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延安历史

延安市历代(旱灾、水涝、雹灾)记录

时间:2014-9-21 16:15:33   作者:代峰\编辑   来源:延安地方志   阅读:1917   评论:0
内容摘要:陕西省延安市历代自然灾害大事件记录:旱,为延安市各种灾害之最,影响农作物生长,造成减产灾荒。
旱灾

    旱,为延安市各种灾害之最,影响农作物生长,造成减产灾荒。
    后汉乾祐二年(949),六(6)月旱。(括号所注为阳历月份,下同。)
    宋建隆三年(961),春草不花。
    建隆三年(962),春夏不雨。
    太平兴国四年(977),四(4)月旱,饥。
    金大定元年(1161),鄜延路旱,大饥。
    元至治三年(1323),三(4)月旱,饥。
    泰定四年(1327),七(7)月延安属县旱,八(8)月延安路屯田旱。
    明洪武四年(1371),三(3)月延安府肤施县旱。
    洪武六年(1373),七(7)月,延安府旱,人民饥。
    宣德三年(1428),自正(1)月至五(6)月不雨,豆麦旱伤。
    正统四年(1439),延安府所属夏秋旱涝,田禾无收。
    正统七年(1442),延安府今春亦不雨。田苗枯槁,人民乏食。
    正统十二年(1447),冬十(10)月,延安府并延绥二卫旱伤。
    天顺五年(1461),延安诸府卫今夏亢旱,二麦不收。
    成化九年(1473),免延绥、安德、庆阳三卫屯田子粒31100石,以旱灾故也。
    成化十七年(1481),六(6)月甲辰朔(27日)以旱灾免延安等府州县粮。
    弘治二年(1489),五(5)月延安府连岁荒旱。
    弘治十年(1497),九(10)月庚申(17日)以旱灾免延安府夏粮。
    弘治十一年(1498),以旱、雹灾免延安府粮草子粒有差。
    弘治十三年(1500),以旱、雹灾免延安府夏秋税粮子粒有差。
    弘治十四年(1501),以旱灾免延安府秋粮子粒。
    正德元年(1506),夏四(4)月以旱灾免延安府税粮四万六千石有奇。
    正德六年(1511),以旱、雹灾免延安府属县税粮各有差。
    嘉靖十二年(1533),十(10)月以延安府旱灾蠲免存留钱粮有差。
    隆庆六年(1572),大旱,饥,人相食。
    万历十年(1582),大旱,饥,人相食。
    万历十一年(1583),闰二(3)月,赈延安府旱灾,免田租。五(6)月旱灾。
    万历三十七年(1609),大旱。
    天启五年(1625),延安府自去岁一年无雨,草木枯焦,八九月间,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山中石块而食,少食辄饱,不数日则腹胀下坠而死。
    崇祯元年(1628),延安饥。十二(12)月草木华,肤施自春徂夏及秋俱无雨,禾尽枯,岁大饥。
    崇祯二年(1629),大旱。延安府县饿殍载道。自去岁一年无雨,草木枯焦,八、九(9、10)月间,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为明代最重之灾荒。
    崇祯三年(1630),又旱,饥人相食,各邑掘万人坑。
    崇祯四年(1631),春夏大旱。
    崇祯五年(1632),春旱,大饥,民食草根、树皮、软石,僵死遍野。
    崇祯六年(1633),岁少稔。
    崇祯十一年(1638),旱。
    崇祯十三年(1640),春夏不雨,旱见于中部。二郎山大饥,人相食,死十之九。
    清顺治八年(1651),自四(5)月至九(10)月不雨。
