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宝鸡村史

宝鸡市陇县名胜古迹

时间:2016-9-23 8:41:25   作者:代峰\编辑   来源:陇县志   阅读:508   评论:0
内容摘要:陕西省宝鸡市陇县名胜古迹:北极宫、混元顶溶洞、
龙门洞山场因洞潭繁多而出名。36处大小洞窟及人工修建的殿宇群分布山腰间,24潭点缀在溪流的狭长地带,潭深水碧,山奇木秀,幽泉怪石,萦素缭白,纷红骇绿。从元代丘处机起,历代道徒在此依山从水,借景取势,修宫建庙,矗碑立塔,铁索攀岩,栈道悬空,留下许多胜迹,使这里的自然景观与人造景物相结合,风景胜地,别开生面。
    一、北极宫(无量祖师殿)
    建在正院北台阶上,由后山根蹑云桥登153级石磴,进入龙门道院即至。为道院最大的5间大殿堂,富丽堂皇,雕梁画栋,气魄宏伟。殿中有北极玄穹真武无量祖师金身坐像,两边陪祀四大天王(元帅)站像,威武庄严。桌上供有清代铁铸昊天玉皇大帝坐像,高1米,重约25公斤,头戴王冠,身着蟒袍玉带,面形丰满,另有檀木雕刻的无量祖师坐像,高约1米,雕刻精细。此殿为道场主殿,殿内幢、幡、宝盖、经籍、钟鼓、道家法器俱全,斋醮诵经均于此处举行。木架上悬有云板形片石一块,重约15公斤,用物撞击,声如钟磬,远处可闻。殿台下深处,有作为龙门洞山名的黝深石洞,传说丘处机初到时曾在此居住过,今留有清康熙时刻有龙纹图案并“秀水”二字的石板标志。
    二、清和宫(丘祖楼)
    位于北极宫大殿西上侧,与东山门摆成直线。旧时楼内塑有全真教七真人坐像,现改塑长春真人丘处机像。过去有关丘遗留文物皆藏于此,今已佚失。楼3间,结构精巧,经过装修,飞阁流丹,典雅肃穆。
    三、丘祖洞(长春洞)、丹阳洞、春花洞
    三洞均在清和宫楼后石岩上,前二洞是丘处机与丹阳真人马钰修道处,洞均狭窄,仅能一人容身,须攀缘铁索而登。春花洞在两洞下侧,传说为丘的女弟子李春花住处。丘祖洞虽小,但为全真道龙门派祖师潜修处,全真道徒到此,有“高山仰止”之感,必发崇古之幽情,虔诚朝拜。洞内有石球,直径约30厘米,光泽滑圆,名“磨性石”,传说丘祖在此洞修道时,磨炼心志,每天将此石掀滚下去,再抱上来,年深月久,竟将不规则的石块磨成圆形。后传说此石具有灵气,游人若抱此石,可以增加气力,沾触福气,百事如意。
    四、太清殿附近殿宇
    从东山前方循山路迤逦而上,殿阁亭洞,随山势布置,计有:祀奉道教护法神的灵官殿,祀奉东王公的八卦亭,太乙救苦天尊的救苦殿,祀奉天(尧)地(舜)水(禹)三官的太白殿(因首先在太白山供奉而得名),南方火帝真君的火神殿,祀奉太上老君的太清殿,八仙楼及清代整修过龙门道观的道人田守存、黄本善、曾守荣、苗清扬“四公祠”等,各具特色。祀奉太上老君的太清殿内有清道光十三年(1833)根据《老子化胡经》所绘的《太上一气化三清》的道教故事壁画81幅。画面人物线条勾勒,清晰生动,色调朴雅,为道教庙观中少见的艺术珍品,是民间艺术工匠的杰出之作。
    五、王母宫及索梯
    王母宫在龙门洞绝岩山腰西侧,祀奉西王母(又名金母)坐像,殿三楹,中高侧低,结构对称,藻绘工丽,全系凿壁架空,四无倚傍。殿台下有10多米长的铁索悬梯。在北极宫前仰视,梯上人如蚁蠕动,险峻玄妙,令人惊恐。
