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安康历史

安康镇坪县古今名人

时间:2016-3-1 8:55:35   作者:代峰\编辑   来源:镇坪县志   阅读:4937   评论:0
内容摘要:安康镇坪县古今名人:田大武|皮昌魁|符瑞
田大武
    祖籍四川省大宁(今巫溪县)田家坝,清初迁居镇坪。幼时家境贫寒,无钱读书,以务农、砌石夯坝卖力谋生,练就过人臂力。后参加清军赴甘肃过着戎马生涯。时逢新疆张格尔第三次叛乱,遂以马夫身份随署陕甘总督钦差大臣杨遇春所率陕甘兵众入疆平叛。道光七年(1827),张格尔全军覆没,只身逃匿于喀尔铁盖山巅荆棘丛中。腊月二十九日,已是大年除夕,杨部官兵仍密布于雪山四周,搜拿张格尔。田大武携带葛藤、镰刀,上山给马割草,无意间发现草丛中有人蠕动,认得正是叛军首领张格尔,大喝一声,猛扑上去,两臂像铁钳般将张格尔死死箍住,在同去的胡超、段永福的协助下,生擒回营。道光八年(1828)六月张格尔被解往京都时,要求面见擒他的人,当田大武站在他面前时,他惊奇地说:“怎么是他?那天我见是个红脸长须将军。手持大刀,威风凛凛,不敢仰视。我命该如此啊!”张格尔所言,或许因当时产生幻觉,抑或故弄玄虚,不甘自己为清军所灭亡,但田大武却借以宣扬关圣显灵于己。后主持修关帝庙于平利西街头,以谢“神恩”。田大武因此而受清廷封赐,赏赐花翎,绘像紫光阁。封确勇巴图鲁守备,道光二十年(1840)升白土营游击,后迁任浙江绍镇副将。
    皮昌魁
    首善乡(今钟宝乡)人。清咸丰三年(1853)从军陕安镇。七年(1857),随军调往安徽,因卖力于清军,累官至千总。同治二年(1863),回陕镇压陕西回民起义。攻克渭南等处回民起义军,以守备补用。三年(1864)克复平凉,升都司,赏花翎。又以克清水县等处回民起义,以游击补用。四年(1865)克复固原州,赏二品顶戴。同治五年(1866),带领亲兵马队,血袭洪河川回民根据地,升参将,授加锐勇巴图鲁名号。同年七月,管带精骑马队头旗赴岐山。六年(1867)解回军对岐山之围。七年(1868),又以重兵攻克回民义军根据地三不通,补为副将。八年(1869),血袭永丰堡白吉原一带回民起义军,杀义军统帅于彦禄,升为总兵,统带陕安道马队。
    符瑞
    祖籍镇坪,住首善乡(今钟宝)接官厅。清嘉庆五年(1800),家道中落,后迁至平利石牛河。符瑞生于同治间。光绪初,赴安康应童子试,成绩优良,入选,但因复试时不懂规章(当时复试只须点誊原作,而瑞另作)被除名。遂愤不欲生,正欲投汉江自尽,遇救得免。求学不第,求死不成,遂自感无颜见乡里父老,投笔从戎,转战疆场,数年不与家书。在戎马生涯中,遂屡建功勋,官至甘肃知州,加知府衔。后办理边防善后工作有功,以知府用。光绪十二年(1886),署理库尔哈喇乌苏。政绩优良。十九年(1893),授新疆哈喇少尔直隶知州。后遂办理矿务,部属贪污。查办不力,遭到谴责,弃官回乡。
    刘立仁
    字宝三,镇坪县竹溪河人。民国初就读于高等警官学校,民国五年(1916),任南郑县公安局长,当时各地烟毒盛行,种植和吸食者甚多。政府当局虽严令禁绝,但奉行者大都借查禁之机,行敲诈之便或互为渔利。立仁虽任微职,但做事大胆负责,常思烟毒之害,决意严禁不贷,以振兴民族。于是同县知事商议,亲自驰赴乡村,督饬铲除,先后走遍南郑各乡村,卓有成效。然当时种烟者多受当地驻军包庇,适值收获季节,可获巨金,闻立仁力主彻底铲毁,恨之入骨,乃密遣亲信数人,便衣短枪,先立仁而往,守伺僻处,待其至突然袭击,即中弹身亡。当局以被匪杀害,呈请国民政府明令褒奖给恤其忠忱。时年仅40岁。
    赖钟毓(1864—1916)
    字渊文,号子麟。上竹乡人。清末岁贡,幼年丧父,母教甚严,延师教授,后入三山书院。聪颖笃学,屡试夺魁。清光绪末任三山书院院长,继任高等小学堂校长。通诗文,善书法,行楷尤精。治学严谨,品德高尚,深得县人景仰。著有诗词、《镇坪县志》,惜均毁于兵燹。
    刘式金(1871—1928)
    原名刘美伦,字幼宾,镇坪县石砦河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参加府试,入陕西省优等师范学堂。辛亥革命时,刚毕业不久,即加入革命运动,跟随时日知会会党领袖张云山,任秘书长。参加辛亥10月22日攻占西安战役,后任乾州、邠州知事。民国元年(1912),调往紫阳,任代理知事,检束豪强,奖掖后进,集办团练,发奸擿伏,兴办农桑学校。政令严明,为后人称颂。民国3年(1914),因政见不合,辞官归里。民国7年(1918)秋,时值孙中山在南方组织的护法运动时期,滇军靖国军叶荃部援甘,取道镇坪,邂逅相遇,略相倾谈,叶惊为奇才,聘为参谋长。式金亦感知遇,悉心为之筹划。随叶转战陕甘,使孤军累濒于危而不致倾覆,后叶任国民第三军师长,驻洛阳,式金任秘书长,曾一度主持全军工作。民国10年(1921),回乡为母守丧,专心致力于地方福利事业,并对其所修《镇坪县志略》,重加整理,俾成完帙。民国14年(1925)后,县境土匪骚扰频繁,家无宁日。民国15年(1926)夏,白河、旬阳“神匪”吴远扬部窜入县境,知事逃亡,民心惶恐,一夕数惊。式金奋起号召乡里,集团练数千人,截击于大曙河,再击于牛头店,神匪溃退。7月,土匪徐占魁盘踞县城,式金再次纠合团练击溃徐匪,众推其代理知事,民赖以安。民国16年(1927),又有四川东北部农民起义军谢崇德所部由川及县,势若燎原。式金为维护地方大局,出走各乡村,劝输粮秣,遂使百姓免遭兵燹。
