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汉中历史

中国陕西汉中市概述

时间:2015-4-2 17:18:18   作者:西安峰哥   来源:秦之韵文史原创   阅读:1923   评论:0
内容摘要:汉中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全国双拥模范城。兵家必争之地。因境内洋县具有全国一级保护鸟类、“世界珍禽”——朱鹮,故又被称为“朱鹮之乡”。现辖汉台区、南郑、城固、勉县、洋县、西乡、宁强、略阳、镇巴、留坝、佛坪十一县区和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汉中市地处军事要冲,历为兵家争夺之地。
    汉中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古称梁州、南郑、兴元,是汉王朝的发祥地,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源头,秦巴山片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的美誉。
汉中北依秦岭,南屏巴山,中部是汉中盆地,自古就被称为“天府之国”和“鱼米之乡”,历来都是     兵家必争之地。因境内洋县具有全国一级保护鸟类、“世界珍禽”——朱鹮,故又被称为“朱鹮之乡”。现辖汉台区、南郑、城固、勉县、洋县、西乡、宁强、略阳、镇巴、留坝、佛坪十一县区和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汉中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全国双拥模范城。主产水稻、小麦、油菜等,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朱鹮等珍稀动物,洋县为国家稀有动物保护区。拥有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宁强青木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米仓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略阳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略阳珍稀水生动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4个国家级森林公园,被公认为地球上同一纬度生态最好和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
中国陕西汉中市概述

    汉中市位于陕西省西南部汉中盆地中心。南临汉水,与南郑县隔江相望,西隔褒河与勉县相邻,东连城固县以鸿沟河为界,北靠天台山与留坝县接壤。地处东经106°51′—107°10′,北纬33°02′—33°22′。南北长37公里,东西宽23公里,总面积556平方公里,合83.4万亩,其中耕地28.7万亩,占34.4%,林地27万亩,占32.37%。总面积中平坝、丘陵、山区各占三分之一。
    汉中市原为南郑县城区,1949年12月汉中解放时,以南郑县的城关五镇(钟楼、莲湖、东塔、社坛、虎桥)设南郑市。1954年更名为汉中市。1958年12月,将南郑、留坝县和褒城县、黎坪区部分区乡并入汉中市。1961年9月,市县分设,汉中市设三区一镇,24个乡,4个街道办事处,1964年8月撤市设汉中县。1980年9月撤县恢复市。1990年全市总人口44.63万人,平均每平方公里802.65人,其中城市人口16.99万人。以汉族为主,有回族等18个少数民族,共3998人。
    西北“江南”
    汉中市南部为汉江冲积平原,海拔500—600米,系粮油高产区,市区海拔500米。北部为中、低山区,海拔800—1800米,属林牧区。主要河流为汉江及其支流褒河。汉江在境内流长32公里,以褒河流长27公里,流域面积1.1万亩,主要植物有松树、桔柑、漆、油桐、棕榈、竹子、核桃、板栗、桑树及天麻、附子、木耳、食用菌、西洋参等。主要野生动物有熊、豺、鹿、麂、野猪、野牛等。矿藏资源主要有石英岩、磷、锰、大理石、沙金、石灰岩等。农作物种类较多,以水稻、小麦、油菜为主。水域面积6.6万亩,塘库蓄水量1.39亿立方米。
    本市北为秦岭,南有巴山,属北亚热带与南温带交界的秦巴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3℃,最冷的元月份平均气温2.1℃,最热的7月份平均气温25.5℃。年均降水量905.8毫米,无霜期246天。市境内桑棕遍野,林茂竹秀,河渠纵横,稻香桔红,塘库星罗棋布,为鱼米之乡,素有“小江南”之称。
