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汉中历史

汉中古今名人

时间:2015-4-17 12:42:51   作者:代峰\编辑   来源:汉中市志   阅读:10938   评论:0
内容摘要:陕西汉中市古今名人:褒姒、郑模、张鲁、李孟、方孝儒、杨洪、关泰、王世镗、哈德成、赵綍生、智澄、白鉴、孙宗复、康耀辰、谢佐民、刘次枫、杨体宏、孙绍亭、樊绶珊、陈士杰、曹剑秋

古今名人


   褒姒(?—前771?),褒国人(今本市褒河乡褒姒铺),姓姒氏。周幽王宫湦三年(前779),褒国进献褒姒给周。褒姒进宫,怀念家乡,终日忧愁,从无笑容,周幽王欲求褒姒一笑,无计可施。一日行至烽火台,遂命点燃烽火。诸侯看到烽火以为京都出现敌情,纷纷赶来,褒姒见状大笑。幽王见褒姒终于笑了,很是高兴。诸侯始知被戏弄,怏怏返回。后来,褒姒生子取名伯服。幽王废申王后、太子宜臼,立褒姒为王后,伯服为太子。公元前771年,申后之父申侯联合西戎进攻幽王。幽王下令点烽火告急,几次受到捉弄的众诸侯以为又是君王取乐,按兵不动。西戎部占领京城,攻入骊山,幽王被杀,褒姒被俘。


    郑模,字子真,生卒年不详,祖居褒谷箕山。西汉成帝年间著名隐士。本市褒谷南口有“汉隐士郑子真先生故里”石碑一通(今存市博物馆)。相传“石门十三品”之一的汉隶大字“石虎”摩崖,为其亲手所书。子真隐于谷口抛去仕途之念,修道静默,常在褒水垂钓,躬耕于崖石之下,修身自保,名动京师,世人皆服其清高。成帝和平年间,谢绝大将军王凤的礼聘,志终隐居不仕。


    张鲁,字公祺,生卒年不祥,沛国丰(现属江苏省)人,第三代五斗米道教主。
    东汉初平二年(191),益州牧刘焉派张鲁为督义司马、张修为别部司马,攻汉中,杀汉中太守苏固,占据汉中。随后,袭杀张修,并其部;“断绝谷道,杀害汉使”,与东汉朝决裂;打击南郑豪强赵嵩和城固大族陈调;攻占巴中,数次击退益州牧继任者刘璋的进攻。此时,朝廷无力顾及,改汉中郡为“汉宁郡”,授张鲁为镇民中郎将,领汉宁太守。张鲁却自号“师君”,在汉中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在动乱年代维持一个相对安定的局面,采取一些新办法,如不设长吏,使用道内称号;建立以师君、治头大祭酒、祭酒为管理层次,以鬼卒为基本力量的组织管理体制,以教规治民;各祭酒在道边设义舍、备义米义肉,供行路人及难民无偿量腹食用;在道内,触犯法律的人先给予三次悔过自新的机会,再不改正,才量罪施刑,犯有小过的罚其整修道路;教徒以“诚信不欺诈”为行为规范,把疾病和灾祸看作是对不诚信者的惩罚,治病先应自首其过。

    建安二十年(215),曹操攻汉中,张鲁欲降,弟张卫不肯,率兵数万在阳平关拒守,被曹操攻破。张鲁封实货库,退往巴中,不久降曹。曹见库金完好,委张任镇南将军,封阆中侯,五个儿子皆封为列侯。


    李孟(?—1321),字道复,原籍山西上党,元朝初年随父到汉中,7岁能作文。后来,通晓经史,在家教授学生。向他求学的人很多,经举荐为翰林学士,应召进宫为太子(后来的武宗、仁宗皇帝)的老师。大德十一年(1307),成帝病逝,庶子阿难答刺图谋帝位。仁宗接到密报,犹豫不决,李孟力劝,仁宗平息这场叛乱。事后,仁宗暂理朝政,李孟协助整治朝纲,众臣佩服。武宗继位前他弃官隐居。至大元年(1308),武宗登基,召回李孟为宾师。至大三年(1310),被任命为平章政事同知枢密院事,次年又让他兼管国子学。仁宗继位,加封为秦国公。皇庆二年(1313),李孟要求辞掉相位,让贤路,仁宗说“只要我当皇帝,你就必在中书省,我与你相始终”。同时赐他“秋谷”二字,钱十万贯,并准备为他修府第。李孟说:“我所希望陛下的不是富贵”,坚辞不受。仁宗死,英宗即位,权臣铁木儿加害李孟,夺去封爵,降他为集贤侍讲学士。意李孟不会接受,再进一步加害。李孟却欣然受命,不久病故。谥号“文公”。


    吴伟,本市人,小时好学,通情达理,明朝洪武初年(1368),荐任茂州知州。此地是羌族聚集地,他到任妥善处理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倡办教育,受到羌人的尊敬和拥护。官至四川左布政使,后辞职回到汉中,两袖清风,身无长物,在家务农,教育子女,与普通老百姓一样地生活。