    康熙十八年(1679),夏旱,禾不登。
    康熙六十年(1721),春旱。
    乾隆二十三年(1758),春夏之交,雨泽稀少,夏禾被旱。
    乾隆二十四年(1759),三(3)四(4)月内,雨泽缺少,麦苗被旱受伤,收成均在五分以下。
    乾隆三十年(1765),夏秋之间,得雨稍迟。
    乾隆六十年(1795),旱。
    嘉庆元年(1796),秋禾缺雨,受伤轻重不等。
    嘉庆十年(1805),夏间缺雨,秋禾被旱,田禾均未有收者。
    嘉庆十九年(1814),旱。
    道光十六年(1836),秋禾因雨泽愆期,播种较迟……,收成仅五六分。
    光绪二年(1876),秋夏禾苗被旱。
    光绪三年(1877),历冬经春及夏不雨,赤地千里,人相食,其鬻女弃男不胜数。为百余年来未有之奇。
    光绪十八年(1892),被旱歉收自四(4)月初旬得雨,两月以来续未得有雨泽,亢阳烈日、旱象将成,受旱麦苗多已枯萎,而秋禾杂粮播种者尚未出土,未种者亦难补种,乡民不免乏食。
    光绪二十六年(1900),春雨愆期,八月亢旱尤甚。入秋仍鲜雨泽,秋禾多未播种。
    光绪二十七年(1901),上年亢旱成灾,去冬今春雨泽仍缺,二麦多未播种,间有近水种栽之处,率皆干旱枯萎,灾情未减。
    光绪三十三年(1907),被旱。
    民国十年(1921),复遭旱,灾情甚严重。
    民国十三年(1924),大旱。
    民国十四年(1925),春夏无雨,禾苗出土尽枯。
    民国十七年(1928),旱。
    民国十八年(1929),百年不遇大旱,一年未雨,人挖草根,剥树皮而食,老残、病患者冻饿而死。
    民国十九年(1930),旱。
    民国二十五年(1936),旱。
    民国二十六年(1937),大旱。
    民国二十七年(1938),旱。
    民国二十九年(1940),久旱不雨,秋禾难以下种。5~7月45天旱。
    民国三十二年(1943),5~6月60天旱,小麦歉收。
    民国三十七年(1948),4~6月70天旱,夏作物歉收。
    1954年,春夏大旱。受灾面积52000亩。
    1955年,春夏连旱,受灾面积12000亩。
    1956年,伏旱、秋冬旱。
    1957年,伏大旱,秋旱,旱期120天,降水比常年偏少7成,受灾面积5348亩。
    1958年,春夏旱。
    1959年,春大旱,秋冬大旱。
    1960年,春夏大旱,秋旱。
    1961年,春旱,冬旱。
    1962年,春夏大旱,是1928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干旱,秋作物歉收,是建国以来最低产量。
    1963年,夏旱,延河流量减少,小河断流,库塘干枯,大部分作物晒死,减产严重。
    1964年,秋旱。
    1965年,春夏旱,冬大旱,全年少雨。
    1966年,春旱、夏旱。
    1967年,年内少雨。
    1968年,春夏旱。
    1969年,春夏旱,冬大旱。
    1970年,夏旱,冬大旱。
    1971年,春旱、秋大旱。
    1972年,春大旱,2~3伏旱,冬又旱。
    1973年,伏大旱,秋冬又旱。
    1974年,春夏旱。
    1975年,头伏大旱,春旱。
    1976年,4月29日至6月3日大旱。
    1977年,秋大旱,历时40余天。
    1978年,3月20日至5月27日大旱,少雨,二至三伏又旱。
    1979年,4月12日至6月21日旱,秋冬又大旱,作物歉收。
    1980年,冬春旱。
    1981年,2月5月大旱,10月、11月又旱。
    1982年,1月5月大旱,秋冬旱。