    军事重镇
    汉中市地处军事要冲,历为兵家争夺之地。早在夏代,就在褒谷口东侧的骆驼坪建立褒国。周幽王伐褒,有褒献褒姒媾和,后有烽火戏诸侯的故事。秦武公十一年(前687)设南郑县。秦厉共公二十六年(前451),在今城东北二里处修筑南郑城。公元前206年,沛公刘邦被封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同年四月,刘邦来汉就王位。八月刘邦采纳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策,“出散入秦”,逐鹿中原,统一天下,创立汉朝。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年(26),蜀将延岑据汉,称武安王,建武六年(30),光武帝遣将击败延岑,将汉中郡治由西城(安康)迁至南郑。此后,南郑一直为州、郡附郭首县。汉献帝初平二年(191),张鲁据汉24年。建安二十年(215),曹操招降张鲁,命夏侯渊率张郃、徐晃镇守汉中。建安二十三年(218),刘备北上,攻取汉中,自立为汉中王,魏延为汉中太守16年。蜀后主建兴五年(227),诸葛亮来汉中屯兵8年,伐魏未成,病死军营。诸葛亮的武乡侯封地,即武乡镇一带。延熙元年(238)后,蜀名将蒋琬、王平、费袆等先后镇守汉中20多年。晋泰康十年(289)封司马迪为汉王,更汉中为汉国。隋炀帝大业八年(612),移县城于汉江河边,即今城区,唐兴元元年(784),长安战乱,德宗皇帝来南郑,乱平后,以帝王年号命名,改梁州(唐时汉中称梁州)为兴元府,升南郑为赤县,与京兆长安同。南宋时汉中为抗金前线重镇,大将吴玠、吴璘在汉中东征北战,抗金40多年,诗人陆游,任职军中,为抗金奔走,留下了与汉中有关的诗词100多首。理宗四年(1231),蒙古兵围攻汉中城,军民死者数万。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神宗封其第五子朱常浩为瑞王,建藩汉中,在城北部修建瑞王府,建筑施工26年,宫殿辉煌,建筑豪华。瑞王于天启七年(1627),来汉就王位16年。清顺治五年(1648),吴三桂驻守汉中,达10年之久。同治二年(1863),太平天国扶王陈得才、主将马融和等率兵攻汉中,二月初六围城,于八月二十二日攻入城内,惩处官吏,安抚饥民,次年撤离汉中,回援天京。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日(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陕西响应,唯汉中镇总兵江朝宗负隅顽抗,抱残守缺。1912年2月,陕西民军统领邓占云率军攻至十八里铺,江朝宗化装逃走,汉中反正。民国10年(1921),吴新田任陕南边防总司令,驻汉中八年。民国19年(1930),杨虎城将军派三十八军军长孙蔚如驻防汉中,旅长赵寿山任汉中绥靖司令。民国32年(1943),成立汉中行营,李宗仁任主任,抗战胜利后,行营撤销。1949年5月胡宗南部和陕西省政府逃汉,妄图利用秦巴天险,抗拒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11月,人民解放军进军汉中,国民党军队溃逃。12月6日,人民解放军进驻汉中,陈先瑞将军任南郑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12日成立市人民政府,从而结束军争兵夺的历史,进入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1983年,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和李鹏来汉中视察时,称汉中为名城名地,勉励汉中人民坚持改革开放,加快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城市。
    文化名城
    汉中市在5000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秦汉时期,有褒斜栈道通向关中,有金牛大道通往四川,汉江航运直达武汉,为水陆交通枢纽,军行民旅,南来北往,名人荟萃,集南北文化之精华。褒斜栈道石门内壁和附近山崖间有摩崖石刻104种,为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石门颂》、《石门铭》等“石门汉魏十三品”驰名中外。1969年,修建石门水库时,将“十三品”搬迁市博物馆,专设陈列室。国家原文化部长黄镇视察“十三品”保护情况时,挥毫题词“国之瑰宝”。