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汉中历史

勉县古今名人

时间:2015-8-8 6:25:37   作者:代峰\编辑   来源:勉县志   阅读:9034   评论:0
内容摘要:汉中市勉县古今名人:田九成宁强人。
 田九成 (?—1497),宁强人。明洪武三十年(1397),与县吏高福兴、乡民王金刚奴、何妙顺等人以白莲教组织群众起义,被县学教谕王朴得知向县官告密,官兵在追捕起义军时,田率众在阳平关(今宁强阳平关)击败官兵,沿嘉陵江破略阳县城,杀知县吕昌;烧徽州城(今甘肃省徽县),杀学政颜叙彬。当时,起义者四五千人。田九成称“汉明皇帝”,年号“龙凤”;高福兴称“弥勒佛”;王金刚奴、何妙顺称“大王”。明太祖朱元璋闻讯,派大将长兴侯耿炳文、武定侯郭英率兵镇压,高福兴在宁强县后河坝被俘,田九成等退守宁强县后,因寡不敌众,被俘遭杀害。
    王斌 (生卒年月不详),法名悟真。明天顺元年(1457)正月一日。在云雾寺率众千余人起义。当天攻占褒城县城,国号“极乐”,年号“天绣”,设置官吏。是年农历三月进攻汉中时被俘遭杀害。
    马鸣录 (生卒年月不详),褒城人。明末任提刑按察使副使。清顺治二年(1645)四月十五日,和硕豫亲王多铎领兵十万攻扬州,马鸣录助史可法守扬州城,因寡不敌众,四月二十五日扬州城终被攻破。史可法、马鸣录等被杀害。
    严庆云 (生卒年月不详)字蔼如,号瀚园,黄沙人。其父严公钧,字衡斋,清乾隆十三年(1748)戍辰科进士(中试第90名),授贵州锦屏县知县,著有《寸锦集》(今已不存)。严庆云深通经术,蜚声文坛。与洋县士人岳震川、王擅魁齐名,时称“汉南三杰”。严庆云为乾隆十六年(1751)辛未科进士(中试第156名)。历任云南省罗次县、山西省临县知县,大同浑源州知州、邢部员外郎、甘肃平凉知府,作官清正,得民爱戴。后离职回乡,病逝于家。著《山西诗选》。
    马允刚 (生卒年月不详)河北开州人。嘉庆二年(179)任沔县知县时,兴办学校,修缮旧祠、庙,办事干练,组织县团勇维护县境安全,政绩昭著。嘉庆五年(1800),主持重修武侯祠、武侯墓,并主持撰写《武侯祠、墓志》。
    周明球 (生卒年月不详)湖南省卢溪人。嘉庆十二年(1807)任沔县知县。任职期间清正廉明。遇灾荒年,自己捐款和“放赈抚粮”抚恤灾民,并派医为民治病。在县境关隘处设卡24处,招募勇夫,维护县境安全,得民拥戴。
    柳坤厚 (生卒不详)字载菴,安徽省凤阳县人。道光五年(1825)拔贡生中江南乡试举人,历任宁羌(强)、沔县、城固、三水、安康、宜君、咸宁县事(知县),佛坪厅同知,乾州直隶州知州,咸丰年间任沔县知县时,生活简朴,体察民情,秉公执法,为民称颂,著有《笔耕斋游秦存稿》,古、近体诗若干首刊行。
    贺仲咸 (1798—1847)字美恒,湖南善化县人,历任甘军襄办粮台和华阳、城固、旬阳、沔县、褒城、长安知县,留坝厅同知。署褒城期间,因灾请府,得米15万公斤,减价出售或煮粥救赈,捐款买粮救济灾民,为民爱戴。主持修缮褒谷斜道(2.66万米)和樊河铁索桥,从政之余,著述甚多,所纂《留坝厅志》10卷、《征录》4卷及《汉中图说》等。



彭 龄 (1820—1890),字梦九,旧州铺人。岁贡生,历任靖边、周至县儒学训导。自幼勤学上进,博览群书,有“南山彭”之称,生平著作多,其《诗文集》、《汉水述》、《十三经注解》等已散失,唯所纂《沔县新志》尚存,刊行于光绪九年(1883)六月,全书四卷,共6.27万字,分天文、地理、建置、赋税、学校、武备、官师、人物、艺术等专志。彭龄一生以教学为主,曾讲学于关中书院,被学使柯逢时以博学宿儒荐奖国子监助教衔。旧州铺为彭龄立“德本有容,共仰云山江水;教源无类,同占化雨春风”碑一通。
    虞儒慕 (1832—1931),字子夔,弥陀寺乡南光村人。清同治九年(1888)考中举人,历任沔县书院山长,陕西同州府和汉中府教谕。终身以教学为主,正直忠厚,教育有方,颇受爱戴。90寿辰,学生送“寿并道高”匾和“课子教徒,一生讲学无他务;松鹤遐龄,百岁延年不老春”对联。
    王 渠 (1835—1906),字文佩,号屏山,长林乡杨寨人。幼家贫无力求学,得师赵烈臣照顾进学,刻苦自励。咸丰十一年(1861)以拔贡生赴省考举人不中,授户部小京官,后升主事户部山西司员外郎。光绪初年,从家信中得知沔县水灾严重,民不聊生,专摺奏准,减免灾区田赋。曾在汉南书院(今汉中中学)主讲10年,供职期间收藏古书较多,回乡时将一半(百余卷)捐赠汉南书院,另一半除散毁外,土地改革时由家属交褒城一中(今县七中)代管,1974年移交县文化馆。