    1983年,1~2月旱,12月又旱。
    1984年,1~2月旱。
    1985年,4月大旱,夏冬旱。
    1987年,7月10日至8月25日连续47天干旱,受灾乡镇20个,受灾面积35万亩,粮食减产2220.5万公斤,减少经济收入150万元。减产6成的有下坪、贯屯、蟠龙、张坪、梁村、青化砭、丁庄、冯庄8个乡镇,减产4成的有元龙寺、官庄、临镇、柳林、河庄坪、枣园、碾庄7个乡镇,减产3成的有万花、甘谷驿、李渠、桥沟、姚店5个乡镇。1991年6月13日至7月27日,全市持续44天干旱,干土层深达10~30厘米,46万亩秋田和7.13万亩经济作物除1万亩可浇外,全部受旱,绝收面积5万亩,占秋田播种面积的10.8%,损失粮食2916.8万公斤,经济作物损失2241.9万元。持续干旱,致使夏翻晚秋复种无法正常进行。一些河流水源干涸、断流及水量严重减少,全市一度吃水困难,不得不定量供水,地处残塬区的临镇、官庄等塬区水源干涸,人畜饮水困难。


水涝
水灾,包括大雨、暴雨、洪水、成灾及雨涝。
    唐麟德二年(665),六月中部大水坏民庐舍。
    乾宁二年(895),遇雨60天。
    宋太平兴国六年(981),七(8)月延州水丈余,入城坏仓库庐舍。
    太平兴国九年(984),八(8~9)月延州南北两河水溢入城,坏官寺民舍。
    大中祥符九年(1016),七(8)月山水泛溢坏城堤。
    元泰定元年(1324),九(10)月延安路洛水溢。
    泰定三年(1326),七(7~8)月延安路肤施县水漂民居90余户。
    明正统四年(1439),水旱灾伤,人民饥窘。
    正统十年(1445),七(8)月大水坏护城河堤。
    景泰三年(1452),八(8)月丁丑(31)日大雨黄河泛决延安城圯。
    景泰七年(1456),久雨坏各寨城垣。
    弘治十六年(1503),八(8)月以水灾免延安等税粮有差。
    正德三年(1508),九(9)月延绥大水。
    嘉靖七年(1528),延绥夏涝。
    嘉靖二十二年(1533),癸卯七月迅雷暴雨。
    万历二十六年(1598),秋大水漂人畜甚多。
    崇祯十四年(1641),六(7)月大水。
    清顺治十年(1653),延安雨害秋。
    顺治十六年(1659),六(7)月大雨三日,洪水发,三关尽没,死者百余人。
    康熙元年(1662),六(7)月淫雨坏庐舍。
    康熙三年(1664),闰六(7)月淫雨弥月,大水坏庐舍。
    康熙十七年(1678),秋淫雨大水。
    康熙十八年(1679),八(9)月大雨,至九(10)月始止,河水泛涨,近河田宅漂没甚多。秋饥。
    康熙四十年(1701),六(7)月初四(9)日大水入城,冲漂北门。
    乾隆十四年(1749),濯筋河在七(9)月二十三(4)日河水陡发,汹涌异常,旧筑城根石被冲塌十五六丈。
    乾隆十八年(1753),夏雨颇勤,黄洛诸河及溪涧之水无不涨溢,六(7)月二十二(22)及二十四(24)二十六(26)等日,沿河低洼地亩,间有被水遇浸湿或雨后被冲。
    嘉庆五年(1800),七(8)月内河水涨发,冲塌城身城堤数十丈水流入北门至北关什字并北仓外。
    嘉庆十五年(1810),八(8)月望以后,阴雨连绵以致秋禾受伤。
    嘉庆十九年(1814),水灾。
    同治七年(1868),被水。
    光绪十五年(1889),八(8)月初一(26)、初十(9月4日)及十一、二、三、四(5、6、7、8)并十九、二十(13、14)等日大雨滂沱,昼夜不息,沿河田地被冲淹,杂粮多被损伤。
    光绪二十三年(1897),被水成灾。
    光绪三十二年(1907),被水。