日本著名书法家种谷扇舟先生参观“十三品”后,赞口不绝,立即题写“汉中石门,日本之师”,并刻石留念。古汉台是刘邦为汉王时的宫廷遗址,今为市博物馆,参观游人年达20万人次。汉台东侧有饮马池,为刘邦驻军饮马处。汉台南面有拜将坛,是刘邦拜韩信为大将的设坛处。汉台北有莲花池,是明瑞王府的花园遗址。净明寺的东塔,系唐代建筑,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北25公里的天台山,为陕南名山,从半坡到山顶建有7处殿堂,周围还有宝峰寺等10处景观,农历六月,游客云集,日达万人。解放后,文化艺术事业遵循继承发展、推陈出新的方针,传统文艺形式注入社会主义新内容。1989年,有文化艺术专业人员1269人,创作、出版、发表作品500多个。城乡图书馆、室藏书157.64万册,电影放映单位68个,4个剧团,8个剧种,先后改编排演古典戏880个,编演现代戏414个。张寨乡农民组织的“农二哥”诗社,发表作品1500多篇,200多万字。由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名胜古迹中外驰名,群众文艺丰富多采,1990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教育事业历史悠久,宋代城区有郡学。元、明时期有县学和社学。清代建书院两处。明清两代科举进士36人,武进士6人,举人134人,武举人21人。民国初年,兴办小学、中学和师范学校。抗战时期,7所大、中学校迁入本市,汉中成为后方教育基地之一,1949年全市有中、小学16所,在校学生3947人,教职工411人。解放后,教育事业大发展,1984年已普及初等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100%,1988年省教育厅验收为无文盲市。1989年市境内有大学两所,中专6所,普通中、小学和职业高中339所,在校学生89317人,是1949年的22倍,教职员工7849人,是1949年的19倍。医疗卫生事业,由城到乡,逐步发展,1989年,村有卫生室,乡有卫生院,区有医院,市有设备健全的医疗、妇幼卫生和防疫机构,共有病床3791张,专业人员4084人,其中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64人。人口控制效果显著,1989年计划生育率达99%,人口自然增长率由70年代的20‰,下降到9.2‰。体育事业兴起较早,民国初年,学校即设体育课,20年代各中学即举办以田径、球类比赛为主的运动会,30年代,省南中的篮球队驰名陕南,40年代,本市的游泳、体操等比赛项目名列全省前茅。解放后,群众体育发展较快,有室内外游泳池和篮、排球场地,有比较齐全的体育设施和器材,被国家体委列为国家棒球训练和比赛基地。1956年至1988年,全市先后培养等级裁判员270名,等级运动员418名,田径运动员哈小燕,成长为国际级运动健将,入选中国奥运代表团,参加巴塞罗那奥运会。1989年,全市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的16万人,占可参加人口的38.4%,被授予全省体育先进市,1990年被国家体委评为全国体育先进市。
    革命摇篮
    汉中市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27年9月,本市即建共产党支部,组织各校进步师生在汉中联中举行李大钊烈士追悼会,悼念革命先烈,揭露军阀残害共产党人的罪行。1929年10月10日,组织学生游行示威,围攻教育局并将阻碍革命活动的督学游街示众。1930年,城内几所中学、师范相继建立党的组织,并以学生会名义,先后创办《孤灯》等6种刊物,宣传马列主义,抨击国民党的腐败政治。“9.18事变”后,城内各校成立汉中学生抗日外交后援会,游行示威,宣传讲演,声援平津学生南下请愿。1931年,党组织由城区发展到农村,成立中共牛尾泉支部和中共南城褒边区委员会,并组建农会、共青团、游击队等革命组织,城乡配合,对贪官污吏、地主土豪进行多种形式的斗争。1932年3月,警察局抓捕进步学生,党组织发动各校师生罢课,上街游行,砸了警察局,在群众压力下,警察局长被撤职,放回被抓人员,斗争获得胜利。1933年6月,红29军第三游击大队百余人到达南城褒边区,以天台山为活动中心,创建革命根据地,建立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南城褒边区革命委员会。9月,第三游击大队改称红二十九军独立第三团,队员发展到300多人,又组建800多人的农民赤卫队,开展群众性的抗粮、抗捐、打土豪、杀恶霸等斗争。1935年6月24日,红四方面军代表与国民党38军在汉中城内达成互不侵犯协议,汉中地下党组织和革命人民将军需弹药和生活、医药物资通过“红色交通线”运送红四方面军,支援川陕革命根据地。这一时期的革命斗争中,有17名本市籍的烈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抗日战争开始后,本市共产党组织迅速恢复和发展,组建中共南郑市委,领导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与京津流亡剧团一道,在城乡游行示威,演剧唱歌,宣传民众,抗日救国。先后有30多名青年学生奔赴延安参加八路军,抗日杀敌,有14位本市籍烈士为抗日而献身。