    六、混元顶溶洞
    此处是龙门洞最高处,距道院高约130米。凡来龙门洞者都以有勇气到此一游为乐。混元老祖龛洞全用斗拱临空架设,凿壁衬托,相当险峻,可谓神工鬼斧。由太清殿通往此处的栈道,长约50米,全在峭壁凿孔,打入铁桩,用木板架桥,游人攀铁索倚壁而登,往往毛骨悚然。登临此顶,凭栏远眺,关山林海,尽收眼底;四顾旷杳,白云在握,宛如置身云天,油然而生“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
    七、定心峰(香炉峰、望山峰)及铁塔
    取安定心神意,峰在四公祠前西端,孤峰独立,如同削成,峰顶仅可倚坐数人。因此峰正对丘祖楼,如楼前香炉,故又名香炉峰,也称望山峰,登峰环顾,全洞诸景尽收眼底。峰腰有深洞3处,人迹罕至。峰下有5层空心铁塔,系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六月,在旧香火炉原迹上建成,全高2.60米,顶层高0.8米,小于塔身,出檐,中层高1.15米,直径0.88米。底座高0.65米,塔身周围有6个缠龙小柱,每棱铸一蹲狮,高约0.8米,空档上孔上分别铸有篆书“天精”、“地闿”、“山寿”、“水炀”、“民富”、“物阜”字样。足部各铸大兽头,中部凹入,间隔空档铸卧象、卧狮各一。塔顶、塔身、塔座均铸捐化铸塔者姓名。
    八、早阳洞
    位于龙门洞沟西侧峭壁台阶上,高出沟底20余米,人行道与沟西台地连接,悬崖凿壁架设板桥10余米,宽仅盈尺,用铁索围栏,以通往来。因洞处西面东,能先见太阳故名。石洞内两窟相连,祀奉有药王逊思邈塑像,及有关药王故事画像,洞外仅有丈余台地可以回旋。过去曾在此养驴磨面,供应山场。又因洞处峭壁,下临深渊,杳不见底,加上冷风呼号,急湍轰鸣,临洞令人恐惧。
    九、黑虎潭
    为后山入口蹑云桥下深陷大石潭,直径约5米,水深1米,一汪黝碧。因潭边怪石嶙峋似虎,故名黑虎潭。山洪暴发时,滚石泥沙与潭内沉积物翻腾而出,奔腾澎湃,山鸣谷应,犹如猛虎吼跃,十分壮观。
    十、景福山
    景福山原为附近山场总名,主峰海拔1952米,与龙门洞混元顶山头隔沟南北相望。清康熙二年(1663)河北宛平人田守存整修龙门洞后,在此山御屏风下兴建云溪宫殿宇,以后不断扩修,成为有名道院。山场开阔,环境幽雅。主要建筑有斗母宫、地姆宫、玉祖殿、丘祖楼、文三司楼、武三司楼、雷神殿、子孙宫、药王洞、灵官楼、田祖殿、八仙岩洞殿、东西客房、云厨等。而玉皇大帝殿、灵官大楼之巍峨富丽,斗母宫之新奇工巧,雷神峰之嶙峋独秀,八仙岩洞之诡奇幽险,各具风姿,令人留连忘返。现经整修,景色更加诱人。
    十一、龙门洞洞潭
    旧传龙门洞有36洞、24潭,虽均有名称,但说法不一,且岁月推移,风雨沧桑,今已难一一复见。除少数洞潭尚存外,其它仅遗痕迹,不易辨认。现列其名称于下:
    (一)三十六洞
    1.混元洞 位于混元峰顶。 3.湘子洞 位于后山口湘子湾。
    2.雷祖洞 位于三仙洞石壁上,旧供 4.三仙洞 位于旧黑虎殿北。
    
