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宝鸡村史

宝鸡金台区概述

时间:2016-9-29 9:21:37   作者:代峰\编辑   来源:金台区志   阅读:488   评论:0
内容摘要:陕西宝鸡金台区概述:金台区,地处宝鸡市区中心。渭水傍区境南缘东流而去;东千河,西峡石河,南泻入渭。金台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最高为838.2米,最低为556.2米。

   金台区,是陕西省宝鸡市所辖的两个县级城市区之一,地处市区中心。渭水傍区境南缘东流而去;东千河,西峡石河,南泻入渭。陵原屏于北,隔渭河与秦岭群峰相顾盼。全境倚原环水,总面积52.16平方公里。1971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金台区为县级建置,以境内道教建筑群落“金台观”而得名。1989年末,区内有13个民族共203372人。
    金台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最高为838.2米,最低为556.2米。北部黄土台原被自北向南的渭河支流峡石河、玉涧河、金陵河、千河切割。地貌形态由河床、河漫滩、河流冲击阶地和紫草原、陵原、贾村原三个原面构成。四季、冷暖、干湿分明,降水适中,日照丰富,气候宜人。
    金台区域是新兴工业城市宝鸡市扩延发展的核心和母体,踞于陕、甘、川交通枢纽要冲,扼守关中平原西端襟喉,地处内陆腹地,战略地位重要。陇海、宝成和正在修建的宝中(宁夏中卫)铁路线在此交汇。公路南通巴蜀,北达甘肃、宁夏,向东直走西安。境内街市繁华,大道通衢,街巷阡陌,交通纵横。8条公共汽车线路网织其中,公交站点星罗棋布。城区绿化面积40.43万平方米。邮电、通讯比较发达,邮电局、所15处,电传、电报、市内和长途电话服务准确、迅速、方便,与国内及世界各地的信息传递条件优越。人民政府对渭河、金陵河曾多次治理,疏浚河道,砌筑堤坝,有效地控制了汛期洪水的肆虐。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工业生产的发展,环境治理日益受到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注。区人民政府根据为发展生产、繁荣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服务的方针,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在充分利用、合理改造旧城的工作中,力求获得经济、社会、环境“三统一”的良好综合效益。十年改革,区内投资环境明显改善。自来水从无到有,1982年基本形成以自然泉水和深井为主的供水系统及环状供水管网。自1951年市第一条排水管道在区内铺设起,随时日推移,不断扩建完善。1987年日供气7.2万立方米的煤气一期工程在区内完工。从1950年起,旧路灯设施逐步更新,自1979年始采用第三代光源,普及率达9.8盏/千人,不仅保证了道路照明,还装点美化了城市。环境卫生设施不断健全,环卫职工增加,远郊垃圾堆放场的建立,垃圾台、水厕的增建,清洁了市容,净化了环境。
    城市面貌的改观,为繁荣区域经济创造了良好条件,也改善了人民群众生产、工作和休息的环境。
    7100多年前,先民们已在区内北首岭等地过着以从事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3000年前,古国在区内建邦。夏、商、周时区境内属陈国地。自秦孝公推行县制,设置陈仓县始,现金台区为陈仓(宝鸡)县历代治所驻地。汉、晋、隋、唐,屡经战火洗礼,沧桑变迁,区境内城邑规模渐具雏型。惜其地处关隘、交通要塞,为兵家必争之重镇,兵燹之灾屡加。加之唐以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迁南徙,这座始于屯兵积粮的山城,军事地位日渐突出,城市发展滞缓。“七七”事变后,陇海铁路西达宝鸡,沦陷区居民和工商业者纷纷内迁本区,区内人口由不足1万骤增到近11万。工商业一时兴旺,文化活动随之活跃,城市有所发展。这块被茅盾先生戏称为“战时宠儿”的地方出现了暂时的空前繁荣。宝鸡解放前夕,国民党统治者穷途末路,贪污、腐败的痼疾已入膏肓,致使区境内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物价飞涨,物资匮乏,商户倒闭,市面萧条,社会动荡。
    中国人民解放军奉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的命令,长途奔袭,出兵西府,经两次争夺,取得了宝鸡攻坚战的辉煌胜利。1949年7月14日宝鸡解放,这块古朴而秀美的土地,回到了人民的怀抱。
    面对百业待兴的破败局面,金台区投入到恢复国民经济的热潮之中。从1949年到1989年的40个春秋,有顺利发展的年代,也有失误和徘徊的岁月,前进的道路崎岖坎坷。在中共宝鸡市委、市人民政府和中共金台区委、区人民政府的领导下,金台区人民结合本地实际,贯彻执行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排除干扰,艰苦奋斗,使金台区这颗镶嵌在西秦大地上的明珠,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辉。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一伟大的历史转折,结束了“左倾”思潮的影响,不失时机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走改革开放之路,加快了区内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速度。
    建区以来,特别是改革10年,本区生产力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加强。
    金台区是宝鸡市乃至陕西省现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新中国成立前仅十里铺地区有一些私营民族地方工业,所余皆是一些落后的手工业作坊。在此薄弱的基础上,经过40多个春秋的励精图治,工业生产突飞猛进。现区内有石油机械厂等中央部属厂家7个;宝鸡卷烟厂等省属厂家5个;市属厂家45个。1989年与建区初期相比较,区属企业由80余家发展到260家。乡村企业异军突起,由28个增加到165个。基本上形成了以中央部属、省属、市属工业为核心,区属工业和街道、乡村企业同步发展,横向联合,互补遗缺的工业格局。区内一轻、二轻、纺织、机械、电子、化工、建材、食品等门类较全的工业体系初步建成。由于生产能力的扩大,科技、管理的进步,区工业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不断提高,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1989年,全区工业总产值实现12342.8万元(按当年现行价格计算为15445.9万元),实现利税937.9万元,比1978年翻了两番。全员劳动生产率8790元/人。平均每一职工创造净产值3639元。每百元产值利税率为11.65%。区属交通运输企业实现货运量20.19万吨,货运周转量1873万吨公里,营运收入449.86万元。