    郭晓舞 (?—1920),又名熙凤,安徽省人。民国9年(1920)任沔县知事。时吴兴田以陕南边防总司令名义占据汉中,向各县摊派巨额捐税,并派员坐催。郭目睹民困,不忍催逼,于夜间留“政碍难行,恐害沔民,甘心掩世,保我天真”后服毒自杀。县民为之感动,集资棺敛,停柩万寿寺,吊唁者络绎不绝,送挽联者甚多。有“朘削佛忍,强项难为,千百万筹划经营,舍身聊当陈情表;视死如归,与民请命,十六字缠绵悱恻,遗语永垂坠泪碑”、“为仁不得,为暴不可,旬二日艰苦备尝,羞杀世间贪鹄吏;视民如丧,视死如归,十六字表怀若揭,想见先生慈爱心”等挽联。
    王益谋 (1859—1926),老道寺吴寨村人,以精通医理,乐善好施,为人称颂。民国7年(1918),疫病流行,施药救济,百姓康复。9至10年(1920—1921)水、旱成灾,借米赈救灾民,用次子教书薪俸及其他收入,兴学、济贫,并创办私学,聘请教师,广收贫家子弟就读,借给书籍及学习用品,有的还解决食宿,将宗族祠堂房舍改建为吴寨明德初小。晚年著《医方集解》28卷,首列病名录,所集药方下有病论、药性、治验等。工笔抄写,稿成未刊。现存残本六、七卷。
    赵寿眉 (1860—1943),又名赵锡其,字寿眉,号泉峰,以字行,弥陀寺乡赵家庄人,晚清贡生。习中医、研医术。民国19年(1930)应聘至汉中一药店坐堂行医。22年(1933)汉中伤寒、霍乱流行,曾治愈赵寿山部队官兵多人,不收赠礼。赵寿山赠“汉上人瑞”匾。年老回县行医,治病不分贫富疏亲;不避寒暑风雪,蜚声乡里。
    孙玉书 (1871—1950),名兆麟,号军山,以字行,笔名工痴老人,元墩乡孙家湾人。前清秀才,后毕业于汉南书院,曾任清西藏拉里同知,民国初年返沔。25年(1936任菜园镇六保副保长,后任宁强县看守所所长、城固县文治中学及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文书、职员。工书法,善隶魏。西北联大更名后,为其题写“国立西北大学”校牌,字大如筛口,用笔圆劲醇厚,结体绚丽逸宕,见者无不称绝。现尚存刻石数方,印章拓样13方,苍劲有致,各具风格。晚年著书一卷,论述书法,稿成未刊。
    王 卓 (1882—1967),字尔卿,号云栈居士,老道寺纪寨人。汉南书院首届毕业生,品学兼优,奖岁贡生,留校任学监、庶务主任等职。民国16至19年(1927—1930),任褒城县教育局长兼赈济委员。与杨寨人雷旭亮编写《褒城县志》(未成稿)。24年(1935)任汉中联中庶务主任。35年(1946)当选乡人民代表、县参议员,正直敢言,抵制县长蒋孝安请修褒城城垣案。临解放,对县长陈远维购买枪支、组织“应变委员会”提出异议。解放后,任原褒城县副县长,分管文教工作。虽年逾古稀,仍察看中小学校舍及学生学习情况等。1957年春,手撰《节育我见》一文,主张提高人口素质,少生优生,增进民族富强。1959年后,当选为沔县人民委员会委员、县政协副主席。擅长书法,珍藏有不少名人字画。藏书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焚。
    张鸣岐 (1884—1957),弥陀寺乡团结村人,后居城关镇。自幼随父学眼科,对针灸、内科、精神病有研究,1950年获得国务院卫生部中医师证书。善以针灸与八宝红灵散治小儿惊风。1954年献出验方,被收入《沔县秘验方汇编》中。1954—1956年在县中医培训班任教师,捐中医药书籍百余册,自编中医药书、内科学、针灸学讲义,将所撰《中药学》、《新编针灸学》油印成册。在城关开中药铺,坐堂行医,先后带徒数十人。1955年与他人联合创办县中医第一联合诊疗所,任所长。曾被选为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庄 武 (1885—1958),字希安,定军乡元山村人。曾留学日本,日本明治大学及政法大学毕业。早年加入同盟会,曾参加武昌起义。北伐时任21军作战参谋。两次回陕,发展同盟会员,为陕西督军张凤翙运军火。民国24年(1935)在国民党南京政府任监察院审计部科员,后回县。27年(1938)后任县建设局长、县动员委员会秘书、县禁烟委员会主任委员、黎坪垦区管理局科长、县初级中学副校长、县临时参议会参议员。为人正直,持身清庶,拥护共产党。解放后,曾任县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省人民代表、副县长兼文教科长等职。1958年10月病故。县人民委员会举行公葬仪式,中共陕西省委统战部送“追随中山先生革命,庄公奔波半生,劳苦功高;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先生不遗余力,堪为楷模”挽联。
