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商洛历史

镇安县建置沿革

时间:2015-6-5 12:25:38   作者:代峰\编辑   来源:镇安县志   阅读:992   评论:0
内容摘要:镇安历史沿革悠久。在各个历史时期,随着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其归属进行过多次调整。商朝和西周属酆(丰)国地。春秋时属楚之鄷地。战国时系郇阳(今旬阳)北部辖地(今旬阳、镇安二县地及柞水县东南部)属楚。周赧王三年秦楚丹阳之战①后归秦。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全国为三十六郡(一说为四十八郡),镇安在汉中郡领地内。...
 镇安历史沿革悠久。在各个历史时期,随着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其归属进行过多次调整。商朝和西周属酆(丰)国地。春秋时属楚之鄷地。战国时系郇阳(今旬阳)北部辖地(今旬阳、镇安二县地及柞水县东南部)属楚。周赧王三年秦楚丹阳之战①后归秦。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全国为三十六郡(一说为四十八郡),镇安在汉中郡领地内。
    西汉时,全国因袭秦的郡县二级制,镇安属益州剌史部汉中郡西城县(今安康县)辖地。
    东汉实行州、郡、县三级制。建安二十四年(219)前,镇安为汉中郡锡县辖地,隶益州剌史部。
    三国时,曹魏继承东汉制度,镇安在魏辖地洵阳县,属魏兴郡(原西城郡)。
    西晋泰始二年(266)分京兆南部设上洛郡。同时分商县南部及平阳县(今郧西上津镇)北部置丰阳县,属上洛郡。辖地有今山阳、镇安及柞水县东南部。
    东晋十六国时期,中国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割据政权,行政区划混乱,郡县朝设夕废。建武元年(317)撤销丰阳。永和九年(即前秦苻健皇始三年)置荆州于丰阳川(今山阳丰阳关),镇安属荆州上洛郡辖地。
    南北朝时期,北魏太安二年(456)复设丰阳县。镇安复属丰阳,隶上庸郡。
    西魏和北周仍沿用旧制。北周保定三年(563)改属商州。
    隋开皇三年(583)废郡,改州、县两级地方行政制。撤销上庸郡设商州,同时撤销平阳县,辖地入丰阳。大业三年(607)废商州复设上洛郡,镇安仍为丰阳地,属上洛郡。