    秦汉以来,区境内就是沟通甘、川、宁的物资集散地。建国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商贸更加发达。随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商品经营形式的多样化,流通渠道的开拓,市场的活跃,商贸呈现出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1989年,区内国营、集体性质的商业服务业网点3276个,从业人员达8864人。全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19775万元,其中居民消费品零售额为17034万元,社会集团消费品零售额为2368万元,农业生产资料零售额373万元。商业系统实现利润172万元,完成计划的71.67%。有证个体商户1856个,集贸市场23个。中山路闹市区已形成商业一条街,商贸服务网点比肩接踵。远近客商蜂拥而至,城乡顾客络绎不绝。
    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农村单一的自然经济模式已发生根本变化。本区农村经济坚持服务城市、富裕农村的指导思想,以乡村工商企业和菜、奶、果等副食品生产为重点,加强粮食生产,走出了一条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新路。1989年,全区现价农村社会总产值为6465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为7508万元。耕地面积比建区初减少4548亩,但粮食总产量仍呈增长趋势。蔬菜总产量37000吨,牛、羊奶2314吨,禽蛋产量387吨,水产品从无到有,产量16.3吨。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投向二、三产业的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力的比例,由建区初期的6.6%上升到49.1%。
    1989年,国民经济运行中投资规模得到控制,市场基本稳定,物价涨势回落,财政收入有所增长,治理整顿取得了初步成效。全区社会总产值达到17530万元(按现行价格计算为19728万元)。
    本区乃历代县治所在地,一直是宝鸡市的文化教育中心。新中国成立后,文教事业发展迅速。1989年,全区有各类学校59所,在校学生29621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5%。全年区属教育经费支出397.2万元。在职干部、职工参加高、中等教育的人数635人,其中高等教育195人。开办职工、农民技术学校4所,在校学生155人。1984年到1989年,6年间完成科技项目86项。12项获国家级科研金奖,6项获省级科研成果奖。1989年本区有文化馆(站)11个,电影放映单位12个,各类图书馆(室)98个。区内卫生机构已由10年前的82个发展到107个,增长30.48%,床位由651张增至1742张。卫生技术人员由1299人增加到2461人。各类医疗机构布局趋向合理,医疗设备和医疗技术有大幅度的改善和提高。1989年,全区体育人口有9.6万,体育运动的普及率和比赛成绩均呈上升势头。
    1980年以来,计划生育工作连续数年被评为全国先进集体。基本杜绝了多胎生育,人口过快增长的局面得到控制。
    1981年以来,全区共安置城市待业人员25486人。1989年,区属全民所有制单位年末职工人数5657人,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职工8662人,城市个体劳动者3090人。区属单位职工工资总额为2045.2万元,职工平均货币工资1430元,比1978年增长1.37倍。据对100户农户抽样调查,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48.3元,比1978年增长3倍多。
    金台区境内文物古迹甚多。北首岭仰韶文化遗址堆积遗存比西安半坡遗址早约2000年,中外学者、游客慕名而来考察、参观者甚众。斗鸡台陈仓古城址,为秦文公四年所设,是宝鸡城的发祥地。秦文公得“陈宝”于陈仓的传说,成为宝鸡市得名之由来。汉将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典故遐迩闻名,老少咸知。当年韩信渡陈仓的藏兵处,即在陈仓古城址附近的陈仓峪。福临堡遗址的发掘,填补了考古界仰韶文化中到晚期的文化遗存空白,被专家定为“福临堡二期仰韶文化新类型”。元末道教建筑群落金台古观,屡经修葺、扩建,吸引着远近游客。青铜之乡的地下文物出土和遗存,有极为丰富的文物珍品。历代文人留迹金台,亦传下不少吟咏山川民俗的诗文。劳动人民创造的艺术瑰宝,流光溢彩,散发着黄河、黄土文化粗犷醇厚的浓郁气息。
    金台区居民来自五湖四海。各地风俗交融,相得益彰,而敦实、耿直、勤朴、豪爽的西北之风不失。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优越的地理位置,蕴藏的经济潜能,加之20万金台人民的奋发图强,必将使金台区这颗西秦大地之上的熠熠明珠,焕发出无限生机,开拓明媚的绵绣前程,放射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中共金台区委、区人民政府与全区人民协力同心,正以改革为动力,以科技为依托,以效益为核心,调整结构,强化基础,扩大联合,“兴工、活商、促农”,改善投资环境,提高综合服务功能,促使金台区成为一个经济发达,美丽富饶,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城区。

标签:陕西 宝鸡 金台区 概述 

欢迎您投稿“秦之韵 陕西村史”公益网。 (投稿EMAIL:30999626@qq.com 在线投稿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