    彭佐商 (1891—1985),号子贤,高潮乡旧州村人。1979年加入共产党。自幼学医,对药性、汤头、脉诀、病论造谐较深。擅长妇科,对伤寒、疝气及杂病有研究。有一病人张某已停草待敛,他诊断为痰噘,投药治愈。又一病人李某,年过八旬,因胸胀腹疼卧床,饮食不进,他让饮蓖麻油2两,是夜病情好转。还有周岁婴孩李某,害疮之后患痢疾,奄奄一息,他投以补剂,转危为安。1955年与他人联合成立县中医第一联合诊疗所,后中西医联合为城关医院(今城关镇医院)。行医60年,节假日患者登门求医,不取分文,1983年退休,1985年1月27日病故。
    陈 琯 (1892—1959),字韵轩,高潮乡旧州村人。毕业于上海公学,曾在陕西省立法政学堂任教三年,后任省政府秘书和延川、葭县、榆林、府谷、耀县、三原、洋县县长。民国37年(1948),任陕西省财政厅秘书兼第二科长至解放。陈生活简朴,提倡廉洁。任三原县长时,见一收发员用铅笔把10行纸改为20行,即予以通报表扬。平时穿着朴素,小学生称其为“马夫”。自葭县始,每至一县,亲书“清慎勤俭”,令木工雕刻,悬挂堂口、以资劝导。对徇私舞弊、贪脏枉法者,一经查实,不分亲疏,即予处分。在榆林、府谷、葭县、延川等地任职时,利用荒山秃岭,广植树木,以防风沙。在三原,为解决百姓吃水困难,在县城打甜水井两口,修长宽各14米、深6米的蓄水池,并建房遮盖。府谷与葭县人民送陈“勤政爱民”、“清廉公正”匾各一面。但在榆林任职时为催交烟款,曾逼打致死一乡民。1959年病故于洋县。
    王慕曾 (?—1951),浙江省新登县人(现富阳县)。反共分子,国民党中央警官学校毕业。民国29年(1940)12月任沔县县长,翌年正月五日,中共党员刘彩凤回县葬父,次日被王下令逮捕,四月四日深夜,将刘彩凤杀害,并以“通匪”罪枪杀原县财委会主任朱慎德,逮捕原陕西省财政厅厅长侯建尘。30年(1941)夏,主持筹建县立中学(今县二中),为筹款按田质量每亩加征稻谷2.5至5公斤,共征得10万公斤,连同校产收入作为经费,是年6月在何营边寨征地40亩修建校舍,次年七月建成,自任校长。31年(1942),按受益田亩,征黄龙、铎水两乡民工修黄龙渠,3月动工,次年7月完成,渠长7.9公里,当年灌田524亩。32年(1943)9月逼反陈克金,亲驻菜马河,组织围剿,将杀害的群众之首悬挂城关镇,遂以“怂恿保甲,逼民为匪,慌报军情,欺骗上级”被撤职。后任汉中绥靖公署秘书、宁强县县长,解放前夕回浙江。1951年以杀害刘彩凤烈士罪在上海市被处决。
    傅立吾 (1894—1962),黄沙镇人。汉南书院毕业后公费赴日本留学,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土木工程系。回国后任辽宁省四洮铁路总工程师、局长等职。“九·一八”事变后,任江西省公路处总工程师。民国26年(1937)回汉中,任西北贸易公司总务科长、秘书长。28年(1939)任汉中第二女子师范半校教导主任。32年(1943),任省立褒城工业职业学校校长(后改名南郑工业职业学校),经费不足,即发动师生向社会筹募;师资困难,赴国立西北工业学院聘请。治校从严,以身作则,向学生灌输爱国主义思想,组织师生宣传抗日救国,募捐支援抗战;严禁学生吸烟、喝酒、赌博。曾当选为陕西省参议员。解放后在咸阳机械制造学校当教师,1956年回县,1962年10月12日病故。
    李锡五 (1859—1971),名鸿福,号石谷,红庙人。幼年聪慧,勤学好问,邻里喜爱。民国5年(1916)考入陕西省法政专科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10年(1921)由汉中道尹公署保送北京自治学校学习,毕业后任汉中自治督察专员,曾开办汉中自治讲习所。时军阀吴新田据汉中,重税盘剥,民不聊生,自治新政,无法推行。辞职投奔于右任,任周至县长两月。16年(1927)随于右任去南京任国民政府秘书、两湖监察使主任秘书,当选为国大代表。29年(1940),任甘宁青监察使主任秘书。36年(1947),回褒城县竞选国大代表,当选后在南京任驻会代表。南京解放前夕,随于右任去台湾,任监察员,病故于台湾。