    方孝儒(1357—1404),字希直、希古,别号逊志,浙江省宁海人。博通经史,能文善讲,人称“正学先生”。明洪武十五年(1382),出任汉中府府学教授。在任8年,粗衣淡食,以身率教,每天清晨开始为学生讲学“至暮无惰容”,倍受崇敬,对家境困难的学生,常以俸资助;对有才华的府学外青年学生,亲往访考,额外收入府学;对聪颖的少年,破格收入,另设储才科,作早期培育;还亲劝孩童的父母送子入学。汉中府学学生遍及汉中府属各县,汉中府的“学风之盛盛于史”。蜀献王知道后,聘方为世子之师,惠帝时任讲学士。1403年,朱棣拥兵进京为帝,因不肯为朱棣起草登极诏书,被下狱,次年被杀。著有《侯成集》、《希古堂稿》、《逊志斋集》。福王时追谥“文正”,汉中修“方正学祠”,以示纪念。


    杨洪(?—1415),字宗道,汉中市人。早年承父杨璟汉中百户职务。明永乐初年(1403)调往开平,随明成祖北征。宣德年间任指挥使、游击将军,出奇击虚。杨洪为人机敏,强敌不弱,战胜不骄,多次击败蒙古贵族进犯。他建议筑开平城增设堠台60。正统九年(1444)兀良哈进犯延绥,杨洪从大同出兵击退。官进佥事都指挥使(左都督)。正统十二年(1447)任总兵,出镇宣府。明景帝时,封为昌平伯。蒙古贵族先后进犯北京,杨洪带兵进京守卫,晋升昌平侯。景泰二年(1451),佩镇溯大将军印,坐镇宣府(今河北宣化)。在宣府建立学堂,让将士子弟入学读书,他对文学也有兴趣。八月因病召回北京,九月病故,追赠颖国公,谥“武襄”。


    张羽,字伯翔,汉中人,明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任传旨行人。正德初年(1506),因不愿与宦官刘瑾为伍而受压制。正德五年(1510),刘瑾谋反被杀,张羽升任山东巡按御史,清正廉明。武宗在山东游猎,劳民伤财,张羽劝止遭贬,为广平知府。到广平,即创立漳州书院,教授学生,兴水利,发展生产;依法惩办一个不法官员,被权贵朱宁诬陷下狱,不久,得平反,转任河间知府。武宗南下狩猎,各地方官都敛财供奉,张羽只按礼仪迎送,倍受百姓赞颂。以后,张羽任山西布政史。因当时巡抚不恤军士,引起众军士哗乱,他进入乱军,以其威望,说服军士,平息骚乱。任江西廉政使时,查处一批不称职的官员。任贵州布政使时,对一些匿公款不上报的地方官,逐一做了查处。做南大理寺卿时,复核冤案,释放无罪者数百人。在任工部待郎时主持扩修国学,督修皇陵时,节省白银亿万两。张羽做官30年,清贫如洗,死后,名列“卿贤祠”。


    严如熤,湖南溆浦县人,字炳文,号乐园。清嘉庆十三年(1808),任汉中知府,带领军民督修加筑山河堰石堤79丈,新开渠103.3丈。以后数年,他深入汉中各地奖勤罚懒,勘察地形,先后复修山河堰、五门堰、杨镇堰等大堰和100多条小堰,发展生产。嘉庆十七年(1812),他受陕西巡抚委托,修汉中城墙、城楼,砖砌护城墙66段,970丈,并在城东南角建三台阁。嘉庆十八年(1813)主持续修《汉中府志》,捐资重修扩大汉南书院,制定学规,五日一临,亲自授课,使汉南书院成为陕南的教育中心。道光六年(1826)调任陕西按察使,死于任。著有《三省边防备览》共18卷。


    关泰(1871—1930),本名关石安,字愚山,原姓杨,祖居铺镇,过继关家改姓。杨关两家均行医。成人后在南郑县作九房总管,兼行医。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一些御医逃来汉中,关泰借接待之际,讨教医理,受到启发,又潜心学习张景仲、叶天士的医学,兼研名家之长,医道渐深。对治湿热病有专长,有“温病先生”之誉。关泰重医德轻钱财,对贫民治病,诊费低,对困难者免费送药,还送两升米钱。1916—1924年,由关泰等汉中中医界名流组成“急救会”,设义诊室,轮班义诊,穷困者还施药。1926年,一位省立中学校长患病多次就医未治好,他用内服水剂,外用凉水慢洒全身之法,为其治愈,当时很受同行赞赏。关泰家居安怀堂(孤儿院)和栖息所(乞丐住地)附近,也是安怀堂首事之一,每月初一、十五带药品、钱、粮为患者诊治、施舍。1922年,汉中春荒,城北门外设粥场,其钱粮多由关泰提供。后来,将自己院内的两间草房作教舍,聘请教师,吸收附近失学儿童进行教育,经常检查学习情况,很受群众尊敬。