    解放战争时期,本市共产党组织发动群众,开展“抗粮、抗捐、抗抓丁”斗争,并组织人民自卫军汉江纵队,进行黎明前的战斗,迎接汉中解放。同时,积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人民解放事业英勇战斗,先后有66位烈士牺牲在战场,其中扶眉战役有26名战士捐躯。
    1950年,美国发动侵朝战争。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本市有300多人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进入各战场,艰苦战斗,英勇杀敌,奋战3年,有110位烈士热血洒沙场,忠骨葬异国。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修建铁路、公路、水利工程和保卫社会主义事业中,有64位烈士献出了宝贵生命。
    粮油基地
    夏代以前,就有人类在汉中从事渔猎和农耕活动。汉初,萧何在褒谷南口创修山河堰,引水灌田,促进了农业发展。两千多年来,堰渠春修秋毁,屡废屡修,修则增产,废则欠收,人民生活很不稳定。民国31年(1942),在山河堰址修褒惠渠,工程较固,灌溉条件改善。至民国38年(1949),灌溉面积达11.32万亩,但耕作粗放,粮食单产很低。丘陵地带缺水灌溉,广种薄收,若遇旱年,有种无收。民国38年(1949),全市粮食产量4000万公斤。
    解放后,人民政府依靠群众恢复和发展农业。首先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制,解放农村生产力;接着兴水利除水害,以丘陵和沿江河地区为重点,集中进行农田基本建设。至1965年,全市有效灌溉面积20万亩。1969年开始修建石门水库、东干渠及其配套工程,并进行抬田修地,到1979年,全市形成了一个大、中、小相结合,蓄、引、提相结合的灌溉体系。丘陵地区干渠山边过,支渠岭上走,斗渠绕坡流,5万亩旱地变水田,使“九岭十八坡,红薯杂粮充饥饿”的武乡,变成了稻麦遍地香,渠库塘相连的鱼米之乡。平川地区灌溉水平提高,机井提水配套,修江河堤防42公里,实现旱涝保丰收。到1989年,全市塘库蓄水量1.39亿立方,有效灌溉农田25万亩,其中旱涝保收农田20.81万亩。粮油生产实行科学种田,不断改良土壤,氮、磷、钾肥搭配使用,提高土壤肥力。推广优良品种,1981年水稻杂交品种推广到22万亩,亩产过千斤。推行合理密植、“三两”栽培法、育苗移栽、防治病虫害等,使单产不断提高,总产逐步稳定。1989年,粮食总产1.53亿公斤,其中水稻1.15亿公斤,占总产的75.2%。总产连续7年稳定在1.5亿公斤以上,相当于1965年的3.4倍,是1949年的3.8倍。油料总产626万公斤,是1949年的5.2倍。
    解放40年来,林业有发展,1989年,全市共有林地27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0.1万亩。经济林木3.5万亩,其中以桔柑为主的果园2.8万亩,挂果面积近万亩,1989年产果品265万公斤;桑园3115亩,产茧4.72万公斤。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劳动效率提高,部分劳力转向乡镇企业,1989年,乡镇企业达13018个,从业人员48600人,占农村劳力总数的36.1%,总收入3.4亿元,比1976年增长147.8倍,其中工业产值1.09亿元。1989年,组织农业科学技术人员进行粮、油、果、牧、蚕、渔科技集团承包,把科技兴农引向深入。同时进行立体农业试点,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建立肉食、禽蛋、奶品、蔬菜、水果生产基地。1990年,2.75万亩蔬菜,年产80多个品种,5.45万吨,除满足本市需要外,还为外地提供鲜菜2万吨,肉类总产8800吨,禽蛋产量2571吨,产奶1547吨,产鲜鱼1043吨。
    工商城市