    向朝佐 (1905—1971),字甫澄,原籍铜钱坝乡漩水坪,后移居城关镇东风村。毕业于陕西省第五师范学校。民国20年(1931)任县第一高等小学校长,因学生砸毁禁烟善后清查局被撤职。22年(1933)奉派在旧州铺筹办县乡村师范。后任教育主任,学校停办后任旧州小学教员。26年至33年(1937—1944)任县政府教育助理员、教育科长等职期间,虽财政困难,仍努力推行义务教育并筹集资金,创办学校。29年(1940),负责修建县初级中学。31年(1942),创办县幼稚园并筹建县中小学教师消费合作社。33年(1944)辞去教育科长职务,任县临时参议会参议员、县参议会副会长。解放后以木工为生。
    张 伟 (1905—1985)延川县拓家川乡人,中共党员。1935年参加革命,历任乡长、区助理员、勉县武侯区委书记兼区长,县法院副院长、院长,副县长等职。民国36年(1947)夏,国民党军队进犯延安,为组织群众撤退而无暇照顾家庭,使产后的妻、儿死亡,赶回安葬后第二天便赴工作岗位。在勉县工作期间,兢兢业业,吃苦耐劳,谦虚谨慎。严格要求子女不闹名誉地位,不在经济上伸手,在群众中受到好评。1963年3月退休,后改为离休。1985年3月8日病故。
    殷 锐 (1906—1935),字子刚,周家山乡留旗营村人。幼时读书。民国17年(1928)考入陕西省立第五师范学校(简称五师)。爱好体育,擅长写作,常读瞿秋白译著及马列主义书刊。曾任学生自治会宣传干事,与同学共同创办班报《战鼓》、《喇叭》及校刊《前驱》、《追求》,传播进步思想。20年(1931)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年4月,发动沔籍五师同学回县,要求政府撤销四大局。节假日返乡,传播革命思想,在贫苦农民中发展共产党员,以红29军游击队名义,散发传单,张贴抗租、抗捐、打贪官豪绅的标语。“九·一八”事变后,率先参加抵制日货运动,站在“打淡(汉中公安局长淡西山)、驱白(联中校长白浩如)学潮最前列。捣毁汉中西关土药局。主编《前驱》、《追求》,积极宣传抗日救国。并率领同学到城固、褒城及汉中一带,宣传抗日,痛打催款委员,捣毁国民党文川区公所。22年(1933)2月,任中共沔县县委书记。23年(1934)2月,受聘县第四高级小学(今城关一小)以教师身份作掩护,从事中共地下酒动,组织群众揭露、清算国民党商会乱发钱票(贴子),坑害群众的行径;发动社会进步青年和学生,成立“非神会”,反对封建迷信;组织学生痛打国民党区长;向学生传播进步思想。24年(1935)春,红军第四方面军第一路军司令部(驻武侯祠),殷锐一方面动员进步学生成立“少年宣传队”,上街张贴标语,散发传单;另一方面安排各党支部,发动群众慰劳红军,给红军送草鞋、食品,动员近百人参加红军,建立苏维埃政权组织。后随红军北上。牺牲于长征途中。
    汤 怡 (1906—1957),字化府,河南省方城县人。朝阳大学毕业后留学日本,毕业于明治大学法科。曾任朝阳大学和武汉大学讲师、武汉行营秘书、陕西省政府办公室秘书,陕西省水利局秘书主任,曾主办《大路周刊》。民国32年(1943)任沔县县长期间,筹款扩修汉惠渠、黄惠渠、建城关幼稚园、举办武术训练,召开拳击比赛运动会等。抗日战争后,先后任河南大学、湖南大学教授。38年(1949)随国民党湖南省政府主席程潜起义。解放后历任北京武术研究所秘书、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研究院兼辅仁大学教授。1955年被捕回沔县审查历史问题。后病故于县看守所。1984年经复查,予以平反。