 唐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分丰阳西境(今柞水界牌湾以南、宁陕的东北部和镇安县地)建安业县,属商州。自此,镇安始建县。
    景龙二年(708)安业县属京兆府。景龙三年(709)改属雍州。景云元年(710)再属商州。乾元元年(758)改为乾元县,属京兆府。继还属商州,隶于山南东道(此时州的建制之上设“道”)。
    五代·十国时期,由于分裂割据,各国辖地较小,道制逐废,实行以州(府)统县的二级制。乾元县在后梁、后唐、后晋时均属商州。后周属京兆府。此间,在后汉乾佑二年(949),乾元县更名为乾佑县,辖地未变。
    北宋初,恢复唐代旧制。开宝九年(976)在州上始设路。淳化五年(994)改道为路,实行路、府、县三级制。乾佑县隶属永兴军路京兆府。
    南宋·金时期的绍兴九年(1139)乾佑县隶金州。绍兴十一年(1141)十一月,南宋与金签订绍兴和议①后,屡次割让疆土。绍兴十六年(1146)二月,丰阳、乾佑二县割予金,降为乾佑镇并入樊川县。大定二十一年(1181)咸宁复县时入咸宁县。泰和四年(1204)废咸宁入长安县,隶京兆府(金皇统二年,改永兴军路为京兆府)。
    元代,设立行中书省,省下设路、府、州、县。至元十三年(1276),改乾佑镇为乾佑巡检司,属奉元路商州。至元二十九年(1292)复置乾佑县,由兴元路金州管辖。至元三十一年(1294)再废。
    明代初取消行省,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布政使司。布政使司下设府、州、县。洪武八年(1375)设乾佑巡检司,属咸宁县。
    明景泰三年(1452)秋,在乾佑巡检司北二十里置县,取镇守安定之意命名镇安(旧志俱载,县南门外有镇安河,县以水名,讹)。镇安县初隶西安府,成化十三年(1477)改属商州。
    清代沿用明制。雍正三年(1725)镇安属商州,商州直隶陕西省。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沿用清制。民国2年(1913)废州、府,存厅、县、道。镇安属陕南汉中道。民国22年(1933)废道后,由陕西省管辖。民国24年(1935)镇安属陕西省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直至1949年11月镇安县全境解放。
    在此同时,1947年11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第四纵队十二旅三十六团解放镇安县城,宣布成立镇安县人民民主政府(县政府驻地迁至郧西泗峡口),先后隶属豫陕鄂边区第四专员公署,陕南区第四专署,陕南区两郧专署领导,1949年6月改属陕南区商雒专署领导。
    新中国建立后,镇安隶陕西省商雒分区专员公署。1958年,撤销柞水县,辖地并入镇安县。1961年复设柞水县。镇安仍属商雒分区专员公署管辖。1969年商洛分区专员公署改称商洛(1964年“雒”改洛)地区行政公署管辖迄今。
    附:镇安县名考
    镇安县,原名安业县、乾元县和乾佑县。明景泰三年(1452)复置县,更各镇安。据《直隶商州志》载:“县南门外,有镇安河,县因水名也”。这一说法广为流传。新中国建立后,陕西出版的各种地理图册和《陕西县情》均沿用此说。本届修志,据大量历史资料证明,县以水名有讹。一、县南门外之河古名上河,建县后始称县河,非镇安河。清乾隆《镇安县志》载:“西皇峪这条沟水,因经尚和里流经县城南,原名上河”。又载:“夜珠坪水,不应入镇安河,当是‘乾佑’之误”。证明此河原来不叫镇安河。二、《明实录》载:陕西布政使司奏:“西安府咸宁、长安二县,民居南山,有隔五六百里者,山间采矿并逃逸军民,杂集者多,镇守等官恐其生患,析二县地于乾佑巡检司北,置镇安县从之”。《重修镇安县志》载:“明景泰三年复分咸宁十分之三,置镇安县,是为镇守之治”。三、镇安县先建于夜珠坪后迁谢家湾。《明史》载:“镇安县,州西南。景泰三年以咸宁县野猪坪(今夜珠坪)置,属府。天顺七年二月迁治谢家湾”。这一历史记载证明,从建县到迁治谢家湾,其间相隔11年。当时县城设在夜珠坪,城南之水名乾佑河(古名泎水),如果因水得名,当以“乾佑河”命名。综上根据,镇安县名来源,是朱明王朝为了加强地方治安管理而置县以镇守。 因水得县名之说,不应再讹传。