    王世镗(1868—1933),字鲁生,号积铁子,积铁老人,祖籍天津,定居本市莲花池9号,幼好学。因精于天文算学,科举考试中被怀疑为新党,屡试不中,遗弃学业。后致力草书章今之辨,游南山,访石门,登剑阁,观汉中摩崖石刻,潜心研究书法,工草书,尤其精于章草。1914年任镇巴县知事,制有手书章草《增改草诀歌》石刻,因石质不坚,只拓20余本便废弃。1923年任西乡县知事时,另辑一百衲本,兼收章今,名曰《稿诀集字》。1928年汉中道尹阮贞豫主持将其刻石嵌于本市宝峰寺壁上(现移存市博物馆),遂有拓片流传,本人也因此扬名。于右任先生得《增改草诀歌》,大加赞誉,即致信驻陕西38军军长孙蔚如,请王世镗到南京。1933年初王世镗赴南京,深受于右任器重。王饱览于右任所藏汉晋竹木简牍墨迹,书法大进,其章草融各体草书及魏楷于一体,浑厚古朴,笔所神行,在前两书稿的基础上再著《改定章草草诀歌》,同年又作《论草书章今之故》,是研究草书艺术的理论总结,还为于右任书《先伯母房太夫人行述》,并为众多的求书者留字。因埋头深研碑帖,日夜辛苦,积劳成疾,加之水土不服,于1933年12月4日病逝。于右任赠墓地葬于南京牛首山,书挽诗:“牛首晴云掩帝京,玉梅庵外万花迎,青山又伴王章武,一代书家两主盟”,以表哀悼。


    哈德成(1887—1943),名国祯,回族,本市东关人。19岁时随父亲到上海,钻研伊斯兰教义,后任上海浙江路清真寺教长。国学根底极深,又通晓阿拉伯、波斯、乌尔都和英文。对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有很大贡献。1925年,哈德成阿訇与伍特公先生、沙善余先生(后二人为路透社记者,信奉伊斯兰教)等创建中国回教学会。自1926年,学会着手译文言文《古兰经》,由哈德成用阿拉伯文口译,伍特公笔录,依据穆罕默德阿里的英文译本加以修润,在《回教学会月刊》上发表。译成三卷后,因故停顿。1928年,他又与人创办伊斯兰师范学校。1939年,哈德成代表回教学会专程到香港欢迎由伊斯兰学校选派到埃及留学8年返国的马坚先生,商谈学会拟订的译经计划。经多年努力,马坚先生翻译出版了白话文《古兰经》。日本侵华,上海沦陷,哈德成不做日伪政府顾问,离沪往渝,后辗转到云南个旧沙甸,因水土不服精神受损,病情加重去世,葬于沙甸。


    赵綍生(1906—1945),名之纶,赵寨乡刘台村人。出生于农村富有家庭。1923—1927年先后在北京燕京大学、上海同济大学读书,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逮捕和杀害共产党人,赵綍生回到汉中。年秋,赵綍生与其他共产党员组成第一个“中共南郑小组”,开展党的活动。年冬,中共陕南特委书记刘甲三在汉中建立中共南郑支部,赵綍生为支部负责人。同时,还担任南郑县政府教育局长。1928年4月,中共陕西省委机关被破坏,国民党搜得全省中共党员名册。汉中的赵綍生、谢佐民、孙绍亭等中共党员被捕关押数月,经多方援救获释出狱后,与党组织失去联系,以教书为业。赵綍生多才多艺。琴、棋、书、画、金石、雕刻,均有专研,为社会知名人士。


    智澄(1904—1950),字镜如,山西省忻县人。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学习英语。毕业后,赴南洋从事华侨教育事业。1926年7月回国,参加北伐战争,在豫南临颍、信阳战役中负重伤,右臂致残。伤愈后,坚持左手习字。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智澄在重庆奉赈济委员会令,来汉中筹备设立西北儿童教养院,以凹口寺、吴家山、黄家营、赵寨的古庙作院址,收容沦陷区流亡到西北的难民和儿童。翌年11月11日正式开院,智澄任院长。1940—1942年间增建校舍百余间,收容儿童上千人。在教养上,管理、教育、养育、卫生一齐进行,并注意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经常带领学生在街头宣传抗日,以“公、诚、爱”为院训,爱生如子,学生们尊称他为“智妈妈”;在师资选聘上,多是德才兼备,思想进步,有的教师还是中共党员。在教养经费上,争取开明士绅及军政人员的支持。李宗仁的夫人郭德洁也曾捐款。1944年,智澄奉令接收安康儿童教养所。1946年2月教养院改称社会部陕西第一育幼院。6月又接收社会部第二育幼院(西安儿童教养院)。于右任几度来院视察,书赠智澄“天留余地开新运,人以无私致大同”的对联。汉中解放后,陕西第一育幼院更名为“汉中市育幼院”,智澄仍任院长。由于对共产党的政策理解不够,于1950年3月16日服毒身亡。


    白鉴(1913—1951),字醒吾,南郑县周家坪镇人,一生主要活动在汉中市。民国26年(1937)在西安市第一高中学习时,正值抗日战争爆发,他加入中华复兴社,次年转回陕西省立南郑中学读书时又加入复兴社别动队、西北青年抗敌协会,在校监视进步师生。民国28年(1939)秋,考入国立西北大学地质系,写有毕业论文《陕西汉中梁山二纪地质研究》和《高中矿物学》手稿。民国32年7月,他任三民主义青年团南郑分团书记、干事长,发展团员400余人。次年6月,任南郑县临时参议会秘书长,常借开会、演讲或题词散播反共思想。抗日战争胜利后,担任汉中联中校长,组织正鹄社,创办反共刊物《火焰》、《陕西青年》等,并加入“防奸”小组,发展组员4人。任校长期间贪污公款银币141元,金元券1080元,法币5亿多元;私吞稻谷250石,大米2.4石和收音机一部。民国38年(1949)5月,胡宗南率残部逃到汉中后,他常向胡讨教反共策略,11月23日加入反共救国同志会,积极诱胁青年学生90人充军入川。12月6日,汉中城解放时他烧掉三青团、国民党的秘密文件和陕西省教育厅的密电码,闭门不出,拒受传讯。1950年1月25日,南郑(汉中)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将他逮捕,次年3月21日,被人民法院判处死刑。