    曾子才 (?—1943),名继贤,以字行,天堰乡唐家沟坎人。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速成班。清宣统三年(1911),任陕西省新军排长;辛亥革命时任团长,因镇压白阆有功,委陕西省第二混城旅长,后离职回汉中。民国9年(1920),回县闲居。18年(1929),任西北边防军第一军军长,先后收阜川民团头目李金德为骑兵团(又称警卫团)长,协税民团头目陶亚三为警卫连长,土匪李刚武、倪九襄和王羔春为师长,占领沔、褒两县城,派顺士斌、郑宇潜先后为沔县县长、杨拙为褒城县县长。19年(1930)农历十月一日夜在协税被驻汉陕军旅长王志远派兵突袭,全歼骑兵团。曾子才匿身草莽逃脱。是年12月,李刚武、王三春退缩深山,曾子才向杨虎城部投降后被授为汉中绥靖公署顾问,闲居汉中。30年(1941),曾子才回县任县财务委员会主任。32年(1943)病故。曾子才的主力是惯匪和民团。所到之处,奸掠烧杀,无恶不作,人称“明棒客”或“拖家子”民谣云:“一二三四五,打死李刚武;大炮叮叮咚,打死王三春;大炮往上抬,打死曾子才”。
    杨笃生 (1908—1982)又名杨庭植,杨家山乡杨家山村人。从陕西省第五师范学校(以下简称五师)毕业后,历任武侯女子小学和黄沙、沔阳镇、旧州、元墩、杨家山等小学教师、校长等职,从事教育工作40余年,先后亲自筹办成立沔阳镇、元墩、杨家山3所小学,受到群众称赞。1974年退休,1982年病故。
    王绪武 (1908—1987),何营乡联盟村人。自幼随父学医,1955年在县第一中医联合诊疗所当医生,后在城关医院、县中医院行医,专长外科。治愈了不少骨髓炎和顽疮恶癣患者,擅长接骨正肢。中年后又下功夫研究对脾、肝的治疗。医德高尚。晚年患病卧床后,还坚持为上门求医者诊疗治病,深受群众爱戴。1964年陕西省卫生厅编印的《中医验方》和1979年汉中地区中医学会编的《汉中地区名、老中医验方》都收编有王绪武的治病药方。1987年病故于家。
    卢黄轸 (1912—1934),又名卢克俭,化名星一,黄沙镇人。自幼勤奋好学。民国18年(1929)秋,考入南郑县立中学。20年(1931)加入共产党。22年(1933)春,受聘县第三高级小学(今黄沙小学)校长,在师生中宣传马列主义;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农村与贫苦农民一起劳动,宣传进步思想;发展刘世英、杨润生、纪正明等加入共产党。半年后辞去校长职务,与王卓玉于是年10月15日立成中共黄沙区委员会(以下简称区委),他任区委书记,奔走于沔县、略阳等地,扩大组织,建立游击队,开展抗捐、抗粮斗争。是年11月上旬,协助王卓玉除掉作恶多端的国民党黄沙区长薛含玉;下旬,率数人赴南郑县杜家湾接应第三游击队来沔。同时,组建第4游击队。是年12月22日,率游击队骨干队员到老城马家店参加游击战术训练班学习,通过杨虎城部驻沔警卫团团长
    张汉民 (中共党员),运回枪支弹药。是月25日晚,在黄沙玉皇庙成立中国工农红军29军第4游击队,卢黄轸任宣传队长。26日奉上级“消灭元墩王化治、阜川魏占海两个民团,打通去川障碍。到大河坝一带建立游击根据地,与四川红四方面军取得联系,达到互相支援之目的”的指示。于翌年1月11日拂晓,率游击队至元墩时,由于叛徒告密,遭敌人伏击。为掩护同志突围,他受重伤被俘,敌人严刑拷打,始终坚贞不屈,第二天上午,惨遭杀害。
    王卓玉 (1912—1934),字汉生,化名测吾,黄沙镇人。民国18年(1929)考入五师,为学生会委员。先后负责校刊《前驱》、《追求》的编辑。常撰写诗文,宣传进步思想。19年(1930)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回县调查社会各阶层状况。先后创办《沔波》、《沔民》等刊物。次年初,任中共五师支部小组长,发展卢黄轸等同志加入共产党,2月在他家成立本县第一个党小组,21年(1932)任共青团陕南特委组织部长兼秘书,组织进步青年给红军29军募捐;领导青年进行反帝、对封建游行示威;带头冲击教会“福音堂”。翌年春,任《汉江列宁青年》主编,在汉中积极参与领导“打淡”“驱白”,“打彭(南郑中学校长彭俊卿)”等学生运动。同时,回县深入农村宣传组织群众进行抗捐除霸斗争。10月,在黄沙东岳庙主持召开中共党员大会,传达上级指示,成立中共黄沙区委员会,又到喇家寨、弥陀寺等地建立中共支部;杀黄沙区长薛含玉,除掉继任区长李西林。11月13日汪锋、吴鸿宾到他家召开会议,部署进一步扩大组织,放手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和游击队的整编等。王卓玉日以继夜忘我工作,除同第3游击大队及杨虎城部驻沔警卫团团长张汉民联系外,派部分同志去老城东关马家店家参加游击战术训练班学习;在当口寺主持召开南区、黄沙区委联席会议,动员抗捐小组成员参加游击队,选人缝制游击队旗帜,22年(1933)12月25日在黄沙玉皇庙成立中国工农红军29军第4游击队,王卓玉任政治部主任。翌年元月11日拂晓,游击队进至元墩,由于叛徒告密,中敌埋伏,激战数小时,因寡不敌众遭失败。突围后奔四川找红军,经宁强县铁镄关二郎坝时,被土匪杀害于一祠庙中。
