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商洛历史

柞水县古今名人

时间:2016-5-18 13:05:26   作者:代峰\编辑   来源:柞水县志   阅读:3239   评论:0
内容摘要:商洛市柞水县古今名人:余国才、罗时义、祝桂林、

商洛市柞水县古今名人

  余国才

    余国才,生于清雍正三年(1725),原籍湖能黄岗,乾隆年间迁孝义厅营盘保红庙河,以农为生,勤俭起家。嘉庆十一年(1806),因病去世,终年81岁。

    国才为人忠厚、善良。嘉庆初年,白莲教进驻孝义厅,百姓因不明真相,隐避于红庙山寨,饥病交迫。国才除供给饭食之外,又请医诊病,花费粮钱无数,概不吝惜。官军侯勒保先锋杨遇春进驻红庙河后,深知其义行,赏给军功顶戴。国才坚决谢绝:“我无做官之志,又无作官之才,但求为平民足矣!”后杨遇春搜俘白莲教千余人,送辕门听斩。国才深感此举不义,加之内中实有不少胁从无辜之人,即委屈恳求杨遇春释赦。杨遇春听其言,释赦八百余人。国才又散发银两送其归家。受恩者皆感激不尽。

    嘉庆九年(1804),国才禀请设立学校,首捐纹银四千余两。全厅商户、农户在他的义举感召之下,捐赠纹银三千多两,于第二年秋增设学校五处。

    罗时义

    罗时义,字广济,柞水县石瓮乡东干沟人。生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卒于咸丰四年(1854),终年69岁。

    嘉庆十八年(1813)时义中进士,副榜就任湖南永州州判。上任后见官场腐败,民怨四起,即痛斥:“狐群狗党,狼狈为奸;欺压百姓,赛过虎狼。朝廷无意根治,百姓难安!”遂掷去官帽,脱去官衣,毅然回乡。但他济世救民之志未衰,即购置医书,日夜苦读,为民治病。因无钱购药,便替人作佣工,筹集资金。他看病不分白天、黑夜,不避风霜雨雪,随请随到;他医术高超,手到病除。除陕南各地病人纷纷前来求医外,关中、河南、湖北、甘肃等地患者也慕名而来。被医好的人以重礼相谢,时义拒不收受,婉言相劝:“如今官府腐败,民不聊生,我虽有救民之志,也是枉然。只求为民除病解痛,以慰我忧国忧民之心。赠我厚礼,大悖我意。”

    咸丰元年(1851),河南一病人前来诊病,时义见其病情严重,日夜伺守,煎药、喂药、喂水、喂饭,病人大受感动,称时义为再生父母。一天时义上山采挖草药,不慎跌入深谷,遍体鳞伤。他忍痛爬行十多里山路赶回,为病人作了治疗。两月后,病人痊愈,临行以百两银子相谢。时义把银子退还病人,并说:“你家在河南是拥有万贯家产的大财主。你可知人世间有一个‘德’字是用金银买不到的?在这世风日下的时代,以富欺贫,掠夺民财大有人在。这和‘德’字是水火不相容的。你家的财产若有不义之财,应发还原主。只要做到这一点,我就心安理得了。”河南病人听后,打躬屈膝曰:“我此番死里返生,多亏你妙手回春。我盘剥佃户的钱不少,回家后定要一一奉还。今后再也不干这伤天害理之事。”两月后,由河南来了四十多人,抬着“神医救世”四字大匾,悬挂在时义门首。接着向时义回报,那个财主回家后,向他们四十多户佃农返还了500多两银子,还把土地交他们无偿耕种。时义听后欣曰:“但愿天下所有富户,都能如此通情达理”。

    咸丰二年(1852),孝义厅同知雍载庆令各里保加收田赋二成,给其祝寿。百姓无法交纳,纷纷外逃。七月,雍载庆患重病,奄奄一息。厅署官员请时义诊治。时义试脉后曰:“病入膏盲,命在旦夕。我医病分文不取,惟愿将加收田赋二成的成命收回,我才能下药。”厅署官员和雍载庆连连应诺。时义叫他当即下文,通知各保里停止加收田赋,并将已收的如数退还。雍载庆令厅署官员一一照办后,时义开了药方。一月后,雍载庆病情大转。百姓得知此事后,捐资制一巨匾,上书“恩哺桑梓”四个金字,敲锣打鼓送到东干沟,挂在时义堂屋门首。

    咸丰四年(1854),时义与世长辞,吊唁者达数千人。人们遵从时义生前遗愿,将他安葬在云台山上,并集资在墓前修建了一座祖师庙,泥塑时义遗像,让后人祀之。庙中两个大柱镌刻了一幅对联,上联曰:“慈航普渡心无私”,下联曰:“医救万民消苦难”。