    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的产生创造了条件。秦汉时期,本市北部旱地区就开始种植棉花,沿江河一带种桑养蚕,加上水陆交通方便,棉、蚕产品和加工技术相互交流,弹花、纺线、织布、染布、蚕茧取丝、织丝等手工技术,传入农村。农民加工的线、布、丝除自用外,还到集市交易,有的直接出售棉花、蚕茧、兽皮、竹木等农产品,集市出现集中加工的街区,如伞铺街、丝坊街(今丁字街)、管子街(今青年路,生产毛笔)、皮坊街、纸坊街(今东关后街)等。抗日战争时期,米面加工机、织布机、印刷机、卷烟机等机械设备传入本市,使部分手工业变成半机械工业,继而建电厂、通公路,电动机械和机动交通工具逐步增多,1949年工业产值近700万元。国民党军队溃逃时,炸电厂、毁桥梁,交通中断,工厂停产,作坊倒闭。
    解放后,工人当家作主,积极恢复生产,发展工业,逐步办起机械、电器、医药、化工、手表、建材、食品、印刷、造纸、皮革、塑料、丝绸、饲料、服务等地方工业。60年代,中央、省、地相继投资在城区、褒河、铺镇、武乡兴建44个大中型企业,带动了市属工业的发展。1989年,工业总产值7.59亿元,其中市属工业产值3.24亿元,是1949年的46.3倍。已先后同比利时、意大利、法国、日本和港澳企业家洽商,开始引进专利技术和外资,国内外的合作项目10余个。本市能够生产各种工业品百余种,有30多种分别获得国家、部、省、地优质产品或科技成果奖。市水泥厂的汉江牌425号普通硅盐酸水泥畅销省内外。市丝绸印染厂的真丝、人造丝、化纤及交织品畅销国内外。市制鞋厂的布鞋以优质闻名国内外。市啤酒厂为轻工部重点定点厂家之一。市制浆造纸总厂的涂布白板纸、照相原纸,单、双胶纸等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还有棕刷、刺绣、竹藤、毛巾、服装、天然香料等产品远销国外。
    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城乡建设,不断改造旧城区,按照规划建设新城市,已新建人民路等7条主要大街,扩建北大街等6条大街,铺镇、河东店、武乡等集镇建设初具规模。街道公路两旁绿树成荫,街头巷尾花草满目,绿化面积147公顷。阳安铁路横贯市区,城乡公路四通八达,97%的村通汽车。铁路、公路、航空年运输货360万吨,1300万人次。邮电联络畅通,1991年4月,万门程控电话开通使用,本市可直拨国内500多个城市和世界130多个国家及地区。
    农业和手工业逐步发展,产品交易日益兴旺。明、清时期,外地商贾纷纷来汉开店设坊,进行商品贸易和物资流通,以籍贯设立会馆,作为各自的联络中心,计有河南、山西、两湖、四川、江西等会馆。商业区已扩大到全城主要街巷,特别是东关、南关,行店林立,商号毗连,幌子招展,吆喝声声,茶馆饭店,比比皆是,成为热闹的商品集散中心,“虽繁盛不及长安,亦陕西第二都会”。民国前期,军阀混战,社会动乱,店铺倒闭,市场萧条。抗战时期,本市为大后方城镇之一,工商涌入,银行内迁,商贸繁荣。民国33年(1944),商业同业公会达44个。民国37年(1948),有商户1691家,从业人员4082人,时遇通货膨胀,货币贬值,商店冷落,有的倒闭。
    解放后,人民政府大力发展国营商业,适当扶持私营商业,市场逐步繁荣,商业迅速发展。1956年,私营商业3012户,4997人,组成公私合营门店270个。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国营、集体、个体商业齐发展,门店承包经营,购销两旺,市场繁荣。1989年,全市商业门店6333个,从业人员29669人,商品零售总额46963万元。其中国营门店219个,5936人;集体门店1423个,16113人;个体4691个,7620人。同时,全市建设集贸市场60个,1989年成交额1.5亿元。工商业发展,经济效益提高,财政收入增长,人民生活改善,1989年财政收入8140万元,是1978年的4倍。城镇职工人均货币工资166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40元,城市人均住房7平方米,80%的农民改善了居住条件,其中20%的人住上新式楼房。
    40年的经济建设,工农业结构发生了变化。1949年,工农业总产值2700万元,其中工业产值占26%。1989年,市属工农业总产值4.133亿元,其中工业产值3.24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8.4%。1949年,城市人口4.9万人,占总人口的24%,1989年城市人口16万人,占总人口37%。古老的汉中城,开始变成新城市。

欢迎您投稿“秦之韵 陕西村史”公益网。 (投稿EMAIL:30999626@qq.com 在线投稿

上一篇:陕西汉中市历代历史大事记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