    孙宗复(1903—1953),浙江义乌县人,士绅家庭出身,毕业于北京私立中国大学预科班。1928年任武义县国民党部执行委员兼宣传部长;1930年任浙江《民声日报》社长,1933年在南京中央通讯社当记者,次年任陕西西安市建设委员会科长。1935年6月任褒城县长,兼任南郑、城固、褒城、勉县联合清乡指挥官,对这一带的中共地下党组织和武装进行“围剿”。先后杀害中共地下党负责人门应华以及共青团员、红军之友社社员、游击队员、伤病员、进步人士60余人。以后曾贪污一万多亩的烟款和褒城铁肩运输队工人2500个日工资。1941年调任南郑县长,杀害中共地下党员张书行等多人。1942年,在南郑修机场、游泳池时,早领迟发,空头报销、贪污款项折合黄金670两。1943年度征收田赋时,兼任田粮处长的孙宗复与副处长洪中雍合伙,贪污田赋超征款1217元。1945年在县临时参议会上被揭露,上诉南郑地方法院,洪中雍被捕,孙宗复在同乡、省主席祝绍周的保护下,则调任宝鸡行政督察专员。

    孙宗复在汉中做官10年,杀害中共地下党员、青年团员、游击队员、红军伤病及回家人员、苏维埃委员及其他进步人士264人。1948年4月24日,解放军第一次解放宝鸡时逃往上海。上海解放后,混入北京人民大学学习,毕业后派往河北冀县师范当教师。1950年被人民政府抓获,押解回汉中,1953年被人民法院判处死刑。


    康耀辰(1877—1953),字乐山,本市山西会馆巷人,清末秀才。性耿直,不善言辞,素有教育救国之志。废科举后,康耀辰考入三原宏道学院。光绪三十一年(1905)八月,被清政府遣派到日本东京帝国高等师范地质博物系学习,和同学于右任一起拜见在日本的孙中山,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推翻清王朝的活动。留学期间,他感到日本教学方法先进,节衣缩食,购买不少教学仪器,以备回国后使用。1913年,毕业后回到汉中。临时国民政府教育部又派他为特使,到日本考察实业、教育,历时4年。结束时,主持编写《日本教育考察记》、《日本实业考察记》。回国后,先后在陕西省立一、二、三中学任校长,兼授其他学校的生物、博物课。孙蔚如、关麟征、杜聿明等都是他的学生。1920年,回汉中,任联立中学校长,聘请优秀教师,培修校舍,派人到上海购置教学设备。1924年举行春季运动会,开汉中学校运动会之始,以后任南郑县校长,兼授省立五中、省立五师的一些课程。在教学中,他注重实物、实验。挂匾巷一王姓学生,丧失双亲,家境贫困,康多次解薪相助;1934年春,已任军、师长的孙蔚如、赵寿山拜访老师,他仍以平常待学生,未提任何要求。1937年底,任陕西省教育厅督察专员;1941—1948年任陕西省立图书馆馆长。汉中解放后,回到汉中一中任教,不久聘为陕西省文史馆馆员。先后撰写《梁山煤矿调查记》、《梁山化石考察记》、《留坝大坝沟铁矿调查记》、《城固盐井坝盐沙矿考察记》、《汉中池水考察记》、《天台山地质矿产考察记》、《汉水水源嶓山调查记》等及许多游记。


    谢佐民(1904—1958),原名谢世庆,字天兴。1904年元月出生于本市塔儿巷,先后到西安、北京等地读书。1923年进入上海大学学习。1925年参加“五卅”反帝爱国运动,并在进步刊物上发表文章《解放汉中人民的第一步》,号召汉中的“农民、青年工人、学生觉悟过来,团结起来”,“反对帝国主义和国内军阀”。同年由同学吉桂贞、张云介绍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经党组织同意加入中国国民党,并到国民党上海市党部工作。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谢佐民受党组织指派离上海到西安,中共陕西省委让谢回汉中建立党组织。同年秋天,从外地回汉的中共党员赵綍生、段纵荪、瞿宝珊、龚子瑞等,在谢佐民家开会建立中共南郑小组,谢佐民被选为组长。以后,党员们在各处宣传马列主义,开展党的活动。1928年春,中共陕西省委被破坏,谢佐民等四人被捕。经多方援救,3个月后获释。出狱后,与中共党组织失去关系,跟随父亲学习医术,经营济生诊所(济生医院)。1935年10月,国民党第六行政区监督专员张笃伦以谢佐民是大学生,应为社会服务,胁迫他出任东塔镇联保主任。1944年又被国民党南郑县县长孙宗复聘为县参议员和南郑县合作联社经理。汉中解放后,谢佐民被特邀为南郑市二、三、四届各界人民代表会代表,并任南郑市各界人民代表协商委员会秘书长、市土改委员会副主任、市政协委员、市卫生局局长、市人民医院院长。1953年后任南郑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刘次枫(1875—1961),原名刘宗向,略阳县人,长期寓居汉中市。18岁入私塾,29岁考入陕西高等学堂。因勤奋学习毕业为岁试贡生。1909年5月回汉中被聘为汉南中学堂监学兼教员。1911年,刘次枫受省府委派到杭州、武昌考察蚕桑实业农业大学情况,并赴上海为汉南中学堂购置教学图片、仪器。时值辛亥革命前夕,在上海见到同盟会员于右任、邵力子,使他有机会更多地了解孙中山先生的主张。8月,经于等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武昌革命军起义后,他立即加入豫、晋、秦、陇协会,投身推翻封建帝制的斗争。