    张汉民 (?—1935),中共党员,历任杨虎城部营长、团长、旅长、中共陕西省第四军支部书记、中共中央军委陕甘特派员等职。民国22年(1933)春,在杨虎城部任警卫团团长,驻防沔县,多次帮助红军转移物资、护送人员、提供情报;给川陕游击队和红军29军所属游击队送枪支弹药、军用地图、药品等,23年(1934)元月中旬,红军29军第4游击队在元墩中王化治民团伏击后,张汉民率部队救出被俘游击队人员,并处决王化治等。他在所属部队积极发展壮大党的组织,使大部分连队成立了党支部,所属部队被誉为“共产党的干部仓库”。24年(1935)他派人去上海、西安为红军25军购通讯设备和药品等。是年5月,张汉民在柞水“九间房事件”中被红军25军错杀,中共第七次代表大会时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李成元 (1913—1951),官沟乡大坝人。曾务农、经商,后加入红帮“翠华山”,结交与山主郑风林有来往的土匪,借红帮摆香堂、收兄弟、开赌场,成群结伙,拦路抢劫,危害地方。民国37年(1948)到留坝县百栈河、江口一带,拦车抢劫,被褒城县国民党政府招安授褒城县独立队长,发给枪支弹药,遂聚匪一、二百人把持官沟、弥陀寺、同沟寺、新街子等地。胡宗南溃逃四川前夕,派西安绥靖公署第二科长郑汝平在沔县组织“救国忠义军”,李成元任总队长兼第一支队长,辖3个中队,9个小队,三、四百人,除土匪外,多为官沟、同沟寺等地青年农民。“救国忠义军”成立仅一月零三天,解放后溃散,李成元投降后又叛逃当土匪。为夺陈某之妻,派人杀陈某于万家坪。1949年12月的一天,率20余人至小寨,杀金保山、金万贵、金万录一户9人,1951年5月被人民政府处决。
    廖泽堂 (1914—1962),高潮乡高潮村人,共产党员,历任互助组组长,初级、高级社社长,公社副社长,县委委员等职。他重视改良土壤,科学种田,在堰河西岸植树护岸,将沙滩数十亩改为水田,小麦、油菜实行冬、春浇灌,从而获得丰收。1953年,水稻平均亩产400公斤,1954年,小麦平均亩产251公斤,闻名省内,参观者上千人(次)。并大力提倡养猪,办起高潮养猪场,注重增施农家肥,粮食、油料稳步增长。多次参加县、地区、省、全国劳动模范大会,曾受到中央领导同志接见,周恩来总理给他颁发了奖旗、奖状、纪念章等。1962年病故。县人民委员会为其树碑(“文化大革命”中碑被毁)。
    张 谦 (1919—1984),山西省河曲县人。1942年参加革命工作,194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村、区文书,西北工作大队小队长,汉中公学总务股长,勉县城关区区长、区委书记,中共汉中地委统战部秘书,洋县、勉县县长、中共勉县县委常委、勉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参加革命工作后,几十年如一日,不畏艰辛,任劳任怨,作风正派,重视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受到人民群众的称赞。1984年1月离职休养,享受副师级干部待遇,是年12月1日病故。
    刘彩凤 (1920—1941),女,又名刘肇亚、刘力,化名黎初,菜园镇箭道人(今高潮乡马营村),自幼勤奋学习,民国24年(1935)夏,考入汉中女子师范学校(以下简称女师)。26年(1937)加入共产党所领导的爱国青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寒假随“旅汉同学会”回乡工作团,宣传抗日,在武侯祠主演《流亡三部曲》、《放下你的鞭子》等。27年(1938)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女师支部宣传委员,积极为黄河堤决募捐,随抗日宣传队到汉中铺镇、新民等乡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妇女会、青年救国会、儿童歌咏队等抗日救亡团体,受党的指示参加国民党汉中肃反委员会掌握的“抗日协会剧团”赴南郑、褒城、沔县、城固等地演出,在洋县书写抗日标语时,引起剧团团长王继明(国民党复兴社分子)注意,受到监视。