    生性正直骄矜,对贪官劣绅常当面诙谐讥讽。为县知事李启安、乡绅余文卿、罗致卿等所深恶嫉。刘绅士与李启安、驻防团长张介侯等相互勾结,密谋陷害遂被以“通天匪”之莫须有罪名,与其子大田一道被捆绑到县。临刑泰然自若,仍痛数劣绅之鱼肉百姓,笑骂李启安、张介侯为地方劣绅之鹰犬,遇害时年57岁。
    刘大经(1889—1934)
    字东壁。祖籍湖北麻城。清乾隆中,其高祖常来镇坪经商,因喜爱镇坪之雄秀山水,遂迁于镇坪。幼聪颖,以神童闻名乡里。民国6年(1917),毕业于西安一高等学校,父年衰,代父经商,屡谋屡中,获利倍增,因之财雄一方。性慷慨,好施舍,凡地方义举辄倾囊,不少吝惜。县创办民团,捐水旱稞100石为常年经费。民国13年(1924),任县财政局局长,不久,被推选为陕西省议会候补议员;民国14年(1925),任陕西省教育厅会计主任;16年(1927)任安康区九县学务调查员,便道回家,见父老体衰,不再出门任职。适值地方匪患日炽,县长惠永惠委任其办理团防,保卫桑梓。大经带团搜剿流匪,奋不顾身,土匪闻风远遁。民国20年(1931),川匪焚毁县城,土匪彼去此来,县府迁无定址,大经复出任县财政局长,虽患噎食症,仍惨淡经营,维系县府于危难之际。后病情日笃,辞差就医于光化,终因医治无效,于民国23年(1934)8月27日卒于老河口旅寓,年仅45岁。
    唐文玉(?—1936)
    字蓝田,湖北麻城人。幼时读书,因应试不中,弃学经商。性格诚笃,擅长经济。为麻城巨商同宗唐元盛掌号十余年,因此得遍交商界要人。清朝覆灭后,唐元盛歇业,客游川陕,结识同宗唐义发。义发悉文玉善经商,聘其掌管镇坪号事。文玉视事,稍加整顿,其商业日盛。因办事公正,深受同仁信仰,被推选为县商务会会长,遂占籍为镇坪人。民国11年(1922),被初选为省议会当选人,赴安康复选,未料于同年9月20日夜,驻防部队西北自治后援军陆军第七师辎重营三连哗变,抢掠商号,燃炬攫财,遗火床间,遽尔燎原,文玉商号全被焚毁,直接损失达5万元之多。经知事刘筱庭呈报旅长顾琢塘,赔偿1000元,以顾全其军风纪。文玉得知兵变,急返镇坪,见事已不济,即为之经营善后,使之日渐转机。前后6年,煞费苦心,后神匪窜扰,辞去公职及掌号事,赋闲待时。不料匪患日炽,于民国25年(1936)2月某夜,闻匪警避匿深山,失足坠崖而亡。
    肖赞康(1893—1938)
    字福田,首善乡(今钟宝乡)肖家湾人。喜结纳交游,待人宽厚,长习武艺,家境殷富,有田产数百亩和纸厂、油坊、水磨坊等。20余岁承父业,每逢收租,总叮嘱家人,让租二三成,若逢灾荒,酌情减免,或施舍粮饭;家仆、长工多系收留逃荒讨饭之人。夏老汉从四川逃荒至肖家,已60余岁,肖收其看管纸厂。未半年,夏抽烟不慎烧毁纸厂,人们都担心夏老汉难以活命。肖回家后,夏老汉长跪求饶,肖说:“算了,你不烧,土匪来了也要被烧。”而立之年后曾数次出任区长。时逢兵匪交织,组织民团,修筑山寨,保卫桑梓,颇为民众所服膺。土匪深恨恶,于民国24年(1935)左右,先后于凹岩林寨子、高峰村松树朳两次暗害未遂。民国25年(1936),苏占元、唐玉门等匪盘踞县境,挟持县长朱宝镛编为“保安队”,民国26年(1937),苏占元叛变,招纳流氓,逼良为匪,自称“边防清乡军”总司令,勾结股匪柯麻子等,肆扰全县,生灵涂炭。赞康睹此惨状,愤慨不已,乃暗结地方人士,假托“大道会”名义,组织义勇团,俟机剿匪。是年5月,赞康命胡国书率乡勇数十人,夜袭盘踞在旧城接官厅苏匪支队,击毙匪徒20余人,缴获步枪8枝,人心大快,远近民众纷纷投奔。苏匪闻讯,恨之入骨,千方百计要除掉肖而后已。民国27年(1938)正月14日,苏挟持朱宝镛借召开县行政会议,加害赞康,又恐赞康不赴,逼朱以手谕召之。胡国书、方继尹等识破诡计,苦谏肖勿赴。赞康说:“虽为鸿门宴,若不赴,必为口实,诬我为匪。”乃毅然赴之,及至县府,苏党群出捉拿,朱默不一言,赞康乃厉色叱之,尽数匪罪恶。遂于翌日遇害于文彩。
    杨少卿(1882—1946)