    祝桂林

    祝桂林,号香寓,丰家河人。生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道光十年(1830)病故,终年77岁。桂林自幼好学不倦,学问优深。处世效东平之为善,持家遵司马之德,一生未和他人发生口角。对恶意中伤之事,忍以自安,盖不咎问。十八岁始任教读,以误人子弟为诫。因材施教,诱导为先,从不动戒尺。对贫寒子弟,施饭食、衣物,日以继夜讲授;对富家子弟,严责其放荡不羁。常以匡宏映雪、头悬梁、锥刺骨等先贤事迹,劝慰学生不悔读书之志。

    乾隆五十一年(1786),桂林教读声名远扬,上门拜师求读者颇多。四川知县胡子材,山西知县刘思忠挑选教谕,厚禄相邀,桂林婉言谢绝:“孝义地僻人稀,人才奇缺,我若弃乡而去,遗恨终生。”

    乾隆五十五年(1790)秋,阴雨月余,河水大涨,隔岸学生不能归家用膳。桂林在家中盘灶架锅,供应饭食,学生家长感谢不尽,送“恩哺后生”巨匾,以示敬仰。

    郎炳勋

    郎炳勋,原名闻益,字谦甫,原籍直隶怀来。生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光绪二十年(1894)病故,终年74岁。道光十九年(1839)由廪生登光绪乙酉拔萃科,充八旗官学汉教习。后任河南尉氏、孟县知县。光绪三年(1877),全家人孝义厅籍。炳勋爱陕西人民之俭朴,忧百姓之疾苦,任官多善政。受理案件以兼听为本,开导为贵,刑罚均宽,犯罪者皆服。每到一处,走遍城乡,明察暗访,多次为民裁减差徭、冗费,百姓大喜。在新蔡县任知县时,因地处三省交界,赌博成风,民多被盗。炳勋结交其党探明真相,一网打尽。每逢上司来人,不宴请,不送礼,有关妄为之命,据理相争,拍案驳斥;部属阿谀行贿,当场训斥:“尔谋不轨何以为官!”百姓诉冤,请到舍下,详问其由来,常以饭菜相待。

    陆襄钺

    陆襄钺,字吾山,生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卒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终年72岁。原籍江苏祖献,后入孝义厅籍。道光辛已举人。曾任山东蓬莱、安徽合肥知县。著《蚕桑辑要》、《蚕桑新编》两书。

    襄钺自幼家贫力学,学业显赫。咸丰八年(1858),副榜就任直隶州州判。后在河南开封、卫辉、彰德各州府就职,收容流亡灾民,兴教养,设义渡,清冤狱,审结前任积案200余起。赈济黄河决口灾民,全部安然无恙。同治十三年(1874)派管黄河各重要河堤工程修建,精打细算,工速费省。后任河陕汝道总监,创设风起坡官店。来往行人食宿大便。光绪二十七年(1901),任浙江督粮道,运道梗塞,朝廷决定运京一石费用千余金,有损无益。襄钺奏请折银解京买米获准,为民解除运送之难。在援左宗棠料理政事时,屡陈其弊。在任三年,考察漕务,清除积弊,扩建码头,民多受益。光绪三十一年(1905)襄钺积劳成疾,在上海就医,病中还用书信倡修全陕铁路。

    襄钺性直好施,见义勇为。友人病故于外地,解囊相助,料理殡葬。又遵母命捐设因利局,济养孤儿,送其入学,助其成家,人多赞颂。

    侯鸣珂

    侯鸣珂,宇韵轩,湖南澧州永定县(今大庸县)二家河乡侯家湾人。生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卒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终年64岁。

    鸣珂生性聪慧,五岁时即受其父侯兆恒教读,学业超群,力通“礼义廉耻”四字。咸丰八年(1858),即为戍午科优贡,考选八旗官学锒黄旗汉教习。后任陕西署孝义厅抚民同知,韩城、沔县、兴平、凤翔、保安、渭南、咸阳、平利、白河等县知县。