    中华民国六年(1917),8月下旬连降百年不遇暴雨,9月2日,水涨东门城墙前。
    民国二十一年(1932),自夏徂秋,霖雨为患,田庐多被淹没。
    民国二十二年(1933),8月7日延河水至北关街。
    民国二十三年(1934),8月6日暴雨成灾,冲没禾苗,淹死人畜。
    民国二十九年(1940),7月11日延河大水。
    民国三十一年(1942),8月2日延河大水,水涨与东关石砭路平。24日水推南关新市场,戏楼被冲走。
    1951年,8月26日至9月6日出现12天的连绵阴雨天气,降雨量达60毫米。10月中旬又连阴4天,降水量达65.6毫米,秋涝。
    1952年,6月26日至7月5日出现10天连阴雨,8月7日又阴雨8天,降水量为726毫米,夏作物受灾。
    1953年,8月3日枣园川出现最大洪水,受灾面积5579亩。
    1956年,8月6日蟠龙镇降暴雨150毫米,蟠龙川大水。
    1958年,8月11日东关降暴雨,日降雨量98.1毫米,总量158毫米,延河发水。
    1959年,8月23日蟠龙出现大洪水冲走羊21只、牛4头,圈塌23间,房塌20间,受灾面积3万多亩。8月24日桥沟一里铺沟出现洪水,推走4人,冲毁房125间,作物财产损失达6.55万元。8月28日西川河出现洪水,下午水到延安城与北关原畜牧兽医站门平。
    1960年,7月5日临镇降暴雨,日降雨量83.5毫米,过程总量139.5毫米;同日,南川出现洪水,清晨水到延安,略低于南关公路。
    1961年,6月25日降暴雨,日降雨量83.1毫米,总雨量117.1毫米。10月9日至18日降雨10日,降雨量为72.6毫米。
    1962年,9月21日至10月3日连阴13天,降雨量达155.6毫米,影响农耕秋播,道路泥泞,交通受阻,年内有两次暴雨。
    1963年,9月阴雨16天,秋涝9日麻洞川金盆湾暴雨,日雨量100.5毫米,总量142.9毫米。
    1968年,8月24日临镇暴雨,日雨量99毫米,过程总量104.6毫米,河水陡涨,冲淹良田。
    1969年,9月18日至29日阴雨12天,总降雨量122.6毫米;25日临镇降暴雨,日降雨量87.6毫米,总量196.8毫米,河水泛溢,崩淹秋田。
    1976年,9月中下旬阴雨10天,过程总降雨量152.9毫米。秋作物受损。
    1977年,7月5日延河流域降暴雨,延河发生特大洪水;7月6日延安洪峰流量达8580立方米/秒,冲毁杨家岭、王家坪大桥,冲坏东关大桥人行道栏桥,延惠渠、幸福渠及沿河56处抽水站被毁坏。水漫飞机场、公路、工厂、学校,损失达2700多万元,4000余人受灾,死亡134人。党中央、国务院发来慰问电,拨出救灾粮款。
    1978年,6月28日蟠龙、梁村等乡镇洪水;8月13日~14日,连下两天暴雨,过程总量109.0毫米,夏涝。月底至9月初又阴雨10天,影响秋收秋种。
    1979年,7月21日降暴雨1小时,最大降雨量为62.1毫米,河水陡涨。
    1981年,6、7、8月阴雨,夏涝。小麦倒伏、出芽,夏粮歉收;8月15日大暴雨,一日最大降雨量达160.1毫米,为历史最大值。
    1982年,8月下旬至9月初阴雨6天,降雨量93.3毫米,秋作物受影响。
    1985年,8月下旬阴雨10天。9月又出现15天的阴雨天气,过程总量达172.9毫米,倒塌房(窑)53间,死亡2人,牛羊若干头。
    1987年,6月9日、7月9日、8月26日蟠龙、青化砭、梁村、李渠、冯庄、万花、柳林、松树林、麻洞川、川口发生特大暴雨。雷击致死1人,洪水冲死4人,冲走羊50只,驴1头,倒塌房屋35间,冲毁公路桥6座,水坝16座,河堤1920米。