    原名仕培。石砦乡文彩人。家道殷富,幼时就读私塾,民国初,考入西安一高等学校,毕业后回籍,深感家乡文化落后,矢志办学,任教高等小学堂。民国15年(1926),接任校长,力主改革学校制度,倡导实行强制入学,废除私塾,从各保招考优等生,不分贫富贵贱,择优录取,家贫者免费入学,按程度编班授课,凡期终考试成绩前三名,分别奖励包谷五、四、三斗,以资鼓励。民国16年(1927),县知事李启安惧匪欺民,搜刮膏脂。遂动员学生,联合地方势力,控告李启安。民国19年(1930),代理知事刘洪绪贪婪暴戾,滥杀无辜,杨少卿将刘之罪恶编成歌谣,教学生到处歌唱,刘因恨之,抓杨入狱,狱卒、杨之学生邹德吉密释杨,并亲自护送至钟宝关庙垭子,追兵赶至,将邹杀害,少卿复陷囹圄。杨的学生结伙营救,买通县衙守兵,扮做生意人走亲戚混进县府,趁刘熟睡,将其捉拿至上竹二龙场杀掉,救出杨少卿。出狱后为逃避刘洪绪的后台、军阀王光宗的追查,避居西安。民国25年(1936)回籍,继续任教。民国29年(1940)创办首善乡完全小学,担任校长。民国30—35年(1941—1946),任县府督学、民众教育馆馆长。桃李满南江,镇坪县党政、文化教育界人士多出自其门下,故后起者称其为“太老师”。在巡视学校时,发现有收“斗米三斤肉四两盐”学费的,概行取消,以减轻学生家长负担。对师生要求严格,发现有违章或赌博者,当众训斥甚或鞭挞。规定乡长、保长兼任乡中心小学和保民国小学校长,校舍若有危塌事故,皆追究校长责任。终身热心地方教育事业,深得地方赞誉。
    王吉占(1882—1951)
    牛头店乡窝坑人,参加过国民党、三青团,曾任保长、区长、总团总、参议长及镇坪县自治委员会主任等职。
    王吉占父母早亡,自幼养成好赌嗜烟恶习,设赌场、开烟馆,引诱良家子弟吸烟赌博,图谋钱财。乡邻王兴盛有火纸厂一个,王吉占垂涎已久,不得到手。民国28年(1939),勾结赌友周彩芹,勾诱兴盛赌博,玩弄伎俩,哄骗兴盛大量银钱,使其无法偿还。兴盛惧,请王吉占担保,十日偿清,逾期以纸厂作抵。到期,王吉占对兴盛说:“我这次背了时,担保还要还钱,纸厂谁要,只有我吃个亏得到。”遂垂手得了火纸厂。民国9年(1920),当保长、区长以后,除继续放高利贷、浮派粮款、中饱私囊外,还勾结土匪,坐地分赃。民国28年(1939)诬刘启盛通匪卖肥,将刘打伤致死,霸占了刘的田产,又经常借禁烟之名,敲诈百姓。民国31年(1942),雇李克诚在浪河脑种鸦片,被人告发,为灭口,暗杀李克诚,反诬李克诚偷种鸦片。民国35年(1946)7月,同冯志旭等严刑拷打审讯并杀害解放军江汉军区侦察连长马运辉等3人。1949年12月,组织镇坪县自治委员会,任主任委员,率自卫团纠合鄂保四团,阻击解放军于鸡心岭一带。
    1950年2月,在安康集训期间,写藏头诗给湖北詹和先,密谋暴动。集训返县后,继续造谣,抗缴公粮,怙恶不悛,被县人民法院判处死刑。
    张世清(1906—1959)
    女,生于小曙河乡马镇,18岁由父母包办与本乡李云松结婚。因为不满遂逃命于四川巫溪,嫁与船工金庆国。民国34年(1945),夫妻双方逃回镇坪,先栖于瓦子坪木朳湾口岩洞,后移肖家湾附近。
    1951年加入农会,成为该村第一批农会会员。不久即被选为农会委员。1952年参加并领导了该村土地改革运动,工作积极热情,办事公正,深得群众拥戴,同时分得土地房屋。当时,张世清一家四口人,同盖一床破被,村农会分给她一床被子,她却让给了比她更穷的李银河,虽然遭到丈夫的白眼,但她以宽厚坦荡的心说服了丈夫。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加入初级农业社,1957年转为高级社。入社后更加积极热情地为群众服务,先后多次被选为乡人民代表,第一、二、三届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一、二届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她拐着封建社会遗留给她的一双小脚,跑遍了其所在乡村的每座山每条沟,宣传党的各项政策、法令,帮助群众解决困难。
    1958年出席省人民代表大会返回,即重病染身,医生劝其多休息,增加营养,但她仍坚持白天照常出工,晚上不是下村便是到区、乡政府开会,常常病倒于路途,而她还是硬不准陪伴她的女儿告知别人。时值三年困难期间,许多群众揭不开锅,张世清家亦困难,无法增加营养。至次年3月,病笃医治无效而辞世,终年53岁。
    于振瀛(1901—1960)