    
     有雷祖木像。 5.朝元洞 位于湘子湾旧后山门处。
    6.禹王洞 位于蹑云桥东岩畔。 21.心珠洞 位于定心峰顶侧。
    7.玉皇洞 位于玉皇阁后。 22.娄景洞 位于山腰部王母宫下。
    8.养心洞 位于湘子湾东下方。 23.神虎洞 位于蹑云桥上石蹬北侧。
    9.晚阳洞 位于子孙宫白云洞下。 24.范阳洞 位于早阳洞南侧,有上下
    10.飞仙洞 位于太清殿左侧。 两洞。
    11.列仙洞 位于王母宫下。 25.太玄洞 位于混元阁所在地。
    12.洞中洞 位于湘子湾朝元洞石台 26.烟霞洞 位于厨房后面。
    
    
    
    下。 27.龙门洞 位于北极宫下。
    13.丘祖洞 位于丘祖楼后,为仅容二 28.水帘洞 位于蹑云桥上山台边。
    
    
     人踞坐浅洞。 29.黑虎洞 位于黑龙潭上面悬崖上。
    14.丹霞洞 位于青霞洞左侧。 30.早阳洞 位于龙门洞沟西峭壁上。
    15.丹阳洞 位于丘祖楼后。 31.春花洞 位于丘祖洞下侧。
    16.卧云洞 位于丹霞洞右侧。 32.白云洞 位于子孙宫北侧壁上。
    17.蜜蜂洞 位于三清阁右侧石壁上。 33.朱砂洞 位于核桃滩临河断壁下。
    18.青霞洞 位于黑虎殿去道院路旁。 34.药王洞 位于早阳洞院内。
    19.莲花洞 位于定心峰左下石岩中。 35.会真洞 位于子孙宫殿后。
    20.青霓洞 位于早阳洞栈道下北岩 36.八仙洞 位于药王殿后石崖中。
    壁。
    (二)二十四潭
    1.青石潭 2.莲花潭 3.飞仙潭 4.八龙潭 5.黑虎潭 6.黄龙潭
    7.青龙潭 8.三教潭 9.双龙潭 10.金龙潭 11.泪水潭 12.垂瀑潭
    13.沤月潭 14.鼓玉潭 15.蛰龙潭 16.鸣鹿潭 17.蛟龙潭 18.漾月潭
    19.乌龙潭 20.卧龙潭 21.玉女潭 22.漱玉潭 23.桃花潭 24.碧水潭
    十二、混元峰顶摩崖刻字
    混元阁东侧陡壁上摩崖刻石,竖写有“定日月娄景先生洞”8字,刚劲有力,其左横刻“福洞天记,太子千秋”,字迹较小,原字迹被苔藓封闭,经风雨剥蚀显露。混元阁西侧峭壁另刻有“全真岩”3字。这3处均为峰顶凹入部分的悬崖峭壁,距地面约40米,距峰顶约30米,不论从上从下,于左于右,都无从攀援。镌刻此字,在过去条件下,很难想象。传为西汉方士娄景所留。崖下旧有娄景洞及炼丹炉遗迹,今圮毁难考。
    十三、元代白玉碑
    俗称连山碑,碑身为汉白玉,竖立于四公祠前卷殿内。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清明节立石,为龙门洞最早的修建记事碑。碑首方形,刻有龙戏珠花纹,中有篆书“玉宸宫记”4字,碑文多残损。
    十四、丘祖青天歌碑
    碑原镶嵌于北山腰石崖上,清雍正三年(1725)所刻,欧体楷书,极工整。全文阐述了道家如何修持、驱魔,达到澄清雾障、明心显性的思想境界等内容。
    十五、龙门洞仙迹图
    为展现龙门洞全景,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有木刻制龙门洞平面图,长115.5厘米,厚3厘米,图中有12行简介小字,概述了龙门洞的变革过程与现状,现存县图博馆。
    十六、象牙笏板
    元代物,长47厘米,呈微弧形,上宽4.5厘米,下宽8厘米,厚度接近1厘米。笏色微现土黄,略有光泽。笏质硬实,捧之有沉感。
    十七、景福山大钟
    钟,原置景福山混元顶峰上的三清殿南侧(此殿今尚未修复),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开山道士田守存等38人铸造。钟高1.4米,肩高1.15米,肩外径0.81米,钟口外径1.2米。钟顶为虎头(蒲牢)纹式,互靠成纽结状。钟肩端铸有4个圆形小孔。钟身分为4部分,肩部有“皇帝万岁,太子千秋,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篆体大字;腹上部有两道龙纹图案,中间为铸者姓名;腹下部铸有喜鹊闹梅、孔雀戏牡丹、双凤朝阳、天马行空、鱼龙变化、松竹梅鹿、云龙戏珠等纹饰;最下部为八卦爻文,图文清晰。
    十八、丘祖如意钩
    清代仿制,铜铸,作弯钩形,为道士诵经时的手持法器。现存县图博馆。
    十九、金冠、玉印
    相传为元太祖赐给丘处机的金莲花冠和总领天下道教的玉印,原物不详,现收存宝鸡市博物馆的为清代物。
    二十、道教经典
    道教经板、典籍甚多。体现龙门道派三教(儒、佛、道)合一教旨的有《孝经》、《心经》、《道德经》,颂神恩德的有《玉皇经》、《三官经》、《清静经》、《南华经》等。而《道藏辑要》、《三乘集要》、《悟真篇》、《坐忘论》等则是汇集道宗、道规和修持炼丹秘旨的主要典籍。

欢迎您投稿“秦之韵 陕西村史”公益网。 (投稿EMAIL:30999626@qq.com 在线投稿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