    同治二年(1863),孝义厅阴雨60多天,庄稼霉烂在地,加之洪水冲淹,收获甚微;同治三年(1864)六月,蝗虫自东而西,遮天蔽日,将乾佑、社川、金井三河沿岸庄稼吞噬一空。是年冬,孝义厅户户断炊,满目哀鸿,饿殍遍地,厅署官员纷纷逃遁。就在这生灵涂炭之际,鸣珂于同治四年(1865)春,奉命任孝义厅抚民同知。上任时,行至车家河,见到荒野遍尸的情景,就对天盟誓:“不解民倒悬,鸣珂宁愿一死!”当晚,即亲写呈文,差人星夜赶送省城。不久,省即拨下百万斤赈济粮。粮食到厅后,鸣珂亲自赶着骡马送往各地。随即赴蔡玉窑、营盘等地发动百姓开展生产,并和农民一块下田插秧,一块上山挖地,一天只吃一顿包谷粥。回到厅城后,除多次告诫厅署官员与民共淡泊外,还给自己和家人规定:“一日三餐不得过斤,洋芋、包谷、糠菜各三一,不得妄加他粮。”庠生余言吉,不愿忍受无油粗饭,向一民人勒索10斤猪板油,自食5斤,将5斤送给鸣珂夫人杨芝香。鸣珂得知内情,拍案大怒:“刮民脂膏,如杀我父!百姓倒悬,尔等安享清福,不堪造就!”当即将余言吉削职为民,并处其妻杨芝香杖股四十。此后孝义厅军政官员都以鸣珂为榜样,躬身为民,同人民一起熬过了艰难岁月。

    在鸣珂来孝义厅之前,全厅除几所私塾、义学之外,无一所官办学馆。同治六年(1867)鸣珂捐献俸银80两,又到处奔走,在富户和商户中募捐银2000多两,于是年冬建官办学馆一所。学馆建成,因师资不佳,鸣珂每逢朔(初一)望(十五)两日临馆讲学。同治八年(1869),省岁考取文生6名,武生6名。

    同治年间,清王朝日趋腐败,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势力,大权独揽,面对列强,妥协投降;对内残酷压榨人民,横征暴敛。国内有识之士救亡图存呼声日益高涨,农民起义蜂起。各路起义大军利用孝义厅山大林深的有利条件,纷纷在此聚合,清王朝极为关注。多次敕令全力围剿。鸣珂认为农民起义是“不堪忍受之举”,内心寄予同情。他仅率部在大峪、小峪等地防堵,为时两年没有杀害过一名起义人员。

    同治九年(1870),在孝义厅人民安居乐业时,鸣珂奉调离任,但他“还有些未了事替民关怀”(《劝民歌》语),连夜作《劝民歌》,奉劝百姓息争讼、戒赌博、勤务庄田、惜身家性命、公平交易……离任时四乡百姓送“仁德如春”巨匾,从厅城到营盘,官民沿途含泪送别。

    鸣珂为官判案公正无私,刚直不阿,从不屈就权势。《续修永定县志》载:“咸阳民苦旱,困于征赋吏持之严,遂哄署毁电杆,县以叛告。大吏雷怒,促鸣珂往枭之。鸣珂返命曰:‘民非敢叛也,以旱故急而走险耳,罪不至死!’大吏以为私于民,严谴之,鸣珂愤然曰:‘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拂衣去杜门听劾。咸阳民感泣曰:‘青天活我’,争营救得免,平生守法,不敢怠!”

    鸣珂为官体恤百姓,常解囊相助,30年竟负债万贯。卸职后,不得不变卖庄园、家产偿还。他不以为困,反以为乐,劝其为官的六个儿子曰:“知民、助民、解民倒悬,系吾为官之道。此乃吾留给尔等‘家产’,虽系无形之物,但胜似万贯。”

    吴潘龙

    吴潘龙,次章跃门,清廪生,柞水县石瓮乡马蹄湾人。生于清光绪元年(1875)九月初八,故于1967年9月3日,终年92岁。曾任镇安修志局主任编辑、柞水县长。

    潘龙幼年家境贫寒,因无钱入学读书,常在私塾窗外聆听老师讲课。久之,感到“书内有黄金”,即央求父母送他人学。其父卖掉仅有的一亩好地,送他到本地私塾读书。潘龙孜孜不倦,专心攻读,每篇文章力求“明写法,解其意,断宗旨”,学业一直为众生之冠。光绪九年(1883)夏,家中无颗粒粮食,为不给家中增添负担,又不荒废学业,潘龙放学后即到山上采食野果,食后匆匆到校,老师大为不解。为探明真相,一日放学后,尾随潘龙之后,直至一山凹中才弄清真相。老师即问潘龙:“为何猛食野果?”潘龙答:“家中无粮。”老师感慨地说:“无粮吃就不必上学了,这样会坏身损神。”潘龙坚定地回答:“不吃苦中苦,难求书中金。不管多么艰苦,我读书的决心不变!”老师大受感动,即收养潘龙在他家食宿攻读,着意栽培。

    民国期间,潘龙在镇安县城做官,视敲诈勒索、苦害百姓者为敌。常与动口骂人、伸手打人、随意监禁百姓的官员论战。侄吴昌智任乡长后,对无法交纳粮、款的百姓吊打,潘龙得知即返乡大斥:“欺压百姓定无好报,让他们受皮肉之苦,良心何忍?”骂后,即举棍狠打吴昌智,接着问:“痛不痛?”吴昌智摸着屁股说:“痛得厉害”。潘龙大怒:“你是娘生的能感到痛,百姓难道是木头吗?!”