    原名方端,字海澄,号振瀛。上竹乡大坝村人,早年求学北平,参加五四运动,加入国民党。1923年就读北平国立医科大学,参加陕西旅京学生进步组织共进社。1925年担任国民党北平市党部监察委员,拥护并推行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与共产党人李大钊合作。后遭军阀迫害,逃离北平。1926年,任国民党陕西省执行委员会主任委员。四一二政变后,愤而反蒋,举办干部训练班,培养爱国青年。后被蒋介石关押。1929年,被陕西省主席宋哲元释放,东渡日本,就学早稻田大学。1935年,中共党员潘裕儒电召回国,从此接受党的领导,长期从事情报工作。1936年,在北平做宋哲元工作,鼓励宋顶住日本压力,抵制南京的妥协倾向,不做对不起国家和人民的事,并组织抗日同志会掩护中共组织所派舒庸之(又名日信),每天晚上都把所获得的情报告舒,并一起讨论,由舒设法上报组织。一二·九运动时,积极支持夫人陈建晨、妹妹于子凡宣传抗日,组织游行示威,被誉为“红色教授”。抗战爆发,任第二、六战区督导员,在西安接受林伯渠、吴德峰领导,掩护于子凡等开展秘密工作,1943年在重庆筹建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即小民革)并任常务委员,其间利用国民党“立法委员”合法身份,进行反内战、反独裁的斗争。1947年受党指示,竞选“立法委员”,借回安康竞选之便,返乡探亲。适值其父于文卿参加竞选“国民大会”代表,竭力劝阻,嘱弃政务农,自食其力,将多余土地还归佃户耕种,遭到父亲坚决反对,遂匆匆离去。1948年12月26日在南京派曾在皖南事变中负伤、当时在孙科主持的中苏文化协会工作的张燕赴沪,密告中共党员刘人寿战局情报,当晚电台遭破坏。由于电台工作人员李白坚贞不屈,防范及时,打破了国民党一网打尽的阴谋。于在得知电台被破坏后,在极其危险的情况下亲赴上海处理善后。1949年初,夫妇二人被国民党列入黑名单。后经中共上海党组织吴克坚安排赴港做统战工作。同年底返回北平,出席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参事、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联络部副部长,1952年,参加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任副团长,1954年被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8年,身患重病。垂危之际,还叫人读纪念列宁的三篇文章,一生积极学习,要求进步。
    张孝德(1911—1964)
    镇坪县曾家乡向阳村人。幼年丧父,母因衣食无着再嫁。未随母走,孑然一身,流落乡里,被舅母收养。稍长,不堪舅父严厉管教和生活上的刻薄,出走平利县城卖工谋生。1930年10月,到国民政府平利县建设局当公务员。同年12月,调国民革命军17师通讯班当通讯员。至1935年5月,连续被提升为上尉办事员。值此全国民众掀起民主抗日高潮之时,又在红四方面军经陕南入川期间,他听到红军作战英勇、打富济贫、主张抗日等情况,同年7月,赴川西北寻找红军,至镇巴,交通线封锁,决计北上陕北。行至凤县,遇旧交陕西警备第2旅4团9连连长张锡武,同时结识了进步青年何济周(振亚)、苗鸿鑫等,倾谈之间,志趣相投,遂留在9连任班长,在部队开展抗日组织活动。三个月后,同何、苗等人在全团四个连进行宣传组织活动,提出“组织青年抗日,如不许,就参加红军”的主张。1935年11月,部队奉命由蓝田开赴柞水,12月11日在引驾回与何济周等率九连全连起义,成立“陕南游击纵队”,配合红74师,转战镇安、柞水、宁陕、石泉、汉阴、安康等县山区,学习红军,宣传抗日主张,严明军纪,部队扩大到500余人,编为5个支队,遂任第2支队长。1936年8月,接受中共西北特支领导,改建为陕南人民抗日第1军,下设4个支队,任第3支队长。西安事变发生后,陕南人民抗日第1军改为抗日联军南路第1军。1937年3月编为红15军团警卫团。8月,警卫团编为国民革命军八路军115师33团警卫营,参加平型关大战。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调赴延安,任陕甘宁边区师范学校教育主任,带领学生劳动,开荒300多垧,挖窑洞58个、防空洞17处。后任抗日军政大学教育干事、边区保卫团供给处长、保卫团总支书记。解放战争时期,任关中分区保安处副处长、渭北纵队副政委、一支队政委、警一旅政治部副主任、关中分区政治部主任、归俘教导队政委、西安市军管会军事处副处长、天水军分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22军政委、西北军区志愿军补训师师长、西北空军政治部主任、西北军区政治部保卫部部长、中国人民志愿军19兵团政治部保卫部部长、中共安康地委第二书记、行署专员、陕西省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他刻苦自励,言不及私。1959年调安康行署工作,次年夏始返里探亲。解放初,妻子赵军建议给地方政府写信了解其同母异父妹妹的生活情况,孝德称刚解放,地方政府工作繁忙,不要打扰,私人事待以后再说。后调安康,全心工作,也未联系。此次探亲,方知其妹生活困难,病饿交加,不久前去世。孝德悲痛万分。