    1912年,辛亥革命胜利,他回到汉中,当选为汉中中学校长,任职8年。1917年,协助创办“益汉火柴公司”,并任稽察。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刘次枫联络南郑中学、农业学校、女子学校,一起罢课响应。次日各校师生、地方各界人士数千人,在北教场开大会声援,举行游行。1919年夏,刘次枫当选陕西省议会议员,又被选为省议会副议长。在职期间,力主提议驱逐据汉殃民军阀刘存厚。1920年以后,兼任陕西汉中赈务分会副会长、陕西华阳义赈统一委员会委员、陕西各县赈灾代表联合会总代表、陕南赈务联合会副会长,被聘为陕西省地方自治筹备处参议、省长公署及都军公署顾问,并被选为陕西赈灾会会长、陕西省陕西区禁烟督察大员。1923年秋,任永寿县知事,1925年,任咸阳县知事。因无力阻止驻军强派粮款,扣押县参议长及农民代表,一气辞职。1927年秋,受省教育厅委派,回汉中创办省立第五中学,后任校长,同年创办汉中图书馆。1930年,汉中各界推选他为代表,向杨虎城汇报军阀、贪官鱼肉人民、盗匪蜂起、民不聊生的情况。次年,被选为国民会议陕西教育界代表,出席南京国民会议。要求中央政府提高西北教育水准。在此以同盟会员身份,重新登记,集体加入国民党。经于右任推荐在审计部任专员,普通考试审计人员襄试委员、文书科科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刘次枫辞职回汉中,即被省政府聘为参议。次年春,担任陕西省立汉中女子师范学校校长。1940年冬,因日机轰炸和教育经费奇缺,女师停办。1946年以后,刘次枫被聘为国民政府粮食部顾问,任陕南师专工专促成会副主任。1947年,刘次枫竞选为立法院立法委员,参加教育文化委员会。1949年2月,国民政府放出“和谈”风,刘次枫与安康知名人士张丹屏邀请陕南24县参议会代表到汉中,要求当局暂缓征兵、征粮、征款。被指责为畏共亲共,刘次枫遂不辞而别,携全家返回家乡。同年11月份,他接到三封要他去重庆立法院开会的电报。陕西省政府主席董钊又派勉县县长姜宝山将他全家接到汉中,24日胡宗南亲见刘次枫,要他离开汉中。28日胡的副官迫送刘次枫与两子乘客机飞往成都。1950年2月,刘次枫从成都回到汉中后,被邀请为南郑市各届人民代表会三、四、五届特邀代表、中苏友好协会陕南总支会理事、南郑专区首次各界抗美援朝代表会代表。1953年加入民革南郑小组,是汉中民革的发起人之一。以后还担任了陕西省政协委员、文史馆员、民革中央团结委员。当选为汉中市第一、三届人民委员会委员,汉中市政协一、二届常委、三届副主席等职。


    杨体宏(?—1961),13岁开始拜学烹调。心灵手巧,从师,又不为师缚。很快学会陕味、川味和南北大菜的基本制作方法。19岁,去四川继续学习川菜的制作。3年后回到汉中的“协合餐馆”当“炉头”,又到“香口菜社”主作南方菜。后来一些大餐馆,先后都请他做过“炉头”。他作菜干净利索,能看多口火眼,出菜快而好。当时一些社会名流,汉中四大银行宴请酒会,多请他去做。杨体宏长做鱼、鳖。“三鲜鳖”、“芙蓉鳖”,很受欢迎;“熏鱼”、“烤鱼”、“堂响脆皮鱼”等,香酥脱利而不失形;“烤乳猪”、“锅烧鸡”,色、香、味俱佳;“蜜汁山药”,甜而不腻,鲜亮味美;“干丝汤”,干丝绵长,清香汤鲜亮、味透,毫无豆腥味。他还利用汉中的水鸭,制成一道“冬菜鸭子”。1956年,汉中市第一个国营食堂开业,聘请他为红案厨师,1961年被首批授为厨师。


    孙绍亭(1902—1961),原名孙光裕,本市东门桥人,大学毕业。早年,受“五四”运动影响,思想进步,积极参加汉中学生运动。1925年10月,在上海艺术大学上学期间,由同学陈锦章(中共党员)介绍,加入中国国民党。同年11月,陈又介绍他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6年,毕业后返回汉中,在他的风琴里藏带《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ABC》等进步书刊。1927年,受聘于南郑县立中学任教员。任教期间,向师生们讲解马克思生平,并在校园内张贴自绘马克思画像。经常在师生中传阅《共产党宣言》等书刊,宣传马克思主义。不久被军阀吴新田部逮捕,关押9个月,经行贿具保释放。从此与中共党组织失掉关系,从事小商贩为生。
    蔡洁丞(1880—1955),原名垚,本市人,1908年毕业于广东法政建成学校。先后在广东新宁县、四川成都、西安关陇民报社、郃阳县府、陕西省参议会等地任职。次年,与刘次枫等人被汉中各界推举为赴省请赈代表,向省主席杨虎城汇报汉中灾情,以求赈灾。1942年,任南郑县财委会主任。次年,集体加入国民党。1944年,被南郑县临时参议会推选为议长,任职一年。1948年,南郑县开修县志,他编写的《南郑县志重修材料集》是现在唯一保存下来的反映民国时期汉中工商情况的专业志。