    乐进会

    乐进会,柞水县凤镇区周垣乡金凤村人,生于光绪三年(1877)八月初七,被害于宣统三年(1911)九月,终年34岁。

    进会自幼丧父母,11岁即给财主家当长工,受尽剥削,后又学打铁。因生性憨直,喜爱打抱不平,颇受乡里尊敬。光绪三十年(1904),村人朱义华因交不起保里摊派的捐款,被保正严刑拷打。进会闻知即提铁锤奔赴现场,将保正、乡约赶走。此后凤镇地区保正、豪绅即视他为劲敌,伺机报复。穷苦百姓劝他到外地躲避,他高举铁锤:“我上无父母,下无妻儿,无牵无挂,我怕什么?!他们把我捉去杀了,再过20年又是一条好汉!”

    此后,保正、豪绅依仗官军之势,横往暴敛,穷苦百姓多逃避他乡。进会听说陕西革命军四起,各地农民纷纷响应。宣统三年(1911)九月,他同朱义炳给驻商(县)马步统领刘纲才去信,控告保正、豪绅横征暴敛之事。刘即派哨官巩鸿仪来凤凰嘴查办。进会同朱义炳、巩鸿仪到乡间了解,并多方劝说:“巩兄应仗义执言,为民除害,给百姓一条生路。”巩鸿仪答应剿办官绅。进会同朱义炳即组织穷苦百姓百余人揭竿而起,高举大刀、长矛、铡刀,于九月十八日会同巩鸿仪兵士起义,杀死豪绅、保正40余人。二十日,乡绅黄经国、汪忠杰奔省告状,省督张凤翙令刘纲才发兵剿办,巩鸿仪被杀,进会遭凌迟。

    周少文

    周少文,生于光绪十六年(1890),原籍蓝田汤峪薛村,后迁至凤凰嘴。民国36年(1947)病逝,终年57岁。

    少文自幼随父经商,民国16年(1927),在凤凰嘴经营“中盛魁”商号(后改为“增盛和”),坚持微利多销、以义为本。因经营有方,生意兴隆,数年后集资2万银元,拥有骡马18匹,店员10名,为当时镇、柞两县商业巨头。

    少文成为镇柞富商之后,教育店员:“对顾客不可存欺诈之心,多怀助人之意。”每逢年关、春荒上门借钱、借粮者络绎不绝,他解囊相助,概不吝惜。对于无法偿还者从不索要,仅此一项每年要付出500余元(大洋)。村民周虎,系先天呆傻,加之早年丧父,母子二人生活无着,以乞讨度日。少文常送粮送衣,并给周虎盖房一间。邻居笑问少文:“天下商人,多以欺诈盈利,不论贫富见利黑心,只有你反其道而行之,缘由何在?”少文答:“人之初,性本善,就因那些利益熏心之徒,大干伤天损理之事,才使清白世间贯以恶名。如此下去,世风而下,民怨四起,谈何太平,谈何生意?”问者听言,茅塞顿开,连连称:“是理,是理!”后少文经常把沿门乞讨的穷人叫到家中,除供给饭食之外,又送钱钞、衣物和粮食,劝其归家勤劳生产。周虎之母病逝,少文出钱帮助料理,村人大受感动。

    少文生性豪爽,亲百姓,远官宦。民国35年(1946),镇安县长(时凤凰嘴属镇安管辖)去商县料理公务,途经凤凰嘴,宿一店家。有一店员劝少文把县长接到家中,酒肉款待。少文大怒:“现今官府腐败,欺害百姓,民众视为仇敌。我们生意人应该和平民百姓同呼吸共命运。若请县长到家,一则违我本意,二则与百姓割离。有酒有肉,留下逢年过节多请几个穷百姓来叙谈叙谈。”

    陈忠洪

    陈忠洪,原名陈福美,字润斋,乡号陈老五。生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故于1964年,终年72岁。原籍山阳县九里坪,后迁至柞水县财神庙。

    忠洪天资聪颖,性格豪爽、倔犟,言语诙谐。因家贫无力上学,七八岁即帮父放羊,放荡成习。九岁时因贪玩丢失羊一只,被父怒打,赌气带狗外逃。白日沿街乞讨,晚间与狗同眠。后流浪至三原,投奔吴寡妇(姓名不详)率领的汉剧二黄班社,潜心学艺。