置城
  唐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建安业县后,置城初址无考。永泰元年(765)县城被甘、青、川方面来的少数民族义军占领,迁县治于西北六十里。长庆二年(822)迁回原址。光启二年(886)县城又被黄巢义军余部将领秦宗权占领后,复迁县西北西皇峪。龙纪元年(889)迁回,历时三载。五代后汉乾佑二年(949)更名乾佑县,县城在夜珠坪。嗣后,因县的废置和隶属关系的变动,导致县城时置时废。
    明景泰三年(1452)复置县。更名镇安县。县城仍在夜珠坪,今有遗迹。天顺七年(1463)二月迁谢家湾,即今县城。城内建县署、文庙和城隍庙。弘治十年(1503)扩建县署正堂。正德七年(1512)将土城墙改为砖墙,增修了壕池。嘉靖四年(1525)再度修葺加固城墙,并兴建永安门(西门)、永庆门(东门)和永丰门(南门)。城内铺设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四条街。此时,县城逐渐成型。嘉靖十四年(1535)至万历年间,县城修建崇圣祠、养济院、文昌阁。在后街西门内还修建为表彰李垂街考中进士的石牌坊,上刻“黄甲开先”字样和浮雕(毁于“文化大革命”时期)。这些倡兴文教的建筑为山城增色亦为文教开道。此时,有了集市,商业开始繁荣。
    崇祯十三年(1640)李自成部几经县城,移县治于龙首山(虹化亭)。清康熙十年(1671)复迁城内。
    县城经过明代和清代前期的扩建,居民不断增加,尤以东关和南关人烟稠密,街市繁荣。但因南关、西关一带常遭水患,直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在城西南的三官庙前筑堤后,水患稍息。咸丰、同治年间,战乱迭起,加之护城专款被官方挪用,河堤再未修筑,每逢雨季常遭水患,居民日稀,大商号渐少,市面冷落。
    1949年,镇安全境解放时,县城只有622户,2794人。仅有民国26年(1937)铺设的两条石板街道,路面凸凹不平。鸡犬猪羊满街跑,积水和粪便横溢,街房低矮破旧,商业网点零落。
    新中国建立后,县城于1953年开始整修。在后街先后建有直入四座大院为县人民政府驻地和可容纳八百余人的大礼堂。前街建成邮电局砖木结构的简易楼房,街西黄土包处建面粉厂。1960年建成西菜园电站,为县城机关单位和工厂供电,结束了“晚上桐油灯,行人提灯笼”的历史。
    60年代翻修县城街道,整饰市容。首先做到了鸡有笼,猪有圈,街面无污水潭。1973年建成2499平方米,可接待500名宾客的服务楼。相继建成1052个座位的剧院和法院、银行的砖混结构楼房,房体结构开始变化。
    新的建筑群始于70年代。招待所、医院门诊楼、百货楼、供销楼、税务楼、书店楼等相继建成。在县城东关外填平污泥水坑,开辟了运动场和灯光球场。自来水公司成立后,在骊珠山建成容量500立方水塔一座,铺设1.2万米管道,城区机关单位和居民用上了自来水。
    县城经过历年修建,1989年形成主要街道有前街、后街、南新街、涝巷街、北城路、西沟路、安业路,均已修成水泥、混凝土路面,街道两旁的楼房鳞次栉比,绿树成荫。楼房建筑正在向高层次发展,造型向多样化发展,居民自建小楼房举目皆是。历年受滚坡水冲击,荒无人烟的大西沟,现已建起新型的住宅区。从县河口到轿顶山下的“十里长街”已具雏形。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营、集体、联营、个体商店、摊贩星罗棋布。
    县城依山傍河,河水平日碧波涟漪,到汛期却暴戾肆虐,危及县城。为取直河道根治水患,1987年开始腰斩虹化山,开辟新河道。1989年新河道基本形成,旧河道填平后增添平地40余亩。这不仅免除了水患,而且为城区建筑增加了用地,美化了环境。
    城区内保留有文庙等古建筑。随着日新月异的面貌变化,涌现出许多新的风景区。在日几山下峭崖之上的招待所,直耸云霄,登此全城景色可一览无遗;鱼洞峡大桥的瀑布飞珠溅玉,令人眼花缭乱;日几山上的气象站和玉屏山上的电视差转台,均在海拔700米以上,在那里如游九霄,可以脚踏白云,手揽北斗。这些由自然地势和文明进化相结合的景色,把山城装点的绚丽多姿。
    县城交通方便,到各区、乡都通汽车。出县干线有镇柞(水)、商(州)沙(沟口)、山(阳)镇、镇旬(阳)、镇郧(西)等五条公路,半日内可北达西安,南赴安康。
    今日县城为明代旧址。位于镇安县中部,属永乐镇辖。海拔570米,西安空距90公里。面积为2.45平方公里,居民1.6万多人,是镇安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附:乾佑县治考
    乾佑县治旧址在何处?其说有二、一说在夜(野)珠(猪)坪,居多数;一说在茅坪乡塬坪村牵牛线(有写现、砚)。历史证据是:一说乾佑县治旧址在夜珠坪。《商州志》载:后汉乾佑二年,改乾元县为乾佑县,今镇安县夜珠坪。乾隆十八年《镇安县志·县治沿革叙略》载:五代后汉乾佑二年,更名乾佑县,在野珠坪,隶京兆府。“古迹”中载:乾佑县,在今治北八十里野珠坪,尚存土堡一座即今永宁堡。二说乾佑县治旧址在茅坪乡塬坪村牵牛线。《重修镇安县志》镇安县境图中(此图系民国22年柯毓华绘)有在今塬坪村牵牛线处绘有“乾佑县旧址”字样。此据不可信。其一,《重修镇安县志》修于民国15年(1926),18年付印,而“镇安县境图”绘于22年,志修于前,图绘于后,非修志所绘之图。其二,当地相传,乾佑县是牵牛线在流传中的转音。其三,清雍正、乾隆年间两部县志之疆域图均未出现乾佑县治旧址在塬坪村的记载。其四,《明史》《省志》《州志》对于乾佑县治旧址的记载均在夜珠坪。仅叙史据,尚待后者考其实。
    野猪坪、野珠坪均系原写,今写夜珠坪。在柞水县下梁乡。

欢迎您投稿“秦之韵 陕西村史”公益网。 (投稿EMAIL:30999626@qq.com 在线投稿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