    汉中解放后,被南郑市人民政府特邀为三、四、五届各界人民代表。


    樊绶珊(1880—1966),名尚仁,汉中南关正街人,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中生员增生。科举制度废除后,先后求学于省办陆军小学,保定陆军速成学校。1906年,结识同盟会员张伯仁,介绍他加入同盟会,并推荐考入陕西省高等巡警学堂。1908年,陕西各界力争西(安)潼(关)铁路“商办”活动达到高潮时,樊绶珊等人代表同学到省咨议局请愿,校方以干涉政治为由除名。此后,他又改名考入陕西法政学堂。1911年,出任南郑县教育会长。他和同事一起,开办次级中学,利用各乡庙会公款、公产设立初小80余处。1912年,接任汉中农校校长。在任职10年中,修建校舍80余间,开菜园,建蚕室,把一个乙种农校发展成甲种农校。1932年,任南郑县视学,扩充初小20余处。在暇余之时,钻研医学,求教地方名医。1929年汉中大旱,颗粒无收。他倡办赈务,开设粥场,帮助灾民度荒年。不久应同窗好友张伯英(河南省建设厅长)邀请,到开封帮助办理救济3年。1933年2月,绶珊加入汉中红十字会后,每日为无钱者施诊两小时,坚持19年之久。1942年,发起组织汉中的“国医学会”,任理事长。1945年当选为县参议员,兼任南郑监狱医官。1949年11月国民党政府逃迁,他与商会会长王荫吾组织临时地方治安团,维持社会治安。同时组织迎接解放军入城。解放后,人民政府邀请他为三、四、五届各界人民代表会的特约代表。1951年10月担任汉中戒烟(鸦片)所长,使250余人戒除吸毒恶习。1952年12月30日,由石仲伟(省民革秘书)、刘次枫(民革汉中支部负责人)介绍入民革组织。1955年,省卫生厅聘樊绶珊为省中医研究所研究员,同时聘为西北医学院伤寒论教研室副主任,调陕西省中医学院任教,并总结医疗经验,写书四部,手稿交给学院,“文化大革命”中文稿无下落。


    陈士杰(1907—1974),曾用名陈金锡、陈俊夫,本市金寨乡肖寨村人。1930年进入北京大学就读。次年元月考入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6月加入中国国民党,被选为校特别党部第四区党部宣传委员。1933年9月,秘密加入“革命青年军人同志社”(即后来的中华复兴社)。1934年秋毕业,回陕任西安公安局军事教官,还从事“中华复兴社陕西分社”的筹建工作。1935年3月“中华复兴社陕西分社”成立,陈任助理文书。在西安各处监誓发展社员,督办各县支社工作。以后的数年中,陈士杰分别担任过省国民党军训委员会上尉军训教官、省保安处保安训练班少校军事教官、汉中警备司令部副官室中校主任、省战时行政人员训练中校教官、第八战区长官司令部政治部中校政工大队长、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七分校教导二团副团长。1940年,任“陕东河防游击挺进二支队”上校队长,驻军宜君,封锁陕甘宁边区,截杀过往的八路军战士及工作人员。

    1947年他回到汉中,任汉中专署保安警察集训总队上校总队长,次年任汉中保安副司令兼省保安22团团长。1949年4月被委任南郑县县长,8月兼任国民党南郑县党部书记长。这月初,西安绥靖公署主任胡宗南逃到汉中,陈士杰参加在汉台召开的“党、政、军会议”,陈积极贯彻执行胡宗南的指示,立即在县政府组织“反共保乡同志会”,自任总干事长,发展会员100余人。在县党部组织“革命战斗核心小组”,自任组长,大量发展农民党员,组织“党网”,先后在各乡、保发党员登记表700余张,网罗党徒。与此同时,下令扩大地方保安武装,修筑工事,加征四倍公粮,转移档案,搜捕中共地下工作者及进步人士。10月又参加西安绥靖公署在汉台召开的应变会议,即“总体战”会议,布置所谓“坚壁清野、军事应变、彻底破坏,县不离县,乡不离乡打游击”的计划。会后,强令民伕往巴山运送军用物资,选择法慈院建立所谓“游击根据地”,与四川的南江、通江等县搞所谓“反共军事联防”。由于反共有功,被胡宗南任命为西安绥靖公署新编第一师少将师长。同时,又被省主席董钊任命为分设的十二专署专员。11月应胡宗南召见,受命加入“反共救国铁血团”组织,与杨显等人在董钊家中成立“直系小组”,领取活动经费。在汉中城解放的前三天,充任汉中警备司令,即发“十杀”布告,威胁人民。12月4日晚,陈士杰带部属逃出,退至南郑县塘坎子,枪杀在押的我游击队员。到法慈院后,下令烧毁户籍册、档案,胁逼部下入川。沿途多次抢劫。在四川南江县境,被解放军尽歼。只身逃脱,随后又收罗散兵游勇300余人,逃至四川巴中与新坝县之间,被解放军包围,士兵交械投降,他却携带枪支、黄金化装潜逃。先后多次化名:陈拔群、陈树、陈志礼、李长林等,在四川的成都、金堂、通江、阆中等地以贫农身份种地、打袜、纺线,最后混入阆中县新建乡当养鸡、养蜂工人。1964年6月30日,潜回汉中,在沙沿乡杨家山被公安机关捕获。1974年10月病死狱中。