    忠洪学戏以揣摸剧情、把握人物个性为主。经三年苦学,技艺超群,驰名三原、泾阳、西安三地。

    忠洪演大丑,吐字清晰,语言幽默,表演传神,自然大方。演出的《过二关》、《背娃进府》、《王瞎子闹店》、《张公献图》、《施不全三搜府》、《法门寺降香》等十多个剧目,人物刻划入微,情态逼真。其中尤以《过二关》、《背娃进府》等戏,对官场人物大加讽刺,倾吐了人民心声。在唱腔上也有大胆创新,《四郎探母》的《坐官》把徽调、二黄的唱腔加以揉合,音韵悠扬,文雅悦耳。

    忠洪18岁(1909)即带徒授艺。辛亥革命后,大受陕西都督张凤翙和张云山赞赏,经常与之促膝谈艺,相待情如手足。不久二张在西安成立“鸣盛学社”,民国二年(1913),忠洪被聘为科班教练。

    忠洪任教练,谆谆善诱,不辞劳苦。每一唱段,每一动作,都要求学生学准记牢,毫不马虎。为时五年,“鸣”字派学生刘鸣任、王鸣歧、张鸣锋、雷鸣振、叶鸣英等,均成为汉剧二黄中坚,不仅享名关中、商洛、安康,还受聘于四川、甘肃、河南等地授艺、演出。

    民国6年(1917)后,忠洪带刘鸣祥、雷鸣振、叶鸣英等得意门生,加入山阳、镇安汉剧二黄班社,在柞水境内演出,为汉剧二黄在柞水的传播、流行作出了贡献。

    10年(1921)忠洪在凤镇(时属镇安)结婚,于25年(1936)迁至柞水县西川财神庙定居。自此扎根柞水,结束了漂泊生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忠洪得到人民政府的关怀和各方人士的器重。1950年被聘为西安“大众剧社”教练。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来西安考察戏曲,对忠洪的艺术造诣作了高度赞扬。1953年忠洪回柞水担任柞水城关业余剧团导演;1954年被山阳县汉剧二黄剧团聘为教练;1956年被荐为陕西省政协委员。是年京剧大师梅兰芳到西安对忠洪作了慰问。1959年,忠洪慨然受聘,担任陕西戏校汉剧班教练。1963年,陕西戏校并入安康剧团,忠洪不顾衰竭的身体又随同到安康任教,直至去世。

    王家成

    王家成,生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敢于1985年6月13日,终年78岁。原籍柞水铁佛乡张氏沟,后因生活所迫,迁至西川乡关山村。

    王家成于197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又系第四、五两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0年被聘为《中医辞典》外伤科编写组顾问、陕西省战略中草药顾问、商洛地区中医学会名誉会长。历任柞水县医院副院长、柞水县中医医院副院长等职。

    家成世代以农为生,家境贫寒,其父因给地主当长工,跌崖成残,全家生活失去依靠。年幼的王家成被迫挑起家庭生活重担,长年起早睡晚,辛勤劳动,但仍食不果腹,衣不遮体。为一家人生计,他忍气吞声,少言寡语,逆来顺受。后因卖工两次摔断右臂和腕骨,因无钱治疗,使右肘成为终生弯曲畸形。两代人的苦难遭遇和艰苦经历,使他下定学治骨伤医术的决心。18岁拜师学医,由于不识字,困难重重,但他勤学好问,持之以恒。为寻找草药,他踏青山、步莽林,涉水攀崖,披星戴月;为准确识别药性,不顾个人安危,亲自闻味尝性,多次发生头晕恶心、口舌发麻等中毒症状,仍坚持不懈。经长期实践,终于掌握了近百种草药的特异性能和用法,开始为人民医伤治病。不论白天黑夜,随叫随到,从不索取报酬,从此誉满全县。

    1970年,家成受聘到柞水县医院骨科任医,以他为主成立了骨科科研组。以简易独到的正骨术和草药外敷为主,外加小夹板固定,治疗各种骨折,活血散淤,消肿止痛,促进骨伤愈合,效果甚佳。他研制的“龙腾须”片配方,在治疗骨折延迟愈合中,通过临床验证,治愈率达96%。1971年至1977年骨科组接诊来区全国26个省市的患者26000余人(次),给多数患者治愈骨折、风湿病。治好的病人都在临走时感激落泪。家成憨厚地一笑:“没啥,没啥!”有的特地送来礼物,他除把礼物退还外,不高兴地说:“使不得,使不得。万万莫要这样。”他治病不分尊卑贵贱,一视同仁。有时忙得不可开交,忘了吃饭,老伴说:“你还要命不?”他憨厚地一笑:“没啥,没啥!”医院的工作人员劝他在下班后多休息一下,不要再到病房去,他指着胸口说:“这里时刻惦记着哩!”