    性爽直,刚毅倔强,要做的事情,一旦认定,坚决干到底。患病初期,被北京协和医院诊断为胃病,服药无效。后经过两所医院确诊有胆结石,然仍以胃病治疗,病情日笃,以致后来上台阶都要双手撑膝,才能上去。饮食大减,日食粮不足二两。组织几次劝其住院治疗。以工作为重,经常忍着剧痛坚持工作,在步履维艰的情况下,还下乡检查指导工作。1964年10月,出席省人民代表大会,省上领导见其病情严重,劝留西安治疗。他说:“等我将会议传达了,工作安排以后,再来安心治疗吧。”回安康未及半月,病情严重恶化。逝世当晚9时,还在与干部谈论工作,至子夜病故于办公室案头。逝世后,中共陕西省委、省政府派医生解剖,其胆、胃已完全坏死。后葬安康烈士陵园。
    易大宾(1889—1966)
    号达三,四川奉节县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独自来镇坪县旧城(今钟宝)投中医罗万盛门下为徒。白天调剂、采药、加工,夜间攻读《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医学著作。因勤学好问,刻苦耐劳,得罗万盛钟爱,招大宾入赘,悉心传授医术。终不负岳父厚望,医术上精益求精,讲求医德,药房日渐兴隆。后因罗万盛吸鸦片,家事败落,药房垮台。大宾贷款自开药房,开始独立行医。民国20年(1931),土匪曾世忠焚毁县城,药房化为灰烬。遂携家躲避深山,靠种地养家糊口。期间,为了给落难百姓治病,亲自上山采药加工,跋山涉水,走乡行医,先后10年。虽自家穷困潦倒,但治病多不取报酬。发动群众上山采药,教授其辨认药材常用药的简单配方,以防治常见病的发生和流行病的蔓延。某年夏天为一患者开麻黄三钱,药工不敢付药,大宾解释说:“麻黄虽为夏季忌用之药,但病患却系暑天伤于寒,乃为对症下药,无妨。”病者服后,果见疗效,传为佳话。大实行医不分贫富,不论远近,随请随到,直至年逾古稀,仍依杖而往走遍本县华坪、大河、钟宝、大小曙河、竹溪河、白土岭、大湖溪、牛头店等地。
    1951年参加县卫生院中医协会,1957年卫生部门批准为正式医生。医术虽为群众称颂,但从不自恃高明,尤对西医崇敬佩服,立志撞开西医之门,其顽强进取精神和高尚医德,为镇坪医界人士所推崇。
    蔡忠凯(1896—1967)
    艺名蔡安庆,平利县八仙人,1955年偕子孝文迁镇坪县茅坪乡金坪村。忠凯9岁随父学艺,12岁赴安康拜范大德、乔癞子为师,学唱汉调二黄,后又拜汉口苟兴友为师,技艺猛进,擅长娃娃生、文武小生、苦老旦、苦老生。唱腔清脆、洪亮,表演传神,在汉中、安康、商洛地区,湖北郧西、襄樊地区以及四川万源、云阳一带搭班演出,名噪一时。后因面部生疮破相,改演皮影。因其有丰富的舞台经验,进步很快,唱做言行统一,动作形象、自然。
    其子蔡孝文,7岁随父学艺,9岁时登上凳子学唱演皮影,成人后专务主角的演唱和表演。在其父的言传身教下,逐渐掌握了皮影表演各角色行当的规程和特征,对唱念做打的技巧能精益求精,取众家之长,融于一身。唱功字正腔圆,不加字漏句,刚柔相济,字音、声调起伏悠扬跌宕,如洪涛波澜。步履方位、起霸、抖马、行礼、整冠、捋髯、饮酒、坐立等动作,神情逼肖。耍《纪家寨》的薛刚夫妻同伍三思对打、双马连环战术和《松林战八将》的上四将、下八将各自为战,全凭两手指、掌、腕的功夫,运用推、捻、滚、抛绝技,使影多而不挤,激战而不乱,武功有别,战法各异,非一般同行敢于望尘。父子虽不识字,但都能记戏400余出,在安康地区、竹溪、老河口一带民间演出,颇有影响。1956年,参加省第一届皮影、木偶戏观摩演出,各获一等奖。次年加入县皮影组,两年内走遍全县各乡村。1961年蔡安庆去世,停止演出。1984年4月,县文化馆重新组建斐河乡文化站皮影组,孝文拦门,巡回全县和平利县普济、魏汝、八仙等地演出,活跃了山区人民生活。
    李致忠(1892—1969)
    别名李荣兴,生于小曙河乡竹垭子。家境贫寒,幼时仅读书两年,给地主放牛度日。父早丧,母亦身染重病,无钱医治,即许神割股,奉与母食,亦无效。李致忠为母病所焦虑,别无良策,于1916年自行阉割,并为其妻招夫度生,自己入庙吃斋念佛。自此得“李斋公”、“李骟人”之称。但并未能使其老母得救。在极度悲愤之后,决计出走,遍访名医,求师学艺,以解除他人痛苦。因好行善事人称“李善人”。后投方体仁门下为徒,数年后自行行医。一次为上竹黄显清的孩子治病,因配药错误致使孩子昏迷不醒,黄亦扬言若孩子死去,要致忠垫尸示众。致忠不计较个人名誉和安危,连夜奔寻当时医术较高的汪发印,叩拜认师,恳请解救孩子,终于使孩子得救。一生清贫,大多是吃两穗烧包谷或几颗烤洋芋,连穗尖的瘪籽也一粒粒摘下吃掉。秉性善良,常施舍济贫,给穷苦人治病,凡自采药物,炮制成的膏、丹、丸、散以及用推拿、针灸理疗,多不收钱。解放前文竹豪绅余文卿就医,李致忠师徒收银50两,余病好后,找致忠出气,大骂其“割牯子”。李轻蔑地说:“你不出钱,穷人哪来钱治病!”