8月16日,中共汉中特委送她和其他同志去延安抗大学习,后安排在陕甘宁边区政府交际科工作。28年(1939)秋,被选送女子大学深造。29年(1940)春,受命回汉中,负责恢复沔县中共组织。在西北工业协会办事处供销处工作时,特务机关已对她监视。党组织又派她到宝鸡工会工作。30年(1941)农历正月五日,为葬父回县,第二天被县长王慕曾下令逮捕。在狱中,坚贞不屈,大义凛然,是年4月4日深夜,被杀害。
    郑桂兰 (1921—1960)女,新铺湾乡余家沟村人,共产党员。曾任中共余家沟大队支部书记。1952年,带群衾种杜仲、核桃树三十亩。1957年购回玉米良种数十公斤,平均亩产500公斤。1958年,倡导修集体猪圈11间,养母猪、净猪120多头,为集体和贫困户养猪提供了仔猪和种猪。并将省发给的50元奖金为集体买羊8只,后发展到五、六十只°任队干部期间,带头参加劳动,处处以身作则,群众称她“好带头人”。多次被评为劳动模范,受到全国、省、地、县的奖励。1960年1月18日病故,是年3月8日,中国妇女联合会奖给锦旗一面。
    苏念慈 (1926—1966),又名苏颖,汉中市人,回族。毕业于陕南公学。1951年参加工作。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褒城一中教师,西乡师范学校副教导主任,勉县初级中学(今县一中)教导主任、副校长、中共勉县一中支部委员。在勉县初级中学工作期间,动员师生整顿校容、平整校园、植树栽花、修筑道路,历时3年,一改旧貌。同时整顿学校秩序,严谨治校,身先士卒。要求教师作学生表率,坚持在职进修,认真备课、讲课,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他常说:“学生思想不好是危险品,学业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要求学生在学习知识方面做到预习、复习,认真听课和做作业,经常开展文娱、体育活动,组织竞赛。每学期开展评选、表彰“三好”学生,对违反学校纪律的学生严肃处理,使学校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学生学习成绩在汉中地区名列前茅,受到师生和群众称赞。“文化大革命”初,遭受批斗,1966年10月11日含愤自尽。1978年学校召开追悼大会,为其平反昭雪。
    方济众 (1923—1987)方家坝乡人,中国共产党员。1946年从师赵望云学画。1950年参加革命工作,先后在陕甘宁文协、西北文化部、西北画报社、西北美术工作者协会、中国美术协会西安分会、汉中地区群众艺术馆、中国美术协会陕西分会、陕西国画院工作。曾当选为全国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历任第五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陕西省委员会常务委员、文化组副组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陕西省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西分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协会陕西分会副主席,陕西省国画院长,陕西省对外友好协会理事等职。在数十年艺术生涯中,他孜孜不倦刻苦治艺,将民间艺术与人文画的格调融为一体,在传统中国画的基础上形成质朴、醇厚而充满现实生活新意的艺术个性,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是当代中国画坛上的国画家。在书法、诗、词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他的足迹遍布南海、东海、长江、黄河、西北戈壁滩、内蒙古草原、大兴安岭。1951年参加赴朝鲜慰问团。1953年他的作品《最后的道路》被选入西北第二届美术展览选集,许多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展览,有不少作品还参加苏联、蒙古、维也纳的国际展览。