    曹剑秋(1928—1976),河南开封人,高小文化。自幼在家跟哥姐学戏,6岁登台,人称“六龄童”。后拜师李崇道,因倒嗓改学武戏,1945年来汉中。1950年后,任汉中京剧团副团长、团长,台风严谨,文武兼备,唱念浑厚,表演沉稳,演红生、武生、猴生戏,一招一式均见功力。他扮演的《霸王别姬》中的楚霸王,一出场就把楚霸王“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气概表现的维妙维肖,博得满堂掌声。多次带领剧团参加省、地戏剧汇演,获表扬和奖励。还培养出4批学员,现已成为京剧团的骨干。因对京剧表演艺术有贡献,曹剑秋被选为省政协委员、省剧协委员、汉中市人民代表。
    谭华初(1904·5—1976·11),本市龙江乡人。民国14年(1925)毕业于第一期南京步兵学校校官班,以后又毕业于重庆中央训练团党政班,曾受训于庐山军官训练团第二期。先在国民党军中任排长,1938年在国民党28师任营长,随师长董钊开赴山东邳县三捷庄同日军作战17昼夜,损失严重。徐州被日军占领后,部队退往江苏北边的清江铺,被日军包围。突围后昼伏夜行历经4个月才回到汉中。因有功,他升任中校副团长。1942年因父病故回到汉中。1945年当选为县参议会议员。在家乡谭堰村开办华初小学。5月任黎坪警察局长。在此组织了1000多人的队伍。6月任陕西省保安第四旅第一团团长。一次在查户口时,抓住500多个没户口的人,他下令释放,警备司令王晋说他私通共产党,要撤职查办。因当时局势紧张,没有执行。汉中解放前夕,他被升任扩编后的省保安旅长,统辖2000余人。在下属营长陈廷杰的介绍下,曾同中共地下党员李之实面谈过。11月下旬,谭华初带部队退守南郑的黄官岭一线,接受部下及解放军的劝告,于12月8日派人与解放军商谈投诚事宜。19日,他带部队将逃至黄官的原褒城县保安大队、县政府包围缴械,宣布起义。21日带部队回到汉中城,接受人民解放军的改编。解放后,他开办一间杂货铺为生。1958年参加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959年任市政协委员,1963年在市油厂工作,1969年下放铺镇砖厂劳动,1976年11月13日病故。
    满全泰(1925—1979),河南省镇平县人。1952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私营莲湖棉织工业社当工人时,改手摇织袜机为脚踏织袜机,工效提高,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1953年4月,当选为市总工会执行委员。1958年11月,他任汉中市针织合作社党支部书记。经常深入车间参加劳动。一年多时间,经他修理的毛巾机、倒纱机等360多台次,节约修理费3000多元。1959年10月,研制合纱机一部,提高工效两倍,又和技术人员一起,先后研制52锭倒纱机、自动毛巾机各一部,提高工效四倍,节约劳动力40人。以后,他还改革毛巾、分线、内衣机等10种42部,被誉为“技术革新能手”。1959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
    李圣学 教名若望(1904—1984),洋县人,9岁入私塾,15岁入城固路坝拉丁修院学习。1930年由汉中教会保送罗马传信部学习。1933年12月在救世主大堂由枢机主教玛尔格蒂授司铎之品,考察了佛罗伦萨、威尼斯,1934年秋回国。在开封总修院任教,次年7月回到汉中,12月任汉中拉丁修院院长,培养神职人员。1944年秋至1950年任教会办的汉中明德女中校长。1951年政府接管明德中学,改为汉中第二初级中学,他兼任校长至1958年。解放后,教会内的帝国主义分子组织反动“圣母军”,搞“应变计划,与人民为敌”。他揭发以孟守道为首的帝国主义分子的罪恶,与汉中教会内的帝国主义分子作坚决的斗争,1951年中国天主教开展三自革新爱国运动。孟守道等帝国主义分子被人民政府驱逐出境,汉中天主教会开始独立自主办教会。1958年10月,汉中教区召开第一次教友代表大会,选举他为汉中教区主教,天主教爱国会主任。以后担任中国天主教团成员、天主教全国及省爱国会委员、常委,省天主教爱国委员会副主席、代主席,省(市)人民代表、市人大常委。
    “文化大革命”期间,李圣学被遣回原籍洋县劳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重返教会,带病主持圣事礼仪,培养神职人员,清理教产,恢复宗教活动,与中国共产党进行长期真诚的合作。