    1951年,在破除迷信宣传活动中,个别干部强制李致忠吃猪肉,致忠避居湖北竹溪。1953年,上竹庙坝村民陈得林患骨髓炎请回李致忠。后与邓兴汉等在上竹创办联合诊所,相继被双河、双坪、上竹等联合诊所接去,协助办所,广收门徒,传播医术。其徒弟遍布上竹、大小曙河、钟宝、华坪、石砦各乡村,大多成为乡医院骨干和为民间信赖的医生。
    60年代后,年逾古稀的李致忠仍信心百倍,依杖走乡行医,不辞劳苦行医收入尽行施舍。年近八旬,其徒弟徐某扣其工资,食其口粮,世人为其鸣不平,他风趣地说:“只要我有吃的就行。”1969年去世,终年77岁。
    胡进尧(1945—1974)
    浙江省建德县(原寿昌)人,乳名筱娘,绰号兰溪佬。1968年11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次年来陕,先后于汉中褒河水库、华阴县农场劳动锻炼。1970年5月来镇坪,任镇坪中学语文教员,期间自编教材培训小学教师(简师班)二期,其学生毕业后赴本县各乡村小学,大多已成骨干。热爱山区,来县后即函告女友朱佩,言镇坪之山水雄秀,空气清新,人民友善敦厚,朱佩遂远道来镇。进尧热爱学生,结婚后经济并不宽裕,但仍多次解囊为贫困学生帮助钱粮,许多学生至今赞念不忘。1970年荣获县“五好职工”。1973年调曾家中学任教,1974年元月25日,带领学生参加县文艺调演时,不幸因车祸遇难,年仅29岁。死后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冯祖维(1896—1975)
    曙坪乡林河人。世代以兴植黄连为业。幼时随父学兴黄连,勤于思考琢磨,敢于创新,使家种黄连棚日益扩大,家境日渐宽裕。民国18年(1929),土匪王三春盘踞曙坪乡朝阳坪冯家老屋场,将冯祖维家洗劫一空。家破后,寄希望于改进兴植黄连技术,终于钻研出子种采集、贮藏保管、育苗移栽、棚间管理一整套经验,使出苗率比传统做法提高20%,出圃率高一倍,育苗期和生长期各缩短3到1年多时间,产量提高76.5%。然而,兵匪连年祸害,官府横征暴敛,家境更加困难。民国25年(1936),冯祖维全家逃荒至晶珠乡(今牛头店乡)五尺沟,受雇于地主刘定一,为其栽种黄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冯祖维有了自己的黄连棚。1955年,参加初级农业社,黄连棚发展3个,用地9.3亩。奔走于国庆、白珠两村,指导兴连技术。1956年,村会计肖大军伙同祖维女婿靳中材、谢传德偷盗农业社黄连。冯祖维查知后,深感教子不严,愧对乡亲,即引咎报告政府,使三人受到法律惩处。左右邻里莫不敬仰,至今传为佳话。1958年5月3日,《健康报》以《药材摇篮在发展》为题,报道了冯祖维培育黄连的先进技术经验,并在全国各黄连产区推广。同年光荣地出席了全国群英大会,荣获国务院颁发的金质奖章和奖状,被中国医药科学院聘为特约研究员。
    60年代,年届古稀、须发皆白、身躯佝偻的冯祖维继续坚持在黄连场,在他的建议和努力下,五尺沟黄连场扩大为两个场。他亲自看管。短短的几年中,两个场的黄连收入达5万元之多。1961年,陕西省药材公司在平利(时平镇并县)召开了药材现场会,冯祖维在会上作了详细的技术经验介绍。1972年,公社决定将黄连场由五尺沟迁至九尺沟,77岁的冯祖维认为九尺沟的地理条件不适宜种植黄连,应迁到三岔湾,但建议未被接受。迁九尺沟后果然失败,冯祖维对此事非常痛心。后复迁三岔湾,黄连场很快得到大发展,在祖维逝世后的几年里连年创利,到1980年药场交集体金额累计达38万元,年产黄连2000斤左右。是年存黄连棚130个、340多亩。从1963年到1980年累计680个棚、2400多亩。
    杜藻翔(1917—1977)
    镇坪县洪石乡青台村人。幼读书,16岁拜师学医,民国27年(1938)避匪于竹溪岳父家,随其岳父学医,三年后回家,在洪石河杜家大院开办“利兴福”药铺,坐堂行医。因其医德高尚,医术高明,又坚持重义轻利、济世救人的从医信条,深得群众信赖,生意日隆,威望日高。民国30年(1941),县政府为借其威望,统治洪石河一方,委任杜为洪曾乡副乡长,杜无意染指政事,撕毁《委任状》,遂被县政府关押三天。