    1971年2月17日,王家成在北京参加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受到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亲切接见。周总理握着王家成的手鼓励说:“要继续发挥中草药作用,为人民作出新贡献。”家成听着总理那充满希望的话语,望着总理那慈祥的面容,热泪盈眶。他有千言万语要向总理说,但只噏动着嘴唇,半晌,才双手握住总理的手:“我……我要……多干!”

    由于病人十倍于往,院内病床和草药供不应求,家成和医院领导商量,先在院外设家庭病床,让远道而来的病人全部住下。随后亲自带人上山采挖草药。他上班后在医院忙着治病,下班后又到院外病房检查、治疗,直到半夜以后还不能休息。日以继夜的工作,他身体渐瘦,气喘病复发,自己一边吃药打针,一边坚持为别人医伤治病。为不断提高医术,在对“龙腾须”片进行分析、筛选药味、巩固疗效的同时,又研究出“马铜砖片”配方。此方对脊骨水神经损伤有恢复功能的明显疗效,广泛用于治疗各种骨折合并神经损伤的病例。随后又反复研究运用盘龙七、扣子七、八里麻等30多味草药,配制了“盘龙七”药酒,对风湿关节炎、软组织损伤、腰肌劳损、骨折及后遗症有显著疗效。经临床验证467例,其中男性373例,女性94例,痊愈和好转的454例,总有效率达97.8%。省内外大批患者派人、来信争相购买。1985年经专家鉴定、陕西省卫生厅批准,交西安制药厂柞水分厂批量生产,满足广大患者的需要。

    1978年4月,王家成出席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他的“龙腾须片”获得了大会嘉奖。再次受到国家党政领导人的接见。以后,他一心扑在工作上。每次到外地开会,都用木箱装上自制草药片、散、丸、剂,在车上遇到病人就治,乘客们非常感激。

    吴学德

    吴学德,原籍镇安县安乐乡安乐村,后迁住柞水县凤凰镇街。生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八月初二,民国24年(1935)参加红军,当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6年8月24日逝世,终年78岁。

    学德祖辈为佃户,家贫如洗。8岁时,因父亲有病,庄田歉收,无法交租,全家5口人被地主驱赶在外。父亲死后,母亲含泪把5岁的妹妹和3岁的弟弟买给他人换来4斗包谷,顶了租账,不久,也病饿而死。

    民国24年(1935)8月,红二十五军经过镇、柞,学德参加了革命队伍,在甘肃、青海一带与追击的蒋军周旋。一次在战斗中腹部负重伤三处,但他坚持继续战斗,直至消灭了敌人才进行医治。31年(1942)春季,部队开往河南郑州与日军白刃格斗中,学德英勇顽强,冲入敌阵刺杀,左脚被敌人刺伤,血流不止,他只用绑带作了简单包扎,又坚持到战斗结束。35年(1946)秋季,学德被编入西北军区骑兵八纵队,开往陕西绥德县与阎钖山部队作战。一次战斗中,敌人枪弹由学德嘴角扫过,血流不止,但他仍冲入敌群,一连击毙了3个敌人。36年(1947)冬季,在河南省某县与国民党军队作战中,学德不怕牺牲,冲锋在前,被敌人枪弹击中左肋和腰部,从此致残,被评为三等一级残废。

    1956年3月,学德由部队转业,在凤镇粮管所任粮食保管员。他不怕苦、累、脏,翻仓、倒仓,整理地角粮,打扫院落,检查粮食,样样都干。他珍惜每粒粮食,把抛散在地的小麦、玉米、大豆全部捡拾归仓。据一年统计拾粮300多公斤。1962年,组织决定让学德休息养病,但他主动找事做。为解决粮管所成品粮供应不上的困难,他向单位领导建议,请一名临时工帮忙,以他为主开办土法碾米厂。他起早睡晚,每日碾出大米150公斤。买大米的人说:“经老吴加工的大米颗粒完整,筛、簸得净,吃起来可口。”为减轻笨重的体力劳动,学德将城关粮管所一匹既老又病的骡子牵来,多方请医治疗,晚上睡在骡子身边添草加料,精心喂养,终于使骡子恢复健康,为加工大米使用了3年。1970年,粮管所开办养猪场,学德主动报名当饲养员。每天上山打草,喂猪,从不间断。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一头母猪临产,学德一直照管到半夜,直到母猪生完猪仔后才休息。当年,学德为社员提供良种猪仔42头。

    程波涛

    程波涛,原名程家箴,柞水凤镇区肖台乡天台行政村人。生于民国3年(1914),1968年去世,终年54岁。民国24年(1935)春,波涛参加红军,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马列主义的培育下,为国为民坚持革命。曾任安康工委交通员、巡视员,八路军115师留守处医生、剧团团长、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卫生所所长、陕甘宁边区卫生处医政科长、东北民主联军第一兵站医院院长、东北野战军前方卫生部医政科长、第四野战军第一后方医院院长兼党委书记等职。曾参加辽沈、平津等重大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武汉陆军总医院副院长、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人事组长、计划检查处副处长,153医院第一院长。