    姜佐周(1915—1984),生长于汉中,自幼喜爱戏曲艺术。1932年,拜师学唱汉剧,后又学秦腔,以演须生见长,也演小生。后外地京剧班来汉中演出,他又开始学京剧。1937年,秦腔“化民学社”来汉中演出,学社遇到困难,他出任剧社社长,负责联系和组织剧社到城、洋、勉等县演出,为秦腔在汉中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1944年,麒派须生刘奎桐来汉中演出,他又拜刘奎桐为师,学会麒派的《扫松下书》、《斩经堂》、《追韩信》、《徐策跑城》等剧目。他学习刻苦,为学跑伞,用坏了几十把伞,摔得腰酸背痛,终于练出一身硬功夫,成为当时汉中京剧界名角。在演戏技巧上博采众长,创汉中舞台美术和灯光运用之先。首倡戏曲化妆,由粉彩改为油彩。解放后,姜佐周任天汉剧社社长。大众京剧社成立,兼任社长。从1952年起,他在社内招收学员,培养了一批优秀戏曲人才。自己先后在京剧《闯王进京》、《三打祝家庄》、《红娘子》中饰李自成、宋江和李信;在秦剧《和平使者》、《将相和》、《十五贯》、《杨门女将》中饰墨翟、蔺相如、况钟、寇准等。他主演的传统戏《周仁回府》、《蝴蝶杯》等剧目,上座率经久不衰。导演了《北京四十天》、《里火春风斗古城》等戏。把京剧《追韩信》、《四进士》移植为秦腔。“文化大革命”期间,姜佐周被错定为“历史反革命”,开除公职,遣送农村劳动。1979年平反后,他不顾年迈,导演《赵氏孤儿》、《生死牌》,并在剧中饰演角色。还将京剧《三凤求凰》移植为秦腔,对汉中戏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何挺毅(1914—1985),南郑县何家湾人,定居汉中。1931年毕业于汉中联立中学,赴日本东京,进入东亚预备学校学习日语,欲投考日本高等学校。“九一八”事变后,愤然回国。1932年,何挺毅借读北平53中学。1933年秋,考入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专修科。1936年毕业回到汉中,就聘于南郑县农业职业学校,先后任教员、科主任、实习农场主任和教务主任。同时与其它两位同事一起引进、推广金大2905小麦良种,使当时汉中地区小麦的质量、产量提高很大。参与引进上海水蜜桔、来亨鸡、约克夏猪、盘克夏猪、意大利蜜蜂等,促进了汉中的农牧良种的推广。解放后,何挺毅同志任农业职校校委会主任,负责农职校的工作。1953年汉中农业学校成立,何挺毅任校长。1961年调任汉中大学农学系主任,次年农学系停办,再任汉中农业学校校长。“文化大革命”中何挺毅受到迫害。粉碎“四人帮”后,又任汉中农校副校长,推荐、支持优秀中青年知识分子担任学校主要领导。何挺毅是中国民主同盟会员,以后参加中国民主促进会,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汉中市委员会主任委员、民进陕西省委委员、常委,陕西省政协第二、三、四、五届委员,汉中市政协副主席。
    何挺毅为人正直诚恳,不谋私利。临终前,要求亲属退回组织分给他的住房,不得向组织提出额外要求,丧事从简。
     王子俊(1900—1990),本市白庙乡王家岭人。1924年中学毕业后,学习中医,从事医疗工作。对内科、妇科、小儿科颇有见地,治疗疑难杂症更有奇效。解放后,在中医联诊所当医生,联诊所组建为市中医院后任院长,1960年评为先进工作者,出席陕西省群英会,受到省人民委员会的表彰。“文化大革命”中处理回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予以平反,回医院后整理临床经验,向青年传授医术。1984年被评定为中医副主任医师,选为中医学会陕西分会理事,198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著有10万余字的《王子俊医案选》。
    何寄梅(1927—1991),曾用名何泽民,本市人。幼年丧父,靠半工半读求学。1949年5月毕业于西北大学物理系,通晓英、俄语。1949年7月,在西安新华社西北总分社当实习记者。1950年3月调任北京中央文化部科普局编译处助理编辑。1952年任商务印书馆编审部《科学大众》月刊责任编辑。1954年参加九三学社。1959年3月在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综合资源研究所和新疆科委《新疆科技报》工作。1962年7月去河北张家口农业专科学校工作。1964年5月在科学普及出版社任编辑。完成《破除迷信挂图》、《南通公社群众科学实验》挂图的文字编辑。1973—1978年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物理》杂志组担任编辑。1978年当选为中国科普作协第一届理事,从事会刊《科普创作》的创办,任编辑室副主任。1980年11月任中国科协研究中心研究员。1981年主编《科普编辑概论》,1986年主编《科学文艺佳作选》。1988年何寄梅离休,聘任为中国管理科学院研究员、教授、北京教授讲学团教授,同时还是北京科学研究会会员、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会员。同年提出创建交叉学科“科学文艺学”,并在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编的《学坛》第34期上发表《关于科学文艺学研究》的论文,建立新学科的理论框架。1989年编辑审订专著《科普学引论》。1990年受到中国科普作协的表彰。

    晚年,何寄梅听力几乎完全丧失,仍大量阅读最新出刊的资料,为北京、石家庄、保定等地10余所大专院校师生进行科普讲演,开设系列讲座,把毕生精力献给祖国科普事业。




欢迎您投稿“秦之韵 陕西村史”公益网。 (投稿EMAIL:30999626@qq.com 在线投稿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