    1951年因历史问题被捕入狱。在狱中,为犯人、看守人员及其家属治病,每每见效,慕名求医者日众。政府以其有一技之长,又能服法,于1953年宽大释放,杜深受感动。在政府的资助和支持下,社将其原药铺全部财产投资办起了全县第一所联合诊所。为群众防病治病,诊所逐渐发展。四年后调往曾家坝卫生所。擅长内科,重望诊,用药灵活,因人因症施治,对妇科尤有精到之处,闭经、倒经、不育症得心应手,药到病除。也治外科伤科。洪石乡祁炳娃砍断手指,经杜接植,现五指齐全。曾家乡洋河杜贤廷病重等死,杜藻翔闻讯赶到,家人已在收殓,杜仔细察看,急用银针扎捻,瞬间起死回生,乡邻惊服。曾家乡杨某之妻,连生二子皆双目失明,听信巫言以为大门方向开错。杜至其家解释说:“非为鬼邪,乃母体的病因所致。”并开处方嘱其在孕期服用,后果生一女,双目明亮。“文化大革命”中,该妇怀第四胎,因“武斗”处方遗失,又生一瞎子。杜藻翔治病的佳话轶事,民间流传很多,迄今传为奇谈。
    杜藻翔医德高尚,1963年腊月二十九日,放假回家,因其连续几天出诊到大半夜,叮嘱老伴说:“让我好好睡上一觉,任何人不见。”刚刚入睡,牛头店一农民背着高烧昏迷的孩子上门求医,杜闻声起床诊治,又煎药喂服,直至转危为安,送走方歇。
    社教和“文化大革命”中,杜藻翔受到冲击,被扫地出门,接受生产队管制,但上门求医者仍络绎不绝,日诊数十人。1976年以后卧病在床,倚床为病人切脉,口述药方,由女儿代笔。次年4月病逝。
    赵济全(1910—1979)
    湖北麻城县人。民国26年(1937)孤身来镇坪,从事商业贸易。当时,匪患正炽,四境荒凉,商贾外逃,市井停滞,群众生产的少量土特产品无法出售,所需生产、生活资料无法购回。赵济全瞅准这个机遇,周旋于各方,着力于药材、牛、羊皮等土特产收购外销,购进薅锄、板锄、羊角锄等农具和棉花、布匹、食盐等生活资料,解决了群众在生产、生活中的困难,从而获利倍增,购置田产,定居镇坪。
    解放初,为发展镇坪商业贸易,积极奔走于各方,协助创建石砦供销合作社。1952年,被选为县首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县人民政府委员,后调县土产公司工作。
    李金山(1903—1980)
    四川巫溪县人。11岁时,随父采药行医,辨认采集各种草药。1941年来镇坪,定居于曙坪乡大柿子树村。1957年在曙坪乡笋子坪开办草医诊所,嗣后捐资100元,办起乡卫生所。1964年参加平镇公路施工处卫生室工作。1970年被吸收到县医院工作。自幼承祖辈传授秘术,医疗偏重外科杂症,善治跌打损伤、疔疮、痈疽及各种劳伤骨折。亲自采药、加工、登门为患者医治,群众称他治病简便、灵验、价廉。1969年秋参加县老草医学习班,通过学习,打破了“百草都是药,就是识不破,要是都识破,我又吃什么”的保守思想,和其他老草医一起,在一周内献出了各种验方120多个、草药200多味和“采药不问路,山崖低河谷”、“接骨没有巧,三合要对好”等采药规律和接骨要诀以及“打得地上爬,要吃八楞麻”、“跌得浑身软如泥,要用伞墩七”、“打得不得活,要用铁裹脚”等临床经验,编成《镇坪县中草药汇集》小册子。其后,他又带领数十名卫生人员,翻山越岭,采集标本400余种,经专业人员精工绘制,整理印发了《镇坪县中草药汇编》一、二两册。晚年不顾年迈体弱,奔走全县各乡,为13期草药草医学习班讲课,亲临本县11个乡镇60多个医疗站,给赤脚医生和生产队卫生员传授医术达4000多人次,带领草医学习班学员及赤脚医生上山采药、认苗,指导加工膏、丹、丸、散,进行临床传授和经验讲授等工作。同时,还应邀前往安康卫校讲课。
    生性豪爽,乐于助人,乡邻婚嫁丧事,不管天黑下雨,路程远近,都必然参加,唱歌助兴。为贫穷农民治病,多不取诊费药费,有时还给钱物周济。群众称赞他“乐于助人,取财有道”。
    于子凡(1914—1983)