    波涛一生,不论战争和建设年代,处处以国家人民利益为重,潜心钻研医术,教育医务人员为伤病员忘我工作。他领导的医疗部门从未发生过医疗事故。对重大疑难伤、病例亲自过问,组织会诊,从不马虎。抗美援朝战争中,波涛又毅然参加了反细茵战的斗争,研究、提供了十多套预防、治疗方案,减少了参战人员和人民的死亡。

    波涛于1941年在延安与原籍江苏无锡、时任边区门诊部司药的路伟(原名许寿宜)结婚。夫妻俩携手同行,在艰苦的革命征途上,互勉互励,为挫败日军进攻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封锁,建立了不朽功勋,夫妻俩均十多次受到上级嘉奖。

    马怀印

    马怀印,生于1927年11月25日,1988年12月28日去世,终年61岁。原籍镇安县大坪乡水磨河村。1949年5月毕业于西安高中,1962年毕业于陕西师大中文系(函授)。198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镇安城关中学、凤镇中学、柞水城关中学教师及柞水县第九、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1980年被评为柞水县先进教师;1981年被评为商洛地区模范教师;1982年被评为省、地“五讲四美、为人师表”先进个人;1984年被评为全国模范班主任,荣获金质奖章。1988年被评定为中教高级教师。

    马怀印从事教育工作几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即使在逆境中也没有动摇过热爱山区教育事业的信心。1981年学生杨传江家里经济困难,学习费用全靠自己星期天卖柴解决。为了节省,一天只吃一顿饭,在大雪飘飘的寒冬还穿着草鞋。马怀印见此情景心里很觉不安,同时也被学生这种顽强求知的精神所感动。为减轻杨传江的困难,马怀印用工资为杨传江付课本、参考书费用;雨天杨传江不能回家,送给粮票;有了病又给买药。杨传江在马怀印的关怀照顾下,学习更刻苦,上进心更强。1981年期中考试成绩名列全校第三名。

    1983年高中一年级一学生,除上课和自习在教室外,其余活动无踪无影,并且每周都要迟到一节自习。马怀印通过细致的观察,发现该生座位旁有交差二字。经多次谈心,才弄清这个学生觉得学习吃力,不愿上学,而家庭非叫上学不可。父亲的理由是全村没有一个高中以上的文化人才,希望自己的儿子有出息;母亲只想让儿子混个毕业证回来。因此这个学生人在校内心在校外,上学只是向家长“交差”。情况模清后,马怀印便多方开导,启发这个学生按父亲指的路子走,为山区建设掌握知识,同时又对学生的基础课加强辅导,打消了畏难情绪,使其学习态度有了明显好转。

    1978年,马怀印为把中国近代先进思想作为塑造青少年美好心灵的一根红线,自编了《林则徐焚烟制夷》、《关天培血战虎门》、《毛主席喜爱的对联》、《周恩来参观万人坑》、《杨靖宇震惊日寇》、《董存瑞舍身隆化》、《崔健夫不住新房》、《朱伯儒不当自保户》、《小不点的死》、《镜子里的书》等短小活泼的故事,作为学生课外读物。通过一幕幕振奋人心的英雄壮举,一个个为中国独立、富强而献身的光辉形象,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鼓舞学生学习的勇气。五年内,班上毕业的学生除考上大学的外,都成为各行业的有用人才。

    1982年,马怀印接任一个差班的班主任工作,一上任他首先翻阅这个班学生的成绩、作业、操行评语。全班59名学生,主要学科成绩没有一人及格,作业草率应付。他感到转变这个“烂班”虽然不利因素很多,但不能泄气,要用辩证的观点寻找有利因素。通过认真调查了解、分析,这个班有利因素有:(1)学生年龄除8名18岁外,其余均在17岁以下,他们思想活泼,可塑性很强,利于引导;(2)学生成绩差的原因是教师转调较多,数学教师就更换了6次;(3)学生家长非常关心学生,为学生的进步提供了外在因素。面对这种情况,马怀印对症下药,对成绩差、不守纪律的学生,他不歧视,更没有采取处罚,而是细心观察,循循善诱,促使转化。有个学生曾因打架受到学校处分,开学后精神不振,上课经常睡觉。调查中发现这个学生一本作业封皮上写着“来校盼放学,上课盼下课;上课不愿听,只好睡大觉”。马怀印主动亲近和关心他,多方挖掘他身上的闪光点,及时予以表扬、鼓励,使这个学生有了明显好转。全班也在很短的时期内转变为全校先进班。

