩栩如生,是当时举行狩猎情景的生动写照。狩猎在唐代是封建统治阶级中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唐太宗李世民把狩猎与国家统一,国泰民安并列起来,作为他们的三大乐事之一。唐代狩猎纹镜的流行,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层人士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盘龙镜
    盘龙镜 唐代。1979年在宝鸡市铜件厂废铜中拣出。现藏市博物馆。径18.6厘米,圆形,镜背有圆钮,莲花钮座,座外有六兽奔跑状图案,外区有铭文一周:“盘龙丽匣,舞风新台,鸾惊影见,日曜花开,团疑壁转,月似轮回,瑞形鉴远,胆照光来”。最外区为高边锯齿缘,系唐代高宗时典型镜。
    达摩渡海镜 唐代。1979年在宝鸡市铜件厂废铜中挑出,现藏宝鸡市博物馆,径13.5厘米,菱缘,镜背中有圆钮,右边有披袈裟被海风吹掉斗笠的达摩(天竺香至王第三子释迦牟尼第二十八代孙)浮雕像,传说达摩于大通元年(527年)泛海至广州,武帝遣至建业,由于语言不通,又渡江至魏落脚嵩山少林寺。这面铜镜的纹饰,生动地反映了唐代中外友好交往的史实。


达摩渡海镜
    宋代铁钱 1985年10月,宝鸡市人民印刷厂出土30300余斤北宋铁钱。这批铁钱埋藏在一个袋形土窖里,窖离地表五米,离原土层1.1米,窖长3.53米,宽3.1米。钱堆最厚层1.7米,最薄层0.6米,钱成串堆放,钱孔中有腐朽的灰质绳索痕迹。钱多凝结在一起,绝大部分已被腐蚀。
    出土铁钱13种,铸造年代上限是宋仁宗庆历元年铸造的“庆历重宝”,下限是宋徽宗宣和年间铸造的“宣和通宝”,即从公元1041—1125年。没有发现宋钦宗年间的南宋高宗初期(建炎年间)铸造的钱币,初步断定为“宣和年间”窖藏。
    十三种铁钱币品有:
    庆历重宝 至和重宝 熙宁通宝 元丰通宝 元祐通宝 绍圣元宝
    元符通宝 崇宁通宝 崇宁重宝 大观通宝 政和通宝 宣和通宝
    圣宋元宝
    十三种铁钱中有三种带磁性的:“熙宁通宝”,楷书当十钱,直径3.35厘米,穿孔0.65厘米,郭厚0.40厘米,重13.5克,旋读、阔缘、狭串、平素、厚肉。“政和通宝”,隶书,折三钱,直径3.2厘米,穿孔0.7厘米,郭厚3.1厘米,重11.6克,对读、狭串、狭缘、平素、厚肉。“绍圣元宝”,行书体,折十钱,直径3.4厘米,穿孔0.72厘米,郭厚0.28厘米,重123克。旋读、阔缘、狭串、平素、厚肉。
宝鸡市金台区文物古遗址分布图


欢迎您投稿“秦之韵 陕西村史”公益网。 (投稿EMAIL:30999626@qq.com 在线投稿

上一篇:宝鸡陇县介绍
下一篇:宝鸡历代水涝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