    女,上竹乡大坝村人。从小耳闻目睹山区贫苦人民的穷苦生活和国民党的腐败行径,有淳朴的反叛思想和坚强、勇敢、不畏艰险的性格。1932年到北平,半年后考入北平师大附中。一二·九运动爆发,为学生领袖之一,发动组织罢课、游行示威;在国民党军警包围下,只身爬上电杆,散发传单;在警戒森严的夜幕里,张贴标语;带头同国民党军警搏斗;抢救被高压水龙冲倒和行将被捕的学生,腿关节被军警打伤,终生未愈。后被开除学籍。积极倡导和参加党组织的平津学生南下宣传团,沿平汉路到农村宣传革命。1936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并被推选为北平市女二中民先队队长兼任学生会主席。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北平市学联党支部书记、中共北平市委秘密交通员。1937年底,奉调赴延安入中央党校学习。后调陕北公学任女生大队长。1940年初,腿关节伤疾复发,到西安治疗,同时开展秘密工作。以家兄于振瀛的国民党上层人士身份作掩护,先后取得纺织厂经理、织毯厂合作社会计主任、厂长、县参议员、中学教员、省妇联会委员等公开身份。在临潼养病期间,配合地下党员郭荩阶(公开身份国民党县长)开展陕中抗日救亡群众运动和军运工作。在并肩战斗中,建立了感情,结为夫妻。此间,掩护同志,保存和输送机密文件,搜集情报。1946年,受党组织之命到沈阳开展秘密工作。以国民党要员太太的身份作掩护,配合郭荩阶,建立秘密电台,为辽沈战役胜利和东北解放作出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回总参情报部、中央调查部工作,从不计较职务和级别高低,作风正派,原则性强。
    十年内乱,始终坚信党,立场坚定,与调查部广大干部群众一起抵制了林彪、“四人帮”、康生一伙的破坏阴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身患重病的情况下,为中共中央党史征集委员会整理资料,撰写回忆录。1983年病逝。
    廖云武(1911—1985)
    四川省奉节县青正乡龙水村人。11岁学裁缝,1930年10月被国民党拉兵。次年,在湖南河凤县五里墙战斗中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四师,在师部当通讯员,后在军部便衣队、监护队当战士,转战湖南、湖北。193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任七师二十五团五连二排长,次年任便衣队分队长等职。1935年10月,从湖南桑植坪随军长征,次年在贵州铜瓷县第二次负伤,不能再赴前线作战,到延安后调军用被服厂工作。抗日战争开始,陕甘宁边区政府为减轻负担,疏散富余人员,1938年7月被疏散回家。1940年,国民党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实行清乡,搜捕共产党,廖云武东逃西躲,仍不能藏身,遂于1942年逃避陕西镇坪小曙河,以做裁缝手艺为掩护,才躲过国民党的搜捕。
    镇坪解放后,廖云武积极与政府取得联系,1950年,任泗河乡农会主席,1951年后,任二区、四区、一区副区长、区长等职,1962年退职。“文化大革命”中遭揪斗,诬以各种罪名,身心遭到严重摧残。1983年,县民政局组织专人外调,查清了廖云武参加红军经历,给予老红军待遇。1985年3月去世,终年74岁。
    代兴祥(1905—1987)
    牛头店乡水晶坪人。7岁丧母,由伯父抚养,家境贫苦。未及弱冠,便到湖北竹溪石板沟胡家入赘。后搬回牛头店竹叶关落户。以为人割漆、补锅、铸铧养家糊口。
    性开朗,自幼喜唱山歌及薅草锣鼓歌,每逢远近亲朋红白喜事,他必然凑一份热闹。天长日久,遇喜事主人家大都要请他。
    解放后,历任乡农会主席,乡支部书记,县民政科副科长,公社党委副书记、书记等职。办事公道、清正、廉洁,深受群众爱戴。1956年,农业社没有仓房,主动将自己仅有的两间房屋让出一间储粮。1968年4月,“造反派”抢复兴粮管所仓库粮食,抢粮队伍每日百余人,并煽动许多农民参与。代兴祥无法制止,含泪阻拦也要去抢粮的儿子代中海。粮管所为避免“造反派”再次抢劫,把2000余斤粮票交其保管。至武斗平息后归还,一两不缺。
    虽身为领导干部,但从未脱离生产劳动。晚年体力不支,无法同社员一起上山修田造地,便义务为社员打草鞋。1971年,双目失明,仍坚持给社员打草鞋。一次,一人上山采崖筋藤皮做草鞋原料,不慎从崖上跌下,丢失了跟随他20多年的心爱的怀表,险些丧命,当时社员们将他往回抬时,没有一个不流泪的。国庆村全村劳力均穿过他打的草鞋,穿过20双以上的就有20余人。几年中他为社员打草鞋不下2000双。1987年7月去世,终年83岁。

欢迎您投稿“秦之韵 陕西村史”公益网。 (投稿EMAIL:30999626@qq.com 在线投稿

相关评论