1961年为水墨动画片《牧笛》担任背影设计(1979年在丹麦获国际电影节金质奖)。1980年担任上海美术影片厂《鹿铃》背影设计(1984年获苏联电影节最佳美术影奖、获文化部优秀美术片及金鸡奖)。1980年至1982年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方济众画集》。1984年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方济众画辑》。1985年菲律宾中国艺术中心收藏了他的作品《瀚海轻舟》。1982年和1984年两次以陕西省书法、书画院代表团团长出访了日本,并进行书、画展览。方济众的艺术创作受到国内外人民的喜爱。1987年7月18日病故。
    郭克元 (1932—1980),温泉乡郭家湾村人,中国共产党员。历任互助组组长、初级社副社长、中共先锋大队支部书记、温泉公社副社长等职。1955年春,同郭自志组织社员在郭家湾西、养家河边修土坝400余米,保护了农田,从李家湾石门嘴开渠,引水到郭家湾,将200余亩旱地变为水田。1962年,建温泉浴池,收入用于社员福利事业。1964年,组织社员在李家湾前、养家河边建抽水站。还培育成功了本地良种”勉温一号”小麦,金皇后与辽东白杂交玉米。1963年参加省劳动模范大会。1980年9月病故。
    张子述 (1903—1988),勉县城关镇劳动街人。民国15年(1926)从师学医,20年(1931)开铺行医。34—36年(1945—1947)参加北京医专函授和贵州光明眼科函授学习后,经国家考试院统考合格后,取得中医师资格。
    解放后,张子述先后在县中医联诊所、县医院当医师,并在县中医进修班、汉中地区中医进修班、汉中大学医疗系任教。1958年后,先后被选为陕西省第二、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四、五届政协陕西省委员会委员。1964年在陕西中医学院任教。197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被选为中国中医学会陕西分会理事,1982年授于副教授、副主任医师职称,1985年普升为教授、主任医师,同时被选为中国医学会眼科分会名誉委员。在长期的教学和医疗工作中,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受到学院和中央、省卫生部门的奖励20多次。他用中医内治法治疗眼病疑难症,使上百人重见光明。1978—1988年先后培养5届10名中医眼科研究生,为我国较早的一位眼科硕士研究生授权人。生前著作有:1958年由汉中地区卫生局印发的《中医内科诊断学》、《眼科歌诀》,在陕西中医学院撰写的《军山老人医案、医话》、《中医歌诀入门》已送审,撰写的《中医眼科学简编》已由陕西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1988年8月1日病逝于咸阳陕西中医学院。
    傅鹤龄 (1923—1988),河北省武安县石洞乡十里店人。民国32年(1943)10月参加革命工作,33年(1944)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八路军、解放军战士、政工组成员、政治教导员、政治处副主任、通讯大队政治委员。1956年从部队转业后,曾任西安冶炼厂厂长,汉中专员公署冶金局副局长、略阳县委副书记、汉中地区钢铁厂厂长、党委书记,勉县人民政府顿问。1983年离职休息,享受副师级干部待遇,1988年2月5日病故。傅鹤龄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参加过多次战斗,作战勇敢,工作负责,曾受奖4次,立功1次,授中国人民解放军三级解放勋章1枚。转业到地方后,不管在什么工作岗位都努力工作,坚持作耐心细致的政治思想工作,深入调查研究,作风正派,办事公道、平易近人,团结同志,受到了党和人民群众的好评。

欢迎您投稿“秦之韵 陕西村史”公益网。 (投稿EMAIL:30999626@qq.com 在线投稿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