    1988年,7月13日和18日麻洞川、临镇、官庄、贯屯4个乡镇、87个村、3851户村民遭受大暴雨袭击,冲毁大小淤地坝44座,坝地955亩,桥梁8座,人畜引水工程3处,水渠2300米,道路20多公里,广播线路1200米,鱼池3个(水面20亩),倒塌窑洞9孔,冲走大家畜6头、羊3只、猪1头,冲走村民3人。
    1989年,7月3日、4日、5日、24日特大暴风雨,山洪袭击官庄、临镇、麻洞川、张坪、下坪、梁村、枣园、蟠龙等乡镇,暴雨持续一个多小时,降雨量达40毫米。水推5人,窑洞塌压死7人,滑坡压死4人,冲毁淤坝466座、鱼池17个、抽水工程17处、水渠50公里、桥涵107座、乡村公路318公里;冲走各种树木4000株、树苗740亩、架子车40辆、自行车5辆、电视机2台、录音机2台、粮食1500公斤、大家畜40头、羊619只;倒塌民房190间,损坏民房682间、烤烟炉156个。
    1991年,7月19日下午南泥湾50分钟降暴雨53毫米,夹杂冰雹、大风,脸盆粗的杨槐树连根拔起,河堤生长20多年的柳树拦腰折断,10个村庄遭受雹、风、洪水袭击,冲毁小坝10座,淹没冲毁稻田147亩,损失粮食4.6万公斤,淹没玉米1629亩,损失粮食3.3万公斤,1140.5亩烤烟损失35万元。7月27日官庄、临镇、麻洞川、南泥湾、柳林5个乡镇36个行政村降大暴雨,造成水灾,受灾人口2619人,成灾面积9634亩,减产粮食96万公斤,经济作物4000亩,损失176万元。冲毁生产桥13座、渠道过水槽3个、大坝2座、淤地坝26座、渠道3500余米、抽水站3处、四轮拖拉机1台,倒塌房3间,损坏房3间、乡村道路数十处,经济损失163万元。
    1993年,8月3日18时30分延安市遭受多年罕见的特大暴雨袭击,暴雨持续至次日凌晨2时30分,造成就地起水,沟壑山洪齐发,河水暴涨;杜甫川南河、延河上游洪水汇入延河后,流量达每秒2420立方米,延河下游姚店段流量达每秒2700立方米,甘谷驿流量达每秒2900立方米;市区内北关街、南关街、七里铺街、长青路等主要街道和院落积水达1尺多深,延河下游的桥沟、李渠、姚店、甘谷驿等乡镇的川地全部被洪水淹没。
    全市24个乡镇、3个办事处,619村组28030户109540人受灾,死亡11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91374亩,粮食减产3072.64万公斤,经济损失2142.89万元;经济作物受灾面积35969亩,经济损失1978.81万元;冲毁农田34825亩、大小水库坝1007个,淹没327座,冲毁水渠919处,288.2公里,冲毁林业育苗1737.7亩。冲垮河堤61处,45.15公里,涵洞145座;冲毁公路干线12处,10.2公里,乡级公路72处,25.95公里,210国道涵洞冲毁五分之四,自来水公司围水槽全部冲毁,冲倒电线杆、电话线杆73根,乡镇的供电通讯中断,市区邮电管道电缆冲毁多处,有400多个用户电话通讯中断,主要街道、公路干线、水渠淤泥积1米左右。
    全市有53个学校、工矿企业、部队等单位损失严重,经济损失达1047.43万元。滑坡96处,倒塌民房280间,危房3266间,进水10243间,冲走大家畜16头,猪49头,羊344只。农户家庭财产损失390万元;柳树店村水冲死亡2人,受灾41户,其中24户衣物、家具全部冲走,4户窑洞全部冲走,片砖未留。“8.3”洪水造成全市经济损失13127万元。


雹灾
    唐贞观四年(630),秋,雨雹。
    宋乾德二年(964),八(9)月风雹害民田,九(10)月雨雹。
    天禧元年(1017),冰雹。
    金兴定元年(1217),五(6)月雨雹伤稼。
    元延祐元年(1314),五(6)月肤施大风雹,损禾并伤人畜。
    泰定二年(1326),六(7)月雨雹。