    刘功甫

    刘功甫,生于民国3年(1914),原籍河南,23年(1934)迁至柞水西川老庵寺定居。曾任保长、乡长等职。1950年在镇压反革命中被处决。

    刘功甫善攀权贵,阴险狡诈。在羊面前是只狼,在狼面前又是一只羊。25年(1936)初来老庵寺,为地主扛长工,他多方讨好主子,除做庄稼外,对地主家大人小孩殷勤备至;又经常捏造事实向主子密告其他长工懒惰、懈怠,以此手段博得主子欢心,被地主招为上门女婿。26年(1937)被荐为孝悌乡中心小学事务员后,常窜入良家屋宅,奸淫民妇、民女。27年(1938)7月,他窜入一民户,因屋里大人均外出干活,仅有一个14岁女孩,刘功甫即上前搂抱,姑娘坚决不从,据力反抗。刘功甫即用绳子将姑娘绑在桌子腿上,强行奸污,事后姑娘扑崖自尽。

    29年(1940),刘功甫任保长后,偷卖壮丁8人,得大洋438元。有人劝他说:“不义之财,不可多贪。”刘功甫在鼻孔里“哼”了一声说:“山里的百姓就是我圈里的羊,毛任我拔,肉任我宰!有人告我的状,县上、乡上都有我的人,把我看两眼半!”此后一连三年又卖壮丁13名,得大洋786元;两年期间在“预算不敷”中多次超派粮、款,贪污粮5650公斤,大洋1360元。

    34年(1945),刘功甫任孝悌乡乡长后,权势增大,有枪、有人、有打手,目中无人,不可一世。在生日酒宴上,当场宣布:“本人今日诞辰,来客千余人,只有10人送10块大洋,其余不是1斤酒,就是1包点心。我告诉你们,我可不干赔本生意,明年我过生日不拿厚礼,我可要给点颜色看看。”在场的人听后,毛骨悚然。此后,刘功甫还贪污援公粮1.325万公斤,贩卖妇女6人,得法币83万元,银元380块。

    35年(1946)9月,山阳6名布商来孝悌串乡变买。刘功甫得知消息,以买布为名,将他们骗到家中,于当天晚上用酒灌醉活埋,得土布50多匹。孝悌乡中心小学工友汪忠国,在人民中传播了这一实情,即被刘功甫以“共匪嫌疑犯”枪杀。后人民告状至省,县长张荣谦接受刘功甫贿赂20万元,手枪一把,为虎作伥,反诬被害布商和工友为“共匪”,宣布刘功甫无罪。

    孔祥玺

    孔祥玺,又名印周,柞水县杏坪乡杏坪行政村第五自然村人。生于1946年8月,1963年参加工作,196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71年在“四人帮”大搞吐故纳新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周垣、黄金两乡卫生所医士。1972年5月被选送西安医学院学习。1974年9月,因投毒杀妻被判处死刑,执行枪决。

    1969年12月,孔祥玺同柞水丝织厂合同工党文智结婚,婚后双方恩爱非凡,党文智对父母亦百般孝敬。孔祥玺在西安医学院学习期间,党文智每月在微薄的工资中省吃俭用寄10元供孔祥玺花用。由于进入大学,孔祥玺自以为身价提高,对党文智产生了厌恶之感。1973年寒假期间,曾恶言恶语地污辱党文智是“乱石窖里的地老鼠,不沾人样儿。”另一次除无故骂了党文智一通后说:“好衣服穿在你身上,还不如穿在猪身上。”1973年5月,孔祥玺主动和他在商洛卫校初恋的一位女同学来往,企图实现才子佳人美梦,遂起投毒杀妻恶念。10月,孔祥玺以欺骗手段,由镇安城关卫生所、柞水黄金卫生所买到含毒药品300片,又从西安小寨医院买回空心胶囊100粒,带回家中。1974年元月14日,趁党文智上班之机,将带回的药品研成粉末,装入25个胶囊中。党文智回来后,孔祥玺佯装关心,假腥腥地说:“我给你弄了些计划生育的药,是从学校教研室走后门弄来的。”党文智问:“这药啥作用?”孔祥玺说:“这药吃了以后两年可以生男孩。”元月29日,孔祥玺返校,再次向那位女同学求婚。那位女同学答应后,孔祥玺于2月6日、16日先后两次给党发智写信,叫她按嘱咐的时间、方法服药。老实而对丈夫言听计从的党文智,于3月6日上午10时将药服用,下午4时已不省人事,经送医院抢救无效,于3月7日死亡。

 

 

 


欢迎您投稿“秦之韵 陕西村史”公益网。 (投稿EMAIL:30999626@qq.com 在线投稿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