    明洪武三年(1370),延安府雨雹伤稼。
    洪武五年(1372),七(7)月雨雹伤禾。
    洪武七年(1374),六(7)月雨雹。八(9)月甲午(7)雨雹。
    嘉靖二十九年(1550),冬十(11)月朔大雷雹。
    隆庆二年(1568),五(5)月延安大冰雹。
    万历十九年(1591),六(7)月苏里帖雨雹积三尺;八(9)月霜雹相继,禾稼尽死。
    万历二十九年(1601),八(8)月雪雹相继,禾苗尽死。
    万历四十二年(1614),八(9)月雨雹,大如鸡卵,禾尽偃。
    崇祯十年(1637),四(4)月大雨雹,平地深数尺。
    清顺治四年(1647),雹灾。
    乾隆元年(1736),六(7)月二十一日(29)日天降暴雨,内带冰雹,自午时下起,随时即止,被雹之地东西约长20里,零星断续或窄或宽,幸而夏禾已收,秋苗所伤无几。
    乾隆九年(1744),五(7)月二十六(6)日雨中带有冰雹。
    乾隆二十三年(1758),六(7)月大雨雹。
    嘉庆五年(1800),大雨雹,屋瓦皆碎秋禾无存。
    嘉庆六年(1801),肤施县属东北二乡高家庄陈旗屯等49村庄于八(9)月初一(8)日被雹。
    道光十八年(1838),六(7)、七(8)月间被雹。
    光绪二年(1876),夏秋禾苗被雹。
    光绪十年(1884),四(5)月二十八(22)日午未之交,风雷交作,冰雹骤降,肤施西南北3乡被雹43村。
    光绪二十三年(1897),被雹被水成灾。
    宣统二年(1910),肤施县六(7)月初十(16)七(8)月初六(10)等日,被雹打伤。东乡柳树店等四村庄共计受伤地226亩,成灾实有七分。又桥儿沟等3村庄共计受伤地148亩5分,成灾六七分不等。同日秋禾被雹打伤成灾,自南乡杜甫川之罗家崖起至折家湾等共8村庄,秋禾粟谷糜麦尽被打伤冲没,颗粒难收,共计民地411亩5分,成灾实有七分,又折回西南乡阎家店子起至吴家嘴等共7村庄,秋禾糜谷荞麦概被打伤,共计受伤民屯民地409亩5分,成灾实有七分。
    中华民国二十年(1931),惨遭雹灾。
    民国二十一年(1932),雹灾。
    1951年,春秋遭雹灾4次,秋作物受损严重。
    1952年,6月13日,7月7、8两日,9月14日遭雹灾,农作物损失严重,南泥湾马坊大队山上野鸡被打死很多。
    1953年,7月25日降雹。
    1954年,6月23日雹。
    1956年,夏秋遭雹4次,部分庄稼翻种,树枝打断,鸡打死。
    1957年,6月降雹4次。
    1958年,8月22日降雹。
    1959年,年内冰雹频繁,共出现6次,夏秋作物损失惨重,粮食严重减产。
    1962年,6月遭雹灾两次。
    1963年,6月27日、29日全市普遭雹灾,元龙寺、甘谷驿、姚店、枣园、万花山等8个乡62个村,19443亩农作物受灾,并打死数只牛羊,冰雹大如鸡蛋、小似杏仁,积雹2尺之深。
    1964年,年内有6次冰雹,其中6月11日、12日、24日有21个乡、373个大队、972个生产队普遭雹灾。受灾面积169995亩,成灾面积136008亩,夏成灾5275亩,秋成灾105943亩。
    1965年,年内冰雹频繁,共出现6次冰雹。
    1966年,夏季6~7月出现8次冰雹,蟠龙、贯屯等19个公社受灾,面积83200亩,冲毁农田600多亩,大小水坝92座、梯田880处。
    1967年,全年6次冰雹。
    1968年,夏秋降冰雹3次。
    1969年,全年3次冰雹。
    1970年,初春至夏季,降雹频繁,共有8次冰雹,小麦损失惨重。
    1971年,年内春夏降雹4次,其中8月22日、27日金盆湾、临镇遭损失严重。
    1972年,6月18日下午降雹,持续一个多小时,贯屯公社40个村受灾,占全公社13869亩秋田的50%以上,其中276亩秋田叶子全打光,受灾夏田4107亩,占全公社5506亩夏田的70%以上,雹洪淹没坝地365亩,冲毁土坝21座,打死羊4只,伤453只。雹灾严重的朱塔湾、上坪、榆树峁冰雹堆积一层,院落山凹一片银白如冬雪覆盖一样。
    1973年,年内冰雹频繁,共降雹10次,其中蟠龙、临镇小麦油菜损失严重。
    1974年,全年降雹4次。
    1975年,年内降雹2次。
    1976年,年内降雹次数之多为历史罕见,从春季5月14日起至10月初,共降雹12次,夏秋作物受灾,粮食歉收。
    1977年,又一多雹之年,共降雹10次,市区、蟠龙、临镇、金盆湾等乡夏田基本无收,部分秋田翻种,打死牛羊几十头(只)。
    1978年,雹仍频繁出现,春夏秋三季降雹7次,夏秋作物受灾不等。
    1979年,夏季降雹6次,其中6月28日蟠龙、梁村、官庄、枣园等6个乡的36个行政村、79个自然村受灾,秋田受灾15000多亩,4000多亩翻种,麦田5400多亩遭灾,其中300亩无收成。9月30日,川口、元龙寺、甘谷驿、南泥湾等5乡的20个行政村37个自然村不同程度地遭受雹灾,损失粮食64万斤,油料1.2万斤。
    1980年,降雹7次,全市11个乡镇131个村遭灾,夏秋作物歉收、减产300多万斤,打死牛1头,砸伤1人。
    1981年,年降雹4次,其中9月19日傍晚下冰雹达17分钟之久,市区蔬菜及近郊作物惨遭损害。
    1982年,夏季6~8月降雹3次。
    1983年,年内降雹5次,其中8月31日降雹持续26分钟之久,最大直径达27毫米,农作物及市郊蔬菜损失严重。
    1984年,5月26日、6月11日降雹,桥儿沟、川口、柳林等乡夏田作物遭灾较重。
    1985年,夏降雹3次,其中7月8日冰雹为多年罕见,最大直径达30毫米,市区树叶被打落一层,树枝被打断,南关街道雹积数寸,交通受阻,蔬菜惨遭损害。官庄乡冰雹持续10多分钟,受灾867亩,减产60%以上。
    1986年,7月21日下午5时左右,官庄乡11个村庄271户1057人遭受特大冰雹袭击,雹粒小如杏、大如鸡蛋,降雹持续40分钟,受灾面积2696亩,粮食减产40万公斤,经济作物损失26.5万元。
    1987年,6月9日、7月9日、8月26日蟠龙、青化砭、梁村、李渠、冯庄、万花、柳林、松树林、麻洞川、川口10个乡镇80个村遭受冰雹袭击,农作物受灾面积22816亩,粮食损失75万公斤,经济作物损失90万元。
    1988年,7月13日和18日临镇、官庄、麻洞川、贯屯4个乡镇87个村3851户村民受到冰雹袭击,冰雹持续40分钟,大如核桃、小如杏核,29855亩农作物受到损失,粮食减产354万公斤,经济损失368.2万元。
    1989年,6月22日、25日、27日、7月27日、8月3日、4日、5日、7日、24日,9次冰雹先后袭击松树林、南泥湾、临镇、官庄、麻洞川、张坪、下坪、梁村、青化砭、姚店、河庄坪、枣园、元龙寺、桥沟、川口、柳林、冯庄、丁庄、碾庄、蟠龙、李渠、宝塔、凤凰、南市25个乡镇办事处495个行政村及居委会,波及19979户74380人,受灾面积达159430亩,其中农作物面积129746亩,直接经济损失1226.5万元。
    1991年7月16日临镇遭受冰雹,大风袭击,10个村,768户受灾,成灾面积1120亩,减产粮食42万公斤,经济损失23万元,汾川渠冲毁160余米。

欢迎您投稿“秦之韵 陕西村史”公益网。 (投稿EMAIL:30999626@